柔然,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給這個民族起了一個十分屈辱的別稱—蠕蠕,太武帝認為柔然部落的人智力都很低下,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故而下令北魏上下軍民改稱「柔然」為「蠕蠕」。
關於這個民族的起源,現在尚未有定論,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魏書蠕蠕傳》說柔然是「東胡之苗裔」;《宋書索虜傳》說柔然是「匈奴別種」;《南齊書芮芮虜傳》說柔然是「塞外雜胡」。但據《魏書》、《北史》等史書所載,柔然的上層統治者應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的支脈,歸順北魏的柔然可汗阿曾對魏孝明帝元詡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認可。
柔然興起於三世紀中葉。彼時,柔然始祖木骨閭,被鮮卑索頭部首領拓跋力微掠為奴,後因「坐後期當斬」罪,「亡匿廣漠溪谷間」,集合逃亡者百餘人,依附於陰山北意辛山一帶的突鄰部。木骨閭死後,其子車鹿會率部族不斷兼併其它部落,自為部帥,自號柔然。
此時,柔然雖頗具實力,但相對拓跋鮮卑等大部落卻還是稍遜一籌。因此,為求生存,車鹿會選擇依附於拓跋鮮卑,以此贏得生存、壯大的機會。之後,柔然部落是「歲貢馬畜貂豽皮,向拓跋鮮卑年年上貢馬畜、貂豽皮等物品,過著」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冬天在漠南遊牧,夏天返回漠北的生活。
車鹿會死後,經吐奴傀、跋地,至地粟袁卒,柔然一分為二:地粟袁長子匹候跋居今內蒙自治區河套東北、陰山以北一帶原柔然遊牧地;次子紇提統西部,率部分柔然部眾從河套向西擴展到今內蒙古額濟納旗一帶。北魏登國六年(391年),北魏雄主拓跋珪派兵進攻柔然部落,柔然不敵,匹候跋和縕率部降魏。
然而,柔然的上層統治階級註定是一個不甘於屈居人下的主。降魏沒多久,縕紇提子社侖就殺死匹候跋,並其部,掠五原以西諸郡,遠遁漠北。對於柔然的降而又叛,北魏並沒有作出過激的表現,更未派兵徵伐。北魏之所以如此「淡定」,不是因為魏帝同意柔然的反叛,而是因為這時魏帝意欲一統中原,與後秦、後燕、西秦以及南燕、南涼等政權互爭雄長,無暇北顧。
也就是在北魏無暇北顧時,遠遁漠北的柔然開始發展壯大。在社侖的勵精圖治下,柔然先是攻破敕勒諸部落,盡據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水草豐茂的地區。接著,柔然又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餘部拔也稽,盡並其眾。一時間,整個蒙古高原和周圍諸民族因畏懼柔然的兵鋒,是紛紛請降。由此,鼎盛時期的柔然是「盡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東起大興安嶺,南臨大漠,與北魏對峙,西逾阿爾泰山,佔有準噶爾盆地,與天山以南的焉耆接壤,北至今貝加爾湖,是為西域霸主。
北魏天興五年(402年),社侖自稱丘豆伐可汗,建立柔然汗國。《魏書蠕蠕傳》載:「社侖「始立軍法:千人為軍,軍置將一人,百人為幢,幢置帥一人;先登者賜以虜獲,退懦者以石擊首殺之,或臨時捶撻。無文記,將帥以羊屎粗計兵數,後頗知刻木為記」,在的改革下,柔然軍事實力大增,一時間與曾經打的自己潰不成軍的北魏,打的是不分上下。
隨著柔然的興起,北魏開始將目光重新轉向北方,北魏皇帝深知,如若再不抑制柔然的發展,柔然日後必成大患,勢必會成為北魏進取中原的後顧之憂。由此,在北魏想解決北方的後顧之憂,而柔然也想打開自己的南進之路的局勢下,從社侖、斛律到大檀的二十餘年間,北魏與柔然的戰爭就從未停歇,每年都會發生大戰。
但是,柔然雖說在西域是霸主,可是其國家的國力卻始終是比不上佔據中原大部分地區的北魏。柔然與北魏的戰爭,就好似小孩與大人之間的鬥爭,北魏進攻柔然無需傾盡全國之力,可柔然抵禦北魏卻需傾全國之兵,因此此消彼長下,柔然國力的衰退要遠比北魏來得快。而後,隨著北魏基本一統中原,柔然的失敗也就成定局。
神麚二年(429年),北魏拓跋燾率軍分東西兩路進攻柔然,大檀率部敗走,柔然「國落四散,竄伏山谷,畜產布野,無人收視,柔然諸部前後降魏者計30餘萬落,魏軍繳獲戎馬百餘萬匹,經此一役,柔然元氣大傷。
此後五十餘年間,北魏隔三差五的就派大軍前往柔然打打秋風,是明擺著不想讓柔然再有壯大的機會。僅472到473年,北魏就先後連續9次出兵漠北,襲擊柔然。
最終,在北魏無休止的進攻下,柔然逐漸不支,雖未被滅國,但內部卻是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太和十一年(487年),原屬柔然的敕勒副伏羅部阿伏至羅率10餘西遷,脫離柔然的控制,至車師前部西北,建立高車國,自立為王,自此柔然失去對西域的掌控。
正光元年(520年),已走向衰落的柔然再次受到重創,此時柔然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汗位之爭,先是可汗醜奴為其母及大臣所殺,再是其弟阿那瓌剛繼位10來天就被族兄戰敗,投靠北魏。之後阿那瓌從兄婆羅門又率數萬人擊潰示發,自號偶可社句可汗,最後婆羅門又被敕勒部落擊敗,被迫率10萬騎歸降北魏。
本來,柔然遭此一劫,北魏是完全可以將其滅國的。但是,因此時高車國逐漸壯大,對北魏造成不小的威脅。魏帝為在高車國與北魏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於是決定保留柔然,分其勢力,將阿那置於懷朔鎮北的吐若奚泉,婆羅門置於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以此來牽制和抵禦日益強盛的高車國。
就這樣,柔然躲過一劫。
此後,因北魏自身陷入分裂的境地,柔然得以再次趁勢而起,走向短暫的中興。柔然可汗阿那趁北魏內亂佔據了漠北、漠南之地,並擊敗高車國,佔據其大部分地盤,一時間,柔然是「部落既和,士馬稍盛」,恢復了往日的一絲榮耀。
但是,好久不長,因柔然上層統治階級對附屬於自己的部落剝削得太厲害,其內部開始爆發被奴役的部落和奴隸的大規模起義,而這之中尤以原柔然鍛工—突厥部的實力最為強悍。在突厥部首領土門的帶領下,突厥部敗鐵勒,破柔然,建立突厥政權。此時,柔然已是自身難保,突厥又勢大,他也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突厥的實力越來越強。
552年,突厥部首領伊利可汗聯合高車國,攻打柔然,可汗阿那不敵自殺,柔然一分為三:一部分在柔然王室庵羅辰等的帶領下依附北齊,而留在漠北的分裂東西兩部分,各尊其主,東部柔然奉鐵伐為主,西部柔然奉鄧叔子為主。而後,東部柔然被突厥再敗,率部歸齊。553年,曾降齊的庵羅辰率眾叛齊,齊帝大怒,率兵徵討,庵羅辰不敵,其所率之部眾全軍覆沒,自此不存。555年,西部柔然被突厥木桿可汗俟斤擊敗,鄧叔子領餘眾數千依附西魏,但是因突厥的威逼,西魏被迫將鄧叔子及其餘部交由突厥,突厥可汗下令滅其族。
自555年後,隨著西部柔然也被突厥所滅,曾經雄霸西域的柔然汗國自此不存。之後剩餘零散的柔然餘眾,多數選擇西遷,此後行蹤不明(有說拜佔庭歷史上的阿瓦爾人,就是西遷的柔然人),少數的柔然選擇留在漠北,最終逐漸融合於突厥、契丹部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