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皆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唐、宋時期,五代十國,各有鄰國,互相攻伐,各派勢力你唱罷我登場,看似漫長,卻不過五十多年而已。在這只是一代人的時代裡,五代十國卻充斥著荒淫的後宮,外族的入侵,臣下的背叛,弒父等種種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時代的頹廢?
五代十國每一個朝代,不管是開國皇帝還是末代君主,都有一個宮廷內部混亂不堪的地方。後梁開國皇帝朱溫,為人稱道,朱溫便開始了一种放縱放縱的生活。可是面對後宮佳麗三千,朱溫卻無動於衷,他把目光投向了別處,有一次,朱溫兵敗,在行軍途中落腳於河陽節度使張全義家中,短短幾天,便將張全義的妻女姦淫不但如此,因為他的諸子都是外統兵,朱溫便常召自己的兒媳入宮,與他們通電話。
更加令人驚訝的是,朱溫的兒子們不但沒有怨恨父親的所作所為,反而不知廉恥地利用妻子在父親床前爭寵,想方設法取悅他,博取他的歡心,以求將來繼位。
五代時期朱溫政權的建立者桀燕政權的創始人劉守光,早年與庶母羅氏通姦,被父親劉仁恭責罰,從此斷絕了父子關係。隨後,李思安攻佔幽州,劉仁恭被困在大安山。孝子劉守光從城外率軍進犯擊退李思安後,立即調轉槍口,自稱為盧龍節度使,派兵進攻大安山,劉仁恭被擒,
被劉守光所擒。劉守光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自唐玄宗設立「天寶十節度」以防止外族入侵以來,節度使制度一直是一顆埋伏在唐朝腳下的炸彈。五代十國時期的各種政權,與唐末五代各藩鎮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為控制邊疆勢力,平息國家內部的叛亂,中央授予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和財政的權力,逐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相抗衡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不管是安史之亂,還是朱溫篡唐,都是起因於藩鎮割據,大肆割據中央。
黃巢之亂,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唐王朝再也無法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都以王自居。五代十國爭霸的局面開始形成。
作為同樣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尚皆尊周天子,亂中有序。雜亂無章的五代十國,沒有底線,沒有仁義廉恥。自始至終的原因還是在於「天下之禍,在於人心之喪」。此時的中國大地正處在戰火紛飛中,各派勢力朝不保夕,人心惶惶,極度享樂主義便湧出。那和以前南北朝時期的宮廷淫逸之風一樣。
自從漢代董仲舒廢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一直是維護統治統治思想的愚民政策,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學說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宋代就是在五代十國這漫長的混亂、不破不立之下,迎來半個世紀思想、政治大變革的時候,才有了輝煌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