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亡於拓跋宏全盤儒化的改革,尤其是全盤接收儒家士族門閥制度

2020-12-24 AI公子

北魏亡於拓跋宏全盤儒化的改革,尤其是全盤接收儒家士族門閥制度是北魏滅亡的根源!

這些案例再一次證明了一個觀點:儒家士族門閥,是任何形式的政權的毒瘤。

拓跋宏為了顯示改革的決心,於是將自己的姓由「拓跋」改為「元」,他自己貼金的說法是:拓跋是軒轅帝的後裔,而拓是指「大地」,是萬物的元始,故改姓「元」。

元宏之所以要推行「全盤儒化」的改革,跟他媽媽是漢人有關。因此,元宏先生估計從小就是背「六經」長大的,他接受了完整的儒家系統的教育。

鮮卑族來自於北方荒漠,沒有自己的文字(當然語言還是有的),加上自己的老母是漢人,於是元宏先生對儒家文化,產生了盲目的崇拜情緒,認為儒家文化一切都是進步的,一切都是完美無暇的(沒想到啊,儒家不僅可以愚弄漢族的百姓,還能愚弄胡族的首領); 而自己的鮮卑民族,一切都落後不堪,讓他看著就生氣。

崇拜一旦由理智的篩選,轉變為盲目的信仰,元宏先生就自慚形穢,拒絕承認儒家文化的缺點,並且否定了鮮卑民族所有的優點,比如:鮮卑民族勇武質樸的個性,簡單純潔的君臣關係,上下並不分明的貴賤等級。

所以,元宏先生決心使鮮卑民族全盤接受儒家文化的洗滌,脫胎換骨,殊不知,災難卻在悄悄地降臨,大和改制才不到三十年,不僅北魏政權滅亡,連鮮卑民族也近乎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僅僅成為政治意義上的少數民族。

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元宏將儒家文化當中最毒的部分學得最徹底!

首先就是:儒家士族門閥制度本來經過「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的更替,已經被打擊得快要消亡了,它的身子已有90%進入了歷史的墳墓,可是,元宏先生伸出大手,硬是把它從墳墓當中生生地拖了出來!

本來鮮卑民族基本上沒有什麼等級制度,社會結構十分簡單,皇帝大人與牧民有時還在一起坐著聊天。元宏先生根據儒家封建宗法制度把鮮卑劃為三姓:一是國姓,就是拓跋氏,對了,應該叫元氏了; 二是郡姓,它就是罪惡的儒家士族門閥對應的高門貴族的姓,比如趙郡李氏,人才輩出,有良好的家庭規範,為郡五姓(李盧崔鄭王)之首; 三是其他姓,就是不入流的姓。

元宏把這個歸納起來,叫「九品官制」,其實就是臭名昭著的「九品中正制」的變種,只不過每品又分正與從,從品,為北魏首創。相當於現在的副職,如副市長,副軍長之類。

在「九品官制」下,北魏漢下的貴族就分為十三大家族,其中鮮卑佔8個,漢族佔5個。分別是: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與上面提到的:李盧崔鄭王。

這十三家族,可以世襲高官厚祿,其他姓氏絕不可以做高官與當王妃!

比如公元496年,元宏發現元禧(拓跋禧)居然娶了一個平民的女子做王妃,大怒!馬上給元禧配了六個高門大姓的女子過去,把原來的平民老婆給降職做小老婆,並詔告天下。相當於一個暴發戶,立即將糟糠之妻休了,娶了個書香門第的女子,然後發了朋友圈。連鮮卑老貴族都看不下去了!

元宏頒布詔書:今後朝廷任命官員,只看門第,不看才幹!

門第分為六等:

第一等膏梁門第,必須是三世當中出過三個宰相的才算是;

第二等華腴門第,必須是三世當中出過三個副宰相的才算是;

第三等甲姓門第,必須是三世當中出過尚書級官員的才算是;

第四等乙姓門第,必須是三世當中出過刺史級官員的才算是;

第五等丙姓門第,必須是三世當中出過散騎常侍的才算是;

第六等丁姓門第,必須是三世當中出過吏部員外郎的才算是。

每一等級的子弟,都有它做官的標準和保障,可以輕鬆世襲為官,而身為平民的你,只有興嘆,沒想到儒家士族門閥制度被鮮卑族一學,到讓我們發現了它惡臭的細節。

不僅如此,元宏先生還把儒家學派當中更令人噁心的一部分全盤接收了,它就是儒家的禮樂制度。

本來鮮卑民族之間的禮節,十分簡單而有效,大家見面就像今天簡單握一下手(鮮卑是其他的方式),問一句「你吃了嗎?」就可以了,直率親切,樸實可愛又實用,現在好了,元宏先生仔細研究了儒家禮樂制度後,突然覺得,鮮卑民族原來的簡單就是落後,直率就是粗鄙,親切就是冒犯失禮。

因而非常欣賞儒家禮樂中的繁文縟節,於是首先改變了北魏的宮廷禮儀,以確保皇家的威嚴與日俱增。

結果卻是:君王與臣子,官吏與人民,日益隔絕,而君王與大臣們的生活,日趨腐爛。婚喪儀式,從此複雜不堪,鮮卑人從前死了父母,可以照常供職,漢化之後,就必須辭職,回家守喪三年甚至五年,為了不至於在守喪時挨餓,鮮卑的官吏開始大肆貪汙,以提前準備好三年的給養。這真是既悲哀又好笑。

而隨著禮樂制度的推行,禮教不僅桎梏了大家的思想,更是演變成對人權的摧殘,隨著門第的建立,開始毒發擴散,西漢王朝董仲舒播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種子,終於在北方少數民族的心田中開花結果,孔丘地下有知,不知欣喜為如何哉?

然而,北魏的結局沒多久就來了,國家滅亡,民族消失不見於歷史長河之中。

為什麼?

一是儒家士族門閥不僅沒有解決原來的民族矛盾,反而激起了新的民族矛盾,致使北魏政權迅速由盛轉衰,歸於滅亡;

二是恢復儒家禮樂,是極為消極的漢化政策,這是漢文化當中最不濟的糟粕,消磨掉了鮮卑民族的血性與勇武;

三是大和改制,讓儒家系統摧毀了鮮卑民族的軍事力量,當它面臨外部不怎麼樣的軍事壓力之下,就崩潰了,只好屈辱地讓出了江山,再多的北魏佛碑也拯救不了它。

儒家士族門閥,是任何形式的政權的毒瘤,它可以將讀書人心中所有的邪惡都徹底激發了出來,然後施之於氓民與佃客(古代的老百姓)的頭上,最終一定會被老百姓打翻,然後踩在腳下。

相關焦點

  • 《上陽賦》最大的亮點就是表現了士族門閥制度,但真實的士族更牛氣
    摘要:《上陽賦》雖然是部架空歷史劇,劇情編得更是爛,但最大的亮點的就是表現了一下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士族門閥制度,劇中的士族大家,也是有原型的
  • 江左典制之北輸——北魏孝文帝對南朝文化十分崇敬,引進文物典制
    孝文帝漢化前, 北魏前一輪較大規模學習江左典制的運動, 發生在魏太武帝拓跋燾時。燾對江南文化懷有欽羨之情, 據《魏書·毛修之傳》, 修之為南朝俘將, 「能為南人飲食, 手自煎調, 多所適意」, 燾喜其飲食, 以修之為太官令。更重要的是, 太武帝一度重用河北清河崔氏代表人物崔浩總攬大權, 力行漢化改革。
  • 祖孫兩代人改革,遷都漢化、學習中原,北魏鮮卑的強大之路
    在中國古代史上,北方遊牧民族曾經建立了很多政權,尤其以匈奴、鮮卑、契丹和女真聞名。他們揮舞彎刀,馳騁草原,憑藉著馬背上的戰功,成為制霸時代的重要符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興起於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鮮卑族,從茫茫原野走來,在平城大同和中原洛陽,開啟北魏一朝的輝煌旅程。
  • 紀錄片《中國》第八集播出,北魏孝文帝促成民族大融合
    自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但拓跋宏不會放棄。
  • 北魏版《甄嬛傳》奇葩皇后出軌太監,氣死深愛她的一代雄君拓跋宏
    這位被合力謀殺的倒黴皇后馮潤,是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第二任也是最心愛的皇后,一朵盛開在枯燥宮廷的欲望之花,以精力充沛的淫亂流傳史冊,演出了北魏版的《甄嬛傳》。     故事從太師馮熙兩個女兒入宮開始,嫡出女兒封皇后,庶出馮潤為貴人。兩位少女是馮太皇太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的侄女,比拓跋宏長一輩,但年齡跟拓跋宏相當。
  • 馮太后與她一手培養長大的孝文帝,拉開北魏改革大幕
    崔浩事件發生後二年,正平二年(452),拓跋燾死。他是北魏一位傑出的君主;南徵北戰,親冒矢石,統一了北方,可稱赫赫武功,但國內消耗也很大。 拓跋燾死後,文成帝拓跋濬(440-465) 即位。這時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開始與民休息、發展農業生產,減輕賦役。
  • 這有個規律:北魏與劉宋,帝王更迭幾乎神同步
    到了公元422年,正當劉裕策劃出徵北魏時,不幸患病不起,並在3個月後去世,享年60歲。在誅滅拓跋紹後,拓跋嗣既位,他對內體察民情、改革官制;對外南徵北討, 驅逐柔然、攻打劉宋,搶佔了青州、兗州等共計三百多裡的土地。公元423年11月,他因常年徵戰積勞成疾,病逝於西宮,年僅32歲。他的長子——一代雄主拓跋燾即位。
  • 混亂的朝代,優秀的改革者,奇才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現存雕像混亂朝代下的北魏《魏書》陰陽以往復,四時有代謝整個南北朝時期幾乎沒有安穩的時代,北魏自然也不例外。第一次的改革是對國家政體的改革,主要改革了政治,經濟制度,這樣對於北魏的統治者來說,就能更好的依靠北魏的政體來和民眾相處,以達到和諧統治的目的。第二段是在遷都洛陽後了,因為中原洛陽更有利於北魏進行統治,且在中原地區可以著重改革鮮卑人的生活習慣,實行學習漢族習慣。期間自然也有對於貪贓枉法的處理,使得當時的吏治清明,方面一些政策是實施。
  • 「讀通鑑講故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果真是被出軌的皇后氣死的嗎?
    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一位出身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拓跋部)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二年,但一生的傳奇經歷仍可用「波瀾壯闊」四個字來概括,並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受到文章主題所限,對他的歷史功績這裡就不做具體介紹。
  • 謀士楊修之死,是曹操對士族門閥的打壓,也是為曹丕鋪路
    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家族地位顯赫,對於曹操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拉攏,而不是打壓,畢竟其手下的荀彧、荀攸等人皆是出生士族門閥。而且在曹操之後,曹丕更是設立九品中正制度,拉拉攏士族門閥,穩定統治。
  • 被東晉稱之為蠻夷,卻自稱正統,視柔然為蠕蠕,它就是北魏皇朝
    這裡有個伏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手馮後,是北燕亡國之君馮弘的孫女。三、大破柔然。多次發動全國徵討柔然,花木蘭的故事也發生在此期間。東晉瞧不起北魏,以為蠻夷,稱作「魏虜」。北魏也瞧不起柔然,稱作「蠕蠕」。鄙視鏈是以文化程度高低排序的。
  • 六鎮風雲:北魏射鵰群雄恩仇錄
    拓跋珪復國後,柔然首領縕紇提投降了北魏,其子鬱久閭社侖不甘臣服,突襲堂叔匹候跋的營地兼併其部眾,並大肆搶掠五原以西的北魏部落,北逃至北海(貝加爾湖)畔,吞併了高車大部。新登基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率輕騎北上雲中,指揮魏軍擊退柔然騎兵,並乘勝於第二年五道並進討伐柔然,沉重打擊了柔然諸部使其數年不敢來犯。
  • 北魏馮太后的兩次垂簾聽政奠定了北魏強大的根基
    說到中國古代的皇太后,人們熟悉漢代的呂后,她是我國實行皇帝制度以來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熟悉唐代的武則天,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的女皇帝;熟悉慈禧,她是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在位時間僅次於康、乾……而北魏文明太后馮氏,則知之者甚少,她是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真正策劃人,使這個由鮮卑族建立的國家空前強盛,而且加速了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的融合
  • 軍事 | 六鎮風雲:北魏陰山下的射鵰群雄恩仇錄
    木骨閭死後,其子車鹿會不斷兼併其他部落日益強大,開始以柔然自稱,先後依附拓跋鮮卑的代國和鐵弗匈奴劉衛辰。拓跋珪復國後,柔然首領縕紇提投降了北魏,其子鬱久閭社侖不甘臣服,突襲堂叔匹候跋的營地兼併其部眾,並大肆搶掠五原以西的北魏部落,北逃至北海(貝加爾湖)畔,吞併了高車大部。
  • 李未央毒死拓跋濬親兒子,還要餓死人家親孫子
    大雪紛飛中,李未央那目光犀利,絕對是霸氣側漏。當時年僅12歲的弘兒,望著李未央那能殺人的眼神,應該會不寒而慄。畢竟,他不是李未央的親兒子。拓跋宏回答,「代親之感,內切於心」,這位置是父皇您的,現在卻讓我去坐,我的內心實在是萬分痛切。五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如果不是旁人教的,足讓人驚奇。父親被馮太后毒死時,拓跋宏年僅10歲。此時他雖然在明面上是北魏皇帝,但北魏黨和國家事業真正的領導核心,仍然是已從太后升級為太皇太后的馮氏。
  • 馮妙蓮:拓跋宏心頭那粒剜不走的泣血硃砂痣
    馮妙蓮:拓跋宏心頭那粒剜不走的泣血硃砂痣一個人的一生總有那麼一個轉折點,讓命運的車輪有了未知的走向。很公平,不論是庶民抑或天子,都只能等待著命運的聽召。對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83年就是這樣一個轉折點。
  • 從花木蘭看北魏注入中原的民族血性是怎麼拯救了我們
    鮮卑人就是按照這個順序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最開始拓跋部的大首領被西晉冊封為代王,後來被苻堅大帝所滅,直到公元386年,鮮卑的新首領拓跋圭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建國,十二年後他又把都城遷到了平成(今山西大同)並且稱帝,這就是咱們要說的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