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5日刊文《德國終於出手:當急病人遇到慢郎中》。文章說,面對債務危機,希臘這個「急病人」偏碰上德國這個「慢郎中」,急還真急不來,如今希臘一方面苦於應付面對嚴厲緊縮政策而群情激憤的國內公眾和工會組織,另一方面怕是只能祈禱德國批准援助的程序有驚無險,千萬別再出什麼亂子。
文章摘編如下:
一波三折的希臘金融危機再傳好戲:5月2日,歐元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千呼萬喚後終於達成一致:在3年內分期向希臘提供總額1100億歐元救助,其中歐元區將負擔800億歐元的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擔其餘的300億歐元。在4月27、28日標準普爾等調低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主權債券級別,原本約定的450億歐元緊急援助尚未敲定就迅速過時,希臘財政命懸一線,整個歐元區也惟恐連鎖效應,惶惶不可終日,希臘正是在這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下,撈到這難得的救命稻草。
最大救援力量來自德國
儘管在整個希臘危機中,除了歐盟和歐元區之外,至少有五大國際性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合作與發展組織、世貿)奔走其間。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即將被金融危機洪流吞沒的希臘能否在沒頂之前一剎那被拉上岸,最需要的一隻有力大手不是別家,正是德國。
德國是本輪全球性金融危機中歐元區少有的幾個輕災區之一,出口形勢良好,政府赤字也控制得不錯,雖然銀行遭逢壞帳壓力,許多大型製造業和進出口企業也遭遇資金鍊斷裂的威脅,但相較歐元區其它國家,日子顯然好過得多。德國不僅是希臘的最大債主之一,也是歐洲央行「最健康的一根支柱」,它不僅有能力「拉兄弟一把」,而且它若出手,還可提振其它歐元區國家的信心,不論對穩住希臘陣腳,或避免連鎖反應,都有重大意義。
正因如此,事發之後各方的「火力」全部集中到德國政府頭上:歐元區其它幾個大國,如法、英、義大利等或明或暗地強調,德國的猶豫拖了救助後腿,如果再這麼猶豫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前述歐元區外的五大國際組織在4月28日都派出代表奔赴柏林,遊說默克爾趕快決斷,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等也相繼做出呼籲和表態。希臘媒體更是群情激憤,對德國「見死不救」表示不滿。
德國高喊「下不為例」
然而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壓力面前,德國仍然「咬定青山不放鬆」。總理默克爾、外長韋斯特韋勒、央行行長韋伯相繼表示,德國「不會聽任希臘從懸崖上摔下去」,援助是肯定會給的,原本在援助問題上態度保留的韋伯29日稱,幫助希臘是「防止危機向其它國家蔓延的最好辦法」,而財政部長朔伊布勒則對《圖片報》宣稱,德國將和國際組織一道,致力於一個「三年分批」的對希臘援助方案。
此次在各方壓力下,德國政府終於鬆口,根據計劃,德國將分擔總額的28%,即第一年300億歐元中的84億和全部1100億歐元中的224億,這自然讓歐元區鬆了口氣。
作為歐元和歐洲一體化的倡導者,德國不能任由歐元體系崩潰、歐元區陷入危機而不顧,那樣勢必導致整個歐元系統的瓦解;作為希臘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之一,一旦希臘破產,德國金融業也難逃重創的厄運,從這個角度看,德國恐怕不出手也難。
然而這種讓步是有限度的:朔伊布勒在鬆口後坦言,這筆錢是德國援助的「上限」,也就是說,再讓多掏,門都沒有。可按照分析家的分析,這筆援助只能減緩、而不能根除希臘危機的痼疾,因為此舉不可能幫助希臘獲得其所急需的造血機能,使之有朝一日具備償債能力。不僅如此,如果金融危機波及歐元區其它國家,有分析指稱最終需要填進至少5000億歐元才能挽救,鑑於此,德國一方面「醜話說在前頭」,高喊「下不為例」,另一方面恐將藉機兜售此前提出的「歐洲貨幣基金」方案。
德國民眾反對援助希臘
德國民眾普遍不贊成用自己的稅款去填希臘無底洞,擔心此舉將導致自身財富的極大縮水。況且自危機爆發以來,希臘政府出爾反爾,最初頑固拒絕援助,聲稱「沒有問題」,繼而報出450億歐元的窟窿。正當德國和國際社會絞盡腦汁,打算出手填平這個窟窿時,援助額卻又變成1100億,這自然更讓嚴謹的德國人火冒三丈——誰知道3個月後希臘人要多少錢?
反對援助的不僅有德國民眾,還有許多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更讓默克爾政府撓頭的是,5月9日是德國地區選舉的日子,在目前民意氛圍裡,如果任何一個政黨主張大規模援助希臘,勢必激怒選民,導致嚴重後果。
1100億的支票雖然開出,但尚未籤字生效,需經各國議會批准,可以想見,在5月9日前,默克爾政府多半不會去硬捅這個足以讓自己狼狽不堪的馬蜂窩,表決程序會放在9日之後,而再過10天,希臘就必須償還國際債務90億美元。
希臘這個急病人偏碰上德國這個慢郎中,急還真的急不來,如今希臘當局一方面苦於應付面對嚴厲緊縮政策而群情激憤的國內公眾和工會組織,另一方面,怕是只能祈禱德國批准援助的程序有驚無險,千萬別再出什麼亂子了。 (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