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蘭芬身著旗袍,輕搖蒲扇,舞起曼妙的《晨光曲》;《花木蘭》裡,女將軍卸下戎裝再執銅鏡,用《銅鏡舞》表達對「美」的天然盼望;《杜甫》中的《麗人行》盡顯盛唐雍容奢靡,還原詩中的「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粉黛巾幗,各展芳華,這些舞劇中的「名場面」都出自80後女編導韓真、周莉亞的創作。8月16日,這對「幕後雙姝」做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LuTalk·青年中國說」,暢談舞劇中的「她」視角,揭秘爆款舞劇背後的秘訣。此時此刻,她們編導創排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以下簡稱《電波》)正在全國各地巡演,而舞劇《花木蘭》將於9月1日、2日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她」在舞臺上展現多面性:蘭芬的柔美裡藏著堅強,花木蘭的盔甲裹著「女兒心」
在許多人眼裡,旗袍是上海女人的代名詞,溫婉、精緻、有格調。但在上海歌舞團創排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身穿旗袍的蘭芬卻用無聲的語言演繹出了中國婦女的堅強。全劇從李俠(王佳俊飾演)與蘭芬(朱潔靜飾演)假扮夫妻在上海開啟潛伏生涯開始,他們每日行走在生與死的刀鋒上,最終迎來生死抉擇。「劇情故事裡,蘭芬是站在李俠身後的女人。」周莉亞告訴記者,這種設定對扮演者朱潔靜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演員必須打碎之前所有的成功經驗。「朱潔靜的性格比較外向,此前在《朱䴉》和《霸王別姬》裡都飾演最出彩的角色。為了演好蘭芬,她要學會掩蓋鋒芒,藏在李俠的身後,頂著他共同去完成這臺戲。打碎重組的過程,是相當掙扎與痛苦的。」
周莉亞認為,中國青年舞蹈演員有著優秀的肢體能力,但一些演員們習慣寫意的表達方式,對於人物性格的表達相對欠缺。排演《電波》時,編導與演員們一起琢磨人物,從一個轉身、一個回頭、一個抬頭和對視的細節中打磨演技。「眼睛盯著近處還是遠處,視線聚焦在實地還是虛空,表達出的心態截然不同。」創作像是建房子,帶著新鮮感,也有緊張感;打磨好比「精裝修」,把細節掰開揉碎、打破重組。《電波》中角色日漸豐滿,讓創作者有著一種痛並快樂的「幸福感」。
蘭芬展現出了江南女子溫婉外表下的強大內心,木蘭則是真正的「女漢子」。寧波市歌舞劇院創排的舞劇《花木蘭》講述了北魏時期,為了保衛家國安寧,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完成使命,榮歸故裡的故事。體現了女性在面對戰爭時候的大義與勇氣,從而表現出大愛情懷和家國情懷。
在韓真的眼裡,木蘭的扮演者郝若琦率性、聰明、不矯情。「她完全沒有女孩子的嬌嗔,她家裡掛著一個拳擊沙袋,平時她練得可開心啦。」此前,郝若琦擔任過舞劇《杜甫》中「網紅舞段」《麗人行》的領舞,飾演「妃」的角色。要在身高1米76、肩寬腿長的「女漢子」身上摳出唐朝宮中貴人的媚和魅,對演員來說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在《杜甫》中的積累,讓郝若琪的性格裡多了一層女性的柔美,所以她演花木蘭就發揮得心應手。」周莉亞認為,演員一定要多演不同的角色,拓展人物塑造的多面性,這些經驗積累會反哺表演,讓舞臺上的演繹更加成熟。
「她」正處在最美的年華:「姐姐」們在舞臺上乘風破浪,與角色共同成長
這個夏天,「30 +」女性的話題引發很多關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凍齡」女星們重燃激情,電視劇《三十而已》聚焦職場女性直面生活的挑戰。一批「30+」女舞者也正放射著最絢爛的光,點亮了中國舞劇的舞臺。「舞蹈演員完全是用肢體的張力和靈魂深處的信念去詮釋角色,年齡給予她們最好的加持。」韓真認為,有些角色必須具備一定經歷,編導、演員和角色都在排演過程中共同成長。
《電波》裡,朱潔淨的表演是無限內斂的。訣別那場戲裡,蘭芬捏著旗袍一路遠走,明明心留在身後,但人必須前行。「革命者的心願就是為了讓下一代看到勝利成果,她必須帶著孩子去見證這一切。愛人遠去時那種五味雜陳的心情,很難讓二十剛出頭的演員去體會。」韓真說:「蘭芬素雅的外表下有著超乎常人的堅定,這來源於共產黨人強大的信念。如何拿捏好柔軟與剛毅的分寸,讓角色更具真實性?演員需要靠歲月積澱來豐富體驗和感悟。」
花木蘭的演繹恰恰相反,儘管郝若琦性格奔放,但角色需要她更極限地放大。舞劇收尾處,花木蘭揮舞長劍,她身後是拜服女將軍的千軍萬馬。「演員必須無限放大自己,把心中那一團火釋放出來,如果沒有豐沛的舞臺經驗和生活歷練,就很難突破女孩的天性。」
「無論是向內還是向外,女演員塑造角色的過程都是對內心的一種磨礪。」周莉亞坦言,排練講戲時,她們會選擇性地觸碰演員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郝若琦性格上有點大大咧咧,可是一講到父親和家人,她的眼圈馬上就充滿了淚水。發現演員對親情有著特別強烈的感受,導演就有意識地引導她去體會軍營中的兄弟親情,幫助她入戲。而這種深度互動讓創作者們都受益匪淺。
「其實,『30+』是最好的時光。女性的理性、感性、經驗和掌控力都到了可以統領全局的時候,有點撥開雲霧見明月的感覺。」韓真說。
作者:宣晶
編輯:汪荔誠
責任編輯:王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