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百科|最早始於十八世紀,宣敘調的故事,你知道嗎?

2021-03-04 sky大提琴課堂
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段落叫「宣敘調」。宣敘調意為朗誦,又稱朗誦調。宣敘調的產生時代甚古,差不多是與歌劇同時產生的一種聲樂上的形式。曲中依言語的自然和強弱,而行旋律化與節奏化,為歌劇或清唱劇中速度自由,伴隨簡單的朗誦或說話似的歌調。宣敘調原本是與詠嘆調(aria)並用的一種樂曲。它常在詠嘆調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紀,「說話式」(parlando)的宣敘調出現,其特點是詞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這種宣敘調缺乏抒情性,故亦稱之為「乾燥的(seccko)宣敘調」。十六世紀末義大利,一群自稱渴望者的佛羅倫斯貴族青年常在一塊聚會,主張恢復古希臘悲劇中的抒情歌曲、合唱曲和宣敘調,並以此種形式作曲,寫成用琉特伴奏的單聲部歌曲、合唱和宣敘調,將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進行表演。這種表演形式很受歡迎,成為新興歌劇的表現形式,宣敘調在這時的新興歌劇中佔有主要地位。早期的作曲家常用大鍵琴來擔任宣敘調的伴奏部分,後來多採用整個管弦樂團來演奏。像莫扎特或羅西尼,他們對於宣敘調有相當細膩的描寫手法,而到晚期作曲家的歌劇裡,像威爾第與普契尼,他們的宣敘調是營造整部戲的高潮所在。新興歌劇風行的同時,威尼斯歌劇樂派的蒙特威爾第經過不斷的實踐,創作出了簡單的詠嘆調,從譜例上看出它基本具備現代詠嘆調的a-b-a曲式。此後,義大利歌劇摒棄了渴望者們樸素的「古希臘悲劇式」思想,逐漸走向規模宏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舞臺堂皇、以歌唱技巧華麗取勝的發展道路上。

宣敘調是開展劇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敘調裡進行,這時角色有較多對話,這種段落不適宜歌唱性太強,就用了半說半唱的方式,叫做宣敘調,它很像京劇裡的韻白。京劇中,青衣、小生或老生都有一種帶有誇張語音音調的念白,它雖不是很旋律化,但可使道白便於與前後的歌唱銜接,其功能與西方歌劇裡的宣敘調很近似。

說到這,得提到另一位義大利歌劇大師——那不勒斯歌劇樂派的斯卡拉蒂,他為宣敘調創作了伴奏,從他開始,歌劇中宣敘調有了樂隊伴奏音樂。他的另一貢獻是確立了快-慢-快形式的義大利歌劇序曲,和a-b-a曲式的詠嘆調。歌劇中的詠嘆調此時正式與宣敘調分開,各行其是,那個時代的歌唱家將詠嘆調發展推向頂峰,使詠嘆調成為歌劇中的主角,而歌唱家便以炫耀自己美麗的音色和技巧為榮,最終使聽眾不勝其煩,將義大利歌劇推入程式化的末路。以上便是宣敘調的介紹啦,想知道更多音樂知識嗎?歡迎關注Sky,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們後臺留言,Sky一定知無不言~

長按添加課程顧問

免費一對一、進群等

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

相關焦點

  • 漲知識 宣敘調(recitative)
    十八世紀,"說話式"(parlando)的宣敘調出現,其特點是詞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這種宣敘調缺乏抒情性,故亦稱之為"乾燥的(seccko)宣敘調」。 早期的作曲家常用大鍵琴來擔任宣敘調的伴奏部分,後來多採用整個管弦樂團來演奏。
  • 知識|歌劇中的詠嘆調與宣敘調
    詠嘆調是西洋歌劇、神劇或康塔塔等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一般篇幅較大,音域寬,技巧性強,用於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用管弦樂隊 或鍵盤樂器伴奏。詠嘆調的運用始於17世紀初,與朗誦式的宣敘調相對,結構較自由。18世紀時,其結構變得程式化,一般為A+B+A'的復三部曲式結構, 特別是在義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歌劇中。
  • 如何唱好宣敘調(一)初識宣敘調
    在義大利詞典中對宣敘調定義的原文是:「 modo di cantare che tende a riprodurre la naturalezza della lingua parlata, riducendo al minimo l'elemento melodico」「一種體現口語的自然形式、儘可能簡化音樂旋律性的歌唱類型」這裡所指的「口語的自然形式
  • 歌劇中角色的安排——宣敘調角色安排
    宣敘調常用於詠嘆調前面的簡短敘述,並作為兩段詠嘆調之間的轉換過渡性段落。具體來說,可將宣敘調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旋律性宣敘調(有伴奏的宣敘調或器樂宣敘調)歌劇中這種宣敘調的應用比較廣泛,它不僅可以對情節進行交代和展開,也可以對歌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
  • 強行教學 歌劇二三事——宣敘調是神馬?
    有那麼一些小夥伴,他們喜歡歌劇,希望能與高雅藝術親密接觸,但是苦於一些音樂基礎知識積累有限,專業的論著書籍又太枯燥,於是他們非常鬧心的問劇院君:「劇院君,你說歌劇嗞哇亂叫的都唱啥呢?一會唱一會說的到底啥意思?」同學,你問對人了。
  • 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宣敘調的運用與處理
    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西洋歌劇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從形成初期(16世紀末17世紀初)至今,宣敘調(或稱為宣敘性語調)幾乎貫穿於歌劇的聲樂表達中。作為與詠嘆調對應的一個重要概念術語,宣敘調是接近日常說話的朗誦性音調,亦表達為介於歌唱和說白之間的聲樂形式,其使用目的多是為交代劇情、推動歌劇情節不斷向前發展。
  • 義大利歌劇宣敘調演唱入門之淺釋(上)
    直到義大利歌劇進入威爾第時代,宣敘調才逐漸融入音樂部分,並最終告別歌劇舞臺。關於宣敘調,「維基百科」裡的定義是:宣敘調,又譯朗誦調,原指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作品中類似朗誦的曲調,速度自由,旋律與節奏是依照語言自然的強弱,形成簡單的朗誦或說話似的曲調,換言之是以歌唱方式說話。在宣敘調的發展過程中,其優缺點同樣很明顯。
  • 【音樂百科】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概述
  • 世界三大神劇——《創世紀》
    我們已經知道,十八世紀是通過調性來確定法則和秩序的,這就是大小調體系。而海頓試圖用音樂展現出創世之前的虛無,這必然把他引向模稜兩可的調性及不諧和的與半音的和聲。音樂從不確定的c小調開始,後移到降D調,繼而進入降E大調,沒有持續的單一調性。值得注意的是海頓採用了一個下行音階的動機,在那個時代,這代表著嘆息。樂隊用ff的力度果斷地重複C音,使序曲達到了高潮。
  • BBC古典音樂紀錄片丨《義大利歌劇》(全三集)
    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悲劇,這種藝術形式是歌劇藝術產生的根源。
  • 古典音樂名詞解釋——快速提高音樂修養系列之四
    天主教讚美詩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節而曲調相同。現今保存的最早的讚美詩是出自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354-430)之手,名為《讚美頌》。一般的讚美詩皆作於五至十世紀。馬丁·路德創新教,改讚美詩歌詞為德文,用四聲部合唱。十八世紀初,傳入英國。今英國通行的讚美詩集有《牛津讚美詩集》等。
  • 十八世紀的演奏
    發展到古典樂派,音樂創作不再像從前那樣非得在「通奏低音上疊加」,但「大鍵琴手就是指揮」的習慣被保留下來,這裡你就能明白為何莫扎特「厭煩了小提琴的位置」非要去彈大鍵琴了吧……進入十九世紀,音樂越發複雜;作曲家要求在自己的創作中承載更多,一遍彈大鍵琴一遍指揮的形式就不再勝任了——曾經那種專職指揮選手又回來了——十八世紀之前,指揮也和現在一樣什麼都不幹,正式演出時僅僅是在臺子上打手勢。
  • 三集BBC紀錄片《義大利歌劇》,帶你入門歌劇的古典世界
    歌劇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詠嘆調(Arias)是歌劇中主角們抒發感情的主要唱段,它們的音樂很好聽,結構較完整,能表現歌唱家的聲樂技巧,因而我們經常也會在音樂會上聽到它們,如《蝴蝶夫人》的詠嘆調「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詠嘆調「為什麼我的心這麼激動」等等。
  • 【音樂百科】輕歌劇(operetta)簡介
    輕歌劇與喜歌劇一樣,是一種生活氣息與娛樂性較強的歌劇,產生於19世紀中期的法國,與大歌劇相對,與18世紀的喜歌劇相仿。多取材於日常生活,常帶有諷刺性,用說白代替宣敘調,旋律取自當時流行的音樂,通俗易懂,結構短小,多採用獨幕形式。該體裁的奠基人是德裔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代表作品有《地獄中的奧菲歐》、《美麗的海倫》、《霍夫曼的故事》。
  • 收藏貼:古典音樂體裁及相關名詞解釋
    天主教讚美詩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節而曲調相同。現今保存的最早的讚美詩是出自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354-430)之手,名為《讚美頌》。一般的讚美詩皆作於五至十世紀。馬丁·路德創新教,改讚美詩歌詞為德文,用四聲部合唱。十八世紀初,傳入英國。今英國通行的讚美詩集有《牛津讚美詩集》等。
  • 古典音樂體裁及相關名詞解釋,比書還全!
    天主教讚美詩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節而曲調相同。現今保存的最早的讚美詩是出自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丁(354-430)之手,名為《讚美頌》。一般的讚美詩皆作於五至十世紀。馬丁·路德創新教,改讚美詩歌詞為德文,用四聲部合唱。十八世紀初,傳入英國。今英國通行的讚美詩集有《牛津讚美詩集》等。
  • 牛貫傑 | 清末媒體對「十八世紀」的塑造
    《申報》和《東方雜誌》是晚清最為重要的報紙雜誌媒介,以其為分析文本,勾勒出的是清末中國人對「十八世紀」的認知以及背後所蘊藏的深刻的民族危機意識。時間紀年的變遷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通常來說,古代的紀年方法有兩種,一是幹支紀年,二是王公皇帝的年號紀年。《史記》記載的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是我國最早的準確紀年。
  • 《音樂的故事》:21世紀的我們,在音樂選擇上被寵壞了?
    英國作曲家、音樂歷史學家霍華德·古多爾的這本《音樂的故事:從巴比倫到披頭四》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聆聽和了解,音樂如何一步一步成為現在的音樂,從而我們也可以知悉為什麼那個年代的音樂是那種模樣。如果古多爾會續寫音樂的故事,那麼他或許應該擔心十幾秒的片段式播放對音樂帶來的新破壞。
  • 【音樂百科】五線譜的起源及發展
    由於音樂是一種瞬間發出,瞬間消逝的時間藝術,為了演奏唱,欣賞,學習和保存之需,乃產生將其轉化成空間的,視覺的樂譜形式的表現方式,包括符號,文字,數字,圖表或其他特殊的物質記號外的各式各樣記譜,均具備音樂要素中的一種或多種,如音高(樂音的絕對或相對高度),音值(樂音或休止的絕對或相對長度),主題(旋律型或動機
  • 巴赫和他的宗教音樂你知道多少?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馬丁·路德,就是在這裡把聖經翻譯成德語的。那時市民們最主要的音樂活動中心是教堂,最需要的音樂就是新教音樂,教堂同時也是開展人際交往的聚會場所。市民們在聆聽美妙音樂,頌揚上帝的同時,還能獲得交際的樂趣。在那個年代,沒有脫離教會而生存的音樂家,也沒有不信基督教的世俗宮廷。聖經思想和教會活動被社會廣泛承認,並且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中心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