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段落叫「宣敘調」。宣敘調意為朗誦,又稱朗誦調。宣敘調的產生時代甚古,差不多是與歌劇同時產生的一種聲樂上的形式。曲中依言語的自然和強弱,而行旋律化與節奏化,為歌劇或清唱劇中速度自由,伴隨簡單的朗誦或說話似的歌調。宣敘調原本是與詠嘆調(aria)並用的一種樂曲。它常在詠嘆調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紀,「說話式」(parlando)的宣敘調出現,其特點是詞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這種宣敘調缺乏抒情性,故亦稱之為「乾燥的(seccko)宣敘調」。十六世紀末義大利,一群自稱渴望者的佛羅倫斯貴族青年常在一塊聚會,主張恢復古希臘悲劇中的抒情歌曲、合唱曲和宣敘調,並以此種形式作曲,寫成用琉特伴奏的單聲部歌曲、合唱和宣敘調,將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進行表演。這種表演形式很受歡迎,成為新興歌劇的表現形式,宣敘調在這時的新興歌劇中佔有主要地位。早期的作曲家常用大鍵琴來擔任宣敘調的伴奏部分,後來多採用整個管弦樂團來演奏。像莫扎特或羅西尼,他們對於宣敘調有相當細膩的描寫手法,而到晚期作曲家的歌劇裡,像威爾第與普契尼,他們的宣敘調是營造整部戲的高潮所在。新興歌劇風行的同時,威尼斯歌劇樂派的蒙特威爾第經過不斷的實踐,創作出了簡單的詠嘆調,從譜例上看出它基本具備現代詠嘆調的a-b-a曲式。此後,義大利歌劇摒棄了渴望者們樸素的「古希臘悲劇式」思想,逐漸走向規模宏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舞臺堂皇、以歌唱技巧華麗取勝的發展道路上。
宣敘調是開展劇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敘調裡進行,這時角色有較多對話,這種段落不適宜歌唱性太強,就用了半說半唱的方式,叫做宣敘調,它很像京劇裡的韻白。京劇中,青衣、小生或老生都有一種帶有誇張語音音調的念白,它雖不是很旋律化,但可使道白便於與前後的歌唱銜接,其功能與西方歌劇裡的宣敘調很近似。
說到這,得提到另一位義大利歌劇大師——那不勒斯歌劇樂派的
斯卡拉蒂,他為宣敘調創作了伴奏,從他開始,歌劇中宣敘調有了樂隊伴奏音樂。他的另一貢獻是確立了快-慢-快形式的義大利歌劇序曲,和a-b-a曲式的詠嘆調。歌劇中的詠嘆調此時正式與宣敘調分開,各行其是,那個時代的歌唱家將詠嘆調發展推向頂峰,使詠嘆調成為歌劇中的主角,而歌唱家便以炫耀自己美麗的音色和技巧為榮,最終使聽眾不勝其煩,將義大利歌劇推入程式化的末路。
以上便是宣敘調的介紹啦,想知道更多音樂知識嗎?歡迎關注Sky,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們後臺留言,Sky一定知無不言~長按添加課程顧問
免費一對一、進群等
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