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是一個極具藝術魅力的國家,除了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外,另一大成就便是歌劇!
義大利歌劇產生在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之交,是文藝復興時代音樂藝術在各個領域發展的結果。它是總結了藝術實踐的各方面的經驗,在新的美學理論指導下產生的新的體裁。歌劇的創造,不是單純從音樂出發的,而是從人文主義出發的一種藝術理想。這種理想是掌握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來為一個最高的目的服務:真實地、有力地、戲劇性地表達人的感情。因此,它必然是各種藝術(詩歌、音樂、戲劇等)的綜合。
歌劇(義大利語:opera)是一種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悲劇,這種藝術形式是歌劇藝術產生的根源。
▲ 歌劇《圖蘭朵》
詠嘆調(Arias)是歌劇中主角們抒發感情的主要唱段,它們的音樂很好聽,結構較完整,能表現歌唱家的聲樂技巧,因而我們經常也會在音樂會上聽到它們,如《蝴蝶夫人》的詠嘆調「晴朗的一天」,《茶花女》的詠嘆調「為什麼我的心這麼激動」等等。
▲ 歌劇《愛之甘醇》
宣敘調(Recitativo)是開展劇情的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敘調裡進行,這時角色有較多對話,這種段落不適宜歌唱性太強,就用了半說半唱的方式,叫做宣敘調,它很像京劇裡的韻白。
▲ 歌劇《蝴蝶夫人》海報
中世紀時期的一些音樂形式也為歌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首先是10世紀末的宗教劇,後來宗教劇被神秘劇(Mystery)和奇蹟劇(Miracles)取代,盛行於14—16世紀;其次是田園劇,這種體裁用音樂、詩歌、戲劇的手段表現鄉村生活的場景,它一直盛行到16世紀,成為歌劇的重要起源之一。
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劇也預示著歌劇的誕生。作曲家用牧歌這一體裁形式來譜寫詩歌中一些戲劇性場面,或用一組牧歌來描寫一些簡單的故事情節,後一種形式被稱為牧歌劇。
▲ 帕萊斯特裡那《馬塞勒斯教宗彌撒》專輯
義大利牧歌(Pastorale)早期發展受義大利民間抒情歌弗羅託拉的影響,16世紀中葉以後,音樂與詩歌貼近,描繪性和情感表達有所發展,16世紀最代表義大利民族特徵的世俗音樂體裁就是牧歌。
14世紀的牧歌是分節歌形式,結尾帶有利都奈洛(原意為「回復」,這裡指結束段,而在17、18世紀中指樂曲中樂隊全奏主題的反覆器樂)段落作為疊歌,大部分為二聲部,偶爾也有三聲部,歌詞一般有二到四個詩節,內容簡單;而16世紀牧歌是通譜體形式,不使用疊歌,織體形式多樣,以四聲部和五聲部居多,通常以多行詩文寫成,有十四行詩,六行詩,或多詩節的詩文。
▲ 蒙特威爾第《Madrigaliguerrieri et amorosi》專輯
15世紀末的幕間劇(Intermedio)是歌劇最直接的起源。這是穿插在當時喜劇各幕間的一些寓言劇、神話劇或田園劇,到16世紀,各幕之間的幕間劇在情節上組成了一個相關聯的故事,並且加入了裝飾性的旋律和簡單的和聲伴奏。
歌劇於16世紀末最終產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當時,一群文化藝術界的名人經常在貴族巴爾第(Bardi)和柯爾西(Corsi)家聚會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臺表演藝術為宗旨,他們熱衷於恢復古希臘的戲劇,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他們認為復調藝術破壞歌詞意義的表達,主張採用單聲部旋律,並且在實踐中發現: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於整部戲劇中。隨後就產生了最早的歌劇,當時稱為田園劇。
▲ 蒙特威爾第歌劇《奧菲歐》
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裡(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但《達芙尼》最終不幸失傳,但佩裡的另一套首演於1600年的歌劇《尤麗狄茜(Euridice)》至今仍偶有排演。但今天歌劇界最古老的標準保留劇目的歌劇,當數1607年首演於曼都瓦宮廷的克勞迪奧·蒙泰韋爾迪作品,《奧菲歐(L'Orfeo)》。
▲ 蒙特威爾第歌劇《奧菲歐》
義大利,古羅馬文化的發祥地,經歷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等幾個重要時期,推陳出新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歌劇作為其重要的民間音樂的呈現形式,按地域有佛羅倫斯歌劇,羅馬歌劇,那不勒斯歌劇,威尼斯歌劇等。
以希臘神話為基礎,後來又加入歷史題材。音樂部分採用通奏低音形式,歌唱部分主要為吟唱的宣敘調形式,音域不寬,節奏自由,有少量的樂器伴奏,也使用合唱。
▲ 佛羅倫斯市立劇院
注重歌劇場面的壯觀給人帶來的愉悅,加入了華麗的舞臺設計、機關布景和芭蕾場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結束。
▲ 羅馬歌劇院
在歌劇中大量運用詠嘆調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發,對美聲唱法加以重視,很少用合唱形式,弦樂器家族首次佔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運用不協和音程和撥弦、震音等新的音樂表現形式。
▲ 威尼斯鳳凰劇院
多取材於古代神話和歷史傳說,內容嚴肅,與喜劇相對。在結構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劇變為緊湊的三幕結構,常在幕與幕之間穿插喜劇性的幕間劇(Intremezzo,在舞臺口表演)。由極具個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開場,宣敘調和返始詠嘆調交替進行,極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 拿波裡聖卡洛劇院
拿波裡樂派
拿波裡,義大利城市,建於公元前七世紀,希臘人稱她為「新的城市」。民風相當活潑而強悍,街道也很髒亂嘈雜。但與北義大利不同的風格,反而成為許多電影及舞臺劇的題材。從18世紀開始它就有了一個外號——歐洲的音樂學院。
拿波裡的聖卡洛歌劇院在全歐洲可是頗具盛名的,著名的義大利拿波裡喜歌劇就是在這誕生的,小小的地方卻孕育了,亞歷桑德,羅西尼,貝裡尼,多尼採蒂……著名的作曲家。
義大利拿波裡樂派領一時風騷,斯卡拉蒂等作曲家將義大利歌劇,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朝正歌劇方向發展:拿波裡是義大利歌劇發展的最後一個城市,始於17世紀末,至18世紀定型為正歌劇(Operaseria),這種歌劇的影響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紀。它常以虛構的歷史或英雄事跡為題材,而且由於對美聲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強有力肺活量又帶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閹人」歌手盛行起來。
▲ 歌劇《塞維亞的理髮師》
義大利歌劇做為歐洲藝術在現實中完美展現的一個載體。無論是過去的皇室和貴族還是如今的上流社交圈,義大利歌劇都是一個高品質的社交活動,是展現國家文化藝術和個人風採最好的場所。
▲ 聖卡西亞諾劇院(Teatro di San Cassiano)
凡事考究到微末的義大利人,在如此重要的社交場合自然不會馬虎。觀賞歌劇時合身的禮服搭配風格適當的珠寶是最基本的禮儀,按時到達歌劇廳,適時的鼓掌給予演員讚賞,結束時在金碧輝煌又不失華貴的歌劇大廳與一同欣賞歌劇的紳士淑女們暢聊一番。將所有的美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身處其中的人能夠同時在視覺和聽覺甚至全部感官上得到最大的藝術滿足的,也唯有義大利的歌劇才能讓人如此沉迷其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