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今晚20點震撼開播 六大看點打響螢屏愛國戰

2021-02-08 湖南衛視

湖南衛視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今晚20:00在金鷹獨播劇場震撼開播。該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張黎執導,匯聚了張嘉譯、宋佳、黃志忠 、胡歌、張歆怡等實力演員,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最受青少年觀眾喜愛的電視平臺,湖南衛視在創新節目傳遞螢屏正能量的同時,將自身的品牌效應與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效應進行深度融合,在第一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順勢推出這部深刻揭露南京大屠殺殘酷真相的史詩巨製,警醒世人勿忘歷史、牢記國殤。

看點一:劇版《金陵十三釵》首登螢屏 人物命運較電影版更具張力

「忘記歷史,等於二次屠殺」。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作為獻禮首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四十九日·祭》通過獨特的視角、氣勢磅礴的畫面,以審判的形式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該劇雖與電影《金陵十三釵》基於同一個故事原型,但是在內容上卻更加的豐富和多元。

據了解,電視劇版不僅增加了「前史」和「後史」,在人物上也進行了很大的改編,將筆墨更多地放在兩個女性群體的命運互換上,更關注大屠殺中的群像。在該劇中沒有特別絕對的男一號和女一號,而是多條線索相互勾連,展現一個群體的命運而不是某個個體的命運。此外,在人物設置上,電視劇版也有很多變化,比如女主角玉墨不會說英語,命運也有相應的改變,作為戰後倖存者她還參與了大屠殺清算,而女學生書娟則由張藝謀電影版中「書娟」扮演者張歆怡繼續出演,更完整的劇情也讓書娟完成了從學生到軍人,從陰鬱問題少女到大屠殺見證人的蛻變。總體上,劇版更接近原著,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能在電視劇裡更完整地展現。

看點二:金牌導演張黎嘔心力作 還原人性選擇挖掘生命本質

曾執導《大明王朝1566》、《中國往事》、《人間正道是滄桑》等高品質大劇的導演張黎,以拍攝歷史縱深感的電視劇而見長。此次《四十九日·祭》將延續張黎導演作品一貫的藝術追求:嚴肅歷史觀、風格化的藝術表現和深層主題解構。

在談到《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這部劇就是想用絕境求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

日本戰敗後,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戰後審判異常糾結,這是中國壓抑至今的心結,也是全世界至今仍在討論的日本民族性話題,《四十九日·祭》的開播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大國態度,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與罪惡。張黎導演在談及拍攝該片的意義時就表示:「這是一個關於浩劫的故事,從沒被遺忘,也不該被遺忘的故事,希望國人記住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城市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希望打撈歷史,在大悲劇中挖掘生命的本質,真實還原人性的選擇和情感力量。」

看點三:嚴歌苓親自操刀改劇本 原著精神內核原汁原味

曾經擔任過電影《金陵十三釵》編劇的嚴歌苓,此次再次擔任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編劇。對於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嚴歌苓的態度依然是謹慎和認真。據了解,《四十九日·祭》會將電影中難以涉及到的許多細節納入,在情感鋪墊更充分、格局也更大,而為了保證該劇品質,嚴歌苓親自操刀劇本改編,原著的精神內核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作家細膩的女性情懷在片中一覽無餘。

據了解,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作品風格,既沒有套用以往抗戰劇的殘酷搏殺,也沒有重複電影版「十三釵」的苦難敘事,而是秉持嚴肅的歷史觀,拒絕市場綁架,對歷史及人性做出更深層次的解讀與呈現,對此,嚴歌苓就坦言,「不管是寫小說,還是創作劇本,只要是自己的文字,我都會有種偏執,保持著內心的小清高。娛樂化、商業化根本改變不了我,《金陵十三釵》的拓寬空間是非常大的,因為我之前寫的是教堂裡面,現在則拓寬到整個南京城。」

看點四:張嘉譯顛覆形象 嬉笑怒罵演繹「潑皮神父」

近年來,演員張嘉譯在螢屏上塑造了諸多膾炙人口的形象,他亦莊亦諧的表演功底讓其所飾演的角色真實可信、令人嘆服。在今年的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晚會上,張嘉譯兩度「擒鷹」,一舉摘得「觀眾喜愛男演員獎」、「最具人氣男演員獎」兩項大獎。此次在《四十九日·祭》中,張嘉譯將顛覆形象飾演一位中國神父法比,是一個自幼被老神父收養在教堂內的潑皮神父,在經歷戰爭和大屠殺之後,良心發現的他爆發出了超強的正義感和責任心。

據了解,張嘉譯飾演的法比雖然在教堂長大,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入世」之人,他有著小人物的精明和猾黠,本就未斷凡俗之心,在玉墨的綽約風姿下,他更是無法沉溺地陷入愛情。為了保全藏身於教堂的眾人,他最大程度地發揮著自己的「小聰明」,強烈的反差讓這個並不高大的「偽神父」既世俗又散發著聖潔的神性。張嘉譯透露,自己以前演戲,基本上都是看過劇本後,一遍就能完成,但這部戲很多戲份卻都是拍了三遍,才能找到他認為最準確的表達。不僅如此,張嘉譯還坦言,「因為積壓太多,太沉重,拍戲時,我的心裡一直空落落的。」

看點五:「小花老師」變身「嫵媚玉墨」 宋佳12月承包芒果臺

「學童鮮師煉成記」《一年級》正在湖南衛視熱播,作為宋佳的綜藝首秀,她早已褪去影視劇中的疏離感,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小花老師不僅更加可愛,也讓人感到十分親切。從第一次當老師後見家長的緊張,到無法照顧好孩子的自責,再到慢慢習慣老師的生活和工作後與孩子們一同的快樂成長,宋佳坦言,「這不僅僅是孩子們的一年級,也是我自己的一年級,和他們相處的過程其實是彼此互相進步的過程」 。

此次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中,宋佳扮演的趙玉墨是秦淮河上敢愛敢恨又不失傲骨風情的奇女子。宋佳認為這個角色是對自己的全新挑戰和突破,除了每天在泥漿裡打滾,劇中角色近乎全程壓抑情緒的表達在表演上也是不小的考驗,「這部戲對我來說,不只是一部好作品,更是與一群有抱負的人在做一件對整個民族都有意義的事。演玉墨,是一件有使命感的事。」當《四十九日祭》撞上《一年級》,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小花老師變身嫵媚玉墨,宋佳12月承包芒果臺吧!

看點六:「九爺」不做安靜美男子 胡歌轉型當硬漢

上周,湖南衛視鑽石獨播劇場《風中奇緣》圓滿收官,胡歌因為在劇中出演沉穩內斂的帥氣九爺形象而被原著迷稱讚為「完美還原了小說人物」。進入12月,九爺雖已遠去,但胡歌卻從「鑽石獨播劇場」飛到了「金鷹獨播劇場」,轉型開始當硬漢。此次在《四十九日·祭》中,胡歌將飾演陸軍少尉戴濤,一位飽受戰火磨礪的狙擊手形象讓人印象深刻。為了呈現出戰爭中的真實狀態,胡歌這個陸軍少尉,不惜「自毀形象」,渾身上下布滿炮灰、汙血、傷痕,甚至已經完全看不出原本的樣子,這樣一個飽受戰火磨礪、錚錚鐵骨的硬漢形象剛曝光,就被網友大讚「太震撼了」、「太帥了」。

既然是戰爭戲,演員在戲裡戲外當然都少不了重重考驗。戲裡的戴濤,在戰火中身先士卒,在被捕後受盡酷刑,戲外的胡歌為拍攝這些場景亦頗受考驗。據了解,在拍攝一場受刑戲時,為劇情需要,工作人員在封閉的室內用煤油助燃燒柴,煙霧嗆得大家都戴上口罩防護,胡歌卻需要在其中反覆摸爬滾打、受刑、做危險動作,一天戲拍下,已經分不清身上、臉上是化妝效果還是煙霧、泥土。如此這般敬業,也難怪當宋佳被問到此次與胡歌的合作時,她也大讚胡歌是「貢獻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帥」。

當「嚴歌苓+張黎」的金牌豪華主創攜手「三帝一後」的實力派演員陣容,今晚20:00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精彩不容錯過!

點擊「閱讀原文」,今晚首播在即,一起參與劇情討論吧!

相關焦點

  • 今晚《四十九日·祭》 驚豔開播啦 21:00—21:30抓緊時間來搶錢
    >《四十九日·祭》今晚開播 三大看點揭開「人性救贖」為隆重紀念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今天晚上(12月2日)19:35,年度熱血抗日巨製、電視劇版「金陵十三釵」 《四十九日•祭》在濟南電視臺新聞頻道《今晚劇場》震撼開播了。
  •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 張黎建議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現場(1 /2張)一部電視劇開播,主創人員無不希望收視一路飄紅、口碑爆棚、引發熱議,甚至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然而,作為年度備受期待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應。
  • 《四十九日祭》開播 提高逼格看懂黎派歷史劇
    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
  • 【侃大劇】張嘉譯宋佳攜手打造《四十九日祭》 12月初湖南開播
    為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熱血鉅制抗日風暴 《四十九日祭》即將於12月初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接檔《因為愛情有奇蹟》震撼播出。而關於這個作品的內容,張黎和嚴歌苓一早就達成共識: 日軍屠城六周, 《四十九日祭》的故事從事發前一周寫起,加起來一共49天。49天也正好是中國傳統中,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這也是劇名的由來。 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壹周新看點:《一年級》神秘老師登場 《四十九日祭》12月初登陸湖南衛視
    一周看點又來啦!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兼具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堪稱中國電視劇的豐碑之作。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既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螢屏祭奠,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精神,不做市場奴隸,積極弘揚了主流價值觀。
  • 【南京大屠殺】之《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以平民的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細線條的亂世佳人——玉墨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四十九日·祭》京郊熱拍 黃若萌接棒佟大為(圖)
    由嚴歌苓編劇、張黎執導、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史詩大劇《四十九日·祭》日前轉場京郊熱拍。作為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該劇不僅斥資1.2億打造,還聚集了張嘉譯、黃志忠、小宋佳、黃若萌、胡歌等眾多實力派演員的豪華陣容和全新的故事內容都成為該劇的看點。實力派演員黃若萌在劇中接棒電影版中佟大為所飾演的角色李全有,與敵人周旋在槍林彈雨中搏殺。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
  • 《四十九日祭》迎大結局「 死亡之宴」虐心上演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孫翌琳等主演的抗日史詩鉅制《四十九日祭》將於本周迎來大結局,該劇自登陸湖南衛視和樂視TV超級電視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切關注,喚醒大家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深刻記憶。隨著劇集即將完結,劇情也走向高潮,「風塵女代替女學生赴宴」的悲壯故事即將上演。
  • 評論|《四十九日·祭》:從未如此被震慟
    《四十九日祭》則在再現日軍慘絕人寰、國人水深火熱的同時,還極具考究地聚焦了那時那刻普通百姓與國軍士兵的生存景狀。有恐懼,但更有對生存的渴盼與訴求,且要有尊嚴地活下去...在同類型其他藝術作品中,這樣的表達與講述都十分鮮現。
  • 張黎《四十九日祭》還原南京大屠殺 求真實不求新穎
    2014年12月8日訊,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風格很「張黎」,開篇便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四十九日祭》劇照。資料圖片  為紀念12月13日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由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於12月1日晚登陸湖南衛視。  當被問及作為小說的作者以及這部劇的編劇,覺得《四十九日祭》的突破在哪時,嚴歌苓說:「文學與影視劇本的創作,在外行看來,就是一種事物的兩種不同形式,都屬於文字寫作,都在講故事。但在內行看來,卻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不同事物。也就是說,它們創作的理念不同,表現的形式不同,文本的結構不同,對運用文字的要求也不相同。
  • 《白色月光》今晚開播 六大看點解鎖這部「出軌劇」
    由五元文化出品的《白色月光》將於今晚開播,並曝光了終極預告及海報。本劇講述職場女性遭遇「家庭煮夫」出軌,總共12集的短劇,開播即出軌,集集凝練精悍。聚焦出軌,但不止於出軌,展現職業女性如何化解婚姻與事業上的危機,關注當下女性的困境。宋佳和劉敏濤在本劇中將如何聯手撕渣男,令人相當期待。
  • 《四十九日祭》直面南京大屠殺 歷史是殘酷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自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目前正在湖南衛視熱播。  《四十九日祭》據稱總體成本為1.2億人民幣,就場面、氛圍而言,較之投資號稱6億元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並不遜色。不僅如此,選擇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前播出,更顯出其祭奠的價值。  對比電影和電視劇兩個版本,張黎認為最大的區別是篇幅,「因為電視劇篇幅更長,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原標題: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新華報業網訊 正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厚重而嚴肅的緬懷之作。導演張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罪惡,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更要求道歉,「野蠻的軍國主義催生了日軍的侵華暴行,釀成了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
  • 《白色月光》今晚開播曝終極預告 解鎖六大看點
    由五元文化出品的《白色月光》將於今晚(19日晚)開播,並曝光了終極預告及海報。本劇講述職場女性遭遇「家庭煮夫」出軌,總共12集的短劇,開播即出軌,集集凝練精悍。聚焦出軌,但不止於出軌,展現職業女性如何化解婚姻與事業上的危機,關注當下女性的困境。
  • 【劇評】《四十九日祭》:極致寫實帶來收視憂慮
    導讀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近日已與觀眾見面,該劇斥資1.2億元打造,然而播出後,口碑不差但收視欠奉,雖然細節十分考究,但節奏太慢、劇情太沉重,或許正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攝影師出身的張黎導演的影像表現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非常接近於歷史真實,只是寫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