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今晚20:00在金鷹獨播劇場震撼開播。該劇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張黎執導,匯聚了張嘉譯、宋佳、黃志忠 、胡歌、張歆怡等實力演員,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最受青少年觀眾喜愛的電視平臺,湖南衛視在創新節目傳遞螢屏正能量的同時,將自身的品牌效應與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效應進行深度融合,在第一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順勢推出這部深刻揭露南京大屠殺殘酷真相的史詩巨製,警醒世人勿忘歷史、牢記國殤。
看點一:劇版《金陵十三釵》首登螢屏 人物命運較電影版更具張力
「忘記歷史,等於二次屠殺」。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作為獻禮首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四十九日·祭》通過獨特的視角、氣勢磅礴的畫面,以審判的形式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該劇雖與電影《金陵十三釵》基於同一個故事原型,但是在內容上卻更加的豐富和多元。
據了解,電視劇版不僅增加了「前史」和「後史」,在人物上也進行了很大的改編,將筆墨更多地放在兩個女性群體的命運互換上,更關注大屠殺中的群像。在該劇中沒有特別絕對的男一號和女一號,而是多條線索相互勾連,展現一個群體的命運而不是某個個體的命運。此外,在人物設置上,電視劇版也有很多變化,比如女主角玉墨不會說英語,命運也有相應的改變,作為戰後倖存者她還參與了大屠殺清算,而女學生書娟則由張藝謀電影版中「書娟」扮演者張歆怡繼續出演,更完整的劇情也讓書娟完成了從學生到軍人,從陰鬱問題少女到大屠殺見證人的蛻變。總體上,劇版更接近原著,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能在電視劇裡更完整地展現。
看點二:金牌導演張黎嘔心力作 還原人性選擇挖掘生命本質
曾執導《大明王朝1566》、《中國往事》、《人間正道是滄桑》等高品質大劇的導演張黎,以拍攝歷史縱深感的電視劇而見長。此次《四十九日·祭》將延續張黎導演作品一貫的藝術追求:嚴肅歷史觀、風格化的藝術表現和深層主題解構。
在談到《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這部劇就是想用絕境求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
日本戰敗後,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戰後審判異常糾結,這是中國壓抑至今的心結,也是全世界至今仍在討論的日本民族性話題,《四十九日·祭》的開播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的大國態度,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與罪惡。張黎導演在談及拍攝該片的意義時就表示:「這是一個關於浩劫的故事,從沒被遺忘,也不該被遺忘的故事,希望國人記住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城市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希望打撈歷史,在大悲劇中挖掘生命的本質,真實還原人性的選擇和情感力量。」
看點三:嚴歌苓親自操刀改劇本 原著精神內核原汁原味
曾經擔任過電影《金陵十三釵》編劇的嚴歌苓,此次再次擔任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編劇。對於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嚴歌苓的態度依然是謹慎和認真。據了解,《四十九日·祭》會將電影中難以涉及到的許多細節納入,在情感鋪墊更充分、格局也更大,而為了保證該劇品質,嚴歌苓親自操刀劇本改編,原著的精神內核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作家細膩的女性情懷在片中一覽無餘。
據了解,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作品風格,既沒有套用以往抗戰劇的殘酷搏殺,也沒有重複電影版「十三釵」的苦難敘事,而是秉持嚴肅的歷史觀,拒絕市場綁架,對歷史及人性做出更深層次的解讀與呈現,對此,嚴歌苓就坦言,「不管是寫小說,還是創作劇本,只要是自己的文字,我都會有種偏執,保持著內心的小清高。娛樂化、商業化根本改變不了我,《金陵十三釵》的拓寬空間是非常大的,因為我之前寫的是教堂裡面,現在則拓寬到整個南京城。」
看點四:張嘉譯顛覆形象 嬉笑怒罵演繹「潑皮神父」
近年來,演員張嘉譯在螢屏上塑造了諸多膾炙人口的形象,他亦莊亦諧的表演功底讓其所飾演的角色真實可信、令人嘆服。在今年的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晚會上,張嘉譯兩度「擒鷹」,一舉摘得「觀眾喜愛男演員獎」、「最具人氣男演員獎」兩項大獎。此次在《四十九日·祭》中,張嘉譯將顛覆形象飾演一位中國神父法比,是一個自幼被老神父收養在教堂內的潑皮神父,在經歷戰爭和大屠殺之後,良心發現的他爆發出了超強的正義感和責任心。
據了解,張嘉譯飾演的法比雖然在教堂長大,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入世」之人,他有著小人物的精明和猾黠,本就未斷凡俗之心,在玉墨的綽約風姿下,他更是無法沉溺地陷入愛情。為了保全藏身於教堂的眾人,他最大程度地發揮著自己的「小聰明」,強烈的反差讓這個並不高大的「偽神父」既世俗又散發著聖潔的神性。張嘉譯透露,自己以前演戲,基本上都是看過劇本後,一遍就能完成,但這部戲很多戲份卻都是拍了三遍,才能找到他認為最準確的表達。不僅如此,張嘉譯還坦言,「因為積壓太多,太沉重,拍戲時,我的心裡一直空落落的。」
看點五:「小花老師」變身「嫵媚玉墨」 宋佳12月承包芒果臺
「學童鮮師煉成記」《一年級》正在湖南衛視熱播,作為宋佳的綜藝首秀,她早已褪去影視劇中的疏離感,和孩子們在一起的小花老師不僅更加可愛,也讓人感到十分親切。從第一次當老師後見家長的緊張,到無法照顧好孩子的自責,再到慢慢習慣老師的生活和工作後與孩子們一同的快樂成長,宋佳坦言,「這不僅僅是孩子們的一年級,也是我自己的一年級,和他們相處的過程其實是彼此互相進步的過程」 。
此次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中,宋佳扮演的趙玉墨是秦淮河上敢愛敢恨又不失傲骨風情的奇女子。宋佳認為這個角色是對自己的全新挑戰和突破,除了每天在泥漿裡打滾,劇中角色近乎全程壓抑情緒的表達在表演上也是不小的考驗,「這部戲對我來說,不只是一部好作品,更是與一群有抱負的人在做一件對整個民族都有意義的事。演玉墨,是一件有使命感的事。」當《四十九日祭》撞上《一年級》,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小花老師變身嫵媚玉墨,宋佳12月承包芒果臺吧!
看點六:「九爺」不做安靜美男子 胡歌轉型當硬漢
上周,湖南衛視鑽石獨播劇場《風中奇緣》圓滿收官,胡歌因為在劇中出演沉穩內斂的帥氣九爺形象而被原著迷稱讚為「完美還原了小說人物」。進入12月,九爺雖已遠去,但胡歌卻從「鑽石獨播劇場」飛到了「金鷹獨播劇場」,轉型開始當硬漢。此次在《四十九日·祭》中,胡歌將飾演陸軍少尉戴濤,一位飽受戰火磨礪的狙擊手形象讓人印象深刻。為了呈現出戰爭中的真實狀態,胡歌這個陸軍少尉,不惜「自毀形象」,渾身上下布滿炮灰、汙血、傷痕,甚至已經完全看不出原本的樣子,這樣一個飽受戰火磨礪、錚錚鐵骨的硬漢形象剛曝光,就被網友大讚「太震撼了」、「太帥了」。
既然是戰爭戲,演員在戲裡戲外當然都少不了重重考驗。戲裡的戴濤,在戰火中身先士卒,在被捕後受盡酷刑,戲外的胡歌為拍攝這些場景亦頗受考驗。據了解,在拍攝一場受刑戲時,為劇情需要,工作人員在封閉的室內用煤油助燃燒柴,煙霧嗆得大家都戴上口罩防護,胡歌卻需要在其中反覆摸爬滾打、受刑、做危險動作,一天戲拍下,已經分不清身上、臉上是化妝效果還是煙霧、泥土。如此這般敬業,也難怪當宋佳被問到此次與胡歌的合作時,她也大讚胡歌是「貢獻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帥」。
當「嚴歌苓+張黎」的金牌豪華主創攜手「三帝一後」的實力派演員陣容,今晚20:00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精彩不容錯過!
點擊「閱讀原文」,今晚首播在即,一起參與劇情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