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直面南京大屠殺 歷史是殘酷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2021-02-11 第一製片人

 提示:點擊上方"第一製片人"↑免費訂閱本刊

這是第一製片人(zhipianquan)第470期文章

『每一條微信與中國影視產業同步』 


  自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目前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講述了1937年底南京被日軍攻佔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不少觀眾看後稱讚:「這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劇!」

  小說原著《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日軍屠城,教會女學生和13個避難的妓女一起被困教堂,「十三釵」最終代女學生赴死的故事。故事從日軍屠城前一周寫起,歷經屠城六周,加起來一共49天。49天是中國傳統習俗中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這也正是劇名的由來。

  角色是虛構的,故事卻架構在真實的歷史之上。歷史是殘酷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緣起 再現暴行為了「審視」和「警醒」

  「《四十九日祭》不能被歸類為戰爭片,南京大屠殺是一場人為的災難,因此這部作品是災難片。」12月10日晚,導演張黎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反覆強調。張黎正在京郊某影視基地拍攝由他執導的新劇《少帥》,同樣是他所擅長的歷史題材。

  從張藝謀到顧長衛再到張黎,作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78班的同學,他們都從攝影轉身成為導演。不過,與投身大屏幕的張藝謀、顧長衛不同的是,曾在《大腕》等電影中擔任攝影的張黎自從當起導演後,一頭扎進的卻是電視圈。張黎不算是高產的導演,但每部作品都頗具分量,引發熱議,比如電視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等。

  為什麼要把南京大屠殺這一題材搬上螢屏?張黎說,一為審視,二為警醒,希望世界知曉並再度關注這段歷史,「生命是平等且有尊嚴的,我想用絕境求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地活著,不如尊嚴地死去」。

  小說原著《金陵十三釵》講述的是日軍屠城,教會女學生和13個避難的妓女一起被困教堂,「十三釵」最終代女學生赴死的故事。關於電視劇的內容,張黎和嚴歌苓一早就達成了共識,故事從日軍屠城前一周寫起,歷經屠城六周,加起來一共49天。49天是中國傳統習俗中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這也正是劇名的由來。

  《四十九日祭》據稱總體成本為1.2億人民幣,就場面、氛圍而言,較之投資號稱6億元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並不遜色。不僅如此,選擇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前播出,更顯出其祭奠的價值。

  對比電影和電視劇兩個版本,張黎認為最大的區別是篇幅,「因為電視劇篇幅更長,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同時《四十九日祭》不再局限於孟書娟這個敘述者的視角,妓女、女學生、教堂神職人員、戴濤等堅持抗戰的軍人等,他們的個人命運都成為主創團隊還原南京大屠殺真相的線索——群像化的人物塑造,正是張黎所擅長的。

  角色是虛構的,故事卻架構在真實的歷史之上。開拍之前,張黎翻閱了很多資料,對於這段歷史,他坦言沒有加入新的觀點,只是「平靜地呈現那年冬天日軍在南京的暴行而已。」「被虐殺的絕大多數都是平民,手無寸鐵,我們要了解這段歷史,每一代人都要了解。」

  無論是倪妮版的玉墨,還是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外國冒牌神父,電影版的詮釋都給觀眾留下了較深的印象,無形之中也給《四十九日祭》帶來了壓力。當張嘉譯飾演的中國神父「揚州法比」出現時,有觀眾把討論的焦點放在主人公國籍的變化上,以至於忽視了這個人物本身就是原著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其實讓「揚州法比」出現在電視劇版中,也恰恰呼應了張黎對該劇主題的定義,「講中國人自救的故事,拍中華民族自救的歷史。」

  反思 以真實和情懷直面歷史

  在《四十九日祭》劇中飾演玉墨的宋佳當初連劇本都沒看就決定參演了。對她來說,參演這部劇,已經超出了展現演技的範疇。「對我來說,參與這樣的題材是最重要的。這部劇最大的意義是盡最大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歷史是殘酷的,但我們必須要去面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宋佳表示。

  12月1日晚,《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首播。該劇用眾生百態復原出77年前南京所遭受的浩劫,被普遍認為是一部「誠意之作」。劇評人李星文評價稱,該據以歷史為背景,呈現普通人的命運沉浮,「確實與一般的影視劇不同。雖然主角活動在虛構的故事框架裡,但日本炸沉美國軍艦,中國軍人俘虜被日本人射殺,這些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是有據可查的。包括以『日誌體』的形式來呈現時間的變化,都是試圖還原歷史真相的一種努力。」

  實際上,早年的《南京大屠殺》、《南京1937》等影視作品都曾從各種視角講述過日軍屠城這一歷史事實,但隨著圈中娛樂化程度的加深,願意碰類似題材的人越來越少。

  在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教授鄒德旺的童年記憶中,《狼牙山五壯士》、《雞毛信》、《董存瑞》等抗戰電影都曾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從專業角度來評價,他認為這些作品比較注重藝術價值,「在情節設計上較為真實而且技巧性強,人物不會有奇怪的『特異功能』,完全是以曲折的劇情吸引觀眾。」

  近幾年,抗戰劇的「武俠化」備受詬病。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飛刀滅重炮等情節被觀眾紛紛吐槽,稱之為「無底線」。鄒德旺認為,這類劇最大的問題是不真實,「這些電視劇不是藝術作品而是商業產品,還帶有很強的說教意味。」

  去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抗戰題材的「雷劇」進行了整治,此類低劣劇目正在淡出電視熒幕。隨著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臨近,抗戰劇再度成為螢屏關鍵詞,有意思的是,新一輪抗戰劇的主創人員都在積極「去雷化」。

  比如正在拍攝的、以「七七事變」為背景的電視劇《大道天行》,其主創就表示,區別於抗戰「雷劇」的套路,這是一部「有情懷」的年代劇。根據暢銷小說《血色狼煙》改編而成的大型抗戰電視連續劇《殺手鐧》導演徐宗政也表示,這部作品將從當時青年人的角度去回溯抗戰歷史,由此折射出那個時代對於人們命運、思想、成長變遷的影響。

  前景 我們有責任將真實告知觀眾

  張黎素來對歷史題材比較感興趣,也擅長「正劇」的宏大敘事,按他自己的話說,似乎總有投資人找他拍這類劇,他好像也成了主旋律「專業戶」,「因為我除了『正劇』不會拍別的,可能也與我現在的閱歷和讀書方向有關。」

  在當今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沉重的作品往往「叫好不叫座」,但張黎自稱不是一個特別在意收視率的人。包括此前他拍的革命題材的《聖天門口》,被譽為一場電視劇的「先鋒實驗」。雖然自己也承認劇名晦澀,但出於對原著作者劉醒龍的尊重,張黎不願意為收視率改劇名。

  張黎不在意收視率,並不意味著其他人也不在乎。當年《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等歷史大戲都曾為人們津津樂道,它們在首播時的收視率都曾達到堪稱輝煌的20%,同時期的某些「戲說」類型的電視劇則因顛覆了傳統歷史觀而受到質疑。這一對比鮮明的現象曾讓很多人認定歷史「正劇」是收視法寶。

  但是後來歷史「正劇」一度陷入了集體低估,這種現象在去年尤為突出,如《楚漢傳奇》、《大秦帝國之縱橫》等作品口碑頗佳,卻紛紛遭遇「收視滑鐵盧」。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導演梁明曾經表示:「受眾最為廣泛的影視劇是傳播民族優秀文化最好的載體,但是近年在盲目追求收視率、票房的情況下,許多歷史『正劇』在『不時尚』、『不潮流』的質疑中遭冷遇,失去播出平臺,令人痛心。」

  對於原因,鄒德旺分析說:「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看電視都是為了緩解壓力,當然喜歡看簡單、不費腦力、抓人眼球的東西。『雷劇』邏輯差一點,但看上去精彩、刺激。」但在鄒德旺看來,一部嚴肅「正劇」只要會講故事,依舊可以吸引觀眾,《北平無戰事》就是一個例子,「精彩與嚴肅不矛盾。」

  《北平無戰事》今年秋天開播後,成為「現象級」的電視劇作品,也被視為「雷劇」退潮、「正劇」崛起的標誌。還有業內人士據此認為,如今國產電視劇已逐漸告別「純娛樂」階段,走入「拼智商」的新時代。

  例如電視劇《吉鴻昌》日前在河北開機,導演康洪雷就表示該劇不僅要拍得好看,更要秉持正確的歷史觀,「絕不做市場的奴隸」。

  鄒德旺認為,市場最不能缺少歷史「正劇」的原因在於,「正劇」能夠給觀眾還原較為真實的歷史風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而這不是僅僅靠抓人眼球就能做到的。「我們有責任把最真實的東西告訴觀眾。」鄒德旺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無邏輯的『雷劇』絲毫不能啟迪民智,唯有發人深省、值得深思的內容才能提高人民的素質。」

  對話 

  《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勿忘歷史」 這四個字挺沉重!

  南方日報: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此前一直都有,為什麼您會選擇《金陵十三釵》這篇小說進行改編?選擇在首個國家公祭日之前開播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張黎:完整的素材不等於是文學。現在放眼看去,有哪些人在做整理歷史這些事情?張純如做了,她的那本《南京大屠殺》裡面提供了很多數字與素材,很令人震撼,遺憾的是她去世了。其實嚴歌苓從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做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收集工作了,寫出來有一百萬字,在這背後至少得有一千萬字的素材做基礎。有了這麼多的素材作為支撐,她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

  全劇是在去年拍完的,拍完後我們一直在討論播出時間的問題,但最後是湖南衛視定的。當初我們討論了幾個時間點,包括「七七事變」紀念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等等,最後才確定在國家公祭日之前播出。

  南方日報:很多觀眾說,對於玉墨這個人物,電視劇版抹去了她的風情冷豔,卻多了傲氣和才情。為什麼這麼處理?

  張黎:小說裡描述過玉墨的背,形容為「瘦骨嶙峋的背」。背上有脊梁,脊梁代表什麼?骨氣!對於觀眾的評價,宋佳前幾天寫了文章進行回應了,她其實是把拍攝筆記給大家歸納整理了一下。放在那段歷史背景裡,氣節是最重要的,而且玉墨一開始是要從良的,只是因為命運逼不得已而已。劇尾時,玉墨對書娟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點睛之筆:「在日本人殺中國人的時候哪有那麼多兒女情長?」在那特殊的40多天裡,對於南京的平民女性而言,她們遭遇的一切用「暗無天日」來描述毫不誇張。

  南方日報:有沒有特別令您觸動的戲份?

  張黎:第八集有場戲讓我觸動很深。那一集代表著一場大屠殺的開始。拍得好苦啊,血漿用了足足三大汽油桶,光一場戲就需要2000斤的血漿。

  我拍戲不多,在長達五個月的時間裡都處在一種特別安靜的環境下拍攝完成,這部戲還是第一部。沒有吃喝,沒有娛樂,周圍方圓五公裡沒有超市,也沒有地鐵,每天特別沉靜。包括張嘉譯、宋佳,不拍戲時都低頭待著,表情呆若木雞。殺青時也沒有歡呼雀躍,安安靜靜就撤了。這或許是被故事情節和人物情緒感染的緣故吧。

  南方日報:您自己怎麼看待那段歷史?

  張黎:對於有些年輕人漸漸淡忘這段歷史,我深感無奈。我覺得,咱們別給自己的麻木找藉口。我老說,「勿忘歷史」這幾個字挺沉重的,就像是告訴別人「別忘了自己姓什麼」。

  在國際影壇,關於二戰的電影幾乎每年都有。比方說電影《利迪策大屠殺》,我印象很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二戰期間發生的「利迪策慘案」(註:德國法西斯為了報復納粹派駐捷克斯洛伐克的頭目海德裡希遭抵抗組織暗殺,從而在利迪策製造的濫殺捷克無辜平民的慘案)。最讓人感動的是什麼?戰後很多捷克夫婦只要生了女孩,就給孩子取名字叫利迪策,以示紀念,直到今天還是這樣。

  南方日報:拍了那麼多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您認為歷史應該如何演繹?

  張黎:歷史是你根據掌握的史料去鉤沉、去還原的故事,而藝術創作又帶有很強的主觀性,這兩者如何拿捏,需要反覆斟酌。我相信南京大屠殺期間沒有法比這個人物,沒有玉墨這個人物,這些人物、情節、細節都是虛構的。但我覺得歷史還是保持「精神真實」為好。

  來源: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王寶欣

— END —

第一製片人

2013年6月創立,微信內創建最早、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影視商業圈平臺

關注中國最具創造力的製片人

匯聚能夠引領中國電影未來成長的商業力量

中國影視人學習、創作、 交流、宣傳、交易的必要工具

傳遞影視人和商人們最新動向和信息

組織國內外各種培訓、沙龍、論壇等行業分享

幫助影視人獲得更多信息、資源並達成各種合作

我們在一起, 看看將來影視業是個什麼樣!

微信:zhipianquan 微博:@第一製片人雜誌

合作、投稿請加QQ:2914166835 微信個人號:diyizhipianren

相關焦點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
  • 【南京大屠殺】之《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以平民的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細線條的亂世佳人——玉墨
  • 張黎《四十九日祭》還原南京大屠殺 求真實不求新穎
    新作《四十九日祭》開篇,藏身於教堂中的風塵女和女學生構成了全劇的一對重要矛盾,她們彼此輕視,為了一個土豆、一口水而吵架甚至鬥毆。張黎認為,《四十九日祭》講的是一個「生存」的故事,在災難面前空談大義總顯得蒼白,當她們努力「活著」的欲望被侵略者輕易地打碎,這種「難」與「易」會更讓人明白這場浩劫的殘酷。
  •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 張黎建議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現場(1 /2張)一部電視劇開播,主創人員無不希望收視一路飄紅、口碑爆棚、引發熱議,甚至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然而,作為年度備受期待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應。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張黎認為,《四十九日祭》講的是一個「生存」的故事,在災難面前空談大義總顯得蒼白,當她們努力「活著」的欲望被侵略者輕易地打碎,這種「難」與「易」會更讓人明白這場浩劫的殘酷。   採訪中,張黎反覆強調一句話:「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這是巴爾扎克的態度,也是我創作《四十九日祭》的態度。」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
    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既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螢屏祭奠,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精神,不做市場奴隸,積極弘揚了主流價值觀。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原標題: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新華報業網訊 正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厚重而嚴肅的緬懷之作。導演張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罪惡,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更要求道歉,「野蠻的軍國主義催生了日軍的侵華暴行,釀成了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
  •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編劇嚴歌苓 電視劇的改編更接近小說  本劇的編劇嚴歌苓同時也是電影版《金陵十三釵》的編劇,同一個題材反覆執筆,嚴歌苓是這樣認為的,「電影的長度和篇幅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完全把南京大屠殺6個星期前前後後的故事全部反映出來。我想儘量表達一個完整的前史與後史,希望能將手頭上掌握的歷史資料全部寫進去。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劇評】《四十九日祭》:極致寫實帶來收視憂慮
    導讀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近日已與觀眾見面,該劇斥資1.2億元打造,然而播出後,口碑不差但收視欠奉,雖然細節十分考究,但節奏太慢、劇情太沉重,或許正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攝影師出身的張黎導演的影像表現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非常接近於歷史真實,只是寫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
  • 首個國家公祭日紀念力作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12.1首播
    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作為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紀念力作以及最具國際水準的中國電視劇,該劇集結了編劇嚴歌苓,導演張黎,演員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的頂級陣容,直面國家記憶,首次以審判形式講述了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張黎表示,忘記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
  • 《四十九日·祭》今晚20點震撼開播 六大看點打響螢屏愛國戰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最受青少年觀眾喜愛的電視平臺,湖南衛視在創新節目傳遞螢屏正能量的同時,將自身的品牌效應與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效應進行深度融合,在第一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順勢推出這部深刻揭露南京大屠殺殘酷真相的史詩巨製,警醒世人勿忘歷史、牢記國殤。
  • 今晚《四十九日·祭》 驚豔開播啦 21:00—21:30抓緊時間來搶錢
    電視劇空間拓至全南京 詳盡重現「南京之殤」導演張黎表示:「《四十九日·祭》是一個有關浩劫的故事,一個記錄屠戮的故事,一個從來沒有被遺忘,也絕不該被遺忘的故事,希望世界可以知曉,國人以此牢記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城市曾經發生的一切」。
  •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四十九日·祭》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來看下劇中演員都有誰吧!宋佳飾演玉墨宋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女演員,《四十九日·祭》中飾演玉墨,她敢愛敢恨,卻又柔情中不失剛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義而令人難忘的奇女子。玉墨不會說英語,她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的清算。作為秦淮河的頭牌,玉墨有著不一般的膽識和心性,其情感歷程也更為曲折。
  • "四十九日祭"殘酷劇情 張黎: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原標題: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四十九日·祭》京郊熱拍 黃若萌接棒佟大為(圖)
    由嚴歌苓編劇、張黎執導、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史詩大劇《四十九日·祭》日前轉場京郊熱拍。戰爭場面精準考究 黃若萌彰顯軍人霸氣向來以畫面唯美敘事精彩著稱的張黎導演曾拍攝過多部經典叫座的戰爭題材作品,與之前成功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往事》、《聖天門口》所不同,此次拍攝《四十九日·祭》為還原南京大屠殺這一殘酷的史實,全劇在慘烈的戰爭場面表現上做足了功夫,從服化道到演員的表演和調度,都給人以電影大片式震撼的體驗。
  • 《四十九日·祭》1.2億再現「十三釵」 導演張黎:從沒說過「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該劇製片人胡凡介紹,《四十九日·祭》總投資1.2億元,製作費用佔60%多,演員片酬接近40%。「它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大國態度: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與罪惡。」
  • 《四十九日祭》開播 提高逼格看懂黎派歷史劇
    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
  • 《金陵十三釵》與《四十九日·祭》有什麼不同?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名字起得十分古怪,一點也不商業,但的確飽含寓意。四十九日指的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屠城六周,再加上故事發生前的一個星期,正好是四十九日,而七七四十九天在中國傳統中,也是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祭,祭奠亡者。
  • 【侃大劇】張嘉譯宋佳攜手打造《四十九日祭》 12月初湖南開播
    《四十九日祭》匯聚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出演的歷史大戲,以審判的形式講述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及日軍進城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