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總投資1.2億,用絕境求生揭示生命的意義,從群像的視角關注這場大屠殺中的人們,聚焦人性的救贖。
11月26日,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北京舉行了首播發布會,導演張黎,攜張嘉譯、黃志忠、宋佳、胡歌等主演到場。據悉,12月13日為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紀念這一公祭日,該劇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
《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該劇製片人胡凡介紹,《四十九日·祭》總投資1.2億元,製作費用佔60%多,演員片酬接近40%。
「它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大國態度: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與罪惡。」 導演張黎表示,《四十九日·祭》用絕境求生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從群像的視角關注了這場大屠殺中的人們,聚焦人性的救贖。「在這部劇裡,生命是平等的,更是有尊嚴的。」
面對電影《金陵十三釵》珠玉在前,張黎不懼比較,「電視劇在人物上有更多的展示,而且兩部作品的主題也不一樣。」
《四十九日·祭》創作歷時五個月,準備前期嚴歌苓與張黎反覆探討一年多。故事發展脈絡在尊重史詩的原則上,充分挖掘南京大屠殺49天裡各個人物的內心和細節。後期創作中,嚴歌苓增加了內容的「前史」和「後史」,詳盡敘述了南京大屠殺的發展過程,豐富了故事情節;人物設置上也略做改編,比如玉墨沒有「凋零」,而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女學生書娟比電影版更加陰鬱,與父親的親情故事在電視劇中鋪陳開來。「總體上,電視劇版更接近原著,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得到了最完整、最虐心的表現。」
對話導演張黎:從沒說過「三不看」
《綜藝報》:為什麼取名《四十九日·祭》?
張黎:我們的電視劇講述了從南京城破到被大屠殺的7周時間,七七四十九天。而且,四十九天也是中國傳統上告慰亡靈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綜藝報》:《四十九日·祭》的創作初衷是什麼?
張黎:首先是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件。其次,是想讓更多人了解當時南京的平民具體經歷了什麼。這是很多人沒有機會知道的,我想通過電視劇的形式,相對集中地表達出來。
《綜藝報》:有電影珠玉在前,對電視劇來說,創作門檻更高了,還是更容易被市場接受了?
張黎:兩者都不完全正確。從電影角度說,《金陵十三釵》很完整,它取材於嚴歌苓的短篇小說。後來,嚴老師又查找了很多資料,補充很多情節,完成了長篇小說。我是看了長篇小說以後,才萌生了改編電視劇的念頭,是不同的表現形式。
《綜藝報》:與你之前的《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相比,《四十九日祭》有哪些一脈相承的地方,又有哪些突破?
張黎:突破談不上。如果非要說傳承的話,那就是我一如既往地選擇了拍攝傳統的歷史正劇。每個人都有一定局限性,我的能力或許僅限於此。
《綜藝報》:電影比較偏女性色彩,而你以往的作品多以男性為主,《四十九日祭》會偏重哪一方面?
張黎:還是以男性為主。它主要描述了幾個男人為身後的女人們殺身成仁的故事。
《綜藝報》:在拍攝過程中,劇本有改動嗎?嚴歌苓老師是否有異議?
張黎:幾乎沒有太多改動。因為場景等現場需要,也為了更好的拍攝,我做了一個導演的工作檯本。關於故事主題、人物關係、關鍵臺詞等方面絲毫未動。即使一些拍攝技術上的略作改動,也都是與嚴老師充分討論後決定的。
《綜藝報》:南京大屠殺題材都少不了殘酷的一面,在電視劇中如何處理這樣的橋段?
張黎:我不可能完全復原真實,只是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情節、事件,或者用一些獨特的拍攝方式來表達。我一直認為,這部戲具有獨特性,不應該以一般的血腥暴力劇來要求它。對深刻程度的影響,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綜藝報》:有報導稱這部劇要更注重國際化表達。「國際化」如何呈現?
張黎:我沒有過這方面的表述,可能是媒體理解偏差。客觀來說,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和了解「南京大屠殺」。這和我們自己有關,也和日本單方面否認有關。因此,這就倒逼我們要多審視這段民族血腥歷史。作為創作者,我們要多給觀眾拍攝相對真實的歷史劇目。從這個角度說,我希望這部劇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讓大家都知道那段時間究竟在南京發生了什麼。
《綜藝報》:電視劇中,哪一個情節最讓你感動?
張黎:最感動我的是清算。1947年當時國民政府成立了軍事法庭,對一級戰犯進行審判。我們不僅要揭露罪行,而且歷史帳必須清算。這個是電視劇很重要的一筆,也最為感動我。
《綜藝報》:也是你最為感滿意的橋段嗎?
張黎:不是,導演沒有最滿意的橋段和作品。任何一個作品都有缺憾。這部劇的缺憾就在於對主體的揭示、人物的把握,以及表現力和震撼力,還與真實歷史相差甚遠。
《綜藝報》:有報導稱,你曾建議「三不看」,那什麼樣的人才是這部劇的目標觀眾?
張黎:我從來沒有提出過這種說法。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去看。我們這個歲數的人,對待歷史有了解有認知。但是很多年輕人知之甚少。其實,這部劇我前年就拍完了,就是一直在等「國家公祭日」這個時間。原定八九月份播,一改再改,直到現在。
(註:「三不看」為:激進愛國主義者不看;崇洋媚外不知歷史者不看;三觀不正者不看。)
《綜藝報》:《四十九日祭》落地湖南衛視,而不是央視,創作時是否也會考慮劇集與平臺的契合度?
張黎:據我所知,央視也很想要這部片子。或許是因為和湖南衛視合同在先的原因,所以落地湖南。
《綜藝報》:湖南衛視觀眾定位比較年輕,這樣重大深沉的題材如何抓住他們的眼球?
張黎:我覺得歷史本身就足夠了,真的不用抓誰的眼球。血淋淋的史詩就足以吸引觀眾關注。
《綜藝報》:如何評價自己這部作品?
張黎:作為一個導演,這是職所當為,我做了一件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確立了目標之後,我有韌心,堅持認真把這個作品做好。這是一種責任感,是我們全民族的責任感,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感。
《綜藝報》:對2015年影視行業整體預期是什麼?
張黎:就我個人而言,就是認真做好應該做的事。就行業而言,網絡自製日益火爆,這是一件好事。更多的人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和平臺,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世界。
《綜藝報》:2015年的規劃是什麼?
張黎:我拍戲很慢,所以很多東西要琢磨和醞釀。現在在拍電視劇《少帥》,主要講述張學良的故事,大概到明年年中結束。還有大概有四五個電影選題。如果拍,很大可能還是和歷史有關。
本文由《綜藝報》記者獨家採編,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微信投稿請發送至tougao@zongyijia.com
更多資訊請登錄「綜藝+」zongyij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