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1.2億再現「十三釵」 導演張黎:從沒說過「三不看」

2021-02-11 綜藝報

【導讀】總投資1.2億,用絕境求生揭示生命的意義,從群像的視角關注這場大屠殺中的人們,聚焦人性的救贖。

11月26日,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北京舉行了首播發布會,導演張黎,攜張嘉譯、黃志忠、宋佳、胡歌等主演到場。據悉,12月13日為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紀念這一公祭日,該劇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

《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該劇製片人胡凡介紹,《四十九日·祭》總投資1.2億元,製作費用佔60%多,演員片酬接近40%。

「它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大國態度: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與罪惡。」 導演張黎表示,《四十九日·祭》用絕境求生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從群像的視角關注了這場大屠殺中的人們,聚焦人性的救贖。「在這部劇裡,生命是平等的,更是有尊嚴的。」

面對電影《金陵十三釵》珠玉在前,張黎不懼比較,「電視劇在人物上有更多的展示,而且兩部作品的主題也不一樣。」

《四十九日·祭》創作歷時五個月,準備前期嚴歌苓與張黎反覆探討一年多。故事發展脈絡在尊重史詩的原則上,充分挖掘南京大屠殺49天裡各個人物的內心和細節。後期創作中,嚴歌苓增加了內容的「前史」和「後史」,詳盡敘述了南京大屠殺的發展過程,豐富了故事情節;人物設置上也略做改編,比如玉墨沒有「凋零」,而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女學生書娟比電影版更加陰鬱,與父親的親情故事在電視劇中鋪陳開來。「總體上,電視劇版更接近原著,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得到了最完整、最虐心的表現。」

對話導演張黎:從沒說過「三不看」

《綜藝報》:為什麼取名《四十九日·祭》?

張黎:我們的電視劇講述了從南京城破到被大屠殺的7周時間,七七四十九天。而且,四十九天也是中國傳統上告慰亡靈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綜藝報》:《四十九日·祭》的創作初衷是什麼?

張黎:首先是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件。其次,是想讓更多人了解當時南京的平民具體經歷了什麼。這是很多人沒有機會知道的,我想通過電視劇的形式,相對集中地表達出來。

《綜藝報》:有電影珠玉在前,對電視劇來說,創作門檻更高了,還是更容易被市場接受了?

張黎:兩者都不完全正確。從電影角度說,《金陵十三釵》很完整,它取材於嚴歌苓的短篇小說。後來,嚴老師又查找了很多資料,補充很多情節,完成了長篇小說。我是看了長篇小說以後,才萌生了改編電視劇的念頭,是不同的表現形式。

《綜藝報》:與你之前的《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相比,《四十九日祭》有哪些一脈相承的地方,又有哪些突破?

張黎:突破談不上。如果非要說傳承的話,那就是我一如既往地選擇了拍攝傳統的歷史正劇。每個人都有一定局限性,我的能力或許僅限於此。

《綜藝報》:電影比較偏女性色彩,而你以往的作品多以男性為主,《四十九日祭》會偏重哪一方面?

張黎:還是以男性為主。它主要描述了幾個男人為身後的女人們殺身成仁的故事。

《綜藝報》:在拍攝過程中,劇本有改動嗎?嚴歌苓老師是否有異議?

張黎:幾乎沒有太多改動。因為場景等現場需要,也為了更好的拍攝,我做了一個導演的工作檯本。關於故事主題、人物關係、關鍵臺詞等方面絲毫未動。即使一些拍攝技術上的略作改動,也都是與嚴老師充分討論後決定的。

《綜藝報》:南京大屠殺題材都少不了殘酷的一面,在電視劇中如何處理這樣的橋段?

張黎:我不可能完全復原真實,只是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情節、事件,或者用一些獨特的拍攝方式來表達。我一直認為,這部戲具有獨特性,不應該以一般的血腥暴力劇來要求它。對深刻程度的影響,都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綜藝報》:有報導稱這部劇要更注重國際化表達。「國際化」如何呈現?

張黎:我沒有過這方面的表述,可能是媒體理解偏差。客觀來說,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和了解「南京大屠殺」。這和我們自己有關,也和日本單方面否認有關。因此,這就倒逼我們要多審視這段民族血腥歷史。作為創作者,我們要多給觀眾拍攝相對真實的歷史劇目。從這個角度說,我希望這部劇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讓大家都知道那段時間究竟在南京發生了什麼。

《綜藝報》:電視劇中,哪一個情節最讓你感動?

張黎:最感動我的是清算。1947年當時國民政府成立了軍事法庭,對一級戰犯進行審判。我們不僅要揭露罪行,而且歷史帳必須清算。這個是電視劇很重要的一筆,也最為感動我。

《綜藝報》:也是你最為感滿意的橋段嗎?

張黎:不是,導演沒有最滿意的橋段和作品。任何一個作品都有缺憾。這部劇的缺憾就在於對主體的揭示、人物的把握,以及表現力和震撼力,還與真實歷史相差甚遠。

《綜藝報》:有報導稱,你曾建議「三不看」,那什麼樣的人才是這部劇的目標觀眾?

張黎:我從來沒有提出過這種說法。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去看。我們這個歲數的人,對待歷史有了解有認知。但是很多年輕人知之甚少。其實,這部劇我前年就拍完了,就是一直在等「國家公祭日」這個時間。原定八九月份播,一改再改,直到現在。

(註:「三不看」為:激進愛國主義者不看;崇洋媚外不知歷史者不看;三觀不正者不看。)

《綜藝報》:《四十九日祭》落地湖南衛視,而不是央視,創作時是否也會考慮劇集與平臺的契合度?

張黎:據我所知,央視也很想要這部片子。或許是因為和湖南衛視合同在先的原因,所以落地湖南。

《綜藝報》:湖南衛視觀眾定位比較年輕,這樣重大深沉的題材如何抓住他們的眼球?


張黎:我覺得歷史本身就足夠了,真的不用抓誰的眼球。血淋淋的史詩就足以吸引觀眾關注。

《綜藝報》:如何評價自己這部作品?

張黎:作為一個導演,這是職所當為,我做了一件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確立了目標之後,我有韌心,堅持認真把這個作品做好。這是一種責任感,是我們全民族的責任感,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感。

《綜藝報》:對2015年影視行業整體預期是什麼?

張黎:就我個人而言,就是認真做好應該做的事。就行業而言,網絡自製日益火爆,這是一件好事。更多的人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和平臺,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世界。

《綜藝報》:2015年的規劃是什麼?

張黎:我拍戲很慢,所以很多東西要琢磨和醞釀。現在在拍電視劇《少帥》,主要講述張學良的故事,大概到明年年中結束。還有大概有四五個電影選題。如果拍,很大可能還是和歷史有關。

本文由《綜藝報》記者獨家採編,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微信投稿請發送至tougao@zongyijia.com

更多資訊請登錄「綜藝+」zongyijia.com

相關焦點

  • 導演張黎談《四十九日祭》:導演與劇本是翻譯
    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 張黎建議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現場(1 /2張)一部電視劇開播,主創人員無不希望收視一路飄紅、口碑爆棚、引發熱議,甚至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然而,作為年度備受期待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應。
  • 《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好劇本就像一個寶貝(第357期)
    他曾以《夜宴》《赤壁》等影片多次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攝影師;同時他還是一位以作品耐看、有思想深度著稱的影視劇導演。近十年來,張黎活躍於電視劇市場,以拍攝歷史感厚重的作品見長,其作品產量不高,好幾年才出一部,但部部都是精品。在編劇及劇本的選擇上,張黎獨具慧眼,有一套自己的標準。那就是只用最好的編劇,只用最好的劇本。
  • [人物]《四十九日祭》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著名導演張黎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四十九日祭"殘酷劇情 張黎: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原標題: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四十九日·祭》京郊熱拍 黃若萌接棒佟大為(圖)
    由嚴歌苓編劇、張黎執導、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史詩大劇《四十九日·祭》日前轉場京郊熱拍。作為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該劇不僅斥資1.2億打造,還聚集了張嘉譯、黃志忠、小宋佳、黃若萌、胡歌等眾多實力派演員的豪華陣容和全新的故事內容都成為該劇的看點。實力派演員黃若萌在劇中接棒電影版中佟大為所飾演的角色李全有,與敵人周旋在槍林彈雨中搏殺。
  • 【侃大劇】張嘉譯宋佳攜手打造《四十九日祭》 12月初湖南開播
    總導演張黎說這個片子不僅希望中國人看,更希望發行到全世界。而編劇嚴歌苓則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並表示《四十九日祭》是她最願意和最愉悅的一次作品呈現。張黎拍攝目的一是審視二為警醒 嚴歌苓再任編劇 早在1991年,總導演張黎和編劇嚴歌苓就開始聊作品,探討歷史的本質。
  • 《四十九日·祭》今晚20點震撼開播 六大看點打響螢屏愛國戰
    此次《四十九日·祭》將延續張黎導演作品一貫的藝術追求:嚴肅歷史觀、風格化的藝術表現和深層主題解構。在談到《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這部劇就是想用絕境求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原標題: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新華報業網訊 正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厚重而嚴肅的緬懷之作。導演張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罪惡,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更要求道歉,「野蠻的軍國主義催生了日軍的侵華暴行,釀成了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
  • 張黎《四十九日祭》還原南京大屠殺 求真實不求新穎
    2014年12月8日訊,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風格很「張黎」,開篇便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
  • 評論|《四十九日·祭》:從未如此被震慟
    比如,《金陵十三釵》以「妓女」懷揣「暗器」登上日本軍車赴死同歸為結局,而《四十九日祭》則在劇尾用數集的篇幅對戰後審判給予了全景再現,深意冥冥,心有戚戚。尤其是當被毀容的玉墨突然現身,大喊:你們審判這幾個人有什麼用,過去的日子回不來了...時,發聵之聲如灼心烈火,錐骨鋒刃,沁浸於魂魄,讓我從未如此被震慟。
  • 《四十九日祭》直面南京大屠殺 歷史是殘酷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緣起 再現暴行為了「審視」和「警醒」  「《四十九日祭》不能被歸類為戰爭片,南京大屠殺是一場人為的災難,  《四十九日祭》據稱總體成本為1.2億人民幣,就場面、氛圍而言,較之投資號稱6億元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並不遜色。不僅如此,選擇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前播出,更顯出其祭奠的價值。  對比電影和電視劇兩個版本,張黎認為最大的區別是篇幅,「因為電視劇篇幅更長,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
  • 《四十九日祭》開播 提高逼格看懂黎派歷史劇
    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
  • 首個國家公祭日紀念力作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12.1首播
    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作為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紀念力作以及最具國際水準的中國電視劇,該劇集結了編劇嚴歌苓,導演張黎,演員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的頂級陣容,直面國家記憶,首次以審判形式講述了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張黎表示,忘記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
  • 張黎的堅硬與柔軟
    張黎頓了一會,「就是我們這些成年人總在不停地跟下一代說不要忘記,這個意味著什麼?本來應該公開的事,還要強調別忘,這事挺難看的。為什麼這麼麻木漠然,我百思不得其解。」「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最近一個多月,張黎在公開場合都會重申自己的立場。和他一起出現的還有其新作、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根據作家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因為張藝謀同名電影作品在前,又稱「劇版十三釵」。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金陵十三釵》與《四十九日·祭》有什麼不同?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名字起得十分古怪,一點也不商業,但的確飽含寓意。四十九日指的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屠城六周,再加上故事發生前的一個星期,正好是四十九日,而七七四十九天在中國傳統中,也是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祭,祭奠亡者。
  • 【劇評】《四十九日祭》:極致寫實帶來收視憂慮
    導讀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近日已與觀眾見面,該劇斥資1.2億元打造,然而播出後,口碑不差但收視欠奉,雖然細節十分考究,但節奏太慢、劇情太沉重,或許正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攝影師出身的張黎導演的影像表現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非常接近於歷史真實,只是寫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