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黎談《四十九日祭》:導演與劇本是翻譯

2021-01-18 人民網

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但他也坦言,電視劇版與電影版相比改動頗大,也有更大的空間塑造豐富人物。

  >>談初衷

  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

  《四十九日祭》還原了1937年12月南京那段不堪回首的災難。在當今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沉重的作品往往叫好不叫座,張黎並不在意收視率如何,他說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南京大屠殺在我腦子裡轉了幾十年了。還是那句話,忘記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作為《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張黎並沒有選擇沿用影片原名,但拍攝地選擇了同一個拍攝基地。談及《四十九日祭》名稱的由來,張黎說:「南京大屠殺經歷了42天,我們的劇本是從大屠殺開始前的一周開始敘述,所以加起來是49天。」

  拍攝過程中,張黎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場罪行清算的戲,「劇本中沒有這場戲,後來經過我們的反覆商議才決定加上。在那段浩劫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活下來的人也完全被毀,他們的一生都活在戰爭和死亡的陰影下,這種傷痛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劇中的魏特琳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她的庇護下,上萬婦孺難民得以倖存,在長期的繁重勞動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最終在美國的家中選擇自殺。」

  >>談對比

  為同門師兄張藝謀點讚

  張黎與張藝謀師出同門,都是北京電影學院78屆攝影系的學生。作為攝影指導,張黎一直活躍在一線,《大腕》《天下無賊》《夜宴》《赤壁》均出自他之手。作為導演,他的作品也常常引起強烈反響,如電視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等。

  同為執導嚴歌苓的劇本,張黎難免會被拿來與同學張藝謀作比較。張黎談及這兩部作品的區別時也不忘為老同學點讚,「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時,我就認真地看了兩三遍,我還帶幾個日本朋友去看了《金陵十三釵》,他們都覺得特別震撼。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兩部作品雖都由嚴歌苓擔綱編劇,但改動不小:電影版中由貝爾飾演的外國假神父米勒,換成了張嘉譯飾演的「潑皮神父」法比;由小宋佳飾演的玉墨並不會說英文,和神父法比有了更多情感糾葛。此外,玉墨還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而女學生書娟也比電影版更陰鬱,並且增加了她和父親的親情故事。

  張黎認為,電視劇版和電影版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篇幅,「因為篇幅更長,所以我們擁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四十九日祭》的視角不再局限於孟書娟這個人物。妓女、女學生、教堂神職人員、戴濤等堅持抗戰的軍人,還有安全區的拉貝、魏特琳女士等,可以說是以『平民視角』還原南京大屠殺真相。在電視劇版中,西方人都被放在第三者角度,這是一個民族自救的故事。」

  在張黎看來,好題材作品不怕比較,「不要因為害怕題材的重複而拒絕一個好題材,如果通過比較我們能做得更好,那這種比較就是有意義的。」

  >>談演員

  宋佳演出了才情與傲骨

  雖然表演不是張黎的強項,但是在演員的選用上卻是一把好手。小宋佳幾乎成了張黎的御用女演員,他的很多部作品中都有小宋佳的身影。劇中,小宋佳飾演的玉墨是嚴歌苓筆下最具風情的女人。不過,從造型看,小宋佳版的玉墨並沒有濃妝豔抹,與以往影視作品中的風塵女子形象很不一樣。張黎表示,「玉墨是影視作品中少有的風情與個性兼備的人物,她在劇中有一句臺詞,『如果你們連我們國家的男人都徵服不了,又怎麼可能徵服我們的女人。』小宋佳演出了玉墨的才情和傲骨。」

  談到選角標準,張黎說:「這部戲一共看過女演員1100多人,選擇的標準並不在於女演員的畫面衝擊力有多強,而是她對角色的深入程度,小宋佳在這方面的能力是超強的。」

  張嘉譯此次飾演中國神父法比,自幼被老神父收養在教堂,卻不信神,他貪酒、好賭,但戰爭和大屠殺改變了一切,也激活了他的正義感和責任心。張嘉譯這次可以說是顛覆性出演,劇中他流裡流氣,滿口髒話,與他以前飾演的正面形象相距甚遠。張黎評價張嘉譯是所認識的演員裡,最有能力闡釋這部戲的,「與電影版的外國神父相比,張嘉譯詮釋的中國神父法比更為接近原著。張嘉譯演出了法比的成長和蛻變。」

  >>談自己

  我是「翻譯」的好手

  張黎祖籍湖南,出生在河北昌黎,在長沙長大,他自認是典型的湖南人。張黎對湖南人有自己的理解:「一是特別能『挺』,沒有什麼事是扛不過去的;二是遇到事情會從各種角度去想,但也挺衝動的,想做的事情,必須把它做成了。」張黎笑稱,大學擔任了四年班級技術課代表,對於技術方面,他很自豪地說:「技術考試有的時候老師都不閱卷了,考完試說,跟張黎一起對對吧。」

  當談到改編拍攝嚴歌苓的作品,張黎說:「導演和劇本是翻譯的關係,導演要把文字的東西,翻譯成形、光、色的東西,首先得對自己的導演母語特別熟悉。翻譯一部作品,不在於外國語多牛,而是你母語有多好,就像我們看翻譯小說,幾個版本一看,高下立判,它原作是一樣的,但翻譯水平不一樣。我自認為我翻譯功力挺好的。」

  >>談好友

  馮小剛很招人喜歡

  張黎和馮小剛成功合作了《大腕》《天下無賊》以及《夜宴》,被稱為「馮小剛的御用攝影師」。「黎叔」是張黎圈內的名號,馮小剛用作《天下無賊》裡大反派的「尊稱」。片中,葛優語重心長地警告:「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是馮小剛借臺詞跟自己的多年好友張黎打趣。在張黎眼中,「馮小剛身上有非常深的浪漫情懷」,「你別看他是戲謔的,用一種調侃的方式,其實他的心特別熱,同時他又特別有古典主義情懷,這兩者結合,他本人和他的作品都很令人喜歡。」

  >>記者手記

  不願為收視率折腰的黎叔

  張黎在業內被尊稱為「黎叔」,他不算是高產的導演,但每部作品都引發討論。一直以為張黎像他的作品一樣,不那麼接地氣,即使在發布會上見過幾次,但也只是遠遠地,認為他不太熱情。但面對面採訪時,他卻給人另外一種感覺,看到男記者會問對方抽不抽菸,主動把煙遞過去。採訪中,他說話的聲音小得必須要豎起耳朵才能勉強聽清。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是自說自話,這有點像他的作品,不會在意收視率怎樣,甚至不願意為了收視率改劇名,他在電視劇中注入的自信同樣不會為收視率折腰。(記者趙楠楠)

相關焦點

  • 《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好劇本就像一個寶貝(第357期)
    他曾以《夜宴》《赤壁》等影片多次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攝影師;同時他還是一位以作品耐看、有思想深度著稱的影視劇導演。近十年來,張黎活躍於電視劇市場,以拍攝歷史感厚重的作品見長,其作品產量不高,好幾年才出一部,但部部都是精品。在編劇及劇本的選擇上,張黎獨具慧眼,有一套自己的標準。那就是只用最好的編劇,只用最好的劇本。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四十九日·祭》1.2億再現「十三釵」 導演張黎:從沒說過「三不看」
    11月26日,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北京舉行了首播發布會,導演張黎,攜張嘉譯、黃志忠、宋佳、胡歌等主演到場。據悉,12月13日為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導演張黎表示,《四十九日·祭》用絕境求生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從群像的視角關注了這場大屠殺中的人們,聚焦人性的救贖。「在這部劇裡,生命是平等的,更是有尊嚴的。」面對電影《金陵十三釵》珠玉在前,張黎不懼比較,「電視劇在人物上有更多的展示,而且兩部作品的主題也不一樣。」
  •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 張黎建議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現場(1 /2張)一部電視劇開播,主創人員無不希望收視一路飄紅、口碑爆棚、引發熱議,甚至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然而,作為年度備受期待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應。
  • [人物]《四十九日祭》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著名導演張黎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四十九日祭"殘酷劇情 張黎: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原標題: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2014-12-03 13:58:27來源:南方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四十九日祭》劇照。資料圖片  為紀念12月13日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由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於12月1日晚登陸湖南衛視。
  • 張黎《四十九日祭》還原南京大屠殺 求真實不求新穎
    2014年12月8日訊,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風格很「張黎」,開篇便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原標題: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新華報業網訊 正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厚重而嚴肅的緬懷之作。導演張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罪惡,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更要求道歉,「野蠻的軍國主義催生了日軍的侵華暴行,釀成了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 這不是一個妓女與女學生的生命互換的故事,更不是一部娛樂化的抗日神劇,這是以張黎導演為首的一群有才華且敬業的電視藝術工作者,對日本軍國主義罪惡滔天獸行的有力揭露和清算,對77年前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中國同胞的沉痛悼念。
  • 《四十九日祭》開播 提高逼格看懂黎派歷史劇
    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
  • 導演張黎:越界又兩難
    執導《走向共和》 《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被粉絲稱為「國產歷史劇第一人」。而近年,這位年至六旬的導演卻開始主動與IP、流量和小鮮肉們親近,而他主動越界之後,卻不得不面對另一重困境  本刊記者/劉遠航  午後的頂樓陽臺,視線被仍未消解的霧霾阻隔。張黎的導演工作室像是一座微型的歷史博物館,書架上擺滿了各種類型的書籍和過往流行的碟片。
  • 【侃大劇】張嘉譯宋佳攜手打造《四十九日祭》 12月初湖南開播
    總導演張黎說這個片子不僅希望中國人看,更希望發行到全世界。而編劇嚴歌苓則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並表示《四十九日祭》是她最願意和最愉悅的一次作品呈現。張黎拍攝目的一是審視二為警醒 嚴歌苓再任編劇 早在1991年,總導演張黎和編劇嚴歌苓就開始聊作品,探討歷史的本質。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四十九日·祭》京郊熱拍 黃若萌接棒佟大為(圖)
    由嚴歌苓編劇、張黎執導、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史詩大劇《四十九日·祭》日前轉場京郊熱拍。戰爭場面精準考究 黃若萌彰顯軍人霸氣向來以畫面唯美敘事精彩著稱的張黎導演曾拍攝過多部經典叫座的戰爭題材作品,與之前成功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往事》、《聖天門口》所不同,此次拍攝《四十九日·祭》為還原南京大屠殺這一殘酷的史實,全劇在慘烈的戰爭場面表現上做足了功夫,從服化道到演員的表演和調度,都給人以電影大片式震撼的體驗。
  • 《四十九日·祭》今晚20點震撼開播 六大看點打響螢屏愛國戰
    此次《四十九日·祭》將延續張黎導演作品一貫的藝術追求:嚴肅歷史觀、風格化的藝術表現和深層主題解構。在談到《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這部劇就是想用絕境求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
  • 【劇評】《四十九日祭》:極致寫實帶來收視憂慮
    導讀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近日已與觀眾見面,該劇斥資1.2億元打造,然而播出後,口碑不差但收視欠奉,雖然細節十分考究,但節奏太慢、劇情太沉重,或許正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攝影師出身的張黎導演的影像表現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非常接近於歷史真實,只是寫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
  • 張黎用四十九日祭出柔軟與傷感 影片繁現慘烈鏡頭
    原標題:張黎用四十九日祭出柔軟與傷感   【新劇熱評·《四十九日·祭》】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裡,並沒有可供津津樂道、啟蒙的新鮮視角和人物,而是善惡是非異常確定的人物。與電影和小說著重區分妓女與女學生不同,張黎的視線裡男人與女人的區別更大。
  • 【南京大屠殺】之《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以平民的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談《四十九日祭》裡的角色,先得從小宋佳的金陵頭牌亂世佳人趙玉墨說起。
  •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共求生 網友:撐住活著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  搜狐娛樂訊 豆蔻受盡凌辱傷痕累累,是否還能繼續活下去?地道能否成功打通,以幫助女學生逃出南京?玉墨和紅綾等人如何抉擇、如何求生?失去最後底牌的孟繁明能否全身而退,保全性命?正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每晚三集連播的抗日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這些謎底將於近日一一揭開。  死亡陰影籠罩《四十九日祭》:哪怕到了最後一刻,也要堅韌自強  《四十九日祭》以日為單位,用鏡頭記錄著破城之難,從孟繁明和玉墨的愛情說起,呈現出孟家父女矛盾、藏玉樓萬象以及法比所在教堂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