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但他也坦言,電視劇版與電影版相比改動頗大,也有更大的空間塑造豐富人物。
>>談初衷
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
《四十九日祭》還原了1937年12月南京那段不堪回首的災難。在當今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沉重的作品往往叫好不叫座,張黎並不在意收視率如何,他說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南京大屠殺在我腦子裡轉了幾十年了。還是那句話,忘記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作為《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張黎並沒有選擇沿用影片原名,但拍攝地選擇了同一個拍攝基地。談及《四十九日祭》名稱的由來,張黎說:「南京大屠殺經歷了42天,我們的劇本是從大屠殺開始前的一周開始敘述,所以加起來是49天。」
拍攝過程中,張黎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場罪行清算的戲,「劇本中沒有這場戲,後來經過我們的反覆商議才決定加上。在那段浩劫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活下來的人也完全被毀,他們的一生都活在戰爭和死亡的陰影下,這種傷痛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劇中的魏特琳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她的庇護下,上萬婦孺難民得以倖存,在長期的繁重勞動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最終在美國的家中選擇自殺。」
>>談對比
為同門師兄張藝謀點讚
張黎與張藝謀師出同門,都是北京電影學院78屆攝影系的學生。作為攝影指導,張黎一直活躍在一線,《大腕》《天下無賊》《夜宴》《赤壁》均出自他之手。作為導演,他的作品也常常引起強烈反響,如電視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等。
同為執導嚴歌苓的劇本,張黎難免會被拿來與同學張藝謀作比較。張黎談及這兩部作品的區別時也不忘為老同學點讚,「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時,我就認真地看了兩三遍,我還帶幾個日本朋友去看了《金陵十三釵》,他們都覺得特別震撼。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兩部作品雖都由嚴歌苓擔綱編劇,但改動不小:電影版中由貝爾飾演的外國假神父米勒,換成了張嘉譯飾演的「潑皮神父」法比;由小宋佳飾演的玉墨並不會說英文,和神父法比有了更多情感糾葛。此外,玉墨還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而女學生書娟也比電影版更陰鬱,並且增加了她和父親的親情故事。
張黎認為,電視劇版和電影版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篇幅,「因為篇幅更長,所以我們擁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四十九日祭》的視角不再局限於孟書娟這個人物。妓女、女學生、教堂神職人員、戴濤等堅持抗戰的軍人,還有安全區的拉貝、魏特琳女士等,可以說是以『平民視角』還原南京大屠殺真相。在電視劇版中,西方人都被放在第三者角度,這是一個民族自救的故事。」
在張黎看來,好題材作品不怕比較,「不要因為害怕題材的重複而拒絕一個好題材,如果通過比較我們能做得更好,那這種比較就是有意義的。」
>>談演員
宋佳演出了才情與傲骨
雖然表演不是張黎的強項,但是在演員的選用上卻是一把好手。小宋佳幾乎成了張黎的御用女演員,他的很多部作品中都有小宋佳的身影。劇中,小宋佳飾演的玉墨是嚴歌苓筆下最具風情的女人。不過,從造型看,小宋佳版的玉墨並沒有濃妝豔抹,與以往影視作品中的風塵女子形象很不一樣。張黎表示,「玉墨是影視作品中少有的風情與個性兼備的人物,她在劇中有一句臺詞,『如果你們連我們國家的男人都徵服不了,又怎麼可能徵服我們的女人。』小宋佳演出了玉墨的才情和傲骨。」
談到選角標準,張黎說:「這部戲一共看過女演員1100多人,選擇的標準並不在於女演員的畫面衝擊力有多強,而是她對角色的深入程度,小宋佳在這方面的能力是超強的。」
張嘉譯此次飾演中國神父法比,自幼被老神父收養在教堂,卻不信神,他貪酒、好賭,但戰爭和大屠殺改變了一切,也激活了他的正義感和責任心。張嘉譯這次可以說是顛覆性出演,劇中他流裡流氣,滿口髒話,與他以前飾演的正面形象相距甚遠。張黎評價張嘉譯是所認識的演員裡,最有能力闡釋這部戲的,「與電影版的外國神父相比,張嘉譯詮釋的中國神父法比更為接近原著。張嘉譯演出了法比的成長和蛻變。」
>>談自己
我是「翻譯」的好手
張黎祖籍湖南,出生在河北昌黎,在長沙長大,他自認是典型的湖南人。張黎對湖南人有自己的理解:「一是特別能『挺』,沒有什麼事是扛不過去的;二是遇到事情會從各種角度去想,但也挺衝動的,想做的事情,必須把它做成了。」張黎笑稱,大學擔任了四年班級技術課代表,對於技術方面,他很自豪地說:「技術考試有的時候老師都不閱卷了,考完試說,跟張黎一起對對吧。」
當談到改編拍攝嚴歌苓的作品,張黎說:「導演和劇本是翻譯的關係,導演要把文字的東西,翻譯成形、光、色的東西,首先得對自己的導演母語特別熟悉。翻譯一部作品,不在於外國語多牛,而是你母語有多好,就像我們看翻譯小說,幾個版本一看,高下立判,它原作是一樣的,但翻譯水平不一樣。我自認為我翻譯功力挺好的。」
>>談好友
馮小剛很招人喜歡
張黎和馮小剛成功合作了《大腕》《天下無賊》以及《夜宴》,被稱為「馮小剛的御用攝影師」。「黎叔」是張黎圈內的名號,馮小剛用作《天下無賊》裡大反派的「尊稱」。片中,葛優語重心長地警告:「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是馮小剛借臺詞跟自己的多年好友張黎打趣。在張黎眼中,「馮小剛身上有非常深的浪漫情懷」,「你別看他是戲謔的,用一種調侃的方式,其實他的心特別熱,同時他又特別有古典主義情懷,這兩者結合,他本人和他的作品都很令人喜歡。」
>>記者手記
不願為收視率折腰的黎叔
張黎在業內被尊稱為「黎叔」,他不算是高產的導演,但每部作品都引發討論。一直以為張黎像他的作品一樣,不那麼接地氣,即使在發布會上見過幾次,但也只是遠遠地,認為他不太熱情。但面對面採訪時,他卻給人另外一種感覺,看到男記者會問對方抽不抽菸,主動把煙遞過去。採訪中,他說話的聲音小得必須要豎起耳朵才能勉強聽清。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是自說自話,這有點像他的作品,不會在意收視率怎樣,甚至不願意為了收視率改劇名,他在電視劇中注入的自信同樣不會為收視率折腰。(記者趙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