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共求生 網友:撐住活著

2021-01-18 搜狐網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


  搜狐娛樂訊 豆蔻受盡凌辱傷痕累累,是否還能繼續活下去?地道能否成功打通,以幫助女學生逃出南京?玉墨和紅綾等人如何抉擇、如何求生?失去最後底牌的孟繁明能否全身而退,保全性命?沒有了神父的庇佑,法比能否堅強如昔,在「死亡之宴」正式來臨之際,提前救出地窖裡的女人們?正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每晚三集連播的抗日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這些謎底將於近日一一揭開。

  死亡陰影籠罩《四十九日祭》:哪怕到了最後一刻,也要堅韌自強

  《四十九日祭》以日為單位,用鏡頭記錄著破城之難,從孟繁明和玉墨的愛情說起,呈現出孟家父女矛盾、藏玉樓萬象以及法比所在教堂的狀態。該劇越往深處延伸越精彩,尤其是在昨天播出的劇情中,觀眾看到的不再是「不知亡國恨」的絕色頭牌趙玉墨、倔強又執迷不悟的孟書娟、滿口荒誕吊兒郎當的偽神父法比、猶如潑婦罵街般聒噪的紅綾……在沒水、沒糧、沒電,甚至隨時可能丟掉性命的絕望環境中,他們這群人挖地道共同求生,彼此扶持,顯得堅韌、自強。

  導演張黎表示,拍攝《四十九日祭》這樣宏大、嚴肅的電視劇是自己的責任,「在那場浩劫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活下來的人也完全被毀了,他們的一生都將活在戰爭和死亡的陰影下,那種傷痛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當我們不斷地挖掘歷史、接近歷史的時候,心理壓力無疑也是最大的。因為實在是有太多太多慘劇讓人不忍直視,太多太多的犧牲和救贖讓人感動,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網友強勢圍觀《四十九日祭》:既然我們活了下來,就不能白白活著

  如果說,《四十九日祭》的各個群體前二十集是在生存之間焦灼,那麼,後二十集的他們則在矛盾取捨中升華,漸漸激烈和抓心。加上張黎導演的鏡頭渲染,這些在死亡陰影籠罩下的絕望情緒,更是看得人「撓心撓肺」。例如,煙雨濃霧再不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浪漫,而是冬雨澆不散的火焰與悽惶;敦厚可愛的阿顧總樂呵呵地說「我命大」,最後卻仍然躲不過被無辜刺殺的命運;法比雨中送別神父,不再乞求「救世主」的庇佑,眼神決絕而堅毅……

  收官在即,劇情也不再似前幾日那般平靜,絕望的情緒蔓延整座教堂,玉墨、法比、書娟、紅綾等人的痛苦與無奈,讓觀眾看得揪心不已,紛紛大呼 「撐住」、「活著」。網友「指尖上的一抹黑」表示:「編劇,你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越到後面,越要開虐,跪求編劇您老人家給他們一條活路好嗎!」網友「賣女孩的小火柴」則認為,戰爭帶來的傷痛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既然我們生在和平年代,平平安安地活到了現在,那麼,就不能白白活著。我們都要去銘記、要去清算、要去反思、要去討伐,以祭奠在大屠殺中死去的亡魂」。(JH)

http://yule.sohu.com/20141218/n407063977.shtml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41218/n407063977.shtml report 1703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搜狐娛樂訊豆蔻受盡凌辱傷痕累累,是否還能繼續活下去?地道能否成功打通,以幫助女學生逃出南京?玉墨和紅綾等人如何抉擇、如何求生?失去最後底牌

");}

相關焦點

  • 評論|《四十九日·祭》:從未如此被震慟
    《四十九日祭》則在再現日軍慘絕人寰、國人水深火熱的同時,還極具考究地聚焦了那時那刻普通百姓與國軍士兵的生存景狀。有恐懼,但更有對生存的渴盼與訴求,且要有尊嚴地活下去...在同類型其他藝術作品中,這樣的表達與講述都十分鮮現。
  • 《四十九日·祭》今晚20點震撼開播 六大看點打響螢屏愛國戰
    此次《四十九日·祭》將延續張黎導演作品一貫的藝術追求:嚴肅歷史觀、風格化的藝術表現和深層主題解構。在談到《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這部劇就是想用絕境求生來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著,不如尊嚴死去」。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
    面向世界講述戰爭戕害,以震撼心靈的人性與情感揭示生命的尊嚴,《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兼具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堪稱中國電視劇的豐碑之作。《四十九日祭》在題材上並不特別,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也不少見,然而這正是《四十九日祭》的特別之處。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故事,西方現在還在拍,電影《辛德勒名單》、《鋼琴師》享譽世界。
  • 【侃大劇】張嘉譯宋佳攜手打造《四十九日祭》 12月初湖南開播
    而關於這個作品的內容,張黎和嚴歌苓一早就達成共識: 日軍屠城六周, 《四十九日祭》的故事從事發前一周寫起,加起來一共49天。49天也正好是中國傳統中,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這也是劇名的由來。 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原標題: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新華報業網訊 正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厚重而嚴肅的緬懷之作。導演張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罪惡,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更要求道歉,「野蠻的軍國主義催生了日軍的侵華暴行,釀成了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
  • 《四十九日祭》迎大結局「 死亡之宴」虐心上演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孫翌琳等主演的抗日史詩鉅制《四十九日祭》將於本周迎來大結局,該劇自登陸湖南衛視和樂視TV超級電視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切關注,喚醒大家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深刻記憶。隨著劇集即將完結,劇情也走向高潮,「風塵女代替女學生赴宴」的悲壯故事即將上演。
  • 首個國家公祭日紀念力作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12.1首播
    「《四十九日·祭》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大國態度,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與罪惡。」現象級反戰巨製 《四十九日·祭》向世界審判日軍罪行史匹柏導演的反戰經典《辛德勒的名單》以人道主義視角聚焦「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事件,在全球和平愛好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永載世界電影史冊。
  • 《四十九日祭》播至過半 呂聿來慘變「一隻耳」
    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著名導演張黎掌鏡,張嘉譯、宋佳、呂聿來等主演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
  • 《四十九日祭》開播 提高逼格看懂黎派歷史劇
    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
  • 【南京大屠殺】之《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以平民的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談《四十九日祭》裡的角色,先得從小宋佳的金陵頭牌亂世佳人趙玉墨說起。
  •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四十九日·祭》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來看下劇中演員都有誰吧!宋佳飾演玉墨宋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女演員,《四十九日·祭》中飾演玉墨,她敢愛敢恨,卻又柔情中不失剛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義而令人難忘的奇女子。玉墨不會說英語,她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的清算。作為秦淮河的頭牌,玉墨有著不一般的膽識和心性,其情感歷程也更為曲折。
  •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 張黎建議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現場(1 /2張)一部電視劇開播,主創人員無不希望收視一路飄紅、口碑爆棚、引發熱議,甚至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然而,作為年度備受期待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應。
  • 張黎《四十九日祭》還原南京大屠殺 求真實不求新穎
    2014年12月8日訊,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風格很「張黎」,開篇便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四十九日·祭》1.2億再現「十三釵」 導演張黎:從沒說過「三不看」
    11月26日,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北京舉行了首播發布會,導演張黎,攜張嘉譯、黃志忠、宋佳、胡歌等主演到場。據悉,12月13日為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四十九日·祭》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該劇製片人胡凡介紹,《四十九日·祭》總投資1.2億元,製作費用佔60%多,演員片酬接近40%。「它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災難清算,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大國態度:銘記歷史,反對戰爭與罪惡。」
  •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四十九日祭》劇照。資料圖片  為紀念12月13日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由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於12月1日晚登陸湖南衛視。  當被問及作為小說的作者以及這部劇的編劇,覺得《四十九日祭》的突破在哪時,嚴歌苓說:「文學與影視劇本的創作,在外行看來,就是一種事物的兩種不同形式,都屬於文字寫作,都在講故事。但在內行看來,卻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不同事物。也就是說,它們創作的理念不同,表現的形式不同,文本的結構不同,對運用文字的要求也不相同。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這不是一個妓女與女學生的生命互換的故事,更不是一部娛樂化的抗日神劇,這是以張黎導演為首的一群有才華且敬業的電視藝術工作者,對日本軍國主義罪惡滔天獸行的有力揭露和清算,對77年前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中國同胞的沉痛悼念。 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視作品以前拍過不少,既有《屠城血證》這樣的優秀作品,也有《南京!南京!》這樣令人憤懣的曖昧投機之作。
  • [人物]《四十九日祭》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著名導演張黎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劇評】《四十九日祭》:極致寫實帶來收視憂慮
    導讀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近日已與觀眾見面,該劇斥資1.2億元打造,然而播出後,口碑不差但收視欠奉,雖然細節十分考究,但節奏太慢、劇情太沉重,或許正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攝影師出身的張黎導演的影像表現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非常接近於歷史真實,只是寫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
  • 【99°C】胡歌:差點沒演成《四十九日·祭》
    在《四十九日·祭》中飾演錚錚鐵漢戴濤的胡歌被網友大讚「髒帥髒帥的」,在這部與他以往人氣偶像「畫風」截然不同的作品中,胡歌顛覆性的演出帶給大家很多驚喜。在《四十九日·祭》首播當天,他的公司在微博上發表過這樣一句話「是一場混合著男兒血性、大義與深沉的真正帥氣表演」,胡歌隨後轉發說「不是表演,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