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日祭》開播 提高逼格看懂黎派歷史劇

2021-01-18 搜狐網

  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四十九日祭》延續了張黎出挑的攝影手法、近乎偏執的製作態度,以及對演員的各種顛覆和「蹂躪」,加上嚴歌苓對劇本的精細打磨,使得該劇從畫面到表演、從劇本到服化道,都呈現出螢屏少見的高逼格。鑑於黎派歷史劇常常遭遇「觀眾看不懂、業內人卻奉為經典」的兩極化境況,搜狐娛樂在播出之前先給網友普及一下黎派歷史劇的知識,一起提高逼格,爭取一次看懂《四十九日祭》。

  講歷史,高逼格歷史劇哪家強?

  張黎的歷史劇向來走高端路線,除了收視口碑俱佳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外,《聖天門口》、《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劇均是高逼格歷史劇的代表作。張黎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的作品常常忽略電視觀眾的收看習慣,大膽地採用電影的手法,敢於使用大量充滿隱喻的鏡頭和情節。而作為一枚資深電影攝影,他的畫面標識度高,從《走向共和》到《人間正道是滄桑》,乃至帶有實驗色彩的《聖天門口》,攝影都是出挑的,不少畫面甚至可以用作攝影教程。因此,他的歷史劇總是呈現口碑兩極化,觀眾大呼看不懂,業內人士卻拍案叫絕。

  毋庸置疑,「死不悔改」的張黎在《四十九日祭》將繼續延續自己的高逼格,與之前的作品相比,《四十九日祭》的吸睛程度更高,它講述的是中國人銘記最深的一段歷史——南京大屠殺,講述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不管是歷史背景,還是嚴歌苓的故事創作,都很吻合張黎所喜歡並擅長的內斂而陰沉的風格。從片花來看,張黎在駕馭複雜龐大的劇情的同時,拍出了他的視角、他的風格以及他的逼格。

  說故事,亂世中平凡人的命運

  有張藝謀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珠玉在前,劇版在某種意義來說,是個燙手芋頭。即便如鄭曉龍這樣的頂級電視導演,抓著周迅這樣的好牌,劇版《紅高粱》還是遭遇了口碑滑鐵盧。不過,就嚴歌苓的原著小說來而言,一段沉重、陰鬱的歷史也許有了電視劇版的鋪墊和打磨,才更能引起震撼。

  同是講述南京大屠殺,《四十九日祭》以冷靜到近乎殘酷的描述讓國人重溫那段不堪回首的災難。在淪陷的南京,庇佑著數十條生命的聖馬德倫教堂成為一座「孤島」,神職人員、教會女學生、妓女、奮戰到底的軍人……49天,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改變。

  嚴歌苓親自操刀的劇本更側重將這49日的經過細緻還原,壓抑嚴肅的格調帶著質感,講述了一段比電影更宏大、更沉重的悲劇歷史。嚴歌苓表示,受篇幅所限,影版必須捨棄很多對南京大屠殺的思考,但劇版則新增了大量的「前史」和「後史」,多條線索相互勾連,對大屠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清算,其總體上更接近原著,亦更具使命感。

張嘉譯宋佳「虐戀情深」

  繪人物,去臉譜化 英雄也有黑點

  張黎歷史劇中的人物,很少是那種臉譜化的好人壞人。張黎喜歡塑造小缺點多多、在關鍵時刻卻英勇獻身的小人物,以強烈的反差達到人物的震撼效果。以《四十九日》裡的三個男性角色為例,張嘉譯飾演的法比雖在教堂長大,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入世」之人,他有著小人物的精明和猾黠,本就未斷凡俗之心,在玉墨的綽約風姿下,他更是無法沉溺地陷入愛情。為了保全藏身於教堂的眾人,他最大程度地發揮著自己的「小聰明」,強烈的反差讓這個並不高大的「偽神父」既世俗又散發著聖潔的神性。

  黃志忠在《四十九日祭》中則展現了專屬於軟弱知識分子的「另類救贖」。為了讓女兒逃出南京城,他幾乎不假思索「主動」當上了日本人的「狗腿」,在民族大義之前,他的行為似乎讓人不齒,但從一個為女心切的普通父親來看,他的行為又讓人不忍苛責。胡歌飾演的鐵血狙擊手戴濤完全可以塑造成高大上的戰爭英雄形象,但到了張黎手裡,卻是一個痞裡痞氣的軍人。

  《四十九日》的人物設置雖然與觀眾一直以來的大英雄形象有所區別,但有血有肉,很能引起共鳴。

胡歌在《四十九日祭》中臉上就沒「乾淨」過 

  選演員,御用演員全豁出去

  能撐得起宏大題材、同時又能經得起黎叔折騰的演員不多,因此在選角上,張黎偏向於自己的愛將。張嘉譯、小宋佳、黃志忠都是和張黎合作過的,其中小宋佳更是黎叔的最愛。作為御用愛將,三人在《四十九日祭》裡都豁出去了。小宋佳飾演的玉墨是秦淮河上敢愛敢恨又不失傲骨風情的奇女子,除了每天在泥漿裡打滾,劇中的角色近乎全程都在壓抑情緒,難度不亞於讓她奪得影后寶座的「蕭紅」。張嘉譯在螢屏上一向是正氣凜然的大叔形象,這一回卻是一副典型的「潑皮」相,堪稱轉型之作。而在《人間正道是滄桑》《大明王朝1566》均以正面形象示人的黃志忠,出演爭議性十足的父親孟繁明一角,在民族道義與骨肉親情中艱難抉擇。

  新入局的胡歌也沒有閒著,馬上跟美男子形象說再見,轉型陽剛的硬漢形象,從頭到腳滿是硝煙痕跡,一展軍人風採。

http://yule.sohu.com/20141201/n406512825.shtml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41201/n406512825.shtml report 3923 《四十九日祭》【片花】 搜狐娛樂訊(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

");}

相關焦點

  • 【侃大劇】張嘉譯宋佳攜手打造《四十九日祭》 12月初湖南開播
    而關於這個作品的內容,張黎和嚴歌苓一早就達成共識: 日軍屠城六周, 《四十九日祭》的故事從事發前一周寫起,加起來一共49天。49天也正好是中國傳統中,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這也是劇名的由來。 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前,螢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
  • [人物]《四十九日祭》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著名導演張黎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四十九日·祭》今晚20點震撼開播 六大看點打響螢屏愛國戰
    湖南衛視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熱血鉅制抗日風暴《四十九日·祭》將於今晚20:00在金鷹獨播劇場震撼開播。
  • "四十九日祭"殘酷劇情 張黎: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貼近電影的拍攝手法、群像式的宏大敘事以及強烈的歷史反思色彩,使得這部劇觸動了不少觀眾的心。或許是因為劇中沒有人們習慣見到的戲劇衝突,這部劇顯得厚重而略帶沉悶感。
  •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 張黎建議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現場(1 /2張)一部電視劇開播,主創人員無不希望收視一路飄紅、口碑爆棚、引發熱議,甚至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然而,作為年度備受期待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應。
  • 今晚《四十九日·祭》 驚豔開播啦 21:00—21:30抓緊時間來搶錢
    ·祭》今晚開播 三大看點揭開「人性救贖」為隆重紀念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今天晚上(12月2日)19:35,年度熱血抗日巨製、電視劇版「金陵十三釵」 《四十九日•祭》在濟南電視臺新聞頻道《今晚劇場》震撼開播了。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原標題: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新華報業網訊 正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厚重而嚴肅的緬懷之作。導演張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罪惡,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更要求道歉,「野蠻的軍國主義催生了日軍的侵華暴行,釀成了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
  •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 《四十九日祭》迎大結局「 死亡之宴」虐心上演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孫翌琳等主演的抗日史詩鉅制《四十九日祭》將於本周迎來大結局,該劇自登陸湖南衛視和樂視TV超級電視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切關注,喚醒大家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深刻記憶。隨著劇集即將完結,劇情也走向高潮,「風塵女代替女學生赴宴」的悲壯故事即將上演。
  •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四十九日祭》劇照。資料圖片  為紀念12月13日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由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於12月1日晚登陸湖南衛視。這部電視劇版的「金陵十三釵」集結了編劇嚴歌苓、導演張黎、演員宋佳、張嘉譯、胡歌等實力派主創陣容,開播前就備受期待。播出兩集後,觀眾普遍認為這是一部氣勢磅礴的嚴肅正劇,不同於當下一些戲說歷史的雷劇。由於有電影在前,無論是倪妮和宋佳出演不同感覺的玉墨,還是嚴歌苓對電影和電視劇的不同改編,都被觀眾們反覆對比。嚴歌苓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電視劇的改編更接近小說。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
    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現在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為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既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螢屏祭奠,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精神,不做市場奴隸,積極弘揚了主流價值觀。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四十九日祭》直面南京大屠殺 歷史是殘酷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自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目前正在湖南衛視熱播。  《四十九日祭》據稱總體成本為1.2億人民幣,就場面、氛圍而言,較之投資號稱6億元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並不遜色。不僅如此,選擇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前播出,更顯出其祭奠的價值。  對比電影和電視劇兩個版本,張黎認為最大的區別是篇幅,「因為電視劇篇幅更長,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係。」
  •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四十九日·祭》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來看下劇中演員都有誰吧!宋佳飾演玉墨宋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女演員,《四十九日·祭》中飾演玉墨,她敢愛敢恨,卻又柔情中不失剛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義而令人難忘的奇女子。玉墨不會說英語,她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的清算。作為秦淮河的頭牌,玉墨有著不一般的膽識和心性,其情感歷程也更為曲折。
  • 【南京大屠殺】之《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以平民的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談《四十九日祭》裡的角色,先得從小宋佳的金陵頭牌亂世佳人趙玉墨說起。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這不是一個妓女與女學生的生命互換的故事,更不是一部娛樂化的抗日神劇,這是以張黎導演為首的一群有才華且敬業的電視藝術工作者,對日本軍國主義罪惡滔天獸行的有力揭露和清算,對77年前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中國同胞的沉痛悼念。 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視作品以前拍過不少,既有《屠城血證》這樣的優秀作品,也有《南京!南京!》這樣令人憤懣的曖昧投機之作。
  • 評論|《四十九日·祭》:從未如此被震慟
    《四十九日祭》則在再現日軍慘絕人寰、國人水深火熱的同時,還極具考究地聚焦了那時那刻普通百姓與國軍士兵的生存景狀。有恐懼,但更有對生存的渴盼與訴求,且要有尊嚴地活下去...在同類型其他藝術作品中,這樣的表達與講述都十分鮮現。
  •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共求生 網友:撐住活著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  搜狐娛樂訊 豆蔻受盡凌辱傷痕累累,是否還能繼續活下去?地道能否成功打通,以幫助女學生逃出南京?玉墨和紅綾等人如何抉擇、如何求生?失去最後底牌的孟繁明能否全身而退,保全性命?正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每晚三集連播的抗日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這些謎底將於近日一一揭開。  死亡陰影籠罩《四十九日祭》:哪怕到了最後一刻,也要堅韌自強  《四十九日祭》以日為單位,用鏡頭記錄著破城之難,從孟繁明和玉墨的愛情說起,呈現出孟家父女矛盾、藏玉樓萬象以及法比所在教堂的狀態。
  • 【劇評】《四十九日祭》:極致寫實帶來收視憂慮
    導讀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近日已與觀眾見面,該劇斥資1.2億元打造,然而播出後,口碑不差但收視欠奉,雖然細節十分考究,但節奏太慢、劇情太沉重,或許正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攝影師出身的張黎導演的影像表現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非常接近於歷史真實,只是寫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
  • 《四十九日·祭》收視慘澹 故事角色硬傷不斷
    >>>點擊進入騰訊視頻,觀看《四十九日·祭》新快報12月3日報導 號稱投資1.2億的電視劇版《金陵十三釵》——《四十九日·祭》前晚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由於該劇在演員陣容和場景道具製作上極盡豪華精緻,湖南衛視方面也對該劇的收視及口碑寄予厚望。但首播三集下來, 卻給人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