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四十九日祭》延續了張黎出挑的攝影手法、近乎偏執的製作態度,以及對演員的各種顛覆和「蹂躪」,加上嚴歌苓對劇本的精細打磨,使得該劇從畫面到表演、從劇本到服化道,都呈現出螢屏少見的高逼格。鑑於黎派歷史劇常常遭遇「觀眾看不懂、業內人卻奉為經典」的兩極化境況,搜狐娛樂在播出之前先給網友普及一下黎派歷史劇的知識,一起提高逼格,爭取一次看懂《四十九日祭》。
講歷史,高逼格歷史劇哪家強?
張黎的歷史劇向來走高端路線,除了收視口碑俱佳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外,《聖天門口》、《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劇均是高逼格歷史劇的代表作。張黎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的作品常常忽略電視觀眾的收看習慣,大膽地採用電影的手法,敢於使用大量充滿隱喻的鏡頭和情節。而作為一枚資深電影攝影,他的畫面標識度高,從《走向共和》到《人間正道是滄桑》,乃至帶有實驗色彩的《聖天門口》,攝影都是出挑的,不少畫面甚至可以用作攝影教程。因此,他的歷史劇總是呈現口碑兩極化,觀眾大呼看不懂,業內人士卻拍案叫絕。
毋庸置疑,「死不悔改」的張黎在《四十九日祭》將繼續延續自己的高逼格,與之前的作品相比,《四十九日祭》的吸睛程度更高,它講述的是中國人銘記最深的一段歷史——南京大屠殺,講述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不管是歷史背景,還是嚴歌苓的故事創作,都很吻合張黎所喜歡並擅長的內斂而陰沉的風格。從片花來看,張黎在駕馭複雜龐大的劇情的同時,拍出了他的視角、他的風格以及他的逼格。
說故事,亂世中平凡人的命運
有張藝謀的電影版《金陵十三釵》珠玉在前,劇版在某種意義來說,是個燙手芋頭。即便如鄭曉龍這樣的頂級電視導演,抓著周迅這樣的好牌,劇版《紅高粱》還是遭遇了口碑滑鐵盧。不過,就嚴歌苓的原著小說來而言,一段沉重、陰鬱的歷史也許有了電視劇版的鋪墊和打磨,才更能引起震撼。
同是講述南京大屠殺,《四十九日祭》以冷靜到近乎殘酷的描述讓國人重溫那段不堪回首的災難。在淪陷的南京,庇佑著數十條生命的聖馬德倫教堂成為一座「孤島」,神職人員、教會女學生、妓女、奮戰到底的軍人……49天,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改變。
嚴歌苓親自操刀的劇本更側重將這49日的經過細緻還原,壓抑嚴肅的格調帶著質感,講述了一段比電影更宏大、更沉重的悲劇歷史。嚴歌苓表示,受篇幅所限,影版必須捨棄很多對南京大屠殺的思考,但劇版則新增了大量的「前史」和「後史」,多條線索相互勾連,對大屠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清算,其總體上更接近原著,亦更具使命感。
繪人物,去臉譜化 英雄也有黑點
張黎歷史劇中的人物,很少是那種臉譜化的好人壞人。張黎喜歡塑造小缺點多多、在關鍵時刻卻英勇獻身的小人物,以強烈的反差達到人物的震撼效果。以《四十九日》裡的三個男性角色為例,張嘉譯飾演的法比雖在教堂長大,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入世」之人,他有著小人物的精明和猾黠,本就未斷凡俗之心,在玉墨的綽約風姿下,他更是無法沉溺地陷入愛情。為了保全藏身於教堂的眾人,他最大程度地發揮著自己的「小聰明」,強烈的反差讓這個並不高大的「偽神父」既世俗又散發著聖潔的神性。
黃志忠在《四十九日祭》中則展現了專屬於軟弱知識分子的「另類救贖」。為了讓女兒逃出南京城,他幾乎不假思索「主動」當上了日本人的「狗腿」,在民族大義之前,他的行為似乎讓人不齒,但從一個為女心切的普通父親來看,他的行為又讓人不忍苛責。胡歌飾演的鐵血狙擊手戴濤完全可以塑造成高大上的戰爭英雄形象,但到了張黎手裡,卻是一個痞裡痞氣的軍人。
《四十九日》的人物設置雖然與觀眾一直以來的大英雄形象有所區別,但有血有肉,很能引起共鳴。
選演員,御用演員全豁出去
能撐得起宏大題材、同時又能經得起黎叔折騰的演員不多,因此在選角上,張黎偏向於自己的愛將。張嘉譯、小宋佳、黃志忠都是和張黎合作過的,其中小宋佳更是黎叔的最愛。作為御用愛將,三人在《四十九日祭》裡都豁出去了。小宋佳飾演的玉墨是秦淮河上敢愛敢恨又不失傲骨風情的奇女子,除了每天在泥漿裡打滾,劇中的角色近乎全程都在壓抑情緒,難度不亞於讓她奪得影后寶座的「蕭紅」。張嘉譯在螢屏上一向是正氣凜然的大叔形象,這一回卻是一副典型的「潑皮」相,堪稱轉型之作。而在《人間正道是滄桑》《大明王朝1566》均以正面形象示人的黃志忠,出演爭議性十足的父親孟繁明一角,在民族道義與骨肉親情中艱難抉擇。
新入局的胡歌也沒有閒著,馬上跟美男子形象說再見,轉型陽剛的硬漢形象,從頭到腳滿是硝煙痕跡,一展軍人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