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用四十九日祭出柔軟與傷感 影片繁現慘烈鏡頭

2021-01-18 人民網

原標題:張黎用四十九日祭出柔軟與傷感

  【新劇熱評·《四十九日·祭》】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裡,並沒有可供津津樂道、啟蒙的新鮮視角和人物,而是善惡是非異常確定的人物。與電影和小說著重區分妓女與女學生不同,張黎的視線裡男人與女人的區別更大。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導演張黎,此前曾執導過《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往事》等頗多具備精英知識分子氣質的國產劇。這些作品毫無例外地擁有同一個特徵:提供了新鮮的、與主流定論不同的歷史人物與價值觀,也因此備受精英知識分子的推崇。然而,《四十九日·祭》中張黎則走上了不同的路徑:對於南京大屠殺這一事件,與含混立場截然相反,立場相當堅定,相當主流化——日本兵虐殺中國平民不容置辯,歷史不容忘卻。

  張黎不止一次地提及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緣由,恰好在於主張忘卻和寬容的我們,逐漸忘記了那一段如此慘絕人寰的歷史;同時,施暴者正試圖抹去這段歷史。「忘記屠殺,等於第二次屠殺」。

  所以在這部劇裡,並沒有可供津津樂道、啟蒙的新鮮視角和人物,而是善惡是非異常確定的人物。代表著普世價值與和平意願的安全區國際志願者,他們飽含熱淚卻每每無能為力;身著黃色軍裝的日本人是人間地獄慘劇的製造者,刺刀一次次刺出、槍聲一遍遍響起,他們心硬如鐵;代表著政府意志和取捨的國軍高層,在咒罵和震驚中登上了逃難的大船,放棄這座即將淪為人間地獄的城市;穿軍裝的普通士兵,在戰爭中想著活下去,也堅持著哪怕最艱難的反抗和最微弱的保護。鏡頭下更多的,是被戰亂和屠殺嚇壞了的普通平民,左奔右突卻逃不脫厄運,如草芥一般被殺戮。

  張黎形容自己「一顆心又大又柔軟」,他喜歡的男人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與電影和小說著重區分妓女與女學生不同,張黎的視線裡男人與女人的區別更大。所以在電視劇裡,男性的角色戲份被加大,他們無論軍官(戴濤),無賴(法比)、雜役(阿順),都在任何時刻想著保護他們身後的將來可能成為母親的女性。不論妓女還是女學生,不論是雜役還是士兵,他們都是帶有汙點的普通人。

  故事的開始,法比是個潑皮無賴式的假神父,玉墨是個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的煙花女子,孟書娟是個帶著青春期病態的擰巴少女,他們有著自己的情緒和個性,上下左右看不對眼,是是非非模糊勾連。當屠城的滅頂之災來臨,在教堂裡毫無血脈關係的七個男人和十三個女人,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溫情與暖意充滿溼漉漉的感動。

  人生只有一次的死亡雖然毫無意義與悲壯感,也因為動機充滿了素白的美好。軍官戴濤與妓女玉墨的一段若有若無的情愫,是這昏天黑地49日裡不多得的希望與美好,也是導演內心的柔軟、浪漫與詩意。倘若戴濤與玉墨在雨中初識,偶然眼神相撞後,戴濤一段雨中的獨舞還帶著正常歲月的憨氣與傻氣,那麼屠殺來臨前,戴濤與玉墨一段充滿激情的熱舞,則充滿了赴死前短暫偷歡的悲愴。

  在《四十九日·祭》的鏡頭裡,有血腥和殘暴:日本兵舉起一次次刺向平民的刺刀,腳下是血流如河;也有充滿不幸預兆的美好:碧藍天空下晦暗湧動著的雲彩,殺戮進行時柔軟清涼的鋼琴曲——這便是張黎的柔軟與傷感,那麼多的暴行,撕毀了美好,卻無可迴避。

  《四十九日·祭》裡頻繁出現的慘烈鏡頭,毫無疑問對當下觀眾的觀劇體驗是一種挑戰和冒犯,然而在張黎看來,「誅千人不如得一心」,哪怕這部電視劇被不多的人看見,並銘記那段歷史,便已值得。

  □梅子笑(劇評人)

相關焦點

  • 【劇評】《四十九日祭》:極致寫實帶來收視憂慮
    導讀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近日已與觀眾見面,該劇斥資1.2億元打造,然而播出後,口碑不差但收視欠奉,雖然細節十分考究,但節奏太慢、劇情太沉重,或許正是「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在攝影師出身的張黎導演的影像表現下,南京大屠殺的慘烈非常接近於歷史真實,只是寫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
  •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原標題: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熱播   新華報業網訊 正在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是一部厚重而嚴肅的緬懷之作。導演張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些罪惡,可以寬恕,但絕不忘卻,更要求道歉,「野蠻的軍國主義催生了日軍的侵華暴行,釀成了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
  • 《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的國家記憶
    在這個層面上,具有國際視野的《四十九日祭》第一次向世界發出了中國反戰最強音。該劇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前後,四十九日內發生的戰亂創傷。如果說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是人類文明的汙點,《四十九日祭》則站在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衩》肩膀上,創造性增加前史和後史,對日軍暴行展開了最深刻的揭露與清算。可以說,以人類公義審判罪惡的《四十九日·祭》拍出了國產劇少有的大格局和新高度,足以代表中國水準,比肩世界反戰經典。
  • 【南京大屠殺】之《四十九日·祭》
    四十九日祭,以平民的角度還原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在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首個公祭日到來之前,張黎導演新劇《四十九日祭》的播出,為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立此存照,寫下沉重的一筆。冷靜寫實到近乎殘酷的鏡頭,把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罪行,逼真地還原到螢屏上。看了之後令人憤怒,令人警醒。但願這段屈辱的歷史,永遠不會重演。細線條的亂世佳人——玉墨
  • 《四十九日·祭》京郊熱拍 黃若萌接棒佟大為(圖)
    由嚴歌苓編劇、張黎執導、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史詩大劇《四十九日·祭》日前轉場京郊熱拍。戰爭場面精準考究 黃若萌彰顯軍人霸氣向來以畫面唯美敘事精彩著稱的張黎導演曾拍攝過多部經典叫座的戰爭題材作品,與之前成功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往事》、《聖天門口》所不同,此次拍攝《四十九日·祭》為還原南京大屠殺這一殘酷的史實,全劇在慘烈的戰爭場面表現上做足了功夫,從服化道到演員的表演和調度,都給人以電影大片式震撼的體驗。
  •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共求生 網友:撐住活著
    《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  搜狐娛樂訊 豆蔻受盡凌辱傷痕累累,是否還能繼續活下去?地道能否成功打通,以幫助女學生逃出南京?玉墨和紅綾等人如何抉擇、如何求生?失去最後底牌的孟繁明能否全身而退,保全性命?正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每晚三集連播的抗日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收官在即,這些謎底將於近日一一揭開。  死亡陰影籠罩《四十九日祭》:哪怕到了最後一刻,也要堅韌自強  《四十九日祭》以日為單位,用鏡頭記錄著破城之難,從孟繁明和玉墨的愛情說起,呈現出孟家父女矛盾、藏玉樓萬象以及法比所在教堂的狀態。
  • 《四十九日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沉痛祭文
    忘記屠殺就等於再次屠殺。 這不是一個妓女與女學生的生命互換的故事,更不是一部娛樂化的抗日神劇,這是以張黎導演為首的一群有才華且敬業的電視藝術工作者,對日本軍國主義罪惡滔天獸行的有力揭露和清算,對77年前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中國同胞的沉痛悼念。 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視作品以前拍過不少,既有《屠城血證》這樣的優秀作品,也有《南京!南京!》這樣令人憤懣的曖昧投機之作。
  • 《四十九日祭》開播 提高逼格看懂黎派歷史劇
    搜狐娛樂訊 (文/情情葉)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等主演的《四十九日祭》【片花】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和搜狐視頻。與近年來頻頻走雷人和狗血路線的抗日劇截然不同,張黎出品的《四十九日祭》保持高逼格,文藝程度不亞於老謀子出品的影版《金陵十三釵》。
  • 評論|《四十九日·祭》:從未如此被震慟
    《四十九日祭》則在再現日軍慘絕人寰、國人水深火熱的同時,還極具考究地聚焦了那時那刻普通百姓與國軍士兵的生存景狀。有恐懼,但更有對生存的渴盼與訴求,且要有尊嚴地活下去...在同類型其他藝術作品中,這樣的表達與講述都十分鮮現。
  • 《四十九日祭》張黎拍「南京」求真不求新
    《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時下螢屏的嬉鬧輕鬆氛圍中獨樹一幟,風格很「張黎」。不以高密度情節衝突吸引觀眾,開篇拉出一副眾生相,開宗明旨地告訴觀眾,導演意不在娓娓道來一宗引人入勝的故事。
  •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 張黎建議三不看
    《四十九日祭》還原歷史現場(1 /2張)一部電視劇開播,主創人員無不希望收視一路飄紅、口碑爆棚、引發熱議,甚至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然而,作為年度備受期待的史詩巨製《四十九日祭》,導演張黎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應。
  • [人物]《四十九日祭》張黎:我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著名導演張黎晚上8時半,拍了一天戲剛剛收工,導演張黎在夜色中講起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
    《四十九日·祭》中的美女帥哥都有誰?《四十九日·祭》講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後,在接下來的四十九日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了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來看下劇中演員都有誰吧!宋佳飾演玉墨宋佳,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女演員,《四十九日·祭》中飾演玉墨,她敢愛敢恨,卻又柔情中不失剛毅,是秦淮河上有情有義而令人難忘的奇女子。玉墨不會說英語,她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後倖存者,參與了大屠殺的清算。作為秦淮河的頭牌,玉墨有著不一般的膽識和心性,其情感歷程也更為曲折。
  • 《四十九日·祭》收視慘澹 故事角色硬傷不斷
    >>>點擊進入騰訊視頻,觀看《四十九日·祭》新快報12月3日報導 號稱投資1.2億的電視劇版《金陵十三釵》——《四十九日·祭》前晚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由於該劇在演員陣容和場景道具製作上極盡豪華精緻,湖南衛視方面也對該劇的收視及口碑寄予厚望。但首播三集下來, 卻給人一種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感。
  • "四十九日祭"殘酷劇情 張黎:拍的不是戰爭是災難
    他略微緩慢的語速,就像他的作品《四十九日·祭》一樣,沉靜而引人深思。昨晚,被稱為「劇版《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 貼近電影的拍攝手法、群像式的宏大敘事以及強烈的歷史反思色彩,使得這部劇觸動了不少觀眾的心。或許是因為劇中沒有人們習慣見到的戲劇衝突,這部劇顯得厚重而略帶沉悶感。
  • 《金陵十三釵》與《四十九日·祭》有什麼不同?
    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名字起得十分古怪,一點也不商業,但的確飽含寓意。四十九日指的是南京淪陷後日軍屠城六周,再加上故事發生前的一個星期,正好是四十九日,而七七四十九天在中國傳統中,也是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祭,祭奠亡者。
  • 導演張黎談《四十九日祭》:導演與劇本是翻譯
    原標題:張黎我的翻譯功力還不錯   近日,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等主演的抗戰劇《四十九日祭》正在湖南衛視熱播,該劇作為張藝謀執導電影《金陵十三釵》的電視劇版,而張黎與張藝謀又師出同門,難免有人把他執導的《四十九日祭》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PK,但張黎頗為「頑皮」地替老同學點讚,稱讚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水平的代表
  • 《四十九日祭》迎大結局「 死亡之宴」虐心上演
    由張黎執導,張嘉譯、宋佳、胡歌、黃志忠、張歆怡、孫翌琳等主演的抗日史詩鉅制《四十九日祭》將於本周迎來大結局,該劇自登陸湖南衛視和樂視TV超級電視以來,便受到觀眾的熱切關注,喚醒大家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深刻記憶。隨著劇集即將完結,劇情也走向高潮,「風塵女代替女學生赴宴」的悲壯故事即將上演。
  • 《四十九日祭》播至過半 呂聿來慘變「一隻耳」
    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由著名導演張黎掌鏡,張嘉譯、宋佳、呂聿來等主演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
  •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嚴歌苓談《四十九日祭》:電視劇改編更接近小說 2014-12-03 13:58:27來源:南方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四十九日祭》劇照。資料圖片  為紀念12月13日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由著名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於12月1日晚登陸湖南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