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社會現狀,探討心靈歸鄉

2020-08-11 光明網

作者:郝一帆

電影《落葉歸根》講述了農民工老趙在工友老劉去世後,千裡背屍使其「落葉歸根」的故事。作為第六代導演張揚的代表作之一,全片流露出對人物個體命運的敏銳洞察力,表現出濃鬱的人文主義關懷。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導演個性化的影視美學以及對影片主題的獨到把控。

「落葉歸根」

影片取材於媒體一則關於一個農民「千裡背屍」的真實報導。長江一帶,民間流傳著如果去世後沒有「落葉歸根」,下輩子會變成孤魂野鬼的傳說。張揚導演以新聞事件為素材,融入戲劇化的處理來進行再創作。可見,影片名稱不僅是貫穿劇情的線索,也是對主旨的高度概括。就劇情方面來談,影片借老趙之口向觀眾交代了千裡背屍送工友老劉還鄉安葬的原因:老趙和老劉都是在外地打工的農民工,他們曾在酒局上向對方許下「死了,我背也能把你背回去」的承諾。這為情節發展提供了合理性與可能性。

所以,「落葉歸根」的淺層含義是老劉的屍體在空間上回歸故鄉,象徵著鄉愁與生命的落幕。而深層的含義,恰如張揚導演在某次訪談中說的:「《落葉歸根》的『根』還不完全就是我們所說的家鄉的概念,實際上是你的心靈寄托在哪裡的家園的問題。」影片把老劉的屍體引申成象徵著目標、希望和終點的符號,同時也是老趙執著精神力量的縮影,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歸鄉路」

當老劉因意外去世後,老趙毅然兌現承諾,背起老劉的屍體踏上「落葉歸根」的路程。這顯現出老趙人性中誠信的光輝品質。而老趙的誠信,恰恰是架構起整部影片的決定性因素。

在由「落葉歸根」引發出的歸途中,老趙相繼遇到了九組形形色色的人物,經歷了人間百態。影片將善與惡解讀為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運用對比的方法巧妙融入老趙的歸途中。例如,性情中人卡車司機和偷雞摸狗的房客,善良淳樸的大榮和她忤逆不孝的兒子等。老趙背著老劉的屍體遊走在這些事件中,仿佛是一名孤注一擲的戰士,目標明確,永不言棄。

影片沒有以主觀視角去評價孰是孰非,而是用冷靜客觀的態度向觀眾展現事件的全貌,以引發觀眾對於世態炎涼的反思,並油然生出悲憫之情。導演張揚曾說:「我們所謂的悲天憫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去看到你的苦同情你,一種是我看到了他的快樂、希望,對生活的嚮往。」

魯迅先生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喜劇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拼湊給人看。」《落葉歸根》的情節,與魯迅對悲劇喜劇的定義緊密貼合。老趙的經歷,生動形象地揭示出喜劇的悲劇內核。老趙,一個背井離鄉的老年打工者,無論年齡還是社會地位都處於弱勢,卻遭到乘客的冷嘲熱諷、黑店老闆的訛詐和工地老闆的欺詐等種種不公待遇。影片通過這些戲劇化的事件,試圖批判當今社會的誠信危機、人情冷漠、利己主義等,無一不具有悲劇屬性。

在黑色幽默式的不公事件中,悲劇色彩一點點地滲透到影片中。在面對困難時,老趙用自己的方法逐一化解,頗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超然之感。例如,在卡車上唱著情歌、在山路中與牛「賽跑」、在谷堆上朗誦等。這些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橋段,彰顯出老趙在困境中積極樂觀的精神,使影片呈現出「悲喜劇」的觀賞效果,產生強烈的戲劇張力。

「無根可歸」

影片的結局,往往對人物命運或衝突發展做出了結,對闡明主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落葉歸根》的結局則屬於開放式的,沉重而悲情:老趙歷經千辛萬苦來到老劉的家鄉,目光所及,已是廢墟一片。殘破的門板上,寫著老劉新家的地址。影片在老警察「走吧,離宜昌還有七個小時路程呢」的話語中赫然結束。這樣的結局讓觀眾不禁會好奇,老趙還會帶著老劉的骨灰繼續前行嗎?途中又會遇到哪些波折呢?開放式的結局,巧妙地引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和對現實的思考。

本片的結局,還頗具現實主義色彩。首先,故事中老劉家園已失,註定「無根可歸」;老趙一路向目標奔波,到頭來卻是徒勞一場。現實主義強有力的悲劇效果,將觀眾從影片前半段的浪漫主義喜劇效果中抽離出來,轉而思考現實意義。在現實生活中,大量農村人口外出打工,其中不乏像老劉一樣本該盡享天倫之樂的老年人。他們在大城市中居無定所,終日奔波。在許多人眼中,他們的生活便是一場充滿人間疾苦的悲劇,但他們卻以苦中作樂的積極態度對待生活。在悲喜交織中,影片流露出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和對底層邊緣人物的人文主義關懷。其次,故事落腳在三峽大移民工程。現代文明,最終佔領了以老劉為代表的三峽居民的故地。何處歸根,也許永遠在路上。結局將影片拔高到民族的宏觀視角,照應了影片「心靈歸鄉」和審視社會現狀的主題。

《落葉歸根》是一部本土化的公路片,以老趙千裡背屍的路程為載體,承載著導演張揚對民眾生活狀態、生活風俗、生活環境的審視,以及對個體精神追求的認知。老劉的屍體成了老趙步履不停的動力,是心中的執念,也是堅定的目標。正如導演所說:「到最後,這個屍體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執著的符號,一個精神的象徵,一個力量。」人生之旅,若心馳神往,則義無反顧;如此一來,人在途中,心靈卻已歸鄉。

(作者系太原師範學院影視藝術系學生)

相關焦點

  • 賴聲川聯手丁乃箏,《臺北男女》審視現代社會
    2018年新版《臺北男女》於10月12日至14日在上劇場演出,這也是該劇首次在大陸與觀眾見面,在延續《亂民全講》原有瘋狂與寫實的基礎上,該劇審視了現代人的生存處境,用特殊的劇場語言探討了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就像一面鏡子,照醒了迷茫的都市人。
  • 這部真誠探討真愛的國產電影,看完都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愛情
    既然點明了類型是一部愛情科幻電影,那就說明本片實際上是一部科幻概念外殼下的文藝愛情電影,實際上本片是一部相當大膽真誠探討愛情關係的社會寓言電影一頭一尾類似紀實影像的採訪畫面非常抓人,迅速表明了本片拷問心靈深處的目的,導演就像在說你看這部電影是要主動去用心靈感受思考的,而不只是以旁觀者的視角去觀看。
  • 《大餓》:以減肥為引,探討邊緣人群在社會壓力下的生活現狀
    以減肥為引,探討邊緣人群在社會壓力下的生活現狀,電影《大餓》因此獲得了國際新導演競賽最佳影片提名。30歲的阿娟,在她母親經營的幼兒園裡擔任煮飯的老師,她煮得一手好菜,卻因為過於肥胖,被小朋友們戲稱為「大恐龍老師」,就連自己的母親也害怕她的肥胖影響了幼兒園的形象,不敢把她的照片放在菜譜上。
  • 《心靈法醫》:做社會真相的安慰劑
    從表層看,《心靈法醫》是再平凡不過的懸疑劇,但它卻巧妙地用人性的野心和陰謀,讓故事不斷地跳出俗套,走向與傳統背道而馳的最終結局。比如不再僅僅只關注離奇命案本身;比如突破生與死的界限;比如用罪惡變成治癒。那些破碎的生活背後,指向著一個個來自社會的真相,而其所映射出的,也並非單純是離奇命案,更是社會真相背後賦予眾人的安慰。
  • 《小森林·夏秋篇》:焦慮社會裡,我們的心靈何去何從?
    在社會向前發展的滾滾洪流中,我們創造了豐富的物物質富,但伴隨著的是,我我們逐漸迷失了方向,同時我們的心也越來越焦慮,人生也越來越乏味!面對這種狀況,我時常思考,在面對焦慮的現狀時,我們的心靈歸宿在何方,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 一曲《歸鄉》,登上央視,唱給鎮江!
    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昨晚的央視中秋晚會上  廖昌永、關曉彤隔岸對唱  帶來一首  《歸鄉
  • IBC2017全方位探討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技術
    - IBC從專業角度審視這一新領域的應用開發契機和潛在缺點 -  倫敦----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與混合實境(MR)將在IBC2017接受世人檢視。  Viveport總裁兼HTC Vive虛擬實境業務資深副總裁Rikard Steiber將於9月16日在大會期間發表主題演講,探討虛擬實境技術的未來之路。該專題研討會將審視新湧現的一大批消費裝置和服務,例如Viveport虛擬實境應用程式商店,並展示各大平臺成功的虛擬實境體驗,包括娛樂和體育內容等。
  • 審視肖爾的《審視》
    審視肖爾的《審視》,這本書帶你解開他的攝影密碼。史蒂芬·肖爾的《審視》由Aperture出版社出版於2014年,收錄了1969到2013年間250多幅肖爾的經典圖片。作為一本精選精裝畫冊,《審視》對肖爾歷年系列圖像進行了普及與歸納,同時直觀地表現了他在不同形式(相機、畫幅、色彩等)上的風格變化,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無論是作為新手小白的歐美攝影基礎款,亦或是作為攝影人對「新彩色攝影」的典藏致敬,關於史蒂芬·肖爾,這本書可以帶你解開他的攝影密碼。(收藏連結在文末,現有驚喜價)
  • 江沛:從全球史角度審視中國抗日戰爭
    從全球史角度審視中國抗日戰爭2020年09月01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江沛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當前國際秩序及世界格局形成的起點。20年來,曾在歐美學界二戰史研究中處於邊緣地位的中國抗戰史研究,開始呈現上升趨勢,亞洲及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以「歐美中心觀」形成的二戰史研究思維正在修正中,從全球史角度審視中國抗戰的價值成為潮流。
  • 《青色歸途》何處是歸鄉
    兩個亮點,一個是女孩們的清秀作,插曲的點睛之筆,日式的風景永遠是這麼讓人安靜,一半看劇情,一半看風景,小城小城,可是故事也是講不完,大城市能承載的許多,但終究留下的是人們的身體,就像那句詩,何處是歸鄉,有家的地方就是歸鄉罷了,人啊總是想著以後會更好,當然這沒有錯,現實會不會更糟糕,沒人知道,念頭還是有的,要不然生活會很無趣,死了是一了百了,可是有點不負責任,當然我們也不能妄加評價,這是自己的選擇
  • 《來自新世界》人類社會角度的探討
    世界觀足夠宏大,對人類社會有較深的思考。但較強的社會性質導致對更深源頭性的東西似乎探索較少。再加上一些劇情和畫風上有一些謎之瑪麗蘇😂不過是一些小刺啦,不影響其人類社會學價值。討論的社會性問題並不新鮮。比如說,這個世界中,本質設定就是人類個體擁有毀滅性力量。在這個前提下,社會如何運轉才能保證人類的存續?我忍不住想起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對核武器的探討。
  • 漫漫歸鄉路 悠悠故裡情-開平朗誦
    漫漫歸鄉路 悠悠故裡情
  • 古代以「情懷」上位的官員,動不動就辭職歸鄉,他們靠什麼生活?
    當然,對於辭官歸鄉的這部分官員,也都不是人人完全憑著「情懷」,也有一部分是希望圖個清閒,能夠過幾天閒雲野鶴般的自在生活特意來歸隱的。因此,從這種情況來說,古人辭官歸鄉的,大多屬於「情懷」一類。也就是說看透了,傷心了,不想當官了,不愛當官了,於是,他們不一定等到古來稀的年齡,而就已經開始過上了「歸田園居」的生活了。對於這些辭官歸鄉的人,那朝廷是否會給他們繼續再發俸祿呢?
  • 歸鄉五題
    (不如歸鄉不如歸鄉)  阿姆原諒捱來歸 (母親原諒我要歸鄉)  捱愛舍死歸到山寮下 (我要捨命回到山寮下)  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其五  心之所安即吾鄉而最難堪的,莫過於你捨命回來了,這片土地和這裡的老幼,都已不認得你。歸鄉不見故人,故鄉即他鄉。時光帶走的豈止光陰故事,還有故事裡的那些人。
  • 2017年惠特妮雙年展 探討「動蕩社會中的我們」 |看展覽
    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動蕩社會中的自我與個人空間構建」,由兩位年輕策展人克里斯多福 · 羅(Christopher Y. Lew)和米婭 · 洛克斯(Mia Locks)聯合策展。惠特妮博物館官網截圖本次雙年展內容豐富,涵蓋了新興藝術家和老牌實力藝術家。
  • 《歸鄉》:老人家的心事喋喋不休
    下午2點,打開微博正好馬世芳的推送,他轉發了一位跟我互關的人@給他的節目:「耳朵借我」:深度專訪談《歸鄉》 (@網易雲音樂) 於是我很自然地一鍵點開
  • 比較視野下的社會經濟史研究——中日學者探討地域社會論與鄉族理論
    這之後,兩位教授又多次通過互訪和遠程交流的方式進行學術探討。地域社會概念形成之背景鄭振滿:森正夫教授是日本明清史學界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森正夫教授出生於1935年,但至今仍然在堅持研究工作。我和他很早就認識,有很多共同的學術興趣。
  • 聊聊倫理片——社會道德規範的探討
    所謂倫理,就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關係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倫理時從概念的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蘊含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範行為的深刻道理。倫理片是指以倫理為主題的電影,它是對道德規範的探討。
  • 只狼龍之歸鄉結局怎麼達成?龍之歸鄉結局達成條件詳解
    首頁 > 部落 > 關鍵詞 > 只狼最新資訊 > 正文 只狼龍之歸鄉結局怎麼達成?龍之歸鄉結局達成條件詳解 只狼龍之歸鄉這個結局要怎麼達成呢,達成這個結局需要完成哪些條件,這裡我們來一起看下達成這個結局的具體條件方法介紹。
  • 妮可·基德曼領銜《舞會》主演,探討小眾群體在好萊塢的生存現狀
    北京時間10月8日上午,妮可·基德曼領銜《舞會》主演,探討小眾群體在好萊塢的生存現狀。儘管從題材中,這是一部偏向於歌舞劇的青春電影,並不算熱門也不能說「很奇怪」,不過導演選用的演員偏向於小眾群體,這就是妮可要探討的焦點——在公眾輿論聲音大的時候,他們能獲得一些機會,比如說在弗洛伊德事件之後。然而當事情過後風平浪靜,他們還是處於被忽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