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部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
很多人都說感覺回了一次唐朝。這個故事講的是在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死局,主人公們必須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
中國人的一天,分為十二時辰,皆有定數。你或許才驚覺:時間之外還有「時間」。
十二時辰,時序分明,映刻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洞察與感知,睿智而長情。
如果你也懂了十二時辰,就懂了中國人的一天。
古人將一晝夜分十二時辰,後以十二地支為序,分別記之:
子[zǐ]時、醜[chǒu]時、寅[yín]時、卯[mǎo]時、辰[chén]時、巳[sì]時、午[wǔ]時、未[wèi]時、申[shēn]時、酉[yǒu]時、戌[xū]時、亥[hài]時。
子時始,亥時終,循環往復。一個時辰,恰為今日的兩個小時。
每個時辰還對應著應景的別致之名: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十二時辰是先民們的大智慧,指引著後輩子孫過好每個當下,讓我們懂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王陽明有言: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只是人不見耳。
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
平旦時神清氣朗,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
日中以前,禮儀交會,氣象秩然,就是[夏商周]三代世界。
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就是春秋戰國世界。
漸漸昏夜,萬物寢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盡的世界。
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稱為子時,意為孕育。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夜色最深重之時。
古人將夜晚分為五個時段,五更計時制中,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
子夜為三更,因而「夜半三更」指深夜時光。子時睡覺,是為了補上一整天的能量。所以,請不要熬夜。
除非你能像一千多年前落榜的張繼那樣,因為失眠,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撞啊撞,撞到心坎,撞到他寫出了千古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醜是「扭」的本字,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
雞鳴,或曰荒雞。夜達四更,天慢慢變亮,但仍然屬於黑夜。
「雞鳴」一詞作時間使用,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雞被古代漢族人民褒稱作「知時畜也」。
《韓詩外傳》中讚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俗云:雄雞三唱天下白。
守時的公雞發出清啼,棚戶裡的牛正在咀嚼著青草。人也正在熟睡中,身體處在一天中最慢的時刻。
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處早已顯現一線生機。先民認為老虎蠢蠢欲動,是為寅時。
平旦,又稱黎明、日旦,為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
此時為五更,或雲五鼓,雞仍在打鳴,故有五更雞的說法。人們也漸從睡夢中清醒。
「你有沒有見過凌晨四點鐘的天空?」或許這個天蒙蒙亮的時刻,屬於所有堅持著、飽含希望的人。因為熬過了最黑暗,終於要迎來晨光。
老尚貪書課,黎明即下床。
不驚天乍冷,更覺意差強。
蟾滴初添水,螭爐旋炷香。
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宋·陸遊《晨起》
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日出,亦稱破曉、日晞,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光耀大地。
日出一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
「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此時是古代官員上早朝的時間。官員來到衙門,首先需清點人數,因點名時恰是卯時,因而,將「點卯」稱為上班報到的說法便沿用至今。
這時候,最好是學學大詩人李白,站在海邊望早霞,感受一下「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這等氣勢磅礴的場景。
告訴自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食時,亦稱早食、宴食。這一時段,正是古人吃早飯的時候。
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並以「朝食」為主餐。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便已出現了。
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
現在生活節奏快,很多人都是在上班途中匆匆解決早餐,或者乾脆不吃。其實這是不對的。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時臨近中午,大霧散去,豔陽當空。
「隅中」一詞最早出現於《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巳時,正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請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最重要的事。
巳時紅日過山坡,孤單隻影淚如梭。
自嘆青春空虛度,薄倖冤家辜負了奴。
清·華廣生《白雪遺音》輯
日中,又名日正。這時太陽行至中天,烈日當頭。上古時期,人們把這一時段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
《易·繫辭下》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這時候睡個午覺,或者和身邊人聊聊天,無疑是釋放壓力的最好方式。有張有弛,才是生活之道。
暑煩人困妝時午。午時初困人煩暑。
新詩得酒因。因酒得詩新。
縷金歌眉舉。舉眉歌金縷。
人妒月圓頻。頻圓月妒人。
宋·王齊愈《菩薩蠻·初夏》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太陽偏西,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相對。
「昳」,《說文》釋為「日昃[zè]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
人們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抓住一天的第二個黃金時刻,高效地工作。畢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淮南子·天文訓》裡曾說,「(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晡時,或曰夕食、餺[bó]時,是古時漢人吃第二頓飯的時段。古時「晡」與「餺」相通。
《說文段注》解釋:「餺,申時食也。『餺』,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餺。」
人的工作效率也漸漸到達午後的高峰值,也是做運動的最好時機。
古人常常以一個「晡」字,代替晡時。
杜甫會在這時散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說,「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別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這大好時光。
日入,又叫日沒、日沉。這時,夕陽西下。
《莊子·讓王》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語。古人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所以,稱為日入、日沒。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誌。
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飛鳥也回到了叢林裡的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
這時,忙了一天的人們,情緒不穩定,容易發生爭吵。所以要適當放鬆,不要做重要或複雜的事。
黃昏,亦稱日暮、日夕,指夕陽沉沒,萬物朦朧,一更欲黑而未黑。
《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
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初次使用黃昏一詞:「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這段時間,是一天中最後的黃金時刻。
腦子清醒,最適合讀書、創作,或做點自己喜歡的事,都有助於睡眠,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句點。
這個時辰,最著名的詩當屬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人定,也叫定昏、夤[yín]夜,乃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二更夜已深,該安歇入眠。
人定即人靜,《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泡個腳,準備上床睡覺了。
人定,也是人靜。這是提醒我們,切勿心浮氣躁,也別在晚上做任何重要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