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喜喪》自欺 | 娘,你恨我不?

2021-02-12 港好兒遇見

我兒,別老說些傻話」,當娘的怎麼會恨自己的孩子呢?

哪怕孩子再怎麼不孝,她也恨不起來。

《喜喪》

「人家之有喪,哀事也,

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

而俗有所謂喜喪者,

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清稗類鈔》

《喜喪》是2015年12月上映的一部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並不多,但在豆瓣上的評分卻高達8.4.

這部電影的投資成本很低,演員也是非專業的,但導演以偽紀錄片的形式還原給我們一個很真實的故事,將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堂而皇之的放在陽光下接受洗禮。

點擊上方圖片就可以觀看完整版

何為喜喪?

「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意思就是說,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老北京人謂「喜喪」是「福壽全歸」(「全」字應作「圓滿」解)。即全福,全壽、全終。此基本條件缺一不可:(一)全福。生前自家門內確係「螽斯衍慶」,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二)全壽。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三)全終。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如果只具備上述第一、二兩項條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災人禍致死,則不能算作「老喜喪」。

她的現在,你的未來

     「百善孝為先」是一句流傳千古的老話,走入《喜喪》,我們將看見中國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倫理走向破滅,崩塌,人至暮年不能善終,子女為錢大打出手,灰冷的色調,含蓄的鏡頭,一張張現實面孔之下人性的真實展露無遺,老人的一場笑病就好似笑這醜陋百態,笑她奉獻一生卻只能以自殺結束,倒地的一瞬間,你們又是否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她仰頭吞下了一把老鼠藥,徹底對這個殘忍的世界和她的6個子女絕望,就此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86歲的老人林郭氏,住在山東棗莊的一個小山村裡。她這一生,35歲沒了丈夫,只留給她一間老房子和6個子女,最大的13歲,最小的9個月。

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心頭肉,她捨不得走也不肯改嫁。守寡了幾十年,靠著要飯乞討拉扯大了6個子女,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好不容易盼到了子女們都成家立業,卻沒一個人願意管她,把她丟在了鄉下的老房子裡。

和老人一起的,還有孫子小道。小道是小兒子老四的孩子,早年間老四媳婦兒跟人跑去了上海,老四也再沒從外面回來,就扔下了小道給老人撫養。一老一小,就這樣在鄉下過著日子。老人信佛,每天晚上都會跪在菩薩面前,求菩薩保佑,她從來只求一句話「求菩薩保佑孩子們都平平安安」,可孩子們平安了,老人自己卻出了事。那天,她突發腦血栓,摔在了家門口。這一摔,她的生活徹底掉入了涼得刺骨的冰窟。

老人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最後到了生活無法自理的地步。子女們得知後,都趕回了鄉下的老房子,商量該怎麼安排生病的老母親。說是有兄弟姊妹6個,但大哥大姐去了城裡多年沒回過家,老四也沒了音訊,能見上面的也就只有二兒子、三兒子和小女兒。三家人坐在一起商量,都找盡了各種藉口,歸根結底就是誰都不願意管老母親,最後便決定一家出2000塊把老人送去敬老院。但老人不願意,她吃了數不盡的苦養大了6個孩子,到頭來卻被送進了敬老院。這在她的觀念裡,是件不能接受的事。

於是兒女們你一言我一語,「娘,你還是去吧,在家誰伺候你啊」、「你還記得瘋子大娘嗎?自己死在家裡,過了好幾天才被發現,滿身都是蛆」、「敬老院定金也交了表也填了,娘,你就看著辦吧」.老人沉默了,深深嘆了一口氣,只能默許了。可敬老院也不是想進就能進,床位緊張,必須等有其他老人去世,空出床位來才能入住。等床位的這些日子,老人提出想去各家輪流住,幾個兒女雖然不樂意,但也還是隨了老人的心願。就這樣,老人帶著孫子小道和她的菩薩像,以及僅剩的一張舊全家福,開始了挨家住的日子。

最先去的是老二家。老人一進門,二兒媳就熱情的端茶遞水,看似孝順,但打得卻是老房子的主意。

老二家打算幫小兒子蓋新房子,自家兩口就搬進老人的老房子裡去住。但老人不肯,一是操心老四要是回家了沒房子住,二是擔心小道沒個落腳的地方。

其實老二家生活也不容易,幾個子女成家後都外出打工了,沒寄回來過一分錢,倒是把孫子孫女都留在了家給老兩口帶,一家人就靠著老二在村裡當小學老師的工資過活。家裡生活困難,老二的小兒媳也想像哥哥嫂子一樣出去打工,把剛會走路的兒子丟在老家。二兒媳就大聲抱怨:家裡現在一堆孩子讓我帶,還有個老的等著我伺候,我還要幫你們蓋房子,自己都沒地方住,這是想把我逼死啊!

這些話,言外有意,住在裡屋的老人全都聽見了,她一聲不吭地低下了頭。爭老房子的事還沒過去,小道又因為偷電動車被抓進了派出所,他想偷錢去上海找媽媽。這下,二兒媳惱火了,當著老人的面破口大罵:「老得還沒伺候好呢,小的又在外面作惡!」

小道這一鬧,老人在老二家的日子更不好過了,很快日子也到了,該去老三家住了。老人雖然嘴上一句話不說,但老二家的心思她都懂。於是臨走前,她交代老二把小道送去小女兒家的雜貨鋪,找點活給他幹。還把老房子的鑰匙給了二兒媳,嘴裡說著:「我兒,蓋屋要小心,別累著了。」老三家在縣城,家庭條件要好很多,住著樓房,開著小轎車。老人一進門,三兒媳就冷著臉連頭都沒抬,就扔了一雙破拖鞋讓她趕緊換鞋,還在沙發上面蓋了一條毯子,作為老人的「專屬座位」,接著就把她的東西都塞進了貯藏室。三兒媳打心底裡嫌棄老人。整天催促著她趕緊進敬老院。吃飯時給她拿的是單獨的碗筷,和自己家人的碗筷分開放分開洗。老人將洗乾淨的手帕搭在沙發沿上晾乾,三兒媳立馬用木夾子將手帕扔在了窗臺上。但好在孫女平平是真心待老人,平平一邊給老人洗頭,一邊陪她聊天,平平問她:「奶奶,當初為什麼同意我爸離開村子?」老人回答:「兒大了不由娘,心野了,讓他去外邊瞅瞅這個世界吧。」其實平平一直想去浙江打工,看看外邊的世界,無奈父母不同意。聽完奶奶這一說,平平若有所思,第二天,她就偷偷收拾行李坐車去了浙江。三兒媳一口咬定是老人唆使的,對她又是一頓罵:「她一個小姑娘不懂事,你那麼大年紀了,你也不懂事?小孩萬一有什麼事,我找你算帳!」老人則一直跪在地上拜菩薩,「求菩薩保佑平平,平平安安。」

這齣鬧劇結束後,老人心裡清楚,老三家不待見自己,便嫌執意要提前離開。老三嘴上說著「娘,你走那麼著急幹嘛」,手裡卻立馬把老人的鞋擺到了她跟前。三兒媳則當著老人的面,將老人用過的碗筷、被褥、拖鞋,還有「專屬座位」上面鋪的毯子,全都塞進垃圾袋丟了。

就這樣,老人又到了小女兒家。小女兒家的日子也過得拮据,女婿守著個小雜貨鋪當營生,女兒騎著小三輪外出攤煎餅,兩人的兒子軍團在外跑大車運貨,留下了兒媳婦小娟和孫女圓圓。

一家四口就擠在逼仄的雜貨鋪裡,再加上小道和老人,整個空間全都被擠滿了。但好在小女兒孝順,對老人和顏悅色,也會噓寒問暖,老人總算過上了舒心日子。但或許是老人註定享不了子女的福,這安生日子還沒過幾天,家裡丟了50塊錢,女婿便認定是老人偷的,還說著:人老了,真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到了晚上,女婿又給女兒仔仔細細的算了一筆帳。自從老人住進家裡,女兒每天為照顧老人得提早收煎餅攤,每天都得少掙三四十塊錢,這麼算下來也不是個小數目。女兒既不相信丈夫說的老人偷錢的事,也不想聽他斤斤計較的算帳,回了他一句:你滿腦子除了錢還有別的嗎?貧賤夫妻百事哀,一來二去,兩人因為老人的事吵了起來,女兒嘆了一口氣說:「俺娘活著受罪,不如死了了之。」

就在這時,老人突然發了病,眼斜嘴歪。醫生說是因為神經錯亂得了笑病,總會不受控制的哈哈大笑。多諷刺啊,老人悲慘一生,竟得了如此怪病,或許是老天看不下去了,想讓她活得開心點,多笑笑吧。看著可憐的母親,女兒又心疼地說:娘,你說你有6個子女,臨老得了這樣的病,也沒半個人來看你,這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女兒接著問她:「娘,你想死嗎?」老人沉默了一會後回答:「唉,不想死也得死。」

晚上,女兒伺候老人睡覺時,問起了那50塊錢的事。老人先是一愣,然後立馬就承認自己拿了那50塊,說是拿去給重孫女圓圓買本子了。隨後老人從一層層包好的手帕中取出了50塊錢還給女兒,說著:「我要錢有什麼用啊!」然後又笑了起來。後來女婿在帶老人看病的路上,被騙子把錢全訛了,病沒能看成。幾個子女又聚在了一起討論,還是一樣的局面,誰家都不願出這份錢,口口聲聲說著「娘在誰家有病,誰給看」。最後幾姊妹鬧得不可開交,還打了一架,老人看病這事就這麼擱置了。

而這時,女兒家卻傳來了噩耗,女兒的兒子軍團在外跑大車時酒駕出了車禍,人沒了。女兒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抱著骨灰盒埋頭痛哭,可坐在一旁的老人又犯了笑病,發出了詭異的笑聲。女兒家遭遇了巨變,老人知道再待下去不合適了,便提議要回老房子去。臨走前,老人把自己戴的紅圍巾給了重孫女圓圓,還把自己的銀手鐲給了孫媳婦,對她說:「一個人的日子不容易,你還年輕,再找一個吧,日子比你想像的還長呢。」女人一個人帶大孩子的心酸,老人再清楚不過。可到頭來,最可憐的卻是自己,不知老人心裡可曾有過後悔。

兜兜轉轉,老人還是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但不同的是,老二一家已經搬進了老房子,沒有了老人的容身之地。

老人被安排進了柴房,二兒媳嫌棄老人犯病時笑得太詭異,連飯桌都不讓她上。而老二,卻在老人的床前鋪滿了老鼠藥。老人這次回家,一反常態,總在問老二:「敬老院來信了嗎?我兒」。但一天又一天,還沒等到敬老院的入院通知,老二家已經對老人厭煩到了極點。於是,老二把老人的菩薩像摔碎,還將她連鋪蓋帶人丟進了牛棚。每天二兒媳給牛餵草時,就順帶給老人送一塊剩下的乾糧。老人還是在堅持的問著,「敬老院來信了嗎?我兒」,可等來的卻是二兒媳婦沒來由的大罵。這時,老人又控制不住的笑了起來。

一天晚上,村裡響起了鑼鼓和禮炮的聲音,老人知道村裡又有老人歸了西。這時,老二進來告訴她,是她最好的姐妹二奶奶死了,老人嘟囔著:這個老貨還欠我的錢呢,明兒找她要去。老人回答:你滿月的時候常哭,鬧得我一夜一夜睡不著覺。「我兒,別老說些傻話」,當娘的怎麼會恨自己的孩子呢?哪怕孩子再怎麼不孝,她也恨不起來。

老二告訴她,敬老院的床位空出來了,明天就可以送她去敬老院了,老人又低下頭笑了。老二離開前,老人掏出了一沓她繡好的鞋墊:給你們姊妹幾個分了吧。接著二兒媳進來餵牛,老人將傳家的玉鐲子摘下來給了她。二兒媳這下開心了,笑著說「俺娘你怎麼捨得把傳家寶給我了,還有什麼好的嗎?再給我點」,老人回答:「沒有了」。老人自己所有的東西都送了出去,老房子的鑰匙、紅圍巾、銀鐲子、繡花鞋墊、玉手鐲,全都給了子孫們。她似乎從生病開始就在一步步做準備,準備獨自走向死亡。老人用乾淨的水認認真真洗了把臉,梳好了滿頭白髮,拿起半塊破鏡子照了照,看了一眼全家福,拜了拜破碎不堪的菩薩像,說著:「菩薩保佑孩子們都平平安安」,這句話她重複了三遍。

完成所有儀式後,老人從衣服兜裡掏出來一把老鼠藥,仰頭吃了下去。

第二天早上,敬老院的車來了,而老人已倒在牛棚去世多時,手裡緊緊攥著那張全家福。

老人的遺體很快就被火化了,子女們立馬鑼鼓喧天的辦起了葬禮,可葬禮上大兒子和大女兒仍然沒有露面,只是寄錢來了。披麻戴孝的兩個兒子在老人的遺照前鞠躬,被村裡的長輩痛罵了一通:「你娘要飯為生,養大你們這幾個孩子多不容易,你們幾個妻侄羔子,一點孝心都沒有!錢有熊用!」

按照村裡的習俗,老人86歲去世,算是個喜喪。老人生前喜歡聽戲聽曲,於是兒女們就花錢請來了村裡的歌舞班子,開始了勁歌熱舞的葬禮表演。舞臺上,穿著透視裙的女藝人大跳豔舞,喊著「跳起來」,音樂聲歡樂嘈雜,宛若迪廳現場。舞臺下,老人的遺照擺在中間,周圍一圈穿著喪服的孝子賢孫們興奮地鼓著掌,小孩們看得一臉茫然,大人們瞪大了眼看得津津有味。

葬禮結束,老人的骨灰下葬,還沒等燒紙錢和花圈的火熄滅,兒女們就頭也不回的離開了,一邊往前走一邊扯掉頭上的白布。

一天,女婿在雜貨鋪收錢時失手打翻了錢盒,卻意外找到了在角落裡的50塊錢。那錢,老人沒拿,女兒頓時說不出話來。

小道拿著幫雜貨鋪蹬三輪掙的錢,準備離開村子去上海找媽媽。臨走前,小道翻進了老人生前住的牛棚,將老人留下的皺皺巴巴的全家福塞進了書包,之後便離開了村子。二兒媳還是一直住在老房子裡,那晚她顫顫巍巍的拿著煎餅往屋裡走,和婆婆老人一樣,撲通一聲倒在了門口。這一幕再次重演,又開始了一個輪迴,又將重複曾經的故事,不知二兒媳面臨的結局是否會比老人好一點。

無盡的命運循環

電影的單場景裡,總會出現鏡子,鏡子是一種對心靈寫照「看見」的象徵,也是一種顧影自憐的表達。鏡頭大部分時候都是伴隨著郭林氏,但鏡頭卻沒怎麼提供她的面部特寫。


導演通過對鏡像折影的捕捉,雙重(鏡頭和鏡子)拉開了角色與觀眾的距離,給人塑造了一種郭林氏活得相當伶仃無助的蒼涼感。

通篇電影沒有什麼bgm和旁白,老人呆坐、怪笑、自殺,都寂靜地進行著,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尤其寫實。

直到老人死去,大辦喪禮,看似熱鬧非凡,臺上張牙舞爪地表演著低俗色情的節目。

鏡頭也穿過主持人的大腿間,靜靜地拍著臺下觀眾舉著的郭林氏遺照。

陰陽相隔的兩端在葬禮上忽然產生了聯繫,極動與極靜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臺上的假笑和遺照中的「真笑」構成一個戲謔的氛圍,荒誕感十足。

劇中的人物本性都不壞,他們被命運壓著,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無法不斤斤計較,無法不優先求生存,無法不日日埋怨。

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雖沒有人採取或極端或惡毒的方式去對待她,但精神暴行早已充滿了郭林氏的生活,也因此直接導致了郭林氏服毒自刎。

物質基礎無法被保證,精神需求就難以被重視。這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也是社會老齡化和環境醫療不完善的問題。

郭林氏這一人物形象是中國農村老人與父母的典型範例,勤勞、奉獻以及隱忍,在影片中,郭林氏生育六子,但面對年老體弱的她,兒女們輕則嫌棄有苦不能說,重則讓你成為「子女」下跪,但她從始至終也只是忍讓,將所有的信念與祈盼託付在菩薩身上,菩薩這一存在便是老人沒有依靠與寄託的最好詮釋,兒女各自組成自己的家庭,看見的只是自己的苦與難,但老人的孤與痛卻無人問津,於是乎只能在菩薩這一虛幻存在上尋求虛幻的依託,宣傳科學的時代卻融入不進封建迷信時代的老人們,郭林氏最後的自殺也好似暗示著,當每一個子女都學不會接納與盡孝,那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老人們也只能無聲地向這個時代告別。

影片開頭與結局的跌倒巧妙地形成呼應,郭林氏的命運被二媳婦延續了下去,這樣的家庭糾葛與紛爭還將持續演繹,所以死亡、孝道與養老從來不是郭林氏這一代人所獨有的苦痛,這是接下來每一代人都將輪迴的宿命,而喪禮上的大腿表演就是一場諷刺的表演,諷刺著金錢至上理念蓋過孝道文化的社會潛規則,諷刺著自殺的老人卻被處理成了喜喪,笑病,笑的就是老人郭林氏所看盡一生的這個時代。

祝你善待身邊人,

也被世界善待。

 今日話題 

在評論裡留下你的故事吧


點個【在看】,願你也能收穫一份真摯的友情。



我們的故事待續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港港吧!😘

相關焦點

  • 電影《喜喪》
    何為喜喪?   「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 【電影】《喜喪》——生活的窘迫讓人忘記了如何去愛
    好久沒有給大家推薦過電影了,這不,這兩天小編又看到了一部好看的電影《喜喪》,來與大家分享。
  • 全片沒有專業演員,《喜喪》卻揭開了國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
    為了防止老人再出這種意外,子女們商量著要送老人去敬老院,你一言我一語倒是把「道理」說明白了。「娘,你還是去吧,在家誰伺候你啊」、「你還記得瘋子大娘嗎?自己死在家裡,過了好幾天才被發現,滿身都是蛆」、「敬老院定金也交了表也填了,娘,你就看著辦吧」......
  • 喜喪:老人去世兒女面露悅色,看似荒誕的電影,是對人性的諷刺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老人當然不願意去養老院,因為那不是她的家,她接受不了。 但是,這已經由不得她做主了,幾個孩子開始了「苦苦勸說」: 「娘,你還是去吧,在家誰伺候你啊?
  • 《喜喪》:六個子女無人養老,86歲老人在進養老院前服藥自盡
    一個女人,能夠憑藉一己之力養活六個孩子,六個孩子長大以後,卻養活不了一個老人。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禽獸尚且知道回報生養恩情,為何有些人連禽獸都不如呢?《喜喪》這部電影,直面農村老人的自殺潮,將農村老人的空巢問題,赤裸裸的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曾經中國傳統的百善孝為先,逐漸變成了老無所養。
  • 電影《喜喪》,值得一看
    按照老風俗,兒孫們給她辦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喜喪。生活重新開始,又是在重複昨天的故事.但老人不同意,這個老宅是老四的,她想留著等去世後孫子有個地方可以落腳,知道拿不到老宅子後,老二媳婦便對老人沒了好臉色,整天只顧著忙自己的活,不搭理老人,還對老人冷嘲熱諷。老二家是待不下去了,老人在去三兒子家之前將老屋的鑰匙交給了老二媳婦。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葬禮上兒女勁歌豔舞,《喜喪》在「喜」什麼?
    於是兒女們你一言我一語,「娘,你還是去吧,在家誰伺候你啊」、「你還記得瘋子大娘嗎?自己死在家裡,過了好幾天才被發現,滿身都是蛆」、「敬老院定金也交了表也填了,娘,你就看著辦吧」......老人沉默了,深深嘆了一口氣,只能默許了。
  • 《喜喪》:一部獲獎卻不敢大肆宣傳的電影背後藏著怎樣冰冷的人性
    這個場景來自於一部名為《喜喪》的電影,這是一部在豆瓣上擁有高達8.6的評分,卻依然少為人知的電影。林郭氏早年喪夫,以一己之力養活了6個兒女,但現狀身邊能照顧她的也只有兩個兒子和女兒,子女們商量一通的結果是誰都不願意照料老人,只能將老人送到敬老院。
  • 什麼樣的電影讓你看過就會念念不忘?
    今天看到有人在問"有哪些電影你不敢看第二遍,比如太過恐怖或是太過感動",當時看到這個問答腦海裡出現的卻是那部由非專業演員演繹的電影——《喜喪》 。喜喪我的理解就是說家裡有人去世了,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就不會那麼悲傷,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但是這部電影打破了我對喜喪的理解!《喜喪》是一部由張濤指導,一群非專業演員演繹的劇情類電影,在2016年中國上映。
  • 《喜喪》母親養大6兒女,86歲無人養老,請珍惜緣分,善待父母
    《喜喪》是一部寫實電影,沒有專業演員,沒有華美服飾,卻用這略顯笨拙的臺詞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奪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平平問她,:「奶奶,當初為什麼同意我爸離開村子?」老人淡然回答:「兒大了不由娘,讓他去外邊瞅瞅這個世界。」原本就想到外面世界看看的平平聽了這話後,偷偷收拾行李,獨自離開了縣城。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古代皇權不下鄉,依靠鄉紳維護一方秩序,所以他們不但不會欺壓百姓,甚至成為地方百姓的依靠,秋後先自行墊付稅賦,災年賑濟百姓,懲罰道德敗壞的無良青年等。    在很多鄉村地區,能夠獲得「喜喪」的鄉紳,通常被認為大富大貴,會惠及子孫,是附近同鄉羨慕的對象。
  • 《喜喪》:最殘酷的鄉村養老圖景
    近幾年,《心迷宮》、《中邪》等小成本鄉村題材的電影質量上乘口碑不錯,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喜喪》可能在各個方面更類似徐童的紀錄片「遊民三部曲」。電影講了一個85歲老太太林郭氏去世前一段時間的故事。電影中,有一直活在臺詞裡的大哥大姐,沒露過面的老四,他們只負責寄為數不多的錢,卻從來沒有來看過母親。《喜喪》裡的老太太,電影開頭生活能夠自理並且很愛乾淨,當孩子們商量把她送到敬老院時,她表現出了明顯的牴觸。
  • 喜喪
    當然,死者家屬一般是不參與的,這算是一個底線。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人把喪事當成喜事來辦,於是便有了白喜事。我的一個朋友,奶奶死了,他們一群子孫曾邀請了一個旗裡的劇團來演出。唱紅歌的、跳脫衣服的,應有盡有。老太太活著沒享多大的福,死後卻給整個村子帶來歡樂。聽說在湖北,葬禮上還有「鬧女婿」的風俗。我不曾見過,只是耳聞。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 上海一教會主日證道:基督徒不可自欺
    我們在生活工作裡,常常自欺;基督徒在走屬靈的道路時,也經常自欺——明明這件事情不可以做,但騙自己可以做;甚至在我們靈命的三個過程當中:得救,得勝和得賞上,也常有自欺。一.在我們得救時自欺。傳福音時常常遇到兩個問題:一是說沒有神。宇宙這麼大沒有創造者,這就是自欺。就好像說這個講臺沒有人造,這是對的嗎?第二說我們沒有罪。
  • 苦命與喜喪:農村老人最後的畫像|故事FM
    《喜喪》。兩年前,這部電影在西寧 FIRST 青年電影展上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獎。 很多電影導演在創作第一部作品時,都會從自己的成長經歷裡汲取靈感,張濤也不例外。《喜喪》這部電影所描繪的是一位鄉村老人臨終前的日子,而片中那位老人的原型來自張濤的兩位親人,一個是他的外婆,一個是他的奶奶。
  •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其實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面,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的短。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人生自古七十古來稀,古代能夠活到70歲,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同時,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其實非常的貧困。哪怕是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戰亂的情況下,其實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民間非常流行佛教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心眼中是結束此生的痛苦,就可以早登極樂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
  • 農村辦喜喪,3個條件必不可少,缺一不算
    農村辦「喜喪」的並不少見,那種場面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唱歌跳舞又是禮花炮,這樣的喪事一般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辦喜喪,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所謂喜喪是有條件的,如果不滿足3個條件這喪就不能算是「喜喪」!據了解:喜喪的第1個條件就是亡人需滿80歲或以上,即便是最低也要超過「古稀」70歲,但這也只能算是勉強,亡人的年齡越老就越符合「喜喪」。那麼第2個條件就是亡人的家族一定要人丁興旺,已經是一個大家族,而亡者是這個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第3個條件就是「善終」。
  • 《喜喪》86歲的老人被逼著喝老鼠藥自殺,可憐又可悲
    何為「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者可為喜也。」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80歲以上,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 《喜喪》:86歲老人服藥自殺,6個子女、無人贍養,原因讓人深思
    電影《喜喪》也側面的反應了現代大多數老人的生活窘境,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部悽慘卻又現實的電影。《喜喪》是一部由張濤執導,鬱鳳雲、王士蘭、李寶明、阮鳳鳴等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該片於 2016年7月中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