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別老說些傻話」,當娘的怎麼會恨自己的孩子呢?
哪怕孩子再怎麼不孝,她也恨不起來。
《喜喪》
「人家之有喪,哀事也,
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
而俗有所謂喜喪者,
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清稗類鈔》
《喜喪》是2015年12月上映的一部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並不多,但在豆瓣上的評分卻高達8.4.
這部電影的投資成本很低,演員也是非專業的,但導演以偽紀錄片的形式還原給我們一個很真實的故事,將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堂而皇之的放在陽光下接受洗禮。
點擊上方圖片就可以觀看完整版
何為喜喪?
「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意思就是說,
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老北京人謂「喜喪」是「福壽全歸」(「全」字應作「圓滿」解)。即全福,全壽、全終。此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一)全福。生前自家門內確係「螽斯衍慶」,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二)全壽。亡人滿八九十歲,甚至突破百歲大關,最低也須超過「古稀」(七十歲)之年。年紀越大、越老,越符合「喜喪」的條件。故其全稱為「老喜喪」。
(三)全終。亦稱「善終」,意為圓圓滿滿地結束了一生。民間以為,死者生前積德行善,廣做功德,臨終則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無疾而終」,自然老死。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如果只具備上述第一、二兩項條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災人禍致死,則不能算作「老喜喪」。
她的現在,你的未來
「百善孝為先」是一句流傳千古的老話,走入《喜喪》,我們將看見中國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倫理走向破滅,崩塌,人至暮年不能善終,子女為錢大打出手,灰冷的色調,含蓄的鏡頭,一張張現實面孔之下人性的真實展露無遺,老人的一場笑病就好似笑這醜陋百態,笑她奉獻一生卻只能以自殺結束,倒地的一瞬間,你們又是否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她仰頭吞下了一把老鼠藥,徹底對這個殘忍的世界和她的6個子女絕望,就此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86歲的老人林郭氏,住在山東棗莊的一個小山村裡。她這一生,35歲沒了丈夫,只留給她一間老房子和6個子女,最大的13歲,最小的9個月。
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心頭肉,她捨不得走也不肯改嫁。守寡了幾十年,靠著要飯乞討拉扯大了6個子女,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好不容易盼到了子女們都成家立業,卻沒一個人願意管她,把她丟在了鄉下的老房子裡。
和老人一起的,還有孫子小道。小道是小兒子老四的孩子,早年間老四媳婦兒跟人跑去了上海,老四也再沒從外面回來,就扔下了小道給老人撫養。一老一小,就這樣在鄉下過著日子。老人信佛,每天晚上都會跪在菩薩面前,求菩薩保佑,她從來只求一句話「求菩薩保佑孩子們都平平安安」,可孩子們平安了,老人自己卻出了事。那天,她突發腦血栓,摔在了家門口。這一摔,她的生活徹底掉入了涼得刺骨的冰窟。
老人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最後到了生活無法自理的地步。子女們得知後,都趕回了鄉下的老房子,商量該怎麼安排生病的老母親。說是有兄弟姊妹6個,但大哥大姐去了城裡多年沒回過家,老四也沒了音訊,能見上面的也就只有二兒子、三兒子和小女兒。三家人坐在一起商量,都找盡了各種藉口,歸根結底就是誰都不願意管老母親,最後便決定一家出2000塊把老人送去敬老院。但老人不願意,她吃了數不盡的苦養大了6個孩子,到頭來卻被送進了敬老院。這在她的觀念裡,是件不能接受的事。
於是兒女們你一言我一語,「娘,你還是去吧,在家誰伺候你啊」、「你還記得瘋子大娘嗎?自己死在家裡,過了好幾天才被發現,滿身都是蛆」、「敬老院定金也交了表也填了,娘,你就看著辦吧」.老人沉默了,深深嘆了一口氣,只能默許了。可敬老院也不是想進就能進,床位緊張,必須等有其他老人去世,空出床位來才能入住。等床位的這些日子,老人提出想去各家輪流住,幾個兒女雖然不樂意,但也還是隨了老人的心願。就這樣,老人帶著孫子小道和她的菩薩像,以及僅剩的一張舊全家福,開始了挨家住的日子。
最先去的是老二家。老人一進門,二兒媳就熱情的端茶遞水,看似孝順,但打得卻是老房子的主意。
老二家打算幫小兒子蓋新房子,自家兩口就搬進老人的老房子裡去住。但老人不肯,一是操心老四要是回家了沒房子住,二是擔心小道沒個落腳的地方。
其實老二家生活也不容易,幾個子女成家後都外出打工了,沒寄回來過一分錢,倒是把孫子孫女都留在了家給老兩口帶,一家人就靠著老二在村裡當小學老師的工資過活。家裡生活困難,老二的小兒媳也想像哥哥嫂子一樣出去打工,把剛會走路的兒子丟在老家。二兒媳就大聲抱怨:家裡現在一堆孩子讓我帶,還有個老的等著我伺候,我還要幫你們蓋房子,自己都沒地方住,這是想把我逼死啊!
這些話,言外有意,住在裡屋的老人全都聽見了,她一聲不吭地低下了頭。爭老房子的事還沒過去,小道又因為偷電動車被抓進了派出所,他想偷錢去上海找媽媽。這下,二兒媳惱火了,當著老人的面破口大罵:「老得還沒伺候好呢,小的又在外面作惡!」
小道這一鬧,老人在老二家的日子更不好過了,很快日子也到了,該去老三家住了。老人雖然嘴上一句話不說,但老二家的心思她都懂。於是臨走前,她交代老二把小道送去小女兒家的雜貨鋪,找點活給他幹。還把老房子的鑰匙給了二兒媳,嘴裡說著:「我兒,蓋屋要小心,別累著了。」老三家在縣城,家庭條件要好很多,住著樓房,開著小轎車。老人一進門,三兒媳就冷著臉連頭都沒抬,就扔了一雙破拖鞋讓她趕緊換鞋,還在沙發上面蓋了一條毯子,作為老人的「專屬座位」,接著就把她的東西都塞進了貯藏室。三兒媳打心底裡嫌棄老人。整天催促著她趕緊進敬老院。吃飯時給她拿的是單獨的碗筷,和自己家人的碗筷分開放分開洗。老人將洗乾淨的手帕搭在沙發沿上晾乾,三兒媳立馬用木夾子將手帕扔在了窗臺上。但好在孫女平平是真心待老人,平平一邊給老人洗頭,一邊陪她聊天,平平問她:「奶奶,當初為什麼同意我爸離開村子?」老人回答:「兒大了不由娘,心野了,讓他去外邊瞅瞅這個世界吧。」其實平平一直想去浙江打工,看看外邊的世界,無奈父母不同意。聽完奶奶這一說,平平若有所思,第二天,她就偷偷收拾行李坐車去了浙江。三兒媳一口咬定是老人唆使的,對她又是一頓罵:「她一個小姑娘不懂事,你那麼大年紀了,你也不懂事?小孩萬一有什麼事,我找你算帳!」老人則一直跪在地上拜菩薩,「求菩薩保佑平平,平平安安。」
這齣鬧劇結束後,老人心裡清楚,老三家不待見自己,便嫌執意要提前離開。老三嘴上說著「娘,你走那麼著急幹嘛」,手裡卻立馬把老人的鞋擺到了她跟前。三兒媳則當著老人的面,將老人用過的碗筷、被褥、拖鞋,還有「專屬座位」上面鋪的毯子,全都塞進垃圾袋丟了。
就這樣,老人又到了小女兒家。小女兒家的日子也過得拮据,女婿守著個小雜貨鋪當營生,女兒騎著小三輪外出攤煎餅,兩人的兒子軍團在外跑大車運貨,留下了兒媳婦小娟和孫女圓圓。
一家四口就擠在逼仄的雜貨鋪裡,再加上小道和老人,整個空間全都被擠滿了。但好在小女兒孝順,對老人和顏悅色,也會噓寒問暖,老人總算過上了舒心日子。但或許是老人註定享不了子女的福,這安生日子還沒過幾天,家裡丟了50塊錢,女婿便認定是老人偷的,還說著:人老了,真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到了晚上,女婿又給女兒仔仔細細的算了一筆帳。自從老人住進家裡,女兒每天為照顧老人得提早收煎餅攤,每天都得少掙三四十塊錢,這麼算下來也不是個小數目。女兒既不相信丈夫說的老人偷錢的事,也不想聽他斤斤計較的算帳,回了他一句:你滿腦子除了錢還有別的嗎?貧賤夫妻百事哀,一來二去,兩人因為老人的事吵了起來,女兒嘆了一口氣說:「俺娘活著受罪,不如死了了之。」
就在這時,老人突然發了病,眼斜嘴歪。醫生說是因為神經錯亂得了笑病,總會不受控制的哈哈大笑。多諷刺啊,老人悲慘一生,竟得了如此怪病,或許是老天看不下去了,想讓她活得開心點,多笑笑吧。看著可憐的母親,女兒又心疼地說:娘,你說你有6個子女,臨老得了這樣的病,也沒半個人來看你,這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女兒接著問她:「娘,你想死嗎?」老人沉默了一會後回答:「唉,不想死也得死。」
晚上,女兒伺候老人睡覺時,問起了那50塊錢的事。老人先是一愣,然後立馬就承認自己拿了那50塊,說是拿去給重孫女圓圓買本子了。隨後老人從一層層包好的手帕中取出了50塊錢還給女兒,說著:「我要錢有什麼用啊!」然後又笑了起來。後來女婿在帶老人看病的路上,被騙子把錢全訛了,病沒能看成。幾個子女又聚在了一起討論,還是一樣的局面,誰家都不願出這份錢,口口聲聲說著「娘在誰家有病,誰給看」。最後幾姊妹鬧得不可開交,還打了一架,老人看病這事就這麼擱置了。
而這時,女兒家卻傳來了噩耗,女兒的兒子軍團在外跑大車時酒駕出了車禍,人沒了。女兒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抱著骨灰盒埋頭痛哭,可坐在一旁的老人又犯了笑病,發出了詭異的笑聲。女兒家遭遇了巨變,老人知道再待下去不合適了,便提議要回老房子去。臨走前,老人把自己戴的紅圍巾給了重孫女圓圓,還把自己的銀手鐲給了孫媳婦,對她說:「一個人的日子不容易,你還年輕,再找一個吧,日子比你想像的還長呢。」女人一個人帶大孩子的心酸,老人再清楚不過。可到頭來,最可憐的卻是自己,不知老人心裡可曾有過後悔。
兜兜轉轉,老人還是回到了自己的老房子,但不同的是,老二一家已經搬進了老房子,沒有了老人的容身之地。
老人被安排進了柴房,二兒媳嫌棄老人犯病時笑得太詭異,連飯桌都不讓她上。而老二,卻在老人的床前鋪滿了老鼠藥。老人這次回家,一反常態,總在問老二:「敬老院來信了嗎?我兒」。但一天又一天,還沒等到敬老院的入院通知,老二家已經對老人厭煩到了極點。於是,老二把老人的菩薩像摔碎,還將她連鋪蓋帶人丟進了牛棚。每天二兒媳給牛餵草時,就順帶給老人送一塊剩下的乾糧。老人還是在堅持的問著,「敬老院來信了嗎?我兒」,可等來的卻是二兒媳婦沒來由的大罵。這時,老人又控制不住的笑了起來。
一天晚上,村裡響起了鑼鼓和禮炮的聲音,老人知道村裡又有老人歸了西。這時,老二進來告訴她,是她最好的姐妹二奶奶死了,老人嘟囔著:這個老貨還欠我的錢呢,明兒找她要去。老人回答:你滿月的時候常哭,鬧得我一夜一夜睡不著覺。「我兒,別老說些傻話」,當娘的怎麼會恨自己的孩子呢?哪怕孩子再怎麼不孝,她也恨不起來。
老二告訴她,敬老院的床位空出來了,明天就可以送她去敬老院了,老人又低下頭笑了。老二離開前,老人掏出了一沓她繡好的鞋墊:給你們姊妹幾個分了吧。接著二兒媳進來餵牛,老人將傳家的玉鐲子摘下來給了她。二兒媳這下開心了,笑著說「俺娘你怎麼捨得把傳家寶給我了,還有什麼好的嗎?再給我點」,老人回答:「沒有了」。老人自己所有的東西都送了出去,老房子的鑰匙、紅圍巾、銀鐲子、繡花鞋墊、玉手鐲,全都給了子孫們。她似乎從生病開始就在一步步做準備,準備獨自走向死亡。老人用乾淨的水認認真真洗了把臉,梳好了滿頭白髮,拿起半塊破鏡子照了照,看了一眼全家福,拜了拜破碎不堪的菩薩像,說著:「菩薩保佑孩子們都平平安安」,這句話她重複了三遍。
完成所有儀式後,老人從衣服兜裡掏出來一把老鼠藥,仰頭吃了下去。
第二天早上,敬老院的車來了,而老人已倒在牛棚去世多時,手裡緊緊攥著那張全家福。
老人的遺體很快就被火化了,子女們立馬鑼鼓喧天的辦起了葬禮,可葬禮上大兒子和大女兒仍然沒有露面,只是寄錢來了。披麻戴孝的兩個兒子在老人的遺照前鞠躬,被村裡的長輩痛罵了一通:「你娘要飯為生,養大你們這幾個孩子多不容易,你們幾個妻侄羔子,一點孝心都沒有!錢有熊用!」
按照村裡的習俗,老人86歲去世,算是個喜喪。老人生前喜歡聽戲聽曲,於是兒女們就花錢請來了村裡的歌舞班子,開始了勁歌熱舞的葬禮表演。舞臺上,穿著透視裙的女藝人大跳豔舞,喊著「跳起來」,音樂聲歡樂嘈雜,宛若迪廳現場。舞臺下,老人的遺照擺在中間,周圍一圈穿著喪服的孝子賢孫們興奮地鼓著掌,小孩們看得一臉茫然,大人們瞪大了眼看得津津有味。
葬禮結束,老人的骨灰下葬,還沒等燒紙錢和花圈的火熄滅,兒女們就頭也不回的離開了,一邊往前走一邊扯掉頭上的白布。
一天,女婿在雜貨鋪收錢時失手打翻了錢盒,卻意外找到了在角落裡的50塊錢。那錢,老人沒拿,女兒頓時說不出話來。
小道拿著幫雜貨鋪蹬三輪掙的錢,準備離開村子去上海找媽媽。臨走前,小道翻進了老人生前住的牛棚,將老人留下的皺皺巴巴的全家福塞進了書包,之後便離開了村子。二兒媳還是一直住在老房子裡,那晚她顫顫巍巍的拿著煎餅往屋裡走,和婆婆老人一樣,撲通一聲倒在了門口。這一幕再次重演,又開始了一個輪迴,又將重複曾經的故事,不知二兒媳面臨的結局是否會比老人好一點。
無盡的命運循環電影的單場景裡,總會出現鏡子,鏡子是一種對心靈寫照「看見」的象徵,也是一種顧影自憐的表達。鏡頭大部分時候都是伴隨著郭林氏,但鏡頭卻沒怎麼提供她的面部特寫。
導演通過對鏡像折影的捕捉,雙重(鏡頭和鏡子)拉開了角色與觀眾的距離,給人塑造了一種郭林氏活得相當伶仃無助的蒼涼感。
通篇電影沒有什麼bgm和旁白,老人呆坐、怪笑、自殺,都寂靜地進行著,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尤其寫實。
直到老人死去,大辦喪禮,看似熱鬧非凡,臺上張牙舞爪地表演著低俗色情的節目。
鏡頭也穿過主持人的大腿間,靜靜地拍著臺下觀眾舉著的郭林氏遺照。
陰陽相隔的兩端在葬禮上忽然產生了聯繫,極動與極靜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臺上的假笑和遺照中的「真笑」構成一個戲謔的氛圍,荒誕感十足。
劇中的人物本性都不壞,他們被命運壓著,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無法不斤斤計較,無法不優先求生存,無法不日日埋怨。
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雖沒有人採取或極端或惡毒的方式去對待她,但精神暴行早已充滿了郭林氏的生活,也因此直接導致了郭林氏服毒自刎。
物質基礎無法被保證,精神需求就難以被重視。這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也是社會老齡化和環境醫療不完善的問題。
郭林氏這一人物形象是中國農村老人與父母的典型範例,勤勞、奉獻以及隱忍,在影片中,郭林氏生育六子,但面對年老體弱的她,兒女們輕則嫌棄有苦不能說,重則讓你成為「子女」下跪,但她從始至終也只是忍讓,將所有的信念與祈盼託付在菩薩身上,菩薩這一存在便是老人沒有依靠與寄託的最好詮釋,兒女各自組成自己的家庭,看見的只是自己的苦與難,但老人的孤與痛卻無人問津,於是乎只能在菩薩這一虛幻存在上尋求虛幻的依託,宣傳科學的時代卻融入不進封建迷信時代的老人們,郭林氏最後的自殺也好似暗示著,當每一個子女都學不會接納與盡孝,那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老人們也只能無聲地向這個時代告別。
影片開頭與結局的跌倒巧妙地形成呼應,郭林氏的命運被二媳婦延續了下去,這樣的家庭糾葛與紛爭還將持續演繹,所以死亡、孝道與養老從來不是郭林氏這一代人所獨有的苦痛,這是接下來每一代人都將輪迴的宿命,而喪禮上的大腿表演就是一場諷刺的表演,諷刺著金錢至上理念蓋過孝道文化的社會潛規則,諷刺著自殺的老人卻被處理成了喜喪,笑病,笑的就是老人郭林氏所看盡一生的這個時代。
祝你善待身邊人,
也被世界善待。
今日話題
在評論裡留下你的故事吧
點個【在看】,願你也能收穫一份真摯的友情。
我們的故事待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