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
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
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
但當我們深入影片後,你會發現,整部影片的感情色彩是灰色的,氣氛是壓抑的,「喜喪」不過是諷刺。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八十多歲老人的遭遇,她膝下有六個子女,每家都伸把手,養活她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事情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
上了年紀的老奶奶成了不受待見的對象,子女們都希望老奶奶住進養老院,可無奈的是,當地的養老院已經沒有床位,除非有人去世。
在幾個兒子、女兒家住了一段時間後,老奶奶回到了老宅,但是這裡已經沒有她安身的地方。
房子被二兒子一家霸佔後,老奶奶居住成了問題,最後她被狠心的二兒媳趕到了牛棚。
老奶奶絕望了,但是她不恨自己的子女。
一天傍晚,她把二兒媳叫了過來,把傳家寶給了兒媳,兒媳說:「娘,你真好!還有嗎?再給我點。」
老奶奶笑了,面目猙獰,沒有人知道她是無奈,還是無助。
夜半,老奶奶起身梳洗了一番,然後跪拜菩薩,祈求保佑兒女平安,最後選擇輕生。
諷刺的是,第二天一早,養老院空出了位置,但是老奶奶已經不在了。
葬禮上,兒女們並不悲傷,反而覺得輕鬆,他們請來了戲班子,在舞臺上表演,節目低俗,但是老奶奶的兒女們看的卻很興奮,接連鼓掌。
甚至把老奶奶的遺像請了出來,對準舞臺,讓老奶奶也「高興高興」。
面對這樣的兒女,可能很多人都想抽他們幾個大嘴巴,這一點,編劇也想到了。
在影片結尾的時候,二兒媳在老奶奶當時摔倒的地方,狠狠地摔了一跤。
看到這一幕,我覺得我們應該說上這樣一句話:「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影片中的這一幕是現實的極端體現,但是誰又能說,現實中的我們,沒有做過或者是短暫的附身影片中的兒女呢?
生兒育女,繁育下一代,在現代人的眼中,是我們強肩負的社會責任,但是在老一輩人的眼中,只不過是「養兒防老」,但可悲的是,人生遲暮之際,很多人依舊孤苦無依。
孝順作為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在中華大地傳播了上千年,五千年的文明將「孝」文化鑄成了中國人的血肉,讓傳統美德與我們的身體融為一體。
五千年的文明與歷史的積澱是厚重的,但諷刺的是,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眼裡,這些美德與文明已經遁於無形。
不孝順的子女在農村地區越來越嚴重,「城裡人」也未能倖免。
在電視劇《獵狐》中,楊建群的妻子王俐,看不起鄉下來的公婆,嘴上叫著爸媽,心理卻是一百個不樂意,甚至把贍養老人的義務,一股腦推給小姑子楊建秋,這也是不孝順的一種體現,只不過是看起來比《喜喪》中的人物衝突溫和了一些。
對於不孝順,農村有這樣一句老話:「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說的就是上一輩不孝順,等到自己的時候,下一輩也不會孝順自己。
這一點是說得通的,父母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對於老人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你孝順,孩子接受的就是傳統美德的教育,你不孝,下一輩也耳濡目染,晚年對你也「毫不留情」。
「少有所養,老有所依」,做到前四個字不難,對於下一代大家滿懷希望,但是老人已經到了人生暮年,人生已經定格,很多人除了「吸血」,老人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但是你是否想過,即便你今天如日中天,但是昨天不過是東方吐白,而明天也依舊要迎來夕陽西下……
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你我如是,都逃不過歲月的魔掌,父母哺育我們長大,我們陪伴父母到老,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覺得人間之大悲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而人間之大喜莫過於已經是耄耋之年的你,還能叫上一聲「爹媽」。
願每個人的父母都能長命百歲,願孝道、大愛能險勝個別人心中利己主義的魔障,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幸福美滿的走完自己一生,讓《喜喪》的悲劇不再上演。
同時大家也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不要讓以後的自己責怪現在忙碌的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