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喪:老人去世兒女面露悅色,看似荒誕的電影,是對人性的諷刺

2020-12-21 辰娛辣評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

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

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

但當我們深入影片後,你會發現,整部影片的感情色彩是灰色的,氣氛是壓抑的,「喜喪」不過是諷刺。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八十多歲老人的遭遇,她膝下有六個子女,每家都伸把手,養活她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事情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

上了年紀的老奶奶成了不受待見的對象,子女們都希望老奶奶住進養老院,可無奈的是,當地的養老院已經沒有床位,除非有人去世。

在幾個兒子、女兒家住了一段時間後,老奶奶回到了老宅,但是這裡已經沒有她安身的地方。

房子被二兒子一家霸佔後,老奶奶居住成了問題,最後她被狠心的二兒媳趕到了牛棚。

老奶奶絕望了,但是她不恨自己的子女。

一天傍晚,她把二兒媳叫了過來,把傳家寶給了兒媳,兒媳說:「娘,你真好!還有嗎?再給我點。」

老奶奶笑了,面目猙獰,沒有人知道她是無奈,還是無助。

夜半,老奶奶起身梳洗了一番,然後跪拜菩薩,祈求保佑兒女平安,最後選擇輕生。

諷刺的是,第二天一早,養老院空出了位置,但是老奶奶已經不在了。

葬禮上,兒女們並不悲傷,反而覺得輕鬆,他們請來了戲班子,在舞臺上表演,節目低俗,但是老奶奶的兒女們看的卻很興奮,接連鼓掌。

甚至把老奶奶的遺像請了出來,對準舞臺,讓老奶奶也「高興高興」。

面對這樣的兒女,可能很多人都想抽他們幾個大嘴巴,這一點,編劇也想到了。

在影片結尾的時候,二兒媳在老奶奶當時摔倒的地方,狠狠地摔了一跤。

看到這一幕,我覺得我們應該說上這樣一句話:「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影片中的這一幕是現實的極端體現,但是誰又能說,現實中的我們,沒有做過或者是短暫的附身影片中的兒女呢?

生兒育女,繁育下一代,在現代人的眼中,是我們強肩負的社會責任,但是在老一輩人的眼中,只不過是「養兒防老」,但可悲的是,人生遲暮之際,很多人依舊孤苦無依。

孝順作為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在中華大地傳播了上千年,五千年的文明將「孝」文化鑄成了中國人的血肉,讓傳統美德與我們的身體融為一體。

五千年的文明與歷史的積澱是厚重的,但諷刺的是,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眼裡,這些美德與文明已經遁於無形。

不孝順的子女在農村地區越來越嚴重,「城裡人」也未能倖免。

在電視劇《獵狐》中,楊建群的妻子王俐,看不起鄉下來的公婆,嘴上叫著爸媽,心理卻是一百個不樂意,甚至把贍養老人的義務,一股腦推給小姑子楊建秋,這也是不孝順的一種體現,只不過是看起來比《喜喪》中的人物衝突溫和了一些。

對於不孝順,農村有這樣一句老話:「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說的就是上一輩不孝順,等到自己的時候,下一輩也不會孝順自己。

這一點是說得通的,父母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對於老人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你孝順,孩子接受的就是傳統美德的教育,你不孝,下一輩也耳濡目染,晚年對你也「毫不留情」。

「少有所養,老有所依」,做到前四個字不難,對於下一代大家滿懷希望,但是老人已經到了人生暮年,人生已經定格,很多人除了「吸血」,老人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但是你是否想過,即便你今天如日中天,但是昨天不過是東方吐白,而明天也依舊要迎來夕陽西下……

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你我如是,都逃不過歲月的魔掌,父母哺育我們長大,我們陪伴父母到老,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我覺得人間之大悲莫過於「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而人間之大喜莫過於已經是耄耋之年的你,還能叫上一聲「爹媽」。

願每個人的父母都能長命百歲,願孝道、大愛能險勝個別人心中利己主義的魔障,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幸福美滿的走完自己一生,讓《喜喪》的悲劇不再上演。

同時大家也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不要讓以後的自己責怪現在忙碌的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喜喪》86歲的老人被逼著喝老鼠藥自殺,可憐又可悲
    何為「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者可為喜也。」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80歲以上,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 【電影】《喜喪》自欺 | 娘,你恨我不?
    ——《清稗類鈔》《喜喪》是2015年12月上映的一部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並不多,但在豆瓣上的評分卻高達8.4.這部電影的投資成本很低,演員也是非專業的,但導演以偽紀錄片的形式還原給我們一個很真實的故事,將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堂而皇之的放在陽光下接受洗禮。
  •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所以現在人們稱之為喜喪是有一些條件的,不是所有去世的人都能達到這樣的條件。首先年紀必須是在90歲以上,其次必須是無病無災的的情況下去世,再有就是家裡至少四世同堂,最後他們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兒女都還在世。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稱之為喜喪。  當然,其實在農村裡面,有時候一個老人去世,很多人也會這樣死了比不死好。這是為什麼呢?
  • 電影《喜喪》
    何為喜喪?   「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 《喜喪》:一部獲獎卻不敢大肆宣傳的電影背後藏著怎樣冰冷的人性
    ,卻依然少為人知的電影。林郭氏早年喪夫,以一己之力養活了6個兒女,但現狀身邊能照顧她的也只有兩個兒子和女兒,子女們商量一通的結果是誰都不願意照料老人,只能將老人送到敬老院。但林郭氏左右不了兒女們的想法,可敬老院卻暫時沒有床位給林郭氏,她需要等到敬老院中有老人去世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葬禮上兒女勁歌豔舞,《喜喪》在「喜」什麼?
    可敬老院也不是想進就能進,床位緊張,必須等有其他老人去世,空出床位來才能入住。等床位的這些日子,老人提出想去各家輪流住,幾個兒女雖然不樂意,但也還是隨了老人的心願。就這樣,老人帶著孫子小道和她的菩薩像,以及僅剩的一張舊全家福,開始了挨家住的日子。
  • 《喜喪》:86歲老太,6個子女,晚年被迫住牛棚,吃老鼠藥自殺
    前段時間,有位粉絲給二大媽推薦了一部國產高分電影《喜喪》,在這部電影裡雖然沒有一位專業演員,但是裡面呈現的故事卻向我們展示了人性中最自私醜陋的一面。電影《喜喪》的主人公是一位86歲的老人林郭氏,她和孫子住在路南張莊的一棟老宅子裡,她一共有子女六人,可是丈夫卻在她35歲那年去世,當時她最小的孩子才9個月,最大的那個13歲,從那以後她就靠要飯,一人撫養6個孩子長大。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顧名思義就是把喪事當做喜事來辦,很多外國人,甚至城市年輕人都看不懂,為何在失去親人的時候,很多家庭還會敲鑼打鼓,請戲班子為老人去世慶祝?    基於以上標準,老人想要辦理喜葬,至少子孫滿堂、年過60、以及沒有道德上的缺陷。
  • 《喜喪》:最殘酷的鄉村養老圖景
    粗礪的拍攝方式,非專業的演員,灰濛濛的色調,黑乎乎的房間,看似輕描淡寫的拍攝方式,卻恰好能與現實無縫對接。如果你生活在農村,或從長輩口中聽過鄉村二三事,可能會更能理解這部電影。電影講了一個85歲老太太林郭氏去世前一段時間的故事。老太太某一次摔了一跤,幾個孩子便萌生了把她送到敬老院的念頭,老二去了敬老院填了表,等敬老院趙老太去世騰出床位便讓母親搬進去。
  • 全片沒有專業演員,《喜喪》卻揭開了國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
    這幾天,韓國的一部電影《老婦人》可謂是近期最熱的一部電影了。無論是電影題材本身,還是關於這部電影自身的故事,都很值得讓人好好討論一番。《老婦人》這部電影老孟之前也聊過,講的是一個69歲老人被29歲的助理理療師侵犯後的故事。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老二和老三披麻戴孝,在老人的遺像前鞠躬,被村裡的長輩痛罵: 「你娘要飯為生,養大你們這幾個孩子多不容易,你們幾個妻侄羔子,一點孝心都沒有!錢有熊用!」 按照村裡的習俗,老人86歲去世,算是個喜喪。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遺照前勁曲豔舞慶《喜喪》:悲憐人性缺席
    喜喪指的是:年齡八九十歲的老者去世,稱為喜喪。喜喪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全福,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至少也是德高望重者。子女們你一言我一語,都是勸告母親去養老院,在兒女們的喋喋不休下,林郭氏沉默了 。六個子女認為母親默許了,就決定把林郭氏儘快送到養老院去,好各忙各的事情。但養老院床位緊張,林郭氏想住進去,還要等待一段時間,只有養老院裡有老人去世了,或搬了出去,林郭氏才能入住。
  • 《喜喪》:六個子女無人養老,86歲老人在進養老院前服藥自盡
    一個女人,能夠憑藉一己之力養活六個孩子,六個孩子長大以後,卻養活不了一個老人。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禽獸尚且知道回報生養恩情,為何有些人連禽獸都不如呢?《喜喪》這部電影,直面農村老人的自殺潮,將農村老人的空巢問題,赤裸裸的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曾經中國傳統的百善孝為先,逐漸變成了老無所養。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 《喜喪》:毫無修飾的鏡頭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的禮義孝道
    老人30多歲就守寡了,獨立拉扯著6個子女,可想而知將兒女們養大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可是當老人因高齡病痛纏身時,媳婦的刻薄;兒子的窩囊;女兒的窮困漸漸把原本堅強的老人逼上了絕路。剛開始是為了養大兒子,之後為了兒女成家立業,再後來為了貼補兒女,養大孫子,於是老人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可是當老人生病或者失去自己能力,這時矛盾與麻煩都出現了。 就像影片中的老人,在守寡的情況下,獨自養大了6個子女,這樣的老人要比普通的老人可能要艱難100倍。
  • 80歲夫妻絕望自殺,喪禮上兒女大呼喜喪,《我愛你》刺痛多少人性
    簡介《我愛你》是根據韓國漫畫家姜草的同名漫畫改編的愛情電影,由秋昌民執導,李順載,尹秀晶,宋在浩,金秀美,宋智孝,吳達秀,李文植等人出演。講述了住在同一個村子裡的兩對男女的愛情故事。宋怡芬(簡稱老宋)是一位獨居老人,以收廢品為生。每天她都會在老金的摩託車轟鳴聲中醒過來,開始一天的工作。老金的摩託車聲,總能第一時間喚醒村子裡幾個也要早起幹活的人。有一天,萬石在上坡的時候偶遇了靠收廢紙為生、孤獨且艱辛的宋怡芬。在孫女金妍兒的穿針引線下,對她產生了特殊的感情。
  • 苦命與喜喪:農村老人最後的畫像|故事FM
    《喜喪》。兩年前,這部電影在西寧 FIRST 青年電影展上獲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獎。 很多電影導演在創作第一部作品時,都會從自己的成長經歷裡汲取靈感,張濤也不例外。《喜喪》這部電影所描繪的是一位鄉村老人臨終前的日子,而片中那位老人的原型來自張濤的兩位親人,一個是他的外婆,一個是他的奶奶。
  • 守寡51年養6子女,86歲老人卻服藥自盡:這片點破了中國式偽孝​
    老人撫養了6個孩子,4個兒子2個女兒,到頭來還是無人贍養。葬禮上竟有女子跳豔舞,起鬨的村民還上臺配合,動作低俗。按後代來說,這是孝順的表現,她們謂之「喜喪」。但如此之舉,真能讓一輩子善良樸實的老人安息嗎?這部影片叫《喜喪》,王家衛稱其為「中國版《東京物語》」。
  • 內容太過真實:老人兒女成群,卻無人贍養,葬禮上跳豔舞
    關於「喜喪」,《清稗類鈔》中是這樣定義的:「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通俗解釋就是,家中有八九十歲的老人亡故,如果死者德高望重、福壽雙全、家族興旺,那老人的葬禮就是喜喪。兒孫們不會太過悲傷,而是大擺宴席,歡歡喜喜舉辦喪事。現實生活中,很多葬禮也都舉辦得熱熱鬧鬧的。只可惜,喜的只有「甩掉包袱」的兒孫。
  • 這片太扎心,拍出了農村老人的現實處境,口碑很好卻沒有公映!
    大家都很忙,沒時間照顧老人,怎麼辦?最終,他們決定每家出點錢,讓老母親住養老院。(在農村,有兒女,卻要住養老院?我們先不討論,繼續看故事。)起先郭林氏不答應,但是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她無奈之下點頭同意。孩子們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養老院人滿為患,沒有床位,倒是有一位老人一直重病,只要她去世了,郭林氏就能住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