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2020-12-23 農人牛牛

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

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

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曹操說道: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耄耋,是指80歲以上的老人,這句話要表達的大概意思就是,到了耄耋(80歲)的老人,他們要是因壽走到頭(不是因為生病、貧窮餓、寒冷受凍等外在的原因,而是自然去世),這種情況之下,連那些草木蟲魚都會受到老人的恩澤,得到好處。

二、喜喪標準之二四世同堂

古人講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以前的農村,大家結婚的年齡都比較早,如果在80歲時,這時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有5代同堂了,最差的也應該是四世同堂。以前的老人最喜歡看到的就是兒孫滿堂,家中人口多,這樣他們才會高興,

但如果80歲的老人,還沒到四世同堂。

你想一下,爺爺80歲,父母60歲,自己也應該是30歲以上的人了,但這年齡的人,還沒有子女?那就很可能說明這後代還是個光棍。自己的孫兒30歲以上了還沒有成家,還未生兒育女,老人自然也不能安心的走,這也就稱不上為喜喪了。

三、喜喪標準之三後代健在

以前農村有人生三大悲的說法,這其中有一項老年喪子,也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對於父母來講,人生最不幸的應該就是遇上這種事,父母並不是說兒女要有出息,只要他們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父母就很滿足了。

對於為人父母來講,不管他是中年喪子也好,還是老年喪子也罷,心中肯定是悲苦的,這種悲苦會陪隨著他一輩子。老人帶著這種悲苦的心情,他走的肯定也是充滿了遺憾。帶著遺憾去世,又如何談得上是喜呢?

小結:喜喪的標準基本上是要滿足這三點,還有另外第一點裡面提到的,要沒病沒災,自然而去世。這樣算起來,就是四大標準了。

以前的喜喪是上面那四大標準,但能同時滿足這個標準的人太少了。因此,也就有人會降低這個標準,只要符合其中的兩項,老人的家人,就會把喪事當喜事來辦了。

比如我奶奶在百歲走後,達不到喜喪的標準,就是出在第三點身上,但後來我們還是按喜喪來辦,理由如下:

1、我父親有七兄妹,二伯在60多歲時,前幾天還去下地幹活,結果卻突然的走了。而我三伯在40多歲的時候就因疾病過世。

2、我奶奶在過世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年齡大了都怕摔,因此從那以後她就走不動了,一直躺在床上,然後在半年以後,她就走了。在她躺在床上的那段時間,她反覆提起我兩個過世的伯父,我奶奶是想他們了。

3、雖然我奶奶是帶著遺憾走的,不過我們幾個堂兄弟商量之後,一致認為我奶奶她已經是百歲高齡了。並且我三伯過世的時間,都長達50多年了,而我二伯又是無病無災走的。

我奶奶的後事應該還是要按喜喪來辦,家族的其他親戚,也要求我們按百歲老人來辦。他們的說法是百歲高齡的老人,在哪裡都不多,這都不按喜喪來辦,說不過去。

綜上所述,在農村老人過世時,能不能按喜喪來辦,在以前是要滿足那四大標準,才能稱為喜喪。不過在現實當中,一些家庭會把這標準降低一些,通常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他是無病無災走的,都會按喜喪去辦的。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會大擺宴席,這是啥講究呢
    喪事之後擺筵席,主要是出自三個原因,具體是哪三個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農村擺各種酒席,其實都有相關的名稱與習俗,比如:結婚請人吃喝擺酒叫喜酒,給小孩滿月慶生,叫滿月酒,如果是百日慶生又叫百日宴;農民搬新家擺酒叫喬遷酒;老人過壽又叫壽酒。
  • 農村老人去世,為啥還有「喜殯」一說呢?多大的人才能算喜殯呢
    40出頭的人前幾天因為癌症去世,也是屬於比較傷心的喪禮,但是在農村裡有的老人去世了為啥回叫「喜喪」呢?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咱們才能算喜喪?剛才上面也是說了,如果人比較年輕的話,那麼去世的時候也是令人所惋惜的,畢竟人的生命突然就沒了,所以很多人都是比較傷心,還有的在農村裡,如果是沒有孩子的話,而且年齡不大要是生病或者意外死亡的話,那麼我們這裡就叫「少亡」,對於這個少亡來說,一般都是比較讓人傷心痛苦的,尤其是在白事上,很多人看了那個場景後,也是感嘆生命是那麼的脆弱,但是在農村裡有的老人去世了,家裡人和親戚等到場參加白事的人幾乎是沒有痛苦的
  • 農村辦喜喪,3個條件必不可少,缺一不算
    農村辦「喜喪」的並不少見,那種場面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唱歌跳舞又是禮花炮,這樣的喪事一般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辦喜喪,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所謂喜喪是有條件的,如果不滿足3個條件這喪就不能算是「喜喪」!據了解:喜喪的第1個條件就是亡人需滿80歲或以上,即便是最低也要超過「古稀」70歲,但這也只能算是勉強,亡人的年齡越老就越符合「喜喪」。那麼第2個條件就是亡人的家族一定要人丁興旺,已經是一個大家族,而亡者是這個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第3個條件就是「善終」。
  • 農村給老人辦「喜喪」,為了讓老人有面子的走,要花多少錢呢?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也許有人會以為,生活在農村的風俗應該都是差不多的,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因為各個地方的習慣不同,也就意味著風俗也是大不相同的。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喪葬」的習俗呢?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能夠減輕現在農村農民們的負擔,另一方面又能夠把古代的文化與現在相結合,所以非常受到農村人們的喜愛,不過喪葬的行為,無論什麼原因,都不應該被取締,有些迷信的可以取消,但是傳統文化可以保留。對於喪葬的了解,其實就是一個儀式,然而這個儀式卻需要好幾個步驟,再加上每個步驟都需要一大筆消費。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都到了這個份上,老人還能怎麼辦?只能順從孩子們的意思。 然而,即便是農村敬老院,也不是想進就能進的。那裡床位緊張,「一個蘿蔔一個坑」,現在已經住滿了,必須要等有老人去世了,空出了床鋪,才能入住。
  •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怎麼看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哪怕是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戰亂的情況下,其實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民間非常流行佛教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心眼中是結束此生的痛苦,就可以早登極樂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所以,在這種傳統的文化觀念中,一個老人在人世間走一遭,辛辛苦苦的過了幾十年,可能沒有享受到什麼快樂的日子,而在去世之後,他們就會到另一個世界裡面去過幸福的生活。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顧名思義就是把喪事當做喜事來辦,很多外國人,甚至城市年輕人都看不懂,為何在失去親人的時候,很多家庭還會敲鑼打鼓,請戲班子為老人去世慶祝?    基於以上標準,老人想要辦理喜葬,至少子孫滿堂、年過60、以及沒有道德上的缺陷。
  • 苦命與喜喪:農村老人最後的畫像|故事FM
    《喜喪》這部電影所描繪的是一位鄉村老人臨終前的日子,而片中那位老人的原型來自張濤的兩位親人,一個是他的外婆,一個是他的奶奶。 她是個很愛乾淨的女人。直到今天,我都記得她在水盆前洗臉,還有平時拿手絹擦臉的樣子。 我外婆有 9 個子女,我媽媽在女孩中排行老三。她臨終那五年大部分時間是在我家過的,後來又去了別的子女那裡。 那段時間,她患了腦血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半個身體是偏癱的。有的時候,她會冷不丁地突然發笑。
  • 《喜喪》:六個子女無人養老,86歲老人在進養老院前服藥自盡
    一個女人,能夠憑藉一己之力養活六個孩子,六個孩子長大以後,卻養活不了一個老人。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禽獸尚且知道回報生養恩情,為何有些人連禽獸都不如呢?《喜喪》這部電影,直面農村老人的自殺潮,將農村老人的空巢問題,赤裸裸的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曾經中國傳統的百善孝為先,逐漸變成了老無所養。
  • 喜喪
    不可思議的是,突然,送葬樂隊竟然奏起了《今天是個好日子》。這個樂曲竟然在葬禮上出現,讓人聽了渾身好不自在。    聽導遊妹妹說,浙江農村老人活到八九十歲死了,俗稱「老了」,要大辦宴席。因張掛的是白布、白花,所以叫白喜事。家屬著裝:直系晚輩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如果四世同堂,曾祖父去世,祖父要戴長長的白帽頭巾、父親稍短些、曾孫則要戴非常短的紅帽子。
  • 喜喪:老人去世兒女面露悅色,看似荒誕的電影,是對人性的諷刺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
  • 《喜喪》:86歲老人服藥自殺,6個子女、無人贍養,原因讓人深思
    進養老院的前一天晚上,86歲的老人服藥自殺,她有6個子女,竟沒有一人贍養她,晚年獨守空房,這不得不讓人反思。電影《喜喪》也側面的反應了現代大多數老人的生活窘境,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部悽慘卻又現實的電影。《喜喪》是一部由張濤執導,鬱鳳雲、王士蘭、李寶明、阮鳳鳴等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該片於 2016年7月中國上映。
  • 《喜喪》86歲的老人被逼著喝老鼠藥自殺,可憐又可悲
    何為「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者可為喜也。」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80歲以上,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遺照前勁曲豔舞慶《喜喪》:悲憐人性缺席
    喜喪指的是:年齡八九十歲的老者去世,稱為喜喪。喜喪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全福,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至少也是德高望重者。六個子女認為母親默許了,就決定把林郭氏儘快送到養老院去,好各忙各的事情。但養老院床位緊張,林郭氏想住進去,還要等待一段時間,只有養老院裡有老人去世了,或搬了出去,林郭氏才能入住。
  • 這片太扎心,拍出了農村老人的現實處境,口碑很好卻沒有公映!
    其實,她自己也有兩個孩子,還有房貸,生活壓力也很大。看到這樣的事情,你是什麼感覺呢?你說,這家兒女真不孝順,自己的爹娘都不管;你說,三個孩子家養不起一個老人?說白了就是不孝!你又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過那位姐弟倆太過分了!嗯,說的都對。但是,如果上面這樣的事情有很多,而且是一個普遍現象呢?
  • 《喜喪》:毫無修飾的鏡頭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的禮義孝道
    讓我印象最深刻是我們村東頭的兩位八旬老人,從年輕時家庭就貧困至極,可依然養大了三子一女,但當年齡大到不能夠自給自足的時候,三個兒子就每個月只給幾斤糧食。長年累月吃不飽,吵鬧過幾回,老太太一氣之下跳了河。這是我親眼所見,而從周圍聽到過和新聞上看到過的這類事件更是數不勝數。
  • 97歲的老人離世,我們老家叫「喜喪」
    圖文:朱迅翎在我們蘇北農村沛縣老家,白事分痛喪、悲喪、喜喪。痛喪乏指幼年夭折;悲喪,死於非命;喜喪,年邁高壽老人。今天,奔喪大屯的大嫂,她高壽九十七歲。見面,說出口的一句話,九十七歲了,喜喪!喜喪!喜喪呀!喪屋喪棚哭兩聲,也沒人拉,自動起身。出離喪屋喪棚,又說又笑,天南海北,胡扯一通。假如是痛喪,白髮人送黑髮人,跟著傷心流淚,痛心疾首,捶胸頓足!我有理由相信,大嫂此刻已經風風光光的在天堂的樂園裡,因為,她這一輩子,與人為善,活得問心無愧。大家在閒聊中,禁不住又想起她生前的許多好處來。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葬禮上兒女勁歌豔舞,《喜喪》在「喜」什麼?
    老人沉默了,深深嘆了一口氣,只能默許了。可敬老院也不是想進就能進,床位緊張,必須等有其他老人去世,空出床位來才能入住。等床位的這些日子,老人提出想去各家輪流住,幾個兒女雖然不樂意,但也還是隨了老人的心願。
  • 農村現在一場白喜事,要花掉多少錢
    說到農村的白喜事開銷,一直有人提倡厚養薄葬,減少開銷。可是,現在在農村,越是提倡,消費水準越來越高,從原來的兩、三萬,到五、六萬,再到現在的十來萬,還真的是大有人在。前幾天,自己所居住的隊裡,有位83歲的堂叔去世。83歲,在農村裡也算是高壽,也是農村人所說的喜喪。
  • 農村老人贍養費標準
    說到贍養老人,就不可避免地會提到贍養費用,從很大程度上來說,贍養費的多少直接關係著父母晚年生活水平的好壞。一、贍養費包含的費用贍養費不是單純的只指一筆費用,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幾種費用。1、基本的贍養費用這個費用主要是指的老年人那些一定會產生的的穿衣、吃飯的費用還有其他日常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