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起垃圾桶時發出轟鳴、在小區路面留下一灘汙水……部分垃圾清運車由於老化、操作不當等原因,進入小區清運垃圾後,反而影響了小區環境。
今年,它們中的大多數將徹底「改過自新」。
6月5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宣布,為應對即將到來的汛期、黃梅季節,上海將對環衛車輛的車容車貌開展專項整治。
今年年底前,90%以上的生活垃圾運輸車輛要達標。截至目前,上海乾溼兩類垃圾的清運車共有4500多輛。
「業餘」溼垃圾車集中進入更新期
達標的基本要求是「五要五禁」,即車輛要衝洗、車身要整潔、構件要完好、運輸要密閉、作業要規範;嚴禁車身不潔、嚴禁跑冒滴漏、嚴禁飛揚撒落、嚴禁垃圾拖掛、嚴禁超速超載。
「具體而言,有四個『一票否決』項。」上海市機動車輛清洗管理處副處長張健介紹說,駕駛室和車廂間有垃圾殘留、拖掛;運輸過程中有飛揚散落、跑冒滴漏、垃圾拖掛現象;車輛行駛中,車廂、門蓋、汙水排放閥沒有關閉;車輛超速、超載,一旦發現有任何一種上述行為,就判定被檢查車輛不合格。
圖片來源:綠色上海
對此,有業內人士坦言,許多問題通過規範人員操作可以符合檢查要求,但也有部分問題主要癥結在車輛本身,尤其是一些老舊的溼垃圾車。
推行「四分類」前,它們不是專門用來收運溼垃圾的車輛,設計時對相關問題缺乏考慮,比如沒有安裝溼垃圾汙水箱以及防止汙水外溢的密封條;還有些車輛後部開口過低,傾倒溼垃圾時,汙水很容易飛濺出來。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替換掉這些老舊車輛,但有不少垃圾清運車是在明確「四分類」前剛採購的,一下子就報廢,再買新的,太過浪費。此前大多數「溼垃圾車」只能通過改造,基本符合收運溼垃圾的條件,便投入運行。
近兩年,上述情況越來越少見。一方面,「四分類」已經明確,新購垃圾清運車都會「乾濕分離」,不用非專用車輛來收運溼垃圾。另一方面,大部分「業餘」溼垃圾車已進入報廢期,迎來了集中更新換代的時期。
記者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了解到,上海世博會後,借鑑臺北案例,結合自身實際,上海從2011年開始在居住區推進以「乾濕分類」為基礎的「2+X」模式,這一模式如今演變成「四分類」。
如果以2011年前後投入一批全新的垃圾車來計算,這批垃圾車基本都需要更新換代了。
克服跑冒滴漏,性價比有待提高
「去年我們區就有12輛溼垃圾車完成了更新換代。」虹口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主任吳興邦告訴記者,今年曲陽地區還有可能投放一種全新的後裝式溼垃圾壓縮車,目前正在試用。
據透露,這種溼垃圾車的容量要比過去大四成左右,但依舊保持了較小的「身材」,能夠進入大多數小區作業。最關鍵的是,車內設有密閉空間,可以把擠壓後的溼垃圾和汙水「鎖」在車內。
「試下來,除了噪音問題還有待改進,幾乎沒有跑冒滴漏。」吳興邦表示,對於垃圾清運車的更新,各方面都十分謹慎,多比較、多試驗,希望找出性價比最高、生命周期儘可能長的車輛,徹底改變老百姓對垃圾車的「偏見」。
在溼垃圾車的更新換代上,寶山區的友誼路街道和吳淞街道另闢蹊徑——用「桶對桶」來解決跑冒滴漏。
「目前市面上的溼垃圾車,雖然各方面都做了大幅度改進,有些還帶了智能化設備,但或多或少還有不完美的地方。」上海海淞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經理顧立軍表示,汙水外溢一直是溼垃圾收運作業的一塊「心病」,過去公司接到的投訴有35%是因為垃圾車的跑冒滴漏或噪音引起的。
在考察了一遍市場上現有的車型後,他們放棄了對高科技車輛的追逐,改用「笨辦法」。其實就是用平板車進小區,將垃圾桶直接拉到處置廠後,再把空桶拉回小區,這樣能避免清運時弄髒小區。
顧立軍告訴記者,用了這套辦法,最近幾乎沒有再接到相關投訴。不過,他也坦言,這種清運模式的效率較低、成本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平板車和人員。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從垃圾車的進一步升級和人員的精細化作業方面挖掘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