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脈·風物】一亭湖月冷梅花,傍水名亭是六如

2020-12-25 騰訊網

《天涯何處無芳草》詩意圖 黃澄欽 畫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漫畫/杜卉

【編者按】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這是佛家「六如偈語」,也是東坡侍妾王朝雲的臨終所誦之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王朝雲生前學佛,東坡遵從她生前遺願,把她葬在惠州西湖邊孤山棲禪寺旁。寺僧築亭覆蓋,取名「六如亭」,周植梅花。

一亭湖月冷梅花,傍水名亭是六如。上周本版介紹了東坡寓惠時與朝雲的詩詞和故事,本期介紹朝雲墓前的六如亭。我們請東坡寓惠詩詞的研究專家,繼續透過東坡寓惠詩詞,解讀他當年在惠州的交遊、活動情況,以及他自我觀照的心得。                           (吳大海

六如亭與朝雲雕像 圖/廣東省蘇東坡研究會

作者/琶洲羽正

古郡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城中名勝古蹟舉不勝舉,而位於西湖孤山的六如亭是全國重要的東坡遺蹟之一,尤為著名。

宋紹聖元年,朝雲跟隨東坡謫居惠州,二人相依為命,相濡以沫,過著清苦的謫居生活。宋紹聖三年七月,朝雲感染時疫不治,東坡按照朝雲的遺願,將其葬於孤山棲禪寺側。棲禪寺僧人築建墓亭,為其遮風擋雨,是為六如亭。

自宋以來,朝雲墓亭補葺不斷。千百年來,惠州西湖以其幽深曲折、清秀雅淡,吸引無數人前來探勝訪古,憑弔朝雲墓的遊客比肩繼踵。直到今天,每當梅花綻放,燦若雲霞,縈繞孤山,幽香陣陣,沁人心脾,「一亭湖月冷梅花」的意境映入眼帘,令人遐思無限。

歷代文士感念朝雲義舉

宋紹聖元年(1094年),東坡以「譏訕先朝」罪貶謫惠州,不少親朋好友生怕受株連趕緊躲避。《惠州西湖志》載:「侍妾相繼辭去,獨朝雲奉箕掃,隨公於萬裡瘴煙中,誓終始無二。」體弱多病的朝雲在惠州與東坡相依為命,宋紹聖三年(1096)七月感染時疫不治,「一日頌金剛四偈而逝」。東坡將朝雲葬於孤山棲禪寺側,正面對著平湖西山的大聖塔(現稱泗洲塔)。

棲禪寺僧人築建墓亭,為其遮風擋雨,因朝雲逝前持念《金剛經》:「一切有如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應作如是觀。」故亭名「六如」,「坡仙因書四偈,額六如亭以識之」。整個墓冢「外牆圍之,以免牛羊踐踏,內亭覆之,以免風雨飄搖」。

自宋以來,朝雲墓亭補葺不斷。有一則頗有意思的故事:南宋嘉熙年間,駐粵京官劉克莊巡察惠州。劉先生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公餘遊覽西湖,見亭墓殘缺荒蕪,立馬賦詩寄州官:「吳兒解記真娘墓,杭俗猶憐蘇小墳。誰與惠州耆舊說,可無抔土覆朝雲?」地方官豈敢怠慢,隨即將墓亭繕治一番。

到了清代嘉慶年初期,惠州知府伊秉綬到任伊始,看到六如墓亭「荒亭漏月,舊碣沉煙,靈蛻雖存,芳蹤漸沒」,出於對東坡的敬重,決意對墓亭進行整修,並向全國名家徵集詩文,「以記其盛」。伊秉綬工詩文,善繪畫書法,尤以篆、隸見長,其書法「圓潤率直,墨沉筆實,醇古壯偉」,被譽為乾嘉八隸之首。現朝雲墓碑上鎸刻的「蘇文忠公侍妾王氏朝雲之墓」以及嵌於墓壁的東坡《朝雲墓志銘》,均為伊知府手跡,成為這一名勝古蹟的一道亮色。

朝雲 黃澄欽 畫

西湖文史因之再添華章

千百年來,尤其是清代中葉,惠州西湖以其幽深曲折、清秀雅淡,吸引無數人前來探勝訪古,憑弔朝雲墓的遊客比肩繼踵。文人雅士流連忘返,揮毫潑墨,吟詩作文,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正如文史學者吳定球所言:「這是惠州西湖歷史文化中一段最令人盪氣迴腸的華彩樂章。」

舊時,鵝城惠州的青年男女談婚論嫁時,往往會「來拜朝雲問夙因」,在朝雲墓前燒香許願,祈求婚姻美滿。清明時節,士女傾城而出,登孤山謁拜朝雲,栽種梅花。清代進士、惠州人江逢辰曾吟詠六如亭:「愛茲苔蘚二三尺,擬補梅花一萬株」,說的正是這一民俗事象。

惠州人為何對朝雲如此讚賞,對梅花如此偏愛?這與東坡用梅花悼念朝雲有關。梅花清雅芳潔的形象和笑傲冰雪的品格,與朝雲「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的美麗和高潔頗相契合。

正因為如此,東坡睹梅思人,賦詞《西江月·梅花》讚美朝云:「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而惠州人在孤山栽梅以紀念朝雲,亦可謂深知東坡的心願。

東坡與朝雲雕像

墓亭周遭梅花香飄千年

六如亭經多次重修,現已移建在朝雲墓前方,是一座獨立的四柱方亭。亭柱鐫刻兩副楹聯,其中一聯是清人所撰:「從南海來時,經卷藥爐,百尺江樓飛柳絮;自東坡去後,夜燈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這「經卷藥爐」,概括了朝雲在惠州以佛修心、以藥養生的清苦生活。「百尺江樓」指東坡和朝雲居住的合江樓。而「飛柳絮」則來自一個哀婉悽美的故事。

東坡所賦《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有很深的人生感悟,傳誦一時。據史載,東坡在惠州,常喚朝雲彈唱此詞。一日朝雲唱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竟「歌喉將囀,淚滿衣襟」。不久朝雲病亡,東坡為失去這位敏感多情的知音而「終生不復聽此詞」。

朝雲逝後,東坡曾賦詩悼朝雲,詩曰:「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詩人內心充滿無奈、苦楚和愧疚,讀後使人感慨不已。而「一亭湖月冷梅花」,則疊加著多種與朝雲相關的意象和情愫,營造出一片悽清的意境,感染了不少遊客。

近年來,墓亭周遭栽上多個品種的梅樹。每當梅花綻放,燦若雲霞,縈繞孤山,幽香陣陣,沁人心脾。尤其寒冬黑夜,冷月當空,徜徉其間,疏影橫斜,花氣襲人,「一亭湖月冷梅花」的意境映入眼帘,令人遐思無限。「傍水名亭是六如」,這一景點愈發吸引遊人了。

漫畫/杜卉

【文脈考證】

東坡詠茶詠梅借風物明志

文/羊城晚報記者 吳大海

除了上文提到的梅花,有幸與東坡結緣的惠州風物、風景極其豐富。自經蘇軾品題吟詠,風景即為名勝,風物便成名牌,不但盛行於當世,九百年來,不絕地喧之於文人雅士之口,見之於尋常百姓之家,是一筆極具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然而,專家介紹,東坡吟詠這些風物的本意,可能不僅是為了給惠州代言,更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志氣。

「紀昀說蘇軾詠物,『善寫夷曠之意,善用染託之筆,寫物全是自寫』,東坡惠州詠物詩正是如此。」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所長吳定球介紹,東坡為物寫照傳神,而且託物寄情,詠物言志,借物抒懷,表現深刻的人生體驗,寄寓深沉的思想感情。

吳定球舉了《種茶》詩為例子:「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爭交構。天公所遺棄,百歲仍稚幼。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能忘流轉苦,戢戢出鳥咮。未任供舂磨,且可資摘嗅。千團輸太官,百餅衒私鬥。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這詩句表面寫茶葉,實則是在觀照自我,頗有值得斟酌的味道。吳定球直言:「寫茶根移種,何嘗不是暗寓自己銳於報國而拙於謀身,以至為奸佞宵小所不容,屢遭逼迫,遠謫南荒?」

「相關例子還有很多。」吳定球說,東坡在《松風亭下梅花盛開》中,讚美梅花在蠻風蜑雨中臥樹獨秀,其實也正是他在殘酷無情的黨爭中馨香獨抱,蔑視奸佞,勇敢面對各種挑戰的心靈寫照;又如《甘菊》詩末「揚揚弄芳蝶,生死何足道。頗訝昌黎翁,恨爾生不早」四句,更是借韓愈《秋懷》詩意而翻進一層,表達了他對榮衰得失、生死進退的深刻感悟和超然灑脫的人生態度。

「總之,蘇軾的這些詠物詩往往物中有我,物與我相互觀照,以我寫物,借物寫我。」吳定球總結道,這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逆境順處的從容氣度,一種己飢己溺、志欲及物的闊大襟懷,一種守志不易、剛直不阿的高尚品格——「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東坡精神。」

東坡與朝雲 漫畫/杜卉

【文脈故事】

惠州道士義舉感動蘇東坡

文/羊城晚報記者 吳大海

東坡寓惠期間交遊甚廣,這在他的詩詞中多有記錄。並且通過他的詩詞可見,他在惠州所做好事實事,都有惠州朋友熱情參與。如東新橋的募建,就始於衝虛觀道士鄧守安的奔走呼籲。

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所長吳定球介紹,東坡曾有《兩橋詩並引》,其中說「惠州之東,江溪合流,有橋,多廢壞,以小舟渡」「奸民食此險,出沒如鳧鷖」,舟覆人溺的慘劇時有發生。東坡耳聞目睹,深以為慮,於是,建橋之念在他心裡萌動。「守安來謁,議建橋事。」二人想法相契合,「羅浮道士一傾蓋,欲系白日留君顏」,建橋成了二人徹夜長談的話題。

吳定球說,蘇鄧交誼,正是以建橋這個造福惠州的善舉為開端的。通過接觸和觀察,東坡理解了,鄧守安這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山中有道者」,他的「道」究竟是什麼。此後,東坡寫信向朋友介紹:「羅浮有一道士鄧守安,雖樸野,養練有功,至行清苦,常欲濟人,深可欽愛。」「此子信能力行,又篤信不欺,嘗欲損己濟物,發於至誠也。」

後來,東坡又向廣州知州王古力薦鄧守安:「此人潔廉,修行苦行,直望仙爾,世間貪愛無絲毫也,可以無疑。」東坡所用讚譽之詞,正是鄧守安的「道」。這種「道」的篤信躬行者,在高唱仁義道德的官場已難找到,卻正存在民間。吳定球說,鄧守安以出世之襟懷,做濟世之事業,這種只為蒼生不問名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精神,令東坡感動,也給東坡以鼓舞。

「蘇軾在詩中一再提到,自己要像鄧道士那樣,『閒居蓄百毒,救彼跛與盲。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橫』。」吳定球說,交遊使東坡在惠州走進了一個與官場生態全然不同的民間天地,讓東坡對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有了新的感悟和詮釋。「從這個意義上說,交遊是引至東坡晚年思想發生重大轉變的媒介之一。」

蘇東坡在惠州為民做了很多好事實事。東坡勸農圖雕像 王錠銓 攝

【文脈觀點】

東坡屢屢「求仙」,卻非真想成仙

作者/王崇勳

宋紹聖元年(1094)十月上旬,東坡作詩《寓居合江樓》。在江樓之上,他向惠州的青山綠水與藍天白云敞開胸懷,傾吐內心情愫:「海山蔥曨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江風初涼睡正美,樓上啼鴉呼我起。我今身世兩相違,西流白日東流水。樓中老人日清新,天上豈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歸去,一杯付與羅浮春。」

此詩是東坡「我今身世兩相違」的精神產物。他身處新舊黨爭之中,既反對新黨激進傷民的某些變法措施,也反對舊黨迂腐保守的政治偏見。這使他同時受到新舊兩黨的排斥打擊。這也就是他被貶惠州的根本原因。

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使他苦悶迷茫。但他從不妥協,不喪志,不氣餒。他站在合江樓上,寄情山水,把羈絆之身,化作自由之神,求得心靈超越。詩人以奇特的幻想,把惠州蔥曨的山河幻化成浮動飄渺的仙境,讓自己的靈魂升華、淨化。難怪人們稱他「坡仙」。

蘇東坡苦悶時往往表達歸隱或升仙的渴望。而後又找理由婉拒,說自己「歸去」不得或與仙無緣。這已不是首次。23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分歧,被外放到杭州做通判。他在《遊金山寺》詩中就對山神說過:「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意謂我不歸隱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果家中有田,我就一定歸隱。

後來在密州做太守,他又在《水調歌頭》中告訴月亮:「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他想到天上做神仙,但又捨不得人間。如今貶至惠州,他向惠州河山表達歸隱願望,但又認為自己太「痴」做不了仙。然後狡黠地解釋,如果仙山近在咫尺,就一定「歸去」。

這種近乎童真的矛盾心理,可愛得讓人捧腹。其實東坡壓根就沒想成仙。因為他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儘管厄運不斷,也從來沒放棄過儒家經世濟民思想。他擁抱自然山水,萌發歸隱升仙幻想,只是對現實困境的暫時超越,以求驅除胸中煩惱,獲得精神滿足與心靈愉悅。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夏楊

相關焦點

  • 講述狀元故事 傳承千年文脈
    7月5日上午,來自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的十餘名小學生和家長,在蘇州旅遊諮詢志願者小i服務隊成員、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譚文菁的帶領下,了解狀元文化,探尋蘇州文脈,完成了「狀元故裡·文脈尋根」徒步古城文化遊體驗活動。
  • 惠州西湖密碼
    王朝雲一直跟蘇軾到了惠州,那時的蘇東坡,雖有官職,卻是被掛起來的,有職無權,而年齡已到了60歲,王朝雲雖然只有34歲,正是現時代妙齡女郎的年齡,卻心力憔悴,又加水土不服,成天藥罐子煨著,也有說難產,再也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病逝了。   蘇軾與王朝雲,相識在杭州西湖,離別在惠州西湖,令人感傷。惠州的西湖,名字是蘇軾改的,沒有搞清是在王朝雲逝前改的,還是逝後改的。原名豐湖。豐,豐裕之謂也。
  • 雄郡千年 青春惠州·城市 得名1000年十大活動發布
    惠州日報訊 (記者龔妍 陳春惠)公元1020年,北宋天禧四年三月,為避太子趙禎(宋仁宗)諱,禎州改名惠州。2020年,是惠州城市得名1000年。
  • 惠州千年重大歷史事件/人物評選開始
    惠州日報訊 (記者龔妍)公元1020年,北宋天禧四年三月,為避太子趙禎(宋仁宗)諱,禎州改名惠州。2020年,是惠州城市得名1000年。值此重要的歷史時刻,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梳理出惠州得名後1000年來的100件大事,以及100位歷史名人。
  • 【惠州文脈·聚焦】總投資600億!中國版浪漫「奧蘭多」落子惠州
    (以下簡稱「萬有度假區」)項目在惠州賓館籤約。市民吳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在外地讀大學,每每被同學問及「惠州有什麼好玩的」時,他都很尷尬:「我實在想不出能給他們推薦適合的景點,大學同學來惠州幾次,帶他們去過羅浮山、巽寮灣、西湖,很快就逛完了,他們的評價是『不好玩』。」發展模式太單一,缺乏沉浸式體驗項目,是目前惠州景區的共同點,也是惠州人向外推介惠州旅遊的絆腳石。
  • 北京旅遊有個百玩不厭的景點,擁有全國名亭,一年四季人流如潮!
    是北京旅遊百玩不厭的景點,擁有全國名亭,一年四季人流如潮!這個景點就是北京陶然亭公園,是以北京城南隅的燕京名勝陶然亭為中心規劃設計修建的一座城市園林!全園總面積59公頃,其中水面17公頃。1952年建園。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首都北京最早興建的一座現代園林。其地為燕京名勝,素有「都門勝地」之譽,年代久遠,史跡斑駁。
  • 水墨梅花 | 陳濟謀
    家風冷淡長相慰,畫有梅花作四鄰。清瘦最宜冷眼觀,尋香不到已枝殘。誰家矯矯元章筆,又茁新花共傲寒。丁亥歲抄林岫詩書1945年生,福建福鼎人,祖籍長樂。1970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幼承家學,酷愛詩文書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師從林鍇、周滄米諸先生,致力於中國花鳥畫的創作、研究。
  • 惠州城市更新,如何突出特色打好組合拳
    如立足山邊、水邊、路邊、海邊、重要交通節點、重點發展片區規劃成片連片更新示範項目。 除了城市總體格局規劃,城市更新也缺乏完善的管理辦法。惠州推進城市更新已有多年,在很長一段時間,各縣區面臨著無機構、無職權,缺規劃、缺細則的局面,在規劃和政策方面,缺乏市級層面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相關配套政策、實施細則和操作指引也很少,導致城市更新面臨「無章可循」問題。
  • 《江南文脈》詩詞小達人周末續約!
    備註「江南文脈+孩子姓名」否則不予通過面試地點:項目介紹:《江南文脈》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出品、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一樣的紀錄片畫面不一樣的童聲配音不一樣的江南畫卷現招募50名詩詞小達人◆招募人數:50人◆招募年紀:5歲—15歲◆招募流程:任選一段,無需背誦,可以備稿      1、蘇州閶門外,每天午夜時分,古剎鐘聲都會準時響起。
  • 滿庭芳女子詩社|12月社課 梅花
    莫道如霜冷,風華絕勝春。頌梅玉兒北疆千草蕭,銀粟大如瓢。花綻長風裡,葉謀新木條。折枝報春至,臥雪弄琴遙。寥寥秋色冷,不語也生憐。鶯啼序孤山約梅 孤山幾回舊約,向寒香開處。霜風晚、暗自低徊,可人漫說朝暮。六橋畔、行人對對,相憐白雪心如素。正如痴灑落,冰眸任它飛舞。
  • 文脈駐江安——千古偶住亭
    文脈駐江安——千古偶住亭 北宋年間的文壇巨星,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因忤旨流寓戎州(宜賓),曾來江安,元符三年(1100年)十二月,經其親戚介紹牽線,黃庭堅兒子黃相娶江安縣令石瓊女兒為妻,並在江安與石瓊女兒完婚,在江安的幾個月裡,他與他的親家石瓊,曾多次到河中壩的農戶郭氏的竹林茅舍居住,這裡的風景秀麗,在壩上的茅亭中,黃庭堅書「琴操」二字相贈,同時在郭氏的竹林農家,黃庭堅又即興作《江安話別詩》一首,(又名《
  • 惠州下「雪」了!宛若仙境!
    1月8日,受寒潮影響,惠州多地出現霧凇和冰掛景象,呈現出一片銀裝素裹的美麗畫面。宛若仙境!★羅浮山1月8日,羅浮之巔——飛雲頂也出現了霧凇和冰掛現象。一片白皚皚的「北國冬景」甚是美麗動人。根據溫度監測,1月8日,飛雲頂最低溫度跌至零下3℃。
  • 文化+旅遊+體育打響惠州
    在歷史上有過很興旺的時期,明末清初,抗清人士在惠州活動,因此惠州武術在當時十分興旺,武術流派眾多。民國時期社會動蕩,習武之風有增無減。當時惠州的拳種非常出名,全國著名的「南方五虎將」中,就有兩位就出自惠州。一個是龍形拳林耀桂、一個是白眉拳張禮泉。
  • 美文推薦|一個城市的文脈或者精魂
    不論是「我住長江頭」,還是「君住長江尾」;不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還是如醇酒般「鄉愁的滋味」;從古、至今,春江潮水伴隨著時代變遷,長江,在每一位國人心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美麗長江之歌徵文-優秀作品欣賞一個城市的文脈或者精魂/冷江說到四季裡的池州,最出名的莫過於清明的池州。小杜的清明詩,寥寥四句話,極盡池州早春雨日的純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惠州探索實現宅基地改革「六有」目標
    2019年以來,惠州以推進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在龍門縣全域和其他6個縣區58個行政村開展改革試點,發力農村「一戶一宅」、農房簡約報建、農房風貌管控三項改革,被民間俗稱為「改革三板斧」,是惠州攻堅農宅改革的主要舉措。
  •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樂觀的蘇東坡感到北歸無望後,做好了在惠州終老的打算,僅此其後也未能實現。現在的惠州風光宜人,但當時是實實在在的苦蠻之地,蘇軾的第三任妻子,最後的伴侶王朝雲就病逝在了惠州,時年34歲。與卿識於西湖,與卿別於西湖。蘇軾任杭州通判時,在一次西湖宴飲中,初識了歌舞班的王朝雲,那時候她還不叫王朝雲,王朝雲是隨著王弗、王潤之也姓了王。
  • 故宮花事|瘦影亭亭立,幽香細細清
    ——清 康熙皇帝《賦得禁城春色曉蒼蒼》從小接受漢文化教育的康熙皇帝,對傳統文人所喜愛的梅花青睞有加,在當朝宮內的書法、繪畫、御用器物上均有體現。清 蔣廷錫繪梅雀圖康熙皇帝書雪梅詩摺扇此扇一面為蔣廷錫繪梅花山雀,另一面為康熙皇帝御筆書詩「積雪梅猶冷,春寒竹色沉。佔年思易作,惡酒自高吟。久止通辰樂,更新味道深。
  • 《浮生六記》:審美觀照中的江南日常生活
    園林裡的浪漫生活如果我們要跟隨《浮生六記》去尋覓沈復與芸娘的腳步,那麼第一站毫無疑問就該來蘇州滄浪亭。乾隆年間,沈復家居蘇州滄浪亭畔,滄浪亭是蘇州的一座古老園林,沈復與芸娘在此度過了一段頗為悠閒的時光。園林,江南的一大文化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