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恩師侯耀文去世13周年祭日,郭德綱發文緬懷。
他寫道:「沙鳥飛堤岸,孤雁落斜陽。霜跡板橋千古恨,孤身獨影路茫茫。」
所附圖片中,郭德綱只留下自己的背影,言行舉止,尊師重道,不言自明。
那麼,郭德綱是一個「老派藝人」嗎?
1.
1973年,郭德綱出生於天津,七歲跟隨天津評書藝人高祥凱學習說評書。
兩年後,郭德綱正式學習相聲,此後和盲藝人王田雨學西河大鼓,又和馬三立的弟子常寶豐等人學習相聲。
顯而易見,郭德綱沉浸於傳統曲藝,「在傳統藝人的規矩薰陶下長大」,這成為他日後賴以成名的基礎。
1995年,郭德綱第三次闖蕩北京,「給文化公司打雜、給影視公司寫東西,跟劇團下鄉唱戲,一直到在北京的茶館說書說相聲。」
說是「闖蕩」,有些拉高,用郭德綱自己的話說,「當時的目的就是混口飯吃」。
摸爬滾打十年,吃了不少苦,郭德綱始終沒有放棄相聲,反而創辦德雲社,與相聲名家張文順合作,和于謙搭檔,又拜相聲大師侯耀文為師,淬鍊技藝,穩紮穩打。
2004年10月,北京文藝廣播臺相聲節目《開心茶館》主持人康大鵬第一次去德雲社看郭德綱演出,迅速決定找他上節目。
一位收聽節目的聽眾對媒體回憶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年輕的相聲演員,既能把傳統相聲說得這麼好,又有自己的創新。」
厚積薄發,郭德綱火了,2006年前後,網絡遍布他的段子,電視臺也推出郭德綱相聲專場。儘管那時候他已經33歲,媒體仍然稱他為「天津男孩」。
之所以要突出「天津」,是因為相聲有「京派」、「津派」之別。
曲藝評論家薛寶琨認為,「前者追求時尚,後者鍾情傳統;前者喜歡革新,後者追求相聲的原汁原味;前者主動靠攏主流意識,後者熱衷俗而又俗的世俗精神,更看重的是傳統相聲的平民意識」。
在薛寶琨看來,「郭德綱的本事是他能夠打通傳統,古為今用,老段新說」。「段子『活了』,郭德綱才『火了』!」
郭德綱則表示:「作為傳統藝術工作者,當然我更願意讓你從我的節目中悟到些什麼。」
2.
不只是說相聲立足傳統,生活中,郭德綱同樣注重傳統。
德雲社最初的名字叫「文德雲社」,郭德綱希望把張文順的「文」放在自己前面。張老先生一口拒絕:「四個字的名字太贅了,去掉『文』!」
侯耀文、張文順去世後,德雲社演出後臺擺上兩位前輩的遺像,三節兩壽,郭德綱會帶著徒弟跪拜。與此同時,他安排張文順的親戚管理自己的餐館,把侯寶林的長孫侯震「帶在身邊」。
對於徒弟,郭德綱特別強調孝敬長輩。
媒體寫到一件往事,說嶽雲鵬有一次無疑對某位師長有不敬之詞。私下說說,或者勸導一番,倒也無傷大雅,但嶽雲鵬的老婆立刻給了他一巴掌。第二天,嶽雲鵬去郭德綱家,「主動承認錯誤」。
個人生活層面,郭德綱也有自己的原則。
比如,中午前他不見客,這是因為前一晚散戲後,傳統藝人得吃夜宵,睡覺時已到半夜。飲食上,不愛大魚大肉,而喜歡吃拍黃瓜、炸醬麵之類的「平民飯菜」。吃飯時,德雲社座次也有講究「輩分排次」,郭德綱坐主座,于謙坐一旁,徒弟不能先動筷子。
這些細節,和郭德綱合作過的製作人劉錚深有感觸。
劉錚說:「郭德綱是老派藝人,和他合作,你得遵守一些曲藝行當的老規矩。」
在公眾眼裡,郭德綱自稱「非著名演員」,搞笑又犀利,殊不知,他的「底色」,卻是這些老傳統、老規矩。
新舊越是彼此激蕩,郭德綱的個性越是突出。他引起更多人注意,乃至廣受歡迎,也就不難理解了。
3.
郭德綱爆紅,也與網際網路崛起有關。
接受媒體訪問,郭德綱坦承:「我也算是得益於網際網路。早年我們好多說相聲的團體進他們的門跟搜身似的,不許錄音、不許錄像,那會兒我覺得相聲都快死了,你再保守是不行的。」
「於是我們利用網際網路傳播了相聲,當年一個單口相聲《濟公傳》剛一上,點擊就過億了,這就是一個熱門IP。」
這也就是說,郭德綱的走紅,除了內容上的堅守與創新,還包括傳播形式上的「助力」。
這些因素,使郭德綱既不同於他的師父侯耀文,也不同於其他同行,而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尤其是網際網路的加持,讓郭德綱一躍成為中國身價最高的相聲演員。
別的不說,僅僅是2006年起舉辦的聖誕夜相聲晚會,8萬元一桌的價格,「創造了中國相聲的票價紀錄」。令人驚嘆的是,開票20秒,前三排位置便已售完。
第二年,準確地說,2007年3月,郭德綱收購天橋樂劇場。媒體稱,「德雲社成為全國第一家擁有自己劇場的民營相聲團體」。
此後,又將傳統戲班註冊成文化演出公司,用現代企業的模式打造德雲社。
郭德綱總結說:「德雲社現在的模式是前期是富連成,傳統師徒授藝;後期是劉老根,按正規合約規章。」
4.
知舊不守舊,郭德綱不斷創新相聲內容,擁抱網際網路,採用現代管理制度,使德雲社行穩致遠,巡迴演出開到澳洲、歐洲、北美洲。
這是此前的相聲人想像不到的「盛景」。
即便如此,對於相聲,郭德綱並不樂觀。2015年11月,面對媒體,他直言:「曾經有人問過我,你是相聲界的什麼人,我說我就是一個看墳的,這行完了!」
郭德綱這麼說,是他看到,大多數相聲團隊商演,都由主辦方送票,並不是真的帶動了演出市場。
雖然德雲社四處演出,場場爆滿,但郭德綱談到行業的整體狀況,「心裡不是個滋味兒」。
「金星問我,歌壇有半壁江山,德雲社是不是相聲界的半壁江山?我說不是,我們這個行業沒有江山了,就是一片大海,德雲社就是海上的一條孤舟,隨風飄蕩。」
當然,認清現實後,郭德綱仍然左衝右突,樂在其中。劇場表演之餘,他也通過《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等電視節目,努力「激活」相聲行業。
縱橫江湖二十多年,郭德綱似乎越來越平和。他坦言:「這麼說吧,我從來沒有把我的工作看得多麼的高,但也沒有把它看得多麼的低。」
「說相聲,一是我喜歡,二是我的工作,如果恰恰你喜歡它你還能幹,就好好幹唄。」
主要參考文章,特别致謝:
1.評論:「老派兒」怎樣火起來,新民周刊
2.郭德綱:我入佛門六根不淨,想進商界狼性不足,LateNews
3.郭德綱:我就是一個看墳的 相聲這行完了,東方早報
4.對話郭德綱:我不算給說相聲的露臉嗎,人物
註:本文已籤約版權,謝絕轉載,但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