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人,或譯為亞利安人(梵文:ry,「高尚」),屬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該人種身材較大,皮膚淺白,面長多毛,鼻骨高,瞳孔顏色淺,發色多變。雅利安人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遊牧民族之一。納粹的白人至上種族主義標準是金髮碧眼的白種人就是雅利安人是最優秀的主宰種族。當然金髮碧眼的猶太人不被納粹承認是雅利安人,斯拉夫人也不象人們想像中那樣受納粹排斥得那麼強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曾在蘇聯孤兒中選擇金髮碧眼的蘇聯孤兒進行德國化。
歷史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雅利安人分成若干支從這裡向歐洲和亞洲遷移。其中,一支雅利安人在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上定居下來,這支雅利安人稱為印度-伊朗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這就是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另一支印度伊朗人則進入伊朗高原地區,稱伊朗-雅利安人。
在伊朗高原地區,他們和古代的融為一體,形成了後來的波斯人、米提亞人、斯基泰人等等。
在南亞次大陸,他們往南部驅逐德拉維達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印度-雅利安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
希特勒掌權後,德國納粹改變了「雅利安」原來的定義,用這個字眼指「高尚的純種」,宣揚金髮碧眼的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典範, 實際上,將日耳曼人歸為雅利安人僅僅是納粹毫無科學依據的宣傳手段,而「金髮碧眼」這種納粹所謂的「最完美 最純種的雅利安形象」 其實是只能在北歐和俄羅斯北部等靠近北極圈的地區經過長期進化篩選才能形成的外貌,與歷史和生物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論證的雅利安人發源地差之千裡,作為遊牧民族的雅利安人可能在德國人佔據相當的血統,但是給雅利安人帶扣上一幅金髮碧眼的面孔的確是作為世界一流科技大國的德國在瘋狂時期鬧出的一次「張冠李戴」的笑話 。
人種介紹
在19世紀中,由於戈賓諾伯爵(Comte de Gobineau)及其門徒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的積極鼓吹,出現過一種「雅利安人種」的說法。所謂的「雅利安人種」成員是講印歐諸語言的人,有利於人類一切進步的人,並宣稱優越於閃米特人、黃種人以及黑種人。雅利安主義的信徒們將金髮碧眼的北歐人種和日耳曼諸民族視為是最純粹的「雅利安人種」成員。這種說法在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已被人類學家們所拋棄,但卻被希特勒和納粹分子所利用,並以之作為德國政府政策的依據,對猶太人、羅姆人(吉普賽人)以及其他一切非雅利安人採取滅絕措施。
20世紀晚期和21世紀初,許多白人至上主義的團體把雅利安作為他們的意識形態標籤。由於這種用法與納粹主義有關,所以該詞在一些場合含有貶意(參閱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y))。
起源分化
這裡所稱的「雅利安人」是指歷史上曾入侵印度、伊朗的、操印度——伊朗語的古代草原民族。 「Arya」這個名稱最早原是指這些部落中的貴族階層。
近年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纂的《中亞文明史》提供了關於印度——伊朗雅利安人的早期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匈牙利學者哈爾馬塔(J. Harmatta)綜合了考古學和語言比較學方面的證據,指出在新石器時代之初(約公元前6000年),原始印度——伊朗語已經代表了具有廣泛分支的一個語言群,並闡述了雅利安人的起源地點和可能的遷徙分化路線。
起源地
語言學和考古學成果顯示了印歐語分支與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對應關係:
達基——邁西亞語群(Daco-Mysian):對應特裡波耶—庫庫泰尼文化(Tripolye-Cucuteni culture),屬於農業、畜牧業文化。分布在第聶伯河西岸至東喀爾巴阡山之間的南方森林草原地帶。
波羅的海語群:對應第聶伯——頓涅茨文化。主要分布在第聶伯河東岸。蘇聯人類學家認為第聶伯——頓涅茨文化屬於北方「歐羅巴——西伯利亞」地帶的文化,其居民屬於典型的原始歐洲人種,很可能來自西北面的波羅的海沿岸。*原始印度——伊朗語群:對應東歐的「庫爾幹文化」(Kurgan Culture),包括古墩二期(Sredniy stog II)和豎穴墓文化等,主要分布於黑海北岸。
從公元前5000年直到公元前4世紀末的漫長時期內,早期的芬蘭——烏戈爾語從原始印度——伊朗語中借用了大量詞彙,其中有很多涉及到狩獵——採集、畜牧業、農業和手工業。此時的芬蘭——烏戈爾語部落(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混有烏拉爾人種成分的原始歐洲人)佔據北方森林地帶。這就確定了原始印度——伊朗雅利安人就是早期塞種人集團,始居地應該就在南俄草原至伏爾加河下遊一帶。
遷徙分化
按照哈爾馬塔的語言學分析,可知雅利安人(即塞種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1)定居或半遊牧階段
以畜牧業興起為開端,飼養的家畜包括牛、羊、豬、狗等,在這個階段出現了用牛拖的兩輪或四輪車。根據考古資料推斷,伏爾加河流域馴養野馬的時間不晚於公元前五千紀[10],不過最初只作為肉用牲畜,而不是坐騎。此時原始印度——伊朗語已經形成,但雅利安人的祖先尚未從原始印歐集團中分化出來。遷徙主要以畜牧小群體所進行的緩慢滲透為代表。一般來說他們與當地其他居民保持著友善的關係。
(2)遊牧遷徙階段
公元前3500年開始,大種馬的選育、輻條車輪的發明以及兩輪戰車從南高加索的傳入,使王族和武士階層發展起來。雅利安人從此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開始對南方富庶地區進行入侵。這個階段的遷徙特點是以組織良好的騎兵和戰車武士為首的較大群體、氏族部落的運動,意圖在被徵服地區充當主導階層,但結果是往往是只能適應當地的文化與社會體系。
約公元前四千紀中葉,印度雅利安人首先分化出去。公元前三千紀,印度雅利安人從鹹海和裏海之間的中亞草原向東南方移動,徵服了伊朗戈爾甘河(Gorgan,裏海東南部)流域。公元前三千紀末,西亞出現了原始印度語最早的跡象,印度雅利安人向美索不達米亞擴散以及與胡裡安人則融合始於公元前2300——前2100年間。
(3)國家興起階段
雅利安人開始發展遊牧的養馬業,並組織起龐大的騎兵。遷徙特點是騎馬遊牧民族的大規模運動,他們帶著牲畜尋找新的放牧地,並且意圖徵服農耕地區,以那裡的產品彌補單一經濟的不足。其結果導致大規模的種族遷徙、大片地區的徵服以及國家的興起。
公元前17世紀,印度雅利安人穿越巴克特裡亞——馬爾吉亞那(Bactria-Margiana)從北道到達犍陀羅,創造了「犍陀羅墓葬文化」(Gandhara grave culture)。
而伊朗雅利安人分成三群(西伊朗語群、東伊朗語群和北伊朗語群),向三個方向擴散,大致始於公元前二千紀下半葉。這些遷徙運動隨著印度雅利安人的遷徙而發生:
北伊朗語人向南西伯利亞遷徙,辛塔什塔文化(Sintashta-Petrovka)可能代表了其遷徙活動的後期階段。
東伊朗語人則追隨印度雅利安人的足跡,出現在巴克特裡亞和馬爾吉亞那並徵服了布魯沙斯克人,而後還擴散到外阿姆河地區。
西伊朗語人的遷徙始於公元前二千紀下半葉,越過傑爾賓特山口(Derbent,裏海西岸),在公元前9世紀出現在烏爾米亞湖(Urmia,伊朗西北部)附近。
可見語言學方面的推論與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結果是大體吻合的,即在中亞分布著兩支遷徙路線不同的塞種人集團:
北伊朗語人:在南西伯利亞活動,並發展出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相當於上文中的東哈薩克斯坦的中亞兩河類型塞種人。
東伊朗語人:在中亞和帕米爾高原活動,相當於南帕米爾的東部地中海類型塞種人。
根據研究表明,公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還是一個部落聯盟,其生產力發展已進入銅器和青銅器時代,他們本來就是一個遊牧部落,所以畜牧業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社會組織形態尚處於父系氏族部落和軍事民主制時期。
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牧場,雅利安人部落開始不斷向外遷徙,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分地區,向東深入歐亞的腹地,向南則伸入西亞和南亞,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世界性遊牧部落遷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從俄羅斯南部的庫班地區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的安那託利亞高原。這些人和當地原居民雜居、融合,被稱為盧維人、帕來人、西臺人、呂底亞人。
同一時期,居於黑海沿岸的另一支,進入巴爾幹半島的東北部,接著陸續分批進入希臘,被稱為希臘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於東歐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進,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被稱為拉丁人。拉丁人是這些遷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
與此同時,另一些雅利安人繼續向西和北兩個方向遷移,形成了西歐的塞爾特人和北歐的日耳曼人。
也是從公元前2000年代初開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從裏海西岸分批南下進入伊朗高原,稱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後在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坦尼王國和加喜特王國,居民被稱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後來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則定居在這一地區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被稱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勢力曾經入侵南方。說梵語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經沿西路進入到了印度北部。在這裡,他們與最早的黃褐色文明——達羅毗荼文明接觸,學習了很多東西。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還擴展到中亞的高山地區。這些地方迄今尤有金髮碧眼的北歐系諸種族,不過他們如今用的是蒙古語。
雅利安人中有一支向東遷徙,到達祁連山北,這批人在世界歷史中被稱為塞種人,在我國被稱為大月氏,此時正是我國的秦末漢初,匈奴興盛的時代,匈奴擊敗了大月氏,於是一批大月氏人主張西遷,躲避匈奴,也就是後來張騫出使西域聯絡的大月氏,而不願西遷的那支就是樓蘭國。後來漢武帝派人去烏孫用金馬換取汗血馬,烏孫不換,而且派人指示樓蘭襲擊漢使,漢武帝憤怒,擊破樓蘭,樓蘭國因此被滅。
雖然多數學者認為雅利安人起源於南俄大草原,但美國佛教史學家那瑞因等人提出一種看法,認為遠古時代的印歐人種可能居於中國西北的甘肅和鄂爾多斯,是遊牧民族,他們的祖先可能就是黃河流域的齊家文化建立者,這是仰韶時期的文化。
歷史發展
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還是一個部落聯盟,其生產力發展已進入銅器和青銅器時代,他們本來就是一個遊牧部落,所以畜牧業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畜養公牛和乳牛,牛糞則被做成圓餅,充當燃料,馴養的動物有馬、水牛、綿羊、山羊、豬等,他們選用馬和馬車作為交通工具,過著以遊牧為主的生活。其社會組織形態尚處於父系氏族部落和軍事民主制時期。
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牧場,雅利安人部落開始不斷向外遷徙,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分地區,向東深入歐亞的腹地,向南則伸入西亞和南亞,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世界性遊牧部落遷徙浪潮。
公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從俄羅斯南
部的庫班地區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的安那託利亞高原。這些人和當地原居民雜居、融合,被稱為盧維人、帕來人、西臺人、呂底亞人。 同一時期,居於黑海沿岸的另一支,進入巴爾幹半島的東北部,接著陸續分批進入希臘,被稱為希臘人。
公元前2000年代初,居於東歐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進,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被稱為拉丁人。拉丁人是這些遷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與此同時,另一些雅利安人繼續向西和北兩個方向遷移,形成了西歐的塞爾特人和北歐的日耳曼人。
也是從公元前2000年代初開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從裏海西岸分批南下進入伊朗高原,稱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後在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坦尼王國和加喜特王國,居民被稱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後來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則定居在這一地區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被稱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勢力曾經入侵南方。說梵語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經沿西路進入到了印度北部。在這裡,他們與最早的黃褐色文明--達羅毗荼文明接觸,學習了很多東西。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還擴展到中亞的高山地區。這些地方迄今尤有金髮碧眼的北歐系諸種族,不過他們如今用的是蒙古語。
《辭海》中對「雅利安人」一詞的解釋:
雅利安人(Aryans)是歐洲19世紀文獻中對印歐語系各族的總稱。從印度和波斯古文獻的比較和研究中推知,遠古在中亞地區曾有一個自稱「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團,從事畜牧,擅長騎射,有父系氏族組織,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間,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遊流域,一支向西南進入波斯,另一支遷入小亞細亞。自18世紀歐洲語言學界發現梵語同希臘語、拉丁語、克爾特語、日爾曼語、斯拉夫語等有共同點後,即用「雅利安語」一詞概括這些語言。(現通稱印歐語系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