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位立志成為頂尖畫家的奧地利青年變成了禍害整個世界的魔頭?
為何曾經默默無名的小鬍子可以變成發動二戰的罪魁禍首?
為何一個種族主義的戰爭狂人變成了德國的「元首」?
這究竟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
歡迎大家走入今天的《今日說法》-阿道夫·希特勒傳
希特勒與1889年出生於奧地利一個小鎮上。可笑的是,這位未來的德國元首竟然一開始並不是德國人。這裡提一句題外話,奧地利人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讓世人以為希特勒是德國人,而貝多芬卻是奧地利人。回歸正題,希特勒從小都立志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可他的父親卻是一個對兒子控制欲極強的人。在他面前,希特勒的夢想不值一提。他所要的是希望兒子走他的老路,成為一個公務員。這種專制的父親也練就了希特勒未來極端且易怒的性格。在希特勒的父親死後,希特勒如願以償的報考了維也納藝術學院。然而,他多次報考,又多次落榜。
這時候的希特勒仿佛遭遇了人生的重創,報考的失敗和母親的離世使他變得更加激進。在酒館裡,他就是那個時代的「鍵盤俠」,他的意識觀念逐漸形成,變成了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希特勒一方面相信自己的種族是最優秀的,另外又堅信猶太人的出現極大程度上玷汙了雅利安人的高貴血統。對於希特勒而言,振興雅利安民族的奧秘就是對外入侵,擴大生存空間,對內清除劣等種族,保持血統的純淨性。然而,這種狹隘的、激進的想法也最終使希特勒步入了歧途。
1913年,希特勒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國家-德國。作為一名民粹主義者,希特勒立馬加入了德國的軍隊,成為了一名一戰的德國士兵。可是,好景不長。德國的戰敗也慢慢的成為了必然。戰敗後的德國深陷在革命和經濟大蕭條之中,凡爾賽條約的壓迫也使德國人民喘不上氣來。一戰的戰勝國肆意凌辱和宰割戰敗的德國。在凡爾賽條約中,戰勝國要求德國承擔所有戰爭所帶來的後果。他們被要求割地、賠款、裁軍等種種嚴厲的條約。凡爾賽條約損傷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而激起強烈的復仇欲望。這為希特勒登上德國政治舞臺打開了方便的大門。
一戰戰敗後,憤青希特勒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加入了「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納粹對希特勒無疑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他發現了自己真正的天賦和熱情所在。那就是利用自己高超的演說能力去鼓舞、煽動和精神上的操控民眾。在他的演講中,他承諾了德國民眾會帶領德意志走向繁華、他把所有的一戰戰敗的罪責都推到了猶太人身上,義憤填膺的批判這個社會,激發了民眾潛藏於內心的民族仇恨。人們被希特勒的個人魅力(Chrisma)所吸引。放到現在,希特勒就是個大傳銷頭子。他的言論就像長繩一樣拋給了深淵的人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納粹黨搖身一變成為了國內第一大黨。經歷了啤酒館暴動和幾次國會選舉的失敗後,希特勒意識到了如果他想要掌權,他還得再使一些不一樣的「手段」
1932年,希特勒成為了德國的總理,可他依然受到興登堡總統的控制。距離他真正的掌權,還有一步之遙。1933年2月27日,一名荷蘭共產黨員在德國國會放了一場大火,史稱-國會縱火案。眾所周知,希特勒在國會最大的敵人就是共產黨人。如果清掃了共產黨員對於納粹的威脅後,希特勒的掌權也是指日可待。人們對於這名荷蘭共產黨員的真實動機眾說紛紜。其中便有人猜測,這是希特勒的授意。納粹自導自演了這場戲,以便後面利用這個藉口來清掃德國共產黨。很明顯,希特勒成功了。他清理了大量的德國共產黨,並且通過了授權法案。這代表了希特勒擁有著無限的立法權且不需通過國會和總統的同意。這一系列的舉動,象徵了一個大獨裁者的崛起。
當興登堡總統死後,希特勒站起來了!沒有人在德國再可以威懾住他。他將總統和總理這兩個職位合併為元首,成為了德國最大且唯一的掌權者。他深信只有戰爭才能使德國再次繁榮,他把整個德國綁在了駛向戰爭的列車上,無法調轉。1933年,德國提出了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這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從此以後,世界走向了另一條道路,一條歷史書為我們反覆呈現的道路,一條通往戰爭、死亡和毀滅的道路。希特勒首先要突破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諸多限制,為德國解開枷鎖、完成軍備上的武裝。接下來,他將窮盡一切的外交手段,用恐嚇、敲詐和欺騙來擴大德國的領土範圍。最後,他將掀起一場世界大戰,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
如果此篇文章閱讀量過500,我們將會為大家復盤上面所說的那條道路,重現納粹帝國的崛起與毀滅。
招文論世,一個傳遞知識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