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德國的?

2020-11-20 澎湃新聞

原創 小畫君 中國畫報出版社

希特勒在1925年的自傳《我的奮鬥》中,講述了自己從出生開始的生命歷程,這也是推動希特勒從1933年到1945年在德國進行獨裁統治的原因之一。命運之力精心安排了這一切——他說自己是命運選中來領導德國的人。

然而實際上,歷史上幾乎不會出現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一步步登上領袖之巔,領導極權主義的納粹黨,接著帶領德國人四處徵戰,又幾乎亡國,這一歷程是十分複雜的。

而促使希特勒上位的因素也是複雜的:

由於「一戰」導致的人間悲劇;戰後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混亂;在尋求新開始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極端的國家環境;因為希特勒就是一個歇斯底裡的人;因為納粹成員將國家復興的憧憬販賣給聰慧、文明程度高但同樣因戰爭而傷痕累累的人民。

01

獄中時光

1924年,希特勒短暫入獄後出獄。

此後,從1924年到1934年,即到臭名昭著的流血事件——「長劍之夜」之間,是希特勒權力上升的關鍵時期。

因1923年11月8日至9日在啤酒館暴動中犯叛國罪,希特勒獲刑5年。但他僅服刑9個月就出獄了。

啤酒館暴動是成長期的納粹黨(1919年剛剛成立)和幾名右翼分子發起的嘗試——企圖顛覆他們憎恨的魏瑪共和國。

希特勒的庭審是由一位支持納粹的法官主持的,在德國國家媒體十分希望報導希特勒事件之時,這位法官為希特勒提供了一個影響廣泛的公共平臺,用於傳播納粹思想。

▲政變使得希特勒被捕、受審、入獄服刑,但這將希特勒的主張在德國國內被廣泛傳播

希特勒不僅承認了自己在啤酒館暴動中所犯的罪行,而且他實際上還很享受此過程。

他在被告席裡堅定地表示:「我決心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破壞者。」他認為自己是許多右翼分子認為的必不可少的「強者」。有了他,德國才能從戰爭的混亂和苦痛中走出來。

啤酒館事件後,希特勒不再把自己視作為繼任領袖鋪路的「鼓手」,而把自己視作真正的元首。

▲ 在獄中,希特勒改變了納粹黨上位策略。他摒棄了革命,而將拉攏選票作為目標

希特勒在獄中可以會客,他的許多黨派同盟後來都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重要人物,恩斯特·羅姆、威廉·弗利克和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曾多次造訪希特勒。

這使得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組建的黨派逐漸壯大,令希特勒有機會繼續重申並打磨自己的思想,也讓他強化了自己黨派領袖的角色,而這些都是在監獄的高牆內完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希特勒利用自己獄中的時光完成了他的政治宣言。

這本政治宣言名為《我的奮鬥》。希特勒在書中詳述了一系列思想,並在其中稍微更改了一些自己的生活歷程,也形成了納粹思想的核心內容。

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還改造了他自己眼中的歷史,主要為了強調是命運選中他領導德國。

▲1925年,希特勒的《我的奮鬥》成為德國最暢銷的圖書

希特勒和他的眾多追隨者開始相信,希特勒「……是一個接近救世主的角色……是德國在等待的偉大領導人,將抹除『1918年的罪惡背叛』,積蓄德國的力量,讓『日耳曼帝國式的德國』重生」。

1924年,一位支持納粹黨的作家這樣寫道:

「佔據德國人靈魂主導的精神正在以真人的形式成型……那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就是德國希望的化身。」

02

希特勒的忠實擁躉

在這段時間,圍繞在希特勒身邊的人開始成為未來在納粹發展和黨內扮演重要作用的人。

直至1945年希特勒在地堡自殺,約瑟夫·戈培爾都對他忠心耿耿。

戈培爾是高知極端分子,擁有德國文學博士學位。最初,他對納粹的主張還抱有一些擔憂,不過後來他就成為那些對希特勒的話唯命是從的典型。

情緒化的忠誠比理性和冷靜更具價值,這也是貫穿希特勒整個人生的一種價值導向。

1927年,希特勒說:「(我們)放在首位的是信念,而不是認知。人們需要相信某種事業。只有信念才會創造狀態。什麼會激勵人們前行並為宗教觀念而戰呢?不是認知,而是盲目的信念。」

表達過同樣盲目忠誠的還有魯道夫·赫斯和赫爾曼·戈林。

赫斯於1920年加入納粹黨,此前參加過德國右翼運動。戈林是參加過「一戰」的優秀軍人,1922年加入納粹。

戈林後來是第三帝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擔任過衝鋒隊總司令,然後成立蓋世太保(國家秘密警察),並擔任德國空軍總司令。

▲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

恩斯特·羅姆代表著另一類不同的納粹。和赫斯、戈林一樣,羅姆是納粹運動早期的支持者,於1919年加入納粹黨,在啤酒館暴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儘管在納粹早期運動期間,羅姆是希特勒的密友,但他並沒有將希特勒看成要服從的神聖領袖。羅姆想追逐自己在黨內的目標和權力,也是由於羅姆的這種不順從,最終導致他於1934年死亡。

格裡哥·斯特拉瑟和他的兄弟奧託想要強調民主社會主義中的社會主義元素,想在運動中開闢自己的道路,最終也都失敗了。

03

經濟危機

「一戰」戰敗給德國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混亂局面也使許多德國人願意給納粹黨一個發聲的機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戰敗而宣布終結,法英美三大協約國戰勝者開始對滿目瘡痍的德國任意宰割,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圖為1919年人們在國會大廈前集會反對《凡爾賽條約》

20世紀20年代中期,局勢有所改善,許多人脫離了極端政治的邊緣。但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局勢又一次不穩定,納粹所需的傳播基礎非常適合給大眾洗腦,以宣傳自己成為合法政府的必要性。

1928年,全球市場食品價格開始下跌,德國農民遭受重大損失。

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還需對英國和法國支付戰爭賠款,而這都需要從美國貸款。隨著世界經濟出現下滑,德國本就脆弱的經濟更是危機四伏。

1929年,華爾街金融市場崩盤,大蕭條開始,美國叫停了對德國的貸款。於是和其他國家一樣,德國經濟迅速衰退。

大銀行破產、失業率迅速飆升,德國的主流黨派對此無法給出大眾希望或有益的幫助。

▲ 一位失業的音樂教授試圖在柏林的一個廣場上推銷自製的明信片

1929年年底,約150萬名德國人失業。一年之內,這一數字翻了一番多。1933年年初,德國失業人數激增到驚人的600萬。

當時政府的應對措施是減少開支、工資和失業救濟——這是一些災難性的舉措。不僅工薪階層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中產階層也遭到了打擊。

人們絕望地尋找答案、幫助和希望。

極端黨派似乎是為在極端時期提供答案而生。希特勒如魚得水。

▲ 納粹斷言希特勒是國家的救世主,這在華爾街崩盤造成損失後吸引了極大的關注

1929年納粹黨成員人數是12萬;1930年這一數字躍升至100多萬。由於不穩定的局勢持續不斷,德國頻繁選舉。

1928年,納粹佔據2.5%的大選席位;而到1930年,納粹所佔席位已超過18%。1932年,納粹黨拿下超過40%的選票。

04

為希特勒投票

1932年,希特勒挑戰年邁的「一戰」將軍保羅·馮·興登堡,競選德國總統。

在政府無能、總理頻換、經濟蕭條和政治劇變的混亂情況下,希特勒參加了兩次總統選舉,聲勢浩大。

這主要歸功於他的宣傳一把手——約瑟夫·戈培爾。

希特勒成為首個乘飛機在國內四處宣傳的政治家。他最多一天內飛到五個城市發表演說,就像從天而降般。

這些「德國上空的希特勒」活動大獲成功。醒目而有效的選舉海報也派上了用場。

▲希特勒在彩排演講時為拍照所擺的造型。希特勒會檢查自己的每一個造型,以將自己的語言效果最大化地呈現給德國民眾

不過,德國的政治精英眼中的這位工人階級下士可不是什麼命選之子。

興登堡認為,如果從政府內部管控而不是從外界刺激,那麼他們能夠控制希特勒和極端的納粹分子。

他同意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但要由弗蘭茨·馮·巴本,這位保守派人士,擔任副總理。

這兩個人選擇的道路相差之遠很快就顯露出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任德國總理不到一個月,位於柏林的德國議會大廈發生火災。希特勒稱,這是國家完全緊急狀態的最後標誌。

▲副總理弗朗茲·馮·巴本是由興登堡總統任命的非納粹人士,目的是遏制納粹,以防走向極端

1933年3月24日,德國通過了授權法,允許國家不通過議會的許可直接立法。

希特勒聲稱,納粹黨是德國允許的唯一合法政黨,其他所有政黨和工會全部解散。德國一些州失去了自主權,納粹官員成為州長。

他還宣布猶太人是「非雅利安人」,由此被禁止從教、從政、從軍和從商。第一個集中營位於達豪,地處慕尼黑附近,於1933年3月21日設立。

現在,希特勒是德國實際的獨裁者,而德國已完全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

隨著外部敵人得到控制,希特勒又將肅清的槍口對準納粹內部。

希特勒決定對恩斯特·羅姆採取懲治措施,因為羅姆總是不安分地想要更多權力。希姆萊和戈林配合做假證,誣陷羅姆有意發動政變。

▲ 1934年《標準晚報》中的一篇專題報導所引用的一則漫畫,展現了希特勒在「長劍之夜」中雙面開槍的能力

1934年6月30日,羅姆和衝鋒隊領導層與其他所有被希特勒認為有意阻礙自己上位的人一同被處決,其中還有格雷戈爾·施特拉瑟爾。

希特勒的血流成河的第三帝國正式拉開了序幕。

本文內容摘選自《戰爭中的希特勒》,因篇幅較長有部分刪減

「螢火蟲」書系

《戰爭中的希特勒》

[英] 艾米·貝斯特 編著

定價:65.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10

內容簡介:《戰爭中的希特勒》詳述了史上最大惡魔之一——希特勒的生平和罪孽,展示了他的早年生活、向權力之巔的攀登和徵服歐洲的野心。本書列述了希特勒的十大決定性時刻,包括他在納粹黨的早年生涯、殘忍的「長劍之夜」和他在元首地堡的最後時光。

本書全面細緻地解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戰役和軍事時刻——從早期的閃擊戰策略、成功侵略英國,到做出挑戰蘇聯這一註定失敗的計劃,以及德意志第三帝國在柏林的最後之戰。本書還探究了希特勒的領導風格及其對戰爭的影響,並對導致希特勒覆滅和納粹德國倒臺的戰略決策展開了分析。

原標題:《惡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偉大」德國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希特勒:惡魔的崛起
    青年時期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動蕩不安的亂世中,他的出現與崛起是希望的開端、還是災難的開始?這個看似平凡的小男孩,長大後卻指揮了德國軍隊大規模入侵各國,掀起了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便是描述希特勒崛起的影片《希特勒:惡魔的崛起》片首出現的「惡人勝利的唯一條件是好人不作為」的由來。
  • 電影 | 《希特勒:惡魔的崛起》:惡人勝利的唯一條件是好人不作為
    六十年來,不斷有人試圖揭開希特勒當年成功的謎底。為何一個誕生了萊布尼茲、康德、赫得、洪堡、萊辛、歌德、席勒、巴赫和貝多芬的偉大國家會選擇了一個惡魔作為首領?而這個惡魔又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的?在後人看來這是多麼匪夷所思啊!
  • 惡魔的崛起:阿道夫·希特勒
    歡迎大家走入今天的《今日說法》-阿道夫·希特勒傳     希特勒與1889年出生於奧地利一個小鎮上。可笑的是,這位未來的德國元首竟然一開始並不是德國人。這裡提一句題外話,奧地利人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讓世人以為希特勒是德國人,而貝多芬卻是奧地利人。
  • 二戰德國是如何從一戰戰敗中崛起的?希特勒就是金融巨頭的打工仔
    一戰後德國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可是誰知道不到30年,德國就又可以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殘酷程度要遠遠大於一戰的時候,那麼德國是如何在戰敗中再度崛起的呢?看英法兩國當時的政策就明了,英法不想在捲入戰爭但是面對蘇聯的威脅只能也是支持德國發展,但沒想到德國發展的太快太猛控制不住了!
  • |電影| 希特勒 惡魔的崛起
    而這部分了上下兩部總共長達三個小時的影片,則告訴了我們希特勒是怎樣走上這條路的。       希特勒的母親是父親的侄女,這樣亂倫的家庭註定不會幸福。而他很小的時候,就眼睜睜看著父親突然死在眼前。從小喜歡畫畫的希特勒,卻因為母親的重病而放棄了報考藝校。
  • 希特勒罕見彩色照片,每一張都見證了惡魔的崛起之路
    ,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看看希特勒的那段「輝煌」時期。在一戰之中,希特勒還僅僅只是一個小兵,他親眼見證了德國的戰敗,也親眼目睹了德國戰敗之後的屈辱。在《凡爾賽和約》之下,德國將再次掀起戰火,這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必然性的。而正是這一時期,希特勒脫下軍裝走入政治場,利用德國人民的反抗情緒,取得了德國的大權。
  • 審判希特勒:啤酒館政變和納粹德國的崛起
    希特勒的罪惡政權由此走上崛起之路。金先生對這場失敗政變做出了精彩的敘述,其中亦可窺見一眾惡人的嘴臉,日後他們的罪惡將籠罩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弗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華爾街日報》本可以阻止希特勒上臺的早期刑案審判……作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的金以生動的筆法將這場早年的審判呈現了出來。
  • 影評 | 《惡魔的崛起》:歷史的真實
    電影主要講述了阿道夫·希特勒幼年到1933成功崛起的故事。
  • 德國人怎麼評價希特勒的?
    提起一戰、二戰,你能想到什麼,肯定是那個狂熱的戰爭分子——希特勒。他是這次戰爭的發起人,在他的帶領下,世界被點燃了戰爭之火,他還因為種族大屠殺,被打上惡魔的標籤,在外界眼裡,他就是一個戰爭狂魔,是一個罪人。
  • 希特勒自殺前一天在幹啥?召集了德國300多名女戰士,很瘋狂
    因為這點原因,不少人都將希特勒稱為惡魔。但是邪惡終究不能長久,希特勒最終還是走向窮途末路,但他不願向同盟國屈服,於是選擇了自殺,那麼他在自殺前一天做出了何種安排呢?而他自殺前召集三百女戰士又有何深意呢?其實早在一戰時候便已出現希特勒的身影,只不過當時他還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士兵,等到二戰開始之前,他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德國的統帥。
  • 希特勒如何看待英美資本主義?
    消滅猶太人只是建立一個新的德意志帝國的總體計劃中的次要目標——這一斷言只是歷史學家布倫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在他的新書《希特勒:一本全球傳記》(Hitler: A Global Biography)中所提出的諸多爭議性結論之一。本書作者、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西姆斯認為,納粹獨裁者希特勒當時「沉迷」於英美資本主義的崛起。
  • 希特勒,曾經的終極惡魔,現在就是個笑話丨文化觀察
    有一本充滿黑色幽默的小說《看,誰回來了》,講了希特勒「穿越」到21世紀的種種奇遇,出版後贏得了德國市場的成功,這本小說正反映了德國的代際心態變化。正如歷史學者Klaus Casar Zehrer所說:「希特勒曾經是我們心中的終極惡魔。現在他是我們心中的終極傻X。」★從2016年1月1日起,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有望解禁。
  • 1920年,阿道夫 希特勒從流浪漢開始崛起
    摘要本文寫於2010年4月,主要闡述希特勒青年生涯和意志世界對其崛起的價值
  • 二戰惡魔也有柔情?6件趣聞,勾勒出希特勒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文|飛魚說史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正式結為夫婦,接受洗禮,4月30日,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愛娃·布勞恩則與此同時吞下了毒藥,兩人的屍體被侍從用軍毯包上,抬至總理府的花園裡,澆上汽油,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骨灰被埋進一個炮彈坑。說起希特勒,想必不少人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惡魔」二字。
  • 瘋狂迷戀德國法西斯頭子阿道夫·希特勒的女性們後來怎樣了?
    提起世界歷史上罪惡滔天的人,德國法西斯頭子——阿道夫·希特勒可以說是首當其衝了。可這個行走在陸地上的撒旦,現實世界中的惡魔,卻引起一些女性的瘋狂迷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也是那些女性自身的悲劇。
  • 拿破崙、希特勒,為何一個能成為英雄,另一個成為了惡魔?
    拿破崙的行為促進了歐洲的文明與進步,而希特勒的侵略給歐洲乃至世界帶去的只有殺戮與鮮血。自神聖羅馬帝國分裂以後,無數雄主都想統一歐洲,而拿破崙和希特勒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從各個方面說,二人有著驚人的巧合,最著名就是129年相差:拿破崙於1804年執政,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時隔129年。
  • 納粹德國的崛起:天使還是魔鬼?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歷史上可怕的人物。」一位當代的德國歷史學家如是說。然而納粹德國給世界帶來六十年前的那場浩劫,卻不僅僅是因為希特勒品性的緣故。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納粹黨從在野黨一躍而成了德國主要的執政黨。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是在危機中執掌大權的。
  • 「二戰風雲11」希特勒崛起七章·二——在小啤酒館發布的25條綱領
    1920年2月24日,德國工人黨正在霍夫伯勞豪斯啤酒館中裡舉行著一場史無前例的集會。希特勒正站在高臺上面,面對對湧動的人群慷慨陳詞。希特勒長於演講,並且極其善於用煽動性的語言調動人們的情緒。在這一次機會中,希特勒公布了與德萊克斯勒和弗德爾三個人共同擬定的德國工人黨25條綱領。
  • 德國電影:希特勒回來了
    ,影片一開始就是希特勒從沉睡中醒來,然而眼前的柏林卻已經不再是他熟悉的柏林。沒有他曾經的總理府並且發現德國現在被一個女人統治著希特勒慢慢摸索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註冊郵箱的時候,發現竟然有人敢用自己的名字與此同時,希特勒被電視節目製作人相中。他們認為他太「像」希特勒,所以開始邀他上節目。希特勒在節目中瞬間爆了。
  • 希特勒如何通過「無間道」創建了發動二戰的德國納粹黨?
    眾所周知,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而領導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就是納粹黨及其領袖希特勒。但鮮為人知的是,希特勒與德國政黨結緣和創建納粹黨的人生始於德國警察部門的一次「無間道」。而一戰的結束讓把全部身家都給了德軍的奧地利人希特勒再次面臨成為流浪漢的風險,只得在德國陸軍裡當所謂的「偵查員」餬口度日。因為戰爭已經結束,所以希特勒這個「偵查員」實際上是監視德國社會的特務。1919年9月,希特勒的上司命令希特勒去調查一個名為「德國工人黨」的小團體,於是希特勒便前往「德國工人黨」舉行集會的小酒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