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畫君 中國畫報出版社
希特勒在1925年的自傳《我的奮鬥》中,講述了自己從出生開始的生命歷程,這也是推動希特勒從1933年到1945年在德國進行獨裁統治的原因之一。命運之力精心安排了這一切——他說自己是命運選中來領導德國的人。
然而實際上,歷史上幾乎不會出現這麼理所當然的事情。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一步步登上領袖之巔,領導極權主義的納粹黨,接著帶領德國人四處徵戰,又幾乎亡國,這一歷程是十分複雜的。
而促使希特勒上位的因素也是複雜的:
由於「一戰」導致的人間悲劇;戰後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混亂;在尋求新開始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極端的國家環境;因為希特勒就是一個歇斯底裡的人;因為納粹成員將國家復興的憧憬販賣給聰慧、文明程度高但同樣因戰爭而傷痕累累的人民。
01
獄中時光
1924年,希特勒短暫入獄後出獄。
此後,從1924年到1934年,即到臭名昭著的流血事件——「長劍之夜」之間,是希特勒權力上升的關鍵時期。
因1923年11月8日至9日在啤酒館暴動中犯叛國罪,希特勒獲刑5年。但他僅服刑9個月就出獄了。
啤酒館暴動是成長期的納粹黨(1919年剛剛成立)和幾名右翼分子發起的嘗試——企圖顛覆他們憎恨的魏瑪共和國。
希特勒的庭審是由一位支持納粹的法官主持的,在德國國家媒體十分希望報導希特勒事件之時,這位法官為希特勒提供了一個影響廣泛的公共平臺,用於傳播納粹思想。
▲政變使得希特勒被捕、受審、入獄服刑,但這將希特勒的主張在德國國內被廣泛傳播
希特勒不僅承認了自己在啤酒館暴動中所犯的罪行,而且他實際上還很享受此過程。
他在被告席裡堅定地表示:「我決心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破壞者。」他認為自己是許多右翼分子認為的必不可少的「強者」。有了他,德國才能從戰爭的混亂和苦痛中走出來。
啤酒館事件後,希特勒不再把自己視作為繼任領袖鋪路的「鼓手」,而把自己視作真正的元首。
▲ 在獄中,希特勒改變了納粹黨上位策略。他摒棄了革命,而將拉攏選票作為目標
希特勒在獄中可以會客,他的許多黨派同盟後來都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重要人物,恩斯特·羅姆、威廉·弗利克和阿爾弗雷德·羅森堡曾多次造訪希特勒。
這使得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組建的黨派逐漸壯大,令希特勒有機會繼續重申並打磨自己的思想,也讓他強化了自己黨派領袖的角色,而這些都是在監獄的高牆內完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希特勒利用自己獄中的時光完成了他的政治宣言。
這本政治宣言名為《我的奮鬥》。希特勒在書中詳述了一系列思想,並在其中稍微更改了一些自己的生活歷程,也形成了納粹思想的核心內容。
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還改造了他自己眼中的歷史,主要為了強調是命運選中他領導德國。
▲1925年,希特勒的《我的奮鬥》成為德國最暢銷的圖書
希特勒和他的眾多追隨者開始相信,希特勒「……是一個接近救世主的角色……是德國在等待的偉大領導人,將抹除『1918年的罪惡背叛』,積蓄德國的力量,讓『日耳曼帝國式的德國』重生」。
1924年,一位支持納粹黨的作家這樣寫道:
「佔據德國人靈魂主導的精神正在以真人的形式成型……那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就是德國希望的化身。」
02
希特勒的忠實擁躉
在這段時間,圍繞在希特勒身邊的人開始成為未來在納粹發展和黨內扮演重要作用的人。
直至1945年希特勒在地堡自殺,約瑟夫·戈培爾都對他忠心耿耿。
戈培爾是高知極端分子,擁有德國文學博士學位。最初,他對納粹的主張還抱有一些擔憂,不過後來他就成為那些對希特勒的話唯命是從的典型。
情緒化的忠誠比理性和冷靜更具價值,這也是貫穿希特勒整個人生的一種價值導向。
1927年,希特勒說:「(我們)放在首位的是信念,而不是認知。人們需要相信某種事業。只有信念才會創造狀態。什麼會激勵人們前行並為宗教觀念而戰呢?不是認知,而是盲目的信念。」
表達過同樣盲目忠誠的還有魯道夫·赫斯和赫爾曼·戈林。
赫斯於1920年加入納粹黨,此前參加過德國右翼運動。戈林是參加過「一戰」的優秀軍人,1922年加入納粹。
戈林後來是第三帝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擔任過衝鋒隊總司令,然後成立蓋世太保(國家秘密警察),並擔任德國空軍總司令。
▲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
恩斯特·羅姆代表著另一類不同的納粹。和赫斯、戈林一樣,羅姆是納粹運動早期的支持者,於1919年加入納粹黨,在啤酒館暴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儘管在納粹早期運動期間,羅姆是希特勒的密友,但他並沒有將希特勒看成要服從的神聖領袖。羅姆想追逐自己在黨內的目標和權力,也是由於羅姆的這種不順從,最終導致他於1934年死亡。
格裡哥·斯特拉瑟和他的兄弟奧託想要強調民主社會主義中的社會主義元素,想在運動中開闢自己的道路,最終也都失敗了。
03
經濟危機
「一戰」戰敗給德國帶來了沉重的壓力,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混亂局面也使許多德國人願意給納粹黨一個發聲的機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戰敗而宣布終結,法英美三大協約國戰勝者開始對滿目瘡痍的德國任意宰割,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國國內蔓延。圖為1919年人們在國會大廈前集會反對《凡爾賽條約》
20世紀20年代中期,局勢有所改善,許多人脫離了極端政治的邊緣。但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局勢又一次不穩定,納粹所需的傳播基礎非常適合給大眾洗腦,以宣傳自己成為合法政府的必要性。
1928年,全球市場食品價格開始下跌,德國農民遭受重大損失。
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還需對英國和法國支付戰爭賠款,而這都需要從美國貸款。隨著世界經濟出現下滑,德國本就脆弱的經濟更是危機四伏。
1929年,華爾街金融市場崩盤,大蕭條開始,美國叫停了對德國的貸款。於是和其他國家一樣,德國經濟迅速衰退。
大銀行破產、失業率迅速飆升,德國的主流黨派對此無法給出大眾希望或有益的幫助。
▲ 一位失業的音樂教授試圖在柏林的一個廣場上推銷自製的明信片
1929年年底,約150萬名德國人失業。一年之內,這一數字翻了一番多。1933年年初,德國失業人數激增到驚人的600萬。
當時政府的應對措施是減少開支、工資和失業救濟——這是一些災難性的舉措。不僅工薪階層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中產階層也遭到了打擊。
人們絕望地尋找答案、幫助和希望。
極端黨派似乎是為在極端時期提供答案而生。希特勒如魚得水。
▲ 納粹斷言希特勒是國家的救世主,這在華爾街崩盤造成損失後吸引了極大的關注
1929年納粹黨成員人數是12萬;1930年這一數字躍升至100多萬。由於不穩定的局勢持續不斷,德國頻繁選舉。
1928年,納粹佔據2.5%的大選席位;而到1930年,納粹所佔席位已超過18%。1932年,納粹黨拿下超過40%的選票。
04
為希特勒投票
1932年,希特勒挑戰年邁的「一戰」將軍保羅·馮·興登堡,競選德國總統。
在政府無能、總理頻換、經濟蕭條和政治劇變的混亂情況下,希特勒參加了兩次總統選舉,聲勢浩大。
這主要歸功於他的宣傳一把手——約瑟夫·戈培爾。
希特勒成為首個乘飛機在國內四處宣傳的政治家。他最多一天內飛到五個城市發表演說,就像從天而降般。
這些「德國上空的希特勒」活動大獲成功。醒目而有效的選舉海報也派上了用場。
▲希特勒在彩排演講時為拍照所擺的造型。希特勒會檢查自己的每一個造型,以將自己的語言效果最大化地呈現給德國民眾
不過,德國的政治精英眼中的這位工人階級下士可不是什麼命選之子。
興登堡認為,如果從政府內部管控而不是從外界刺激,那麼他們能夠控制希特勒和極端的納粹分子。
他同意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但要由弗蘭茨·馮·巴本,這位保守派人士,擔任副總理。
這兩個人選擇的道路相差之遠很快就顯露出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任德國總理不到一個月,位於柏林的德國議會大廈發生火災。希特勒稱,這是國家完全緊急狀態的最後標誌。
▲副總理弗朗茲·馮·巴本是由興登堡總統任命的非納粹人士,目的是遏制納粹,以防走向極端
1933年3月24日,德國通過了授權法,允許國家不通過議會的許可直接立法。
希特勒聲稱,納粹黨是德國允許的唯一合法政黨,其他所有政黨和工會全部解散。德國一些州失去了自主權,納粹官員成為州長。
他還宣布猶太人是「非雅利安人」,由此被禁止從教、從政、從軍和從商。第一個集中營位於達豪,地處慕尼黑附近,於1933年3月21日設立。
現在,希特勒是德國實際的獨裁者,而德國已完全變成了一個警察國家。
隨著外部敵人得到控制,希特勒又將肅清的槍口對準納粹內部。
希特勒決定對恩斯特·羅姆採取懲治措施,因為羅姆總是不安分地想要更多權力。希姆萊和戈林配合做假證,誣陷羅姆有意發動政變。
▲ 1934年《標準晚報》中的一篇專題報導所引用的一則漫畫,展現了希特勒在「長劍之夜」中雙面開槍的能力
1934年6月30日,羅姆和衝鋒隊領導層與其他所有被希特勒認為有意阻礙自己上位的人一同被處決,其中還有格雷戈爾·施特拉瑟爾。
希特勒的血流成河的第三帝國正式拉開了序幕。
本文內容摘選自《戰爭中的希特勒》,因篇幅較長有部分刪減
「螢火蟲」書系
《戰爭中的希特勒》
[英] 艾米·貝斯特 編著
定價:65.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10
內容簡介:《戰爭中的希特勒》詳述了史上最大惡魔之一——希特勒的生平和罪孽,展示了他的早年生活、向權力之巔的攀登和徵服歐洲的野心。本書列述了希特勒的十大決定性時刻,包括他在納粹黨的早年生涯、殘忍的「長劍之夜」和他在元首地堡的最後時光。
本書全面細緻地解讀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戰役和軍事時刻——從早期的閃擊戰策略、成功侵略英國,到做出挑戰蘇聯這一註定失敗的計劃,以及德意志第三帝國在柏林的最後之戰。本書還探究了希特勒的領導風格及其對戰爭的影響,並對導致希特勒覆滅和納粹德國倒臺的戰略決策展開了分析。
原標題:《惡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偉大」德國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