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德國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可是誰知道不到30年,德國就又可以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殘酷程度要遠遠大於一戰的時候,那麼德國是如何在戰敗中再度崛起的呢?
看英法兩國當時的政策就明了,英法不想在捲入戰爭但是面對蘇聯的威脅只能也是支持德國發展,但沒想到德國發展的太快太猛控制不住了!希特勒也確實很有能力!但他是美國的棋子,或者說是華爾街金融巨頭的打工仔!沒有美國的巨額資本輸入,哪有後來二戰中所向披靡的德國!二戰從新洗牌,美國是最大的受益者!
希特勒的第一筆啟動資金是美國的那些財團推動的結果,因為大蕭條後經濟疲弱,工人失業,政客們想不出什麼辦法來擺脫經濟危機,而戰爭就成了最便捷的方式,國外的戰爭會直接刺激國內的工業生產,工人失業問題就自然解決了,而一旦局面發展起來,其他人全打起來了,互相削弱,到時候收拾殘局也比較容易!所以在美國的縱容下,希特勒就把德國的戰爭機器重啟點火啟動,然後希特勒又通過搶劫國內被他說成是猶太人的沒有什麼反抗能力富人,得到了不少錢。正是由於大量的經濟援助與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納粹才能發展經濟,降低失業率增加福利,才能獲得德國民眾的支持。
多說一點就是德國在二戰前興建高速公路網絡對軍事的意義極大!遍布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絡把國家每個地方都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戰時方便軍事動員和物資調配,所謂的要想富,先修路!連交通都不便利,還扯個毛人力物力的動員和調配?
戰爭期間,德國動員了一千七百萬人參戰,這麼浩大戰爭對於物資的需求達到天文數字,高效的交通網絡讓國家戰爭機器快速運轉起來,為德軍裝甲部隊閃擊戰服務,路都沒有哪來的快速閃擊戰!德軍在蘇聯戰場就飽受蘇聯糟糕的道路折磨,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成了沼澤地,汽車坦克都陷進泥裡動彈不得,曾在西歐屢試不爽的快速閃擊戰在蘇聯實現了,德軍舉步維艱!就像如今物資運輸和客運也有鐵路,但並不能完全替代高速公路的作用,誰說有了火車,高速公路就荒廢了?去看看高速公路上照樣車滿為患!甚至有時候高速公路比火車更便捷更靈活!
德國經濟從希特勒上臺那一刻起,說白了實行的就是軍事管制制度,一切都圍繞著戰爭而運作!整個國家就是個大兵工廠!希特勒目標也很明確,就是為了戰爭!德國戰前經濟成就說白了就是透支未來,透支未來的戰爭收益,先畫張大餅,構築未來藍圖,舉債的方式來給經濟提供動力!如果沒有戰爭,德國經濟機會立刻熄火的,以前的各種投資就全都打了水漂,因為壓根就無法通過戰爭裡獲得投資回報!
本質上德國選擇的發展方向與其它國家有著根本性的不同,但是在工業社會裡不可能所有的原材料都能自給自足,但是別人不認同你,不賣給你 ,這樣就會產生衝突,問題不解決自己的路走不下去,其它人又不配合我走路,怎麼辦?徵服是最直接最能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的辦法,徵服靠什麼?武力又是最能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戰爭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平面的,他是有深度的,是一連串的問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