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希特勒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鎮一個公務員家庭。青年時期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動蕩不安的亂世中,他的出現與崛起是希望的開端、還是災難的開始?這個看似平凡的小男孩,長大後卻指揮了德國軍隊大規模入侵各國,掀起了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部電影非常的真實的再現了希特勒的發家史,我們看到,他的確有作為領袖的潛質:愛國,善辯,有遠見,陰險狡猾(客觀的講就連希特勒的敵人也是如此),善於收買人心等等。但其在亂局中最終成為大獨裁者的基本條件就是兩個不變的真理:「槍桿子裡出政權」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我們一定不要忽視希特勒留下的有價值的東西,這也就是這部電影的出發點。(來自「豆瓣詞條」)
英國思想家埃德蒙·柏克說過:「有一種東西,並且只有這種東西恆久不變,它先於這個世界而存在,而且也將存在於這個世界自身的組織結構之中:它就是正義。」
但面對在正義面前蟄伏著的邪惡,柏克警示道:「只要善良的人們袖手旁觀,邪惡就會高奏凱歌。」這便是描述希特勒崛起的影片《希特勒:惡魔的崛起》片首出現的「惡人勝利的唯一條件是好人不作為」的由來。
六十年來,不斷有人試圖揭開希特勒當年成功的謎底。為何一個誕生了萊布尼茲、康德、赫得、洪堡、萊辛、歌德、席勒、巴赫和貝多芬的偉大國家會選擇了一個惡魔作為首領?而這個惡魔又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的?在後人看來這是多麼匪夷所思啊!
美國CBS出資拍攝了電視電影《希特勒:惡魔的崛起》上下兩部,試圖通過攝影機重現德國歷史上那段黑暗的時光,並從中尋得答案。影片播映後,立即榮獲了當年艾美獎七項提名,並最終奪得了年度最佳藝術指導及最佳音效剪輯兩項殊榮。
希特勒曾在《我的奮鬥》中說他從他在維也納窮人中間的生活中,學到了日後需要知道的一切。「維也納過去是,而且現在仍舊是我一生中條件最艱苦的學校,雖然也是最徹底的學校。我剛踏進這個城市時還是一個孩子,離開時卻已成人,性格也變得沉靜嚴肅了。」「在這個時期中,我形成了一種世界觀,一種人生哲學,日後成了我一切行動的鞏固基礎。除了我當時打下的基礎之外,我後來很少需要學習什麼東西,也不需要改變什麼東西。」
正是維也納的流浪經歷使他能夠忍受一次大戰時前線的骯髒,以及蝨子、泥濘和惡臭並從不抱怨,這是他政治生涯成功的一個獨特品質。
也正是在維也納,希特勒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反猶主義者,這給日後的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猶太人都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還是在維也納,希特勒開始由崇尚藝術轉而熱衷政治,他仔細研究社會民主黨成功的經驗並總結出建立一個群眾運動、掌握在群眾中進行宣傳的藝術以及利用他所說的「精神上和肉體上恐怖」的價值,以及掌握政權必須取得教會、軍隊、內閣或者國家元首等強力部門的支持等重要認識。
仍舊是在維也納,從前那個人前羞澀的希特勒發現了說話的神奇力量並開始嘗試在公眾場合演講,經年的磨練後,終於成就了日後那震驚世界的最富煽動性的口才與演講。但遺憾是,影片關於希特勒維也納生活的重大轉折點體現的不夠準確。
因為是美國人心目中的希特勒,所以這終究是一部美國式影片,雖然影片力圖還原歷史真實,但整部影片的德國味道卻不算濃烈。這也是沒辦法的,只有醜化希特勒,才能美化德國人民。
電影開頭語:「惡人勝利的唯一條件是好人不作為。」——言外之意是,德國人大多是好的,只不過當時沒有作為。這有洗白嫌疑。惡人勝利的唯一條件是惡人的數量壓倒性勝利。電影最後沒有演,老總統死了,希特勒舉行一次全民公投,85%的人投給希特勒,他才成了「元首」。
所以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這個電影的立場:必須醜化希特勒,他是個野心家、瘋子、大忽悠、投機者、變態、戀物狂。元首必須死,因為德國必須活。
豆瓣 7.4 IMDb 7.3
導演: 克裡斯丁·杜瓦
編劇: John Pielmeier / G. Ross Parker
主演: 羅伯特·卡萊爾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3-05-18
片長: USA:240 min
又名: 希特勒:惡魔的復活
~更多精彩電影~
這部情色大作是否讓你頓悟了人生?
史上最昂貴的二戰史詩劇,10集全!
豆瓣9.5,穩穩的年度第一來了!
盤點影史十大狙擊手電影
誰還記得「布拉格之春」?
影史評分最高的愛情三部曲!
近期十部高分新片推薦!
十大虛擬反恐電影!
十大真實反恐電影!
在睡過623個女人之後,霍亂時期的愛情
這些罕見的電影,終於湊一起了!
盤點2020年上半年的電影十佳!
萬眾期待海戰大片合集
10部的女性暴力美學電影
我們的資源都來自於網絡
若侵犯您版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