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要木柄手榴彈,也不要三款仿蘇制手雷!是67式手榴彈更順手嗎?

2020-12-20 雷姐的機械空間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到1967年才正式將67式木柄手榴彈定型,而在此之後67式木柄手榴彈便迅速大量投產,甚至在核訛詐的陰影下制定出了"戰士人手40枚,群眾人手1枚"的生產計劃,估計總生產量達到了幾十億枚。它們對後續步兵單兵攜行具產生的影響更是廣泛:不光影響了我國邁入小口徑步槍前的所有單兵攜行具,甚至在91式攜行具上也能看到為了適應木柄手榴彈的攜帶而不得不預留的位置。

而木柄手榴彈這一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不光是在67式手榴彈上能看到,就連77式手榴彈仍然採用了木柄的結構——很顯然,這種結構早已經過時。它們的劣勢更是相當明顯:體積大不說,其殺傷甚至需要取決於鑄鐵殼的厚薄(曾有彈片飛出200米外仍具殺傷力),根本談不上先進。

從建國的1949年到1967年67式手榴彈正式定型間有著一段長達8年的"空窗期"嗎?顯然不是。建國前解放軍手裡的手榴彈種類顯然不少:從"鞏造""邊區造"等一系列各地兵工廠生產的手榴彈,再到繳獲的日制手榴彈、美制手榴彈,型號相當雜亂。建國後,解放軍就開始謀求機會統一手榴彈的庫存。

先是從引進蘇聯的手榴彈下手。首先是最便於生產、酷似一個罐頭瓶的RG-42無柄手榴彈:當年研製出這一無柄手榴彈是為了節省工時,所以它的彈體完全是用薄鐵皮衝壓、製成的一個圓柱形罐頭。為了增強威力,還在罐頭的內壁增加了一個鋼製預製破片套,其後才是炸藥和引信。這種手榴彈在當時顯然挺適合中國的國情的,因此第一個成功仿製的手榴彈型號是它,被稱為42式手榴彈。

雖然這個"罐頭"不怕被誤食,但它仍然存在著根本改不了的問題:手榴彈彈體沒有防滑設計,在戴手套時或者手心有汗、水等液體時投擲相對危險,也極容易滾動。其次,它的重量也相當大——重量比F-1型手榴彈還要大一點且彈體粗壯,這顯然對於手較小的東方人來說相當不友好。

其次是蘇聯的F-1型手榴彈。以刻有預製破片槽的鑄鐵作卵形外殼,重達600多克,和美軍的MK II也是一個水平。而即便是蘇聯士兵,其使用F-1型手榴彈時一般投擲距離在30米以上、45米以下,而它的有效殺傷半徑剛好達到30米。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掩體/投擲距離剛好在30米出頭,使用這種手榴彈是相當容易受傷的。中國仿製版本的F-1被稱為"防-1型無柄手榴彈"。

不消說,這種手榴彈最後也沒被大量生產。直接原因倒不是它的威力過於粗暴,也不是重量過大,而是UZRGM引信相對難以生產。比起鞏造手榴彈的拉火管,UZRGM引信的擊針式擊發顯然要複雜得多。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放棄了對UZRGM引信的大量生產,防-1型手榴彈和42型手榴彈的大量裝備自然也被擱置。

在1959年,中國還在蘇聯的RGD-5型無柄手榴彈上推出過仿製產品:攻59式手榴彈。不過相比上面兩個,RGD-5型使用的既是UZRGM引信,彈體的工藝還相對複雜了一些:使用兩個半球的鋼製件組合,雖然威力強勁但根本不適用於工業基礎薄弱,卻有極大量的手榴彈裝備缺口的中國。所以,這三款先進無柄手榴彈的仿製生產工作就因為與國內工業不匹配而不得已下馬,產量也僅能滿足供部隊試用而已。

在此之後,中國基本上取消了對蘇手榴彈仿製的計劃,而是立足於本國工業基礎、開發適合本國的手榴彈。那麼也就有了神器——67式木柄手榴彈的出場。它在63式木柄手榴彈和65式木柄手榴彈的基礎上綜合改進而來,綜合性能相對安全、威力也夠用,最重要的生產工序少、生產便利且廉價。

所以在日後,67式手榴彈成了那年應對國際形勢的神器。在"7人背"生產線就能生產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就成了頂梁柱。況且鑄鐵的來源極為廣泛,炸藥甚至可以通過土法煉製得來,這也就不難解釋它為什麼生產了數十億枚,生產截止年份可能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甚至以後——2000年時,總後曾下達過銷毀1986年前生產的67式手榴彈的命令。

雖然67式木柄手榴彈談不上先進,也談不上好用,但在那時候確實是一款最為適用的手榴彈。至於F-1型無柄手榴彈、RGM-5型無柄手榴彈,它們的實力也在日後的各大戰爭中彰顯:它們甚至被評為"手榴彈中的AK-47",也算得上是蘇系手榴彈的代表作。迄今為止,它們也仍然活躍在世界各地。

相關焦點

  • 現代戰爭中手雷已被大量使用,為何中國軍隊還在用木柄手榴彈?
    在科技水平受限的時候,如果我們想對不止一個敵方目標造成大規模打擊的話,最常用到的武器就是手榴彈。這種情況在上個世紀的戰爭中最為常見,在世界各國之中,中國軍隊應該是最喜歡使用手榴彈的了。在現代戰爭中更為先進的卵形手雷已經在大規模使用,但中國軍隊中還能看到較為落後的木柄手榴彈仍在老驥伏櫪。
  • 二戰期間,為什麼木柄手榴彈還被德國所青睞呢?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木柄手榴彈就被德軍廣泛運用,在二戰期間,德國工業發達,卻還在使用木柄手榴彈,那為什麼木柄手榴彈還被德軍青睞呢? ,拉火繩穿過木柄,士兵只需要拉扯木柄尾部的拉火繩就可以引爆這款手榴彈。
  • 曾以「擲彈兵」為步兵精銳代名詞:二戰中的木柄手榴彈
    【話說軍世】在單兵常見裝備中,手榴彈是非常重要的單兵手投爆炸性武器,對於多數二戰相關影視作品們,我們可以看到美軍使用的是卵形手雷,而德軍比較常用的木柄手榴彈,很多認為二戰中德軍只有木柄手榴彈,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手榴彈的擲彈兵,都是步兵精銳代名詞。
  • 二戰中的奇葩手榴彈,有的靠推有的靠磕,投擲者比敵人還要害怕
    不要認為玻璃手雷就是德軍工程師設計的高峰了,其實他們還有另一款令人矚目的新武器——水泥手雷,另有一個別名"人民手雷"(Volkshandgranate)。主體從之前硬度鋼變為了實打實的水泥材質,其外形與原來的M24長柄手榴彈一樣,可以方便德軍士兵在實戰中的操作。
  • 抗戰名器:M24式手榴彈,蘇軍使用了1.2億枚,八路軍使用8千萬枚
    隨著戰爭的進行,M24手榴彈的缺點開始暴露出來。首先,M24手榴彈的結構比較複雜,除了彈體的造作以外,還必須手工將實心木柄掏空,比較耗費費工時。雖然德國軍事工業能力超強,但是二戰中彈藥的消耗量實在驚人。以蘇德戰爭為例,蘇軍在4年的戰爭中消耗炮彈4.2億發、子彈170億發,手榴彈的消耗也達到了1.21億枚(按照蘇聯的統計,平均9枚手榴彈就能造成一名德軍傷亡)。
  • 二戰各國手榴彈有啥不同?蘇聯展現粗獷本色,美國小巧殺傷力十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中、日、德等參戰國都有手雷,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小的手雷,來認識到這個國家的特色。一、美國MK2手雷。其全長11.1釐米,總重0.595千克,發射方式為5秒延遲信管;它是美軍二戰時期使用一款手榴彈,由於外形酷似菠蘿,因此也稱為菠蘿手榴彈,後被M67手榴彈取代。
  • 手榴彈5元1枚?遼寧地攤驚現狠物,攤主還帶了一麻袋手榴彈
    、投擲時早炸和易受潮瞎火等嚴重問題,於是在60年代中期,又改進研製出了67式木柄手榴彈。 ▲67式木柄手榴彈 67式木柄手榴彈採用鑄鐵彈體,全彈質量600g,彈徑48mm,全彈長204mm,主裝藥為38gTNT,可產生70至110
  • 同樣是一枚手榴彈,你能分得清,哪個是進攻式,哪個是防禦型?
    圖片左邊這枚手榴彈,是蘇制的RG-42進攻型手榴彈,後來我國在1953年仿製為攻-42型進攻手榴彈,該彈的彈重436克,不使用鑄鐵材料,彈體用薄鐵板衝壓而成,上蓋、下蓋翻邊咬合
  • 二戰盟軍最怕德軍武器,虎式坦克斯圖卡,都不如三斤半的手榴彈
    然而這些精良武器雖然厲害,但盟軍並不害怕,盟軍士兵最害怕的德軍武器,是重三斤半的M24木柄手榴彈。 在二戰期間,手榴彈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卵式手榴彈,電視劇《亮劍》裡的日軍香瓜手雷,就是卵式手榴彈。而另一類就是木柄手榴彈,也就是德國M24手榴彈及其衍生型號。
  • 抗戰劇中的日本奇葩手榴彈:97式手榴彈使用前為什麼要磕一下?
    但你們發現沒有在大多數的抗日劇裡,日本士兵在進行投擲手榴彈的時候,總是會先在自己的鋼盔上砸一下,然後再扔出去,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呢?聽我給你慢慢講來。日軍這種奇葩的手榴彈叫做97式手榴彈,97式手榴彈並不是日本第一代手榴彈,應該是屬於第三代手榴彈,前面經歷過兩次的改良。日本在現代戰爭之初就研製出了第一代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
  • 「莫洛託夫手雷」威力無比!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為了統一標準,當時在晉造手榴彈的基礎上定型了51式木柄手榴彈。在抗美援朝期間和其他各式木柄手榴彈一道大量生產並供應前線。志願軍入朝作戰後,每名戰士攜帶一個基數(4顆)的手榴彈,用4倉手榴彈袋攜帶。
  • 抗戰時手榴彈的威力有多大?真能炸死一片敵人?真實威力有些意外
    真實威力有些意外大家都知道,手榴彈是一種非常方便攜帶的武器,而且威力也是比較的可觀,是一種在戰場上面非常重要的單兵作戰武器之一,當然時至今日,手榴彈也發生很大的改進,在二戰當中,手榴彈使用的是比較的多的。
  • 手榴彈威力到底有多大?真的可以炸死一片敵人?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導讀: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我方士兵向敵軍投放手雷的時候,一顆往往能夠炸死一片敵人,當場就把幾個敵人炸的人仰馬翻死傷一片。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手雷的威力在影視劇中往往為了表現畫面感所以被誇大了許多!
  • 【不止遊戲】 揭秘遊戲中那些手榴彈 各種有趣的細節和原理
    手榴彈大家應該在遊戲和電影中不陌生了吧。基本成為了射擊遊戲的標配。不過不少人對於手榴彈的認識,僅停留在丟出去炸了就完事了。對於遊戲和電影中各種類型的手榴彈,可能還不是特別明白。例如什麼是「防禦性手雷」「集束手雷又是什麼?」等等。這期節目我就給大家講述一下,遊戲中那些手榴彈的原理和細節。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手雷和手榴彈有什麼區別。
  • 抗日戰爭時,一顆手榴彈成本多少錢?說出來令人心酸落淚
    手榴彈這種武器自從建造出來,就一直受到全世界士兵們的歡迎。 其他武器的造價都非常昂貴,但是手榴彈不一樣,它的生產成本非常低,而且結構也非常簡單,二戰時,中國很多百姓都能夠用土方法自制手榴彈。
  • 抗日神劇:手榴彈能扔200米遠,解放軍:最遠也就扔到102米
    我們在抗戰片子裡經常看到木柄手榴彈(我國大多採用的是67式木柄手榴彈作為訓練手榴彈),其由於是木質,所以重量較輕,大約有600克(以67式木柄手榴彈為參照基準),那這換算可以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600毫升的礦泉水一樣重,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就是礦泉水那麼重嗎? 有什麼難扔那麼遠的?
  • 軍用手雷炸天炸地炸空氣!若埋地下5米,威力還能傷到地面人嗎?
    經常看抗日劇的朋友,對於手雷一定不陌生。在電視裡我們看到的手雷,往往是威力超乎想像的,它可以被當成炸藥包來使,炸天炸地炸空氣。既然軍用手雷這麼好使,有網友就開始腦洞大開了,如果把軍用手雷埋到地下,那麼它的威力還能發揮出來嗎?
  • 手榴彈還要分類?進攻型和防禦型手雷具體咋區分?威力都不一樣
    新型組合式手雷 手榴彈按用途分為進攻型和防禦型,一般來講攻型手榴彈一般比御型輕一些,方便攜帶。 手榴彈 進攻性手榴彈在野外對敵人的殺傷力要比碎片手榴彈小得多,但是它們在有限的空間內對敵人非常有效。防禦型威力更大,也更重一些。
  • 抗戰時期,中國生產一顆手榴彈多少錢?真實情況讓國人感到心酸
    再加上在彈藥方面十分的缺乏,所以士兵們根本就沒有多餘的子彈可以進行射擊練習,因此在長達八年的抗戰中,我國使用最多的是手榴彈。那麼抗戰時期,中國生產一顆手榴彈多少錢?真實情況讓國人感到心酸。當時在我國軍隊中生產最多的就是木柄手榴彈,這款手榴彈大概在五毛錢左右,因為產量並不是很多,所以每個士兵獲得的手榴彈數量也是非常的少,讓人感到十分的心酸。
  • 手榴彈到底能扔多遠?別被影視劇騙了,扔不好能把自己炸廢了
    手榴彈,又稱手雷,最早的概念大約出現於公元七世紀拜佔庭帝國利奧三世時代,拜佔庭發現可以把希臘之火和鐵釘裝進陶罐中扔出去攻擊敵人。到了13世紀中國出現了鐵殼製作以火藥爆炸的投擲武器:震天雷,是現代手榴彈的原型。17世紀和18世紀,手榴彈是歐洲軍隊中普遍使用的武器,並曾出現專業擲彈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