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現代的智力概念拋棄了IQ分數與人的智力相關的狹義認識。即便如此,IQ測驗在西方仍是測量智力最常用的工具,因為1Q測驗的盛行以及1Q值的易得性,所以根據「平均」IQ來比較不同人群的差異變得很容易。在美國,這種民族和種族群體的比較經常被作為證據,以說明少數族群成員的先天低劣性。
種族比較的歷史
早在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就提倡對所有移民進行心理測驗,以選擇性地排除那些有「心理缺陷」的人。這種觀點助長了美國國內反對某些移民群體的敵意性的民族傾向。的確,美國國會通過的1924年移民限制法案,使得移民在進入紐約港的埃利斯島時進行智力測驗成為一項國家政策。
根據IQ測驗的得分,眾多猶太人、義大利人、俄羅斯人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移民被歸為「低能者」。一些心理學家將這些統計結果作為一種證據:與歐洲北部和西部的人相比,從歐洲南部和東部來的移民天生是下等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隊智力測驗中,非裔美國人和其他少數種族士兵的得分低於大多數白人士兵,這一事實更加強化了研究者提出的基因劣等論。
在幫助收集美國少數種族的相關數據時,曾經促進美國1Q測驗發展的推孟以一種非科學的方式對此進行了評論:
他們的遲鈍似乎是種族性……現在似乎不可能使社會相信他們不應該生育,但從優生學的觀點來看,他們不同尋常的多子多孫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種族IQ測試差異的原因
這些「下等人群」對於IQ測驗中的主流語言和文化最不熟悉,因為他們是最近才移民來的。(經過幾十年的時間,IQ測驗中的這種族群差異已完全不存在,但是智力的天生種族差異理論仍然存在。)。現在雖然名稱改變了,但問題依然相同。在今天的美國,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美國人在標準智力測驗中的平均分數要比亞裔美國人和白人低。
當然,在所有的群體中都有一些個體具有極高或極低的IQ值。對於這種IQ分數的族群差異應該如何解釋?傳統做法是將這種差異歸因於遺傳因素(先天論)。 當我們討論了1Q的基因差異的證據之後,我們還要考慮第二種可能性,即環境(後天)對1Q的重要影響。任何一種解釋(或幾種解釋的結合)的有效性都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