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出現在自己常聽歌單裡的新歌一年比一年少,聽來聽去還是覺得以前的一些老歌更耐聽。
或者每次去KTV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想唱的、會唱的都還是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一些經典老歌。
十年難遇一個周杰倫,二十年也很難再發現一個張學友,新歌不少,但膾炙人口的可不多。
所以這到底是因為新歌太多導致我們挑花眼了,還是現在的音樂市場裡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其實隨著近幾年有一些音樂節目大熱,一些相對小眾的曲風逐漸被大眾了解和喜歡,華語音樂市場的包容性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強。
音樂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去推廣自己的音樂,無論什麼曲風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受眾。
只不過作為聽眾而言,國內草根原創音樂的質量良莠不齊,如何在當下的音樂市場裡找到更好的、更適合自己的音樂,這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
《這就是原創》就是這樣一個「契機」。(開播兩期之後,口碑還蠻不錯的
雖然是《中國好歌曲》原班人馬打造的節目,都是為了發掘更多更好的原創音樂,難免會被放在一起比較,如果去看過節目就會發現,這兩檔節目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目標受眾不同,市場影響力也很不一樣。
優酷這次攜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和燦星製作聯合出品《這就是原創》,作為首檔網際網路原創音樂人競技成長秀,把戰場轉移到了網際網路上,說白了也就是把主要目標受眾轉向了愛看網綜的青少年群體。
於是這一次原創音樂的「破冰之路」看起來就更年輕化,更網絡化,也更垂直化了,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上都更貼合年輕人的喜好。
從節目「心有猛獸 蓬勃而出」的 slogan 和整個節目的設計風格上就能感受得到,這節目的整體畫風很是粗糲。
但必須得感慨一句,以往看多了那些刻意煽情的「夢想論」,這種簡單粗暴的反倒看著更過癮。
(畢竟播出三期已經推出300+首新歌的硬核節目可真不多見吧……
而且節目在後期製作方面看得出花了很多心思,細心的觀眾一定有發現每首歌配的花字和字幕都不同。
抒情的歌曲,就配上這種比較清新柔和的字幕 ↓↓
嘻哈音樂,字幕也要街頭感十足。
有時候會根據歌曲的意境搭配字幕,比如《好的,晚安》就用了在星河上漂流的藍色小船,把觀眾瞬間帶進故事裡。
還有這種直接根據選手個人形象設計字幕的,不僅契合歌曲的風格,也增加了記憶點,真的很用心了吧!
有觀眾直言:字幕組都是什麼神仙?不快進不跳著看的理由就是因為太喜歡配的字幕了。
也有不少觀眾在彈幕裡就調侃說:字幕太吸睛了,無心聽歌;這節目應該叫《這就是字幕》,花字君可以收拾收拾出道了吧。
不同於其他節目裡統一畫風的花字特效,《這就是原創》在這些細節的後期處理上也儘可能突出音樂各自的特點,各有一番巧思在裡面,細節上足以見真誠。
其次,賽制不同,競爭機制也完全不同。
這檔節目的賽制,順應了當下聽眾的收聽習慣,採用的是音樂榜單的競爭機制。
我們不是總吐槽現在的音樂榜單越來越沒有公信力嗎?其實也就是榜單上的歌越來越不合自己的口味罷了,那就乾脆搞一個榜單,同時檢閱原創音樂人們的人氣和他們音樂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被聽眾淘汰」這種話聽起來扎心嗎?夠扎心,但是現實只會比這更殘酷。
因為聽眾大多數情況下只會聽排行榜前十的歌曲,那排在後面的想要逆流而上被聽到,就得拿出更多的「殺招」才行,這對於他們而言其實是個良性的競爭機制。
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集結了各種曲風的原創音樂素人,還有已出道歌手徐良、劉力揚、梁心頤等,古風歌手Winky詩、《學貓叫》原唱小峰峰等網絡紅人也在同場競爭,拿出各自必殺技。
說是競爭,《這就是原創》其實弱化了賽感,更趨向於是一次各流派原創音樂的大型交流分享會。
原創音樂人們之間互相交流,甚至互相幫助寫歌編曲,三位原創捕手也在跟選手的交流中分享自己的音樂態度,樹立專業形象。
彼此的距離感變小了,音樂創作這件事也多了煙火氣和人情味,更容易打動人心。
除此之外,藉助優酷「這就是」系列的影響力,還可以充分發揮在青年文化領域的引領作用。
吸引更多年輕受眾關注到好的原創音樂,也能激發更多人的創作力量,這次節目的革新已然在發揮著 1+1>2 的效果。
蕭敬騰、陳粒、王嘉爾這一次化身「原創捕手」,捕捉「心懷猛獸」的原創音樂人,為當代原創文化發聲。
《這就是原創》自3月9日起每周六晚8點在優酷全網獨播,每周二中午12點優酷VIP會員專享會員版,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少令人驚豔的作品。
第一期的部分熱門歌曲 ↓↓
第二期的部分熱門歌曲 ↓↓
第三期的部分熱門歌曲 ↓↓
最令人感慨的是,這些原創音樂人們在第二輪表演的時候都沒有選擇去唱自己唱過的歌。
要知道,在聽眾和原創捕手們沒有對他們形成足夠清晰的記憶點的時候,這麼做其實是很有風險的。
但他們很珍惜這個舞臺,想抓住機會給觀眾呈現更多原創作品,這種背水一戰的感覺反倒讓人看到了他們身上的更多可能性。
就好比第一場唱了《好的晚安》的鄧見超,猝不及防就把自己和陳粒老師唱哭了,員外以為他就是走那種虐心苦情歌路線的。
萬萬沒想到這回他直接唱了一首跟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女書》,很有原生態風格的唱腔和編曲都讓人大跌眼鏡——原來他還可以唱這樣的歌。
除了源源不斷湧現的好歌,這期節目中同樣有不少有意思的段落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比如專門為自己的樂器阮寫了一首歌的楊眾國,簡單往復的兩個和弦絲毫不輸其他複雜的編曲,反而把現場的聽眾都帶進了那個悠揚婉轉的意境中,蕭敬騰都忍不住想跟他學兩招,嘗試給他伴奏。(蕭同學上手很快啊~
陳粒邀請小峰峰分享《學貓叫》這首歌背後的創作故事,之前可能誰也想不到這樣一首聽起來很嗲甜的爆款歌曲竟然會是一個和他的愛寵有關的溫情故事。
做音樂不順利的那段時間有一隻叫湯姆的貓一直陪伴著他,有天湯姆意外得了貓瘟,醫生說那兩天可能就要不行了,小峰峰堅持救它,直到等來了奇蹟的那一刻就決心要寫一首歌給它。
王嘉爾還忍不住跟武術冠軍出身的小峰峰一起翻跟鬥。(還神同步了
總之,《這就是原創》這次用全新模式為原創音樂開啟一段新徵程,無論是對比《中國好歌曲》,還是其他音樂類節目,它都算是蠻成功的一次嘗試。
雖然有淘汰的賽制,也有榜單排名先後,但這並不是一個純粹選秀節目,它更像是個音樂派對,是一次音樂人之間的狂歡與交流,同時能讓每一個熱愛原創音樂的人享受其中。
看了三期之後員外的歌單已經充實了不少,所以別再抱怨聽不到好的原創音樂了,這不就正有這樣一檔良心的原創音樂節目等待大家去發掘嘛?
每個人對於音樂類型的喜好會有偏愛,但音樂本身並沒有高下之分,每一首優秀的原創音樂都很值得被更多人聽到。
圈內觀察員
一個不嚴肅的行業號
資深但不古板,有趣但不單薄
一鍵關注,獲取三倍快樂哦~
合作請聯繫微信:ALQX8085700 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