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社交平臺上看了一個牛娃的視頻,視頻中,5歲的小男孩面對採訪,英文流利準確,更重要的是,這個小娃侃侃而談,無論是最愛的城市,還是最喜歡的歷史時期,亦或是最愛的語言,他用英文講的有理有據,反客為主,竟能讓那位美國主持人插不上話,只能頻頻點頭。
看完,我暗暗吸了口氣,我果和那個娃最大的區別,不是詞彙量和日常對話,而是果果會如那個主持人般,插不上話,只能附和頻頻點頭....
在《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這樣寫道,「0-3歲,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間,就已經積累了高達3200萬的詞彙(包含重複語言)差異。在此基礎上,低收入家庭孩子掌握的詞彙量只有高知家庭孩子的1/2。」3000萬的詞彙差距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直白來說就是
家長說的話是否包含這些講話意識極大影響到娃以後這些能力的發展。運用到英語啟蒙中,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英文對話,要有營養。 打個比方,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娃說的英文口語,最多的是不是「Are you full? Did you finish your work? Do it Now! Come over here, Don't do that! Listen to me! you are great! Let's go... 」開車和小朋友一去出去玩,小朋友在後座上不系安全帶,前方遇到一個緊急剎車,小朋友頭直接撞到了椅子後背上,疼的一下子哭了起來... 讓你系安全帶你不聽,現在撞到了疼吧,這就是不聽話的下場。 寶貝,磕著疼不疼啊? 媽媽找個地方停車看看寶貝有沒有受傷,然後我們把安全帶系好,這次下次就不會發生這種意外了。 除了上述媽媽B的做法,媽媽C還告訴了孩子車在開,而我們在車上,我們跟車有一樣向前,突然,車停了下來,但我們的身體還在繼續向前,這是因為慣性,所以會磕到....
這些父母的話語和下意識的反應,會對孩子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語言的營養,因此而不同。 那麼,正常家庭英語啟蒙中,如何說,如何做,才有營養呢? 日常生活中的對話,
我們不需要去說出超出我們能力的詞彙和句式,只要保證每天能夠開口說,發音正確就行。
口語不好的媽媽,可以參考《跟小小孩說英語》或《萬用親子英語》裡面的句式,把常用的句式挑出來,每天背誦個一二十句,堅持每天在家中對話。 《跟小小孩說英語》和《萬用親子英語》電子資源請在後臺回復「
12」即可領取。 這兩套書的句式都非常簡單,媽媽們只要會基礎的英文,每天堅持背誦,就可以做到。
日常口語對話是創造沉浸式環境,給孩子創造機會去張口說。泛讀是增加閱讀量,進行輸入。甚至說,
書面語言要高於日常語言。
和孩子一起看繪本的時候,如果能有父母的引導,會提升孩子的參與度,從而高效地進行輸入。 英文不好的父母,可以使用點讀工具輔助點讀,父母陪伴著一起看繪本,強調解釋重點信息,做簡單的擴展遊戲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父母有能力在查好單詞之後自己給孩子讀,儘可能自己讀。 我和果果一起讀繪本的時候,發現她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更強一點。她更喜歡我們一邊指著圖片一邊做遊戲模仿一邊說,繪本中的一句話,從我嘴裡說出來,她不自覺的就會跟著我說,但是同樣一句話我放音頻給她說,她的小嘴巴則要很久才能被撬開。 這部分閱讀方法大家去一篇篇翻看我們往期的精讀方法和內容。 每一個繪本閱讀之前,父母需要提起做好教案, 準備好互動遊戲以及互動道具,讓孩子真正在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到語言。
低幼的可以模仿SSS視頻中的互動動作和歌曲,中大童可以通過遊戲,手工,角色扮演,習題等方式精讀。 家庭英語啟蒙,父母一定是要清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目標的,朝著相應的目標去努力。
如果是零基礎的低幼兒童,我們的目標就是大量的磨耳朵,簡單的日常指令+TPR教學+親子閱讀的互動遊戲。
在孩子有了大約500詞之後,我們需要豐富我們和孩子對話的語言,繪本的難度要開始升級,開始閱讀廖彩杏書單,分級閱讀,精讀繪本內容也要開始進行擴展和延伸。
在孩子能夠掌握1000以上的詞彙之後,我們的親子閱讀就可以開始進入橋梁書的階段,口語對話開始向有主題的方向延伸。
孩子掌握2000詞之後,閱讀方向更多地加入non-fiction 類內容,日常對話加入更多的話題討論深度。無論是英語渣媽還是牛媽,只要用心,我們都可以把我們的教育理念通過家庭啟蒙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滲透給孩子。今天的內容,除了方式方法,其實我最想強調的是:
溝通的營養。兩個英文口語同樣好的娃,碰到一起,一個能不停的拋話題,侃侃而談,一個或許只會說YES, Right, I agree with you...
若果果媽的文章能夠給大家帶來些許幫助,歡迎大家轉發+好看+分享我是果媽,美國留學和工作8年,一線教育工作者。家有4歲女兒,愛笑愛學愛鬧。分享育兒教育理念和資源,專注於英語,藝術,科學啟蒙...
公眾號:爸媽頻道
個人微信號:gymmb1
果媽微信家長交流群:
加果媽個人微信好友(gymmb1)
備註「孩子年齡」
邀請進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