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這兒出錯,怎麼不長記性呢?"
"都說從哪跌倒從哪爬起來,你卻是撞了南牆也不知道回頭!"
"考的不就是我們經常做的那幾種題嗎?怎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錯呢?"
"小錯不斷,大錯屢犯,最終也是一事無成!"
經常聽到家長或者老師這樣抱怨、責備孩子。
考試時錯題太多,同樣的錯誤反覆出現,這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
屢錯屢犯,屢犯屢錯,難道真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而且不只是我們,"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也有這樣的問題,明知吸菸不好,但是卻戒了又戒,即使因此轉學,也沒有戒斷;
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性格乖戾、任性、很難與人溝通,後來卻在很多方面都有傑出貢獻。
他們是通過什麼方法讓自己不斷精進,最終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呢?
一個共同的方法是善於反省反思。
曾國藩每天不管多忙、多晚都堅持反省自己一天的行為;富蘭克林則列出必需或者相宜的13種德行,每天反思。
反思自省不但讓他們改掉了身上的錯誤,而且還增添了很多優點。
所以,如果孩子經常犯錯誤,與其一味兒地責備批評,不如試試這個能創造奇蹟的方法。
具體該如何做呢?
總結很多名人成功的經驗,結合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做起:
1 "對標"記錄
《論語》中有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每天從三個方面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省,最終在孔子諸多學生中脫穎而出。
跨越時空,在一千多年以後,富蘭克林採用的方法與此類似。
通過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富蘭克林找出了13個必需和相宜的德行,列舉出來,每天對照,尋找差距。
他們在自省時採用的這種方法,可以稱之為"對標":列出標準,每天對照尋找差距。
而事實也證明,這種方法實用簡便,也非常有效
通過對標,問題變得量化,更加清晰,更有利於督促自己的行為。
那如何"對標"反思呢?
先找出自己經常出錯的一些行為,反思背後的原因。
如計算題經常出錯大都是因為圖省事盲目自信,作業做不完多是因為沒有合理利用時間,同一個錯題再次做錯是理解不夠深入等等。
然後由問題出發提煉出自己最應該具有的品德,或者是最需要改變的行為,列成"對標"清單。
比如浪費時間和堅持這兩種品行,是很多人都欠缺的,可以先從這兩項開始。
做成表格的形式,每天按照要求一一對比,對照勾畫並記錄。
2 拆生活
一滴水裡見陽光,能反映我們做事習慣和性格的,不一定是那些轟轟烈的大事,對待生活小事的態度往往更能看出性格上的缺陷。
所以,在反思時,學會拆解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同樣可以有很多收穫。
比如很多同學為什麼周末作業做得非常差?
首先可以回想當老師布置周末作業的時候,你當時的情緒和態度。
是排斥還是積極面對?如果站在老師的立場上你會覺得作業特別多嗎?與重點高中的夢想相比,暫時不能玩手機和打遊戲是不是也可以呢?
最後發現,作業敷衍了事,甚至抄襲的原因不過是目標、態度的問題,與量的多少其實關係並不大。
拆生活,有2點需要注意:
首先,不要只關注結果,而需要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
其次,學習拆解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個人經歷是有限的,通過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進行分析,同樣可以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啟示。
拆解生活,避免重蹈覆轍,還能獲得更多啟示和收益,行動起來吧。
3 寫反思日記
曾國藩即使在晚年仍然堅持寫反省日記,並抄錄下來讓親友批閱。
正因為如此,他戒掉了多年的菸癮,也改正了身上的諸多缺點和不足。
雖然剛開始我們會覺得浪費時間,或者覺得麻煩,但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益處多多。
首先避免遺忘。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時過境遷後,我們會根據現在的情況,扭曲自己過去的想法和對行為的解讀。
況且當新的事情不斷湧現,遺忘的速度會更快。
而在日記上記錄,就能最大限度地讓事情完整呈現,即使十年、二十年都可以重現翻閱、回憶。
其次,便於總結。
有句話說:"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重複相同的錯誤,只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
同樣的錯題、錯誤,有時換了個馬甲,我們就會再次翻車。
別人善意的提醒,總是不如自己總結的印象深刻,當頑疾無所遁形,糾正才能順理成章。
想要反思日記更有成效,在記錄的時候,不要只記錄結果,最好記錄下當時的情緒、反應、思考的過程。
越具體越容易發現問題,督促改進。
堅持反思和復盤,不僅能促進我們及時糾正自身出現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會產生一種複利效應,獲得成倍的收穫。
如果覺得寫在本上太麻煩,我們可以藉助手機,科技的發展,很多APP讓日記書寫更加便捷。
語音輸入,拍照保存……直觀,簡單易操作效果也非常好。
早行動早受益,方法好效率才能更高。
生活可愛,人間美好。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通過反思,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文/龍飛老師
家長都知道語文很重要,但語文如何複習和提分呢?試試這個方法考上一本、211、985大學的難度有多大?比大部分人想像的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