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檳榔,是檳榔樹上結的檳榔果。新鮮採摘的檳榔,橢圓,青綠色,也稱為「青果」。將「青果」分成兩半,去除果核,加上荖花(販賣時稱為榔葉)包裹的石灰,就製成了大家常吃的檳榔。雖然味道又苦又澀,但令口舌生津,神清氣爽,隨之滿口鮮紅,別有一番風味。在我國境內,嚼檳榔主要流行於臺灣、湖南、海南、福建等地。
但,如此受歡迎的檳榔,其實早在2004年就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已認定為1級致癌物質。(蒙牛牛奶中的黃麴黴素M1被該中心認定為2B級致癌物質)
樹上的檳榔果。
許多研究表明,經常咀嚼檳榔會明顯增加口腔黏膜病變的可能性,提高口腔癌的發病率。
在檳榔流行的國家和地區中,口腔癌的發病率名列前茅。印度是消耗檳榔最多的國家,也成為全球口腔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接近60%的居民咀嚼檳榔,該國口腔癌的發病率位居世界第二。口腔癌發病率為世界第三的所羅門島,居民咀嚼檳榔比例亦較高。在嚼檳榔盛行的臺灣,口腔癌發病率也很高,每10萬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
有研究者通過對152位咀嚼檳榔者和137位不咀嚼檳榔者的分析發現,84.4%咀嚼檳榔者患有口腔黏膜病變,遠遠高於不咀嚼檳榔者的37.2%。另外一組研究顯示,66%的咀嚼檳榔者有口腔黏膜病變,而不咀嚼檳榔者僅1.5%有口腔黏膜病變,同時在咀嚼檳榔者的口腔黏膜病變中有超過20%為癌前病變。
那麼檳榔為什麼會導致口腔癌呢?原因主要有3點:
1、物理性損傷:咀嚼檳榔時,檳榔纖維的摩擦會造成口腔黏膜的局部外傷和黏膜損傷。長期咀嚼檳榔,會導致損傷遷延不愈,形成局部的慢性損傷,從而引起慢性炎症、氧化作用增強和細胞增殖。研究表明,咀嚼檳榔者口腔黏膜細胞脫落頻率明顯增加。
2、生物毒性:檳榔含有大量的多酚和多種生物鹼,其中檳榔鹼是最主要的成分,約為幹檳榔淨重的1%。檳榔鹼能明顯促進上皮細胞的凋亡,並幹擾細胞外基質大分子(膠原、彈性蛋白等)的沉澱和降解過程。此外,與檳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也有一定的基因毒性。主要是由於其中含有的亞硝胺、丁香性多酚、活性氧化劑共同作用所致。
3、與菸草的共同促進癌症:單純咀嚼檳榔即可明顯促進口腔癌的發生,而同時吸菸的檳榔愛好者發生口腔癌的機率更高。吸菸本身也是口腔癌一個單獨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咀嚼含菸草的檳榔,唾液中的毒性物質會顯著升高,對細胞DNA合成等過程有明顯的破壞作用。
禁止吸菸與禁嚼檳榔的標誌。
臺灣國民健康局製作的拒絕檳榔標語。
口腔癌是發生於口腔的惡性腫瘤之總稱,在各種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則是指一些口腔黏膜的病變,雖然還不屬於癌症,但具有明顯的惡變成口腔癌的潛能。
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變性、口腔白斑、口腔紅斑等有密切關係。這幾種都屬於癌前病變的臨床表現,可以發生在口腔中的任何部位,最容易發生在舌部、頰部和牙齦黏膜。一般表現為增厚,粗糙的紅色或白色/灰白色斑塊。通常不會疼痛,可能會有灼燒感,也可能伴有潰瘍。其中,紅斑的癌變率最高,可達51%。
另外,口腔潰瘍如果持續2個星期以上還沒有消失、且不斷加重,也需要警惕。不管你嚼不嚼檳榔,有以上這些症狀的,請儘快去口腔醫院的黏膜科進行檢查。
除了帶來口腔癌的危險,嚼檳榔還會帶來一些其他影響。
1.對牙齒本身不好:長期嚼檳榔,對牙齒磨耗嚴重。
2.對牙周不好:檳榔汁跟石灰混在一起,容易形成牙結石,不僅影響美觀,而且影響牙周健康。檳榔纖維粗硬,還可能會刺傷牙齦或堵塞牙縫,造成牙齦的壓迫而發炎。
3.對口腔黏膜不好:輕則可能引起黏膜病變,重則演變為口腔癌。
4.對顳下頜關節不好:長期咀嚼會加大顳下頜關節負重,引起關節彈響,疼痛等症狀。嚴重時還可導致關節盤穿孔。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檳榔部分成分會損害味覺神經與唾液分泌,影響消化功能。此外,檳榔渣也刺激胃壁,嚴重可導致胃黏膜發炎甚至穿孔。
在檳榔流行的印度,商業化生產的檳榔果已被要求貼上明顯的警告標籤,恰如「吸菸有害健康」。在美國,從1976年開始就嚴禁各州之間運輸檳榔果,在加拿大,檳榔產品直接被禁止銷售。
所以,阿旺提醒你:如果你有嚼檳榔的習慣,趕快戒掉吧。
文章底部評論留言功能已開通,大家可以一起來互動啦~!把你想說的和想問的寫下來吧!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難在雜亂的消息列表裡找到視界君!
其實只要簡單的幾步操作,將視界君置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