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條新聞,可能讓許多朋友好奇起檳榔這種東西:
雖然沒有醫生明確給出的檢查結果,但根據新聞來看,這「櫻桃小口」也顯然不是什麼健康的結果……而吃檳榔呢,不僅有可能讓你變「櫻桃小口」,還可能變成這樣:
一則宣傳海報
……講真,這種櫻桃小口不要也罷,除非你有類似逃犯的易容需要。
而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檳榔的「功效」可不止於此:它們不僅能讓你心跳加速、成癮、牙齒發黑,甚至還能致癌。
我從小就對檳榔充滿了憧憬,現在想想,大概是由那首歌曲《採檳榔》引發的。我的腦海中現在還能搜索到那熟悉的旋律和唱詞——「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一個需要通過競技才能品嘗的零食,一定是美味的!
但真的接觸到了檳榔,感覺卻沒有想像中那麼愉快。我第一次吃到的,是好友從廣東特意帶回來的一塊包裝好的檳榔:一塊看似乾草的東西包裹在真空包裝裡,單單從賣相上就輸給了現今的各種糖果、咖啡、巧克力等。當然,我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嚼了一塊,一股濃濃的煙燻味升騰而起,嘴裡就是淡而無味的木柴感覺。那滋味就像在嚼一塊在灶臺上掛了十年的老臘肉,並且還沒有鹹味……
加工後的檳榔並不好吃,這使我更憧憬新鮮的檳榔了。
以販賣檳榔為主的街邊小店。圖片來源:flickr.com
在海南第一次吃到了新鮮的檳榔,結果徹底打破了我對檳榔的幻想。買檳榔的場景還是有幾分詩意的。幽靜的小村路上,巨大的榕樹下,支起一張小小的方桌,一個塑料盆裡裝滿了青綠色的檳榔,另一個盆裡放了幾個葉子疊成的小三角,從側縫裡露出方桌後面的老婆婆在似睡非睡地守著小攤。檳榔一塊錢一個,付錢後老婆婆會幫你把外皮切來。索要那個小三角包,人家卻示意我不要吃。苦於無法明確聽懂老人家的海南方言,無奈,我只能學著樣子把外皮啃掉,然後吮吸著裡面不多的汁液,然後咽下去一大口……吃著吃著就不對勁了,我完全沒有感受到什麼快感,倒是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之後喝了好多水才平復下來……就這樣,多年的檳榔夢徹底破滅了。
可是,轉念一想,既然這東西不是那麼愉悅,為什麼又有很多人趨之若鶩呢?檳榔的魔力究竟在什麼地方?
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國人嚼檳榔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東漢楊孚的《異物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檳榔,若筍竹生竿,種之精硬,引莖直上,不生枝葉,其狀若柱……因坼裂,出若黍穗,無花而為實,大如桃李……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下氣及宿食,去蟲消谷。」目前來看,這是關於檳榔的最早記載。
在這段記載中透露出幾個信息,首先檳榔的外貌就跟竹竿差不多,「一門心思」向上生長,在頭頂在長出了葉片。不用說,這其實是棕櫚科植物的的一大特點,不管是王棕,椰子,伊拉克蜜棗(椰棗)都是這幅模樣。當然了,說以檳榔為代表的植物「無花而實」就有點不對頭。棕櫚科植物是典型的被子植物,它們一定是先開花後結果的,只不過它們的花朵沒有豔麗的花瓣。但它們像玉米小麥之類的花朵,還是可以保證完成開花結果的過程,因而被誤認為「無花而實」了。檳榔的果實有點像迷你版的小椰子,這也不奇怪,因為通過分子遺傳學分析,檳榔屬和椰子屬的關係也是相當親密的。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椰子、檳榔都是棕櫚科植物的代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上面的記述中,還有一個要點就是吃檳榔後會有特別的作用,包括消食和驅蟲。可以看出,這時候的檳榔還是藥品,是為了健康才嚼的。在宋朝之前,藥品一直都是檳榔的主要身份。在晉代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有對檳榔藥用價值的記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甚至認為這種果實能夠驅除中國南方的「瘴氣」,因而與「益智仁、砂仁、巴戟天」並列為四大南藥。這足以說明檳榔在醫藥中的地位。
到宋朝之後,檳榔的用途開始有了轉變。它們不單單是簡單的藥品,更多情況下扮演了嗜好品的角色。大家是為了愉悅來嚼檳榔,特別是在海南以及廣東等嶺南地區,並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並且一度成為王公貴族的休閒方式。直到鴉片和菸草傳入我國之後,檳榔才慢慢從嗜好品之王的神壇上走下來。
當然,今天我們很多地方仍舊保持著咀嚼檳榔的習慣,只是嚼的對象不盡相同而已。
在海南,很多公共場所都不客氣地寫著——「禁止嚼檳榔!」這明明是種嗜好品,又不會像二手香菸那樣毒及無辜,為啥要禁止呢?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腳下。
初到海南的人會很奇怪,街道上經常會有很多紅色血跡一樣的東西,讓人不得不懷疑,「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到街上來吐血呢?」其實這些紅色物質根本不是血,而是咀嚼檳榔的人吐出的汁液。
如果只是單純地嚼檳榔,即便把它們嚼的再碎也不會出現鮮紅色汁液。倘若這時真的出現紅色汁液了,那很可能是因為牙齦和口腔黏膜被刺傷了。要想獲得紅色的果,就必須把檳榔,貝殼灰(如果沒有貝殼灰的話,也可以用石灰代替)和蔞葉(胡椒科胡椒屬的一種植物,有特殊的香氣)一起嚼。在這貝殼粉和蔞葉的協助下,檳榔中的檳榔紅色素(一種酚類物質)就會發生明顯變化,顯現出血一樣的顏色。更要命的是,這種檳榔紅色素不大容易被清除,所以吐在街道上的檳榔汁液很是讓人討厭。在這點上,檳榔倒有點像口香糖,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城市牛皮癬。所以,在公共場合禁止嚼檳榔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吃新鮮的檳榔,通常是在檳榔產地。因為新鮮檳榔不易保存,所以其他地方的檳榔通常是經過加工處理的,在絕大多數加工過程中,檳榔會先被清洗,然後就送去浸泡炮製,然後晾乾切片後,再經過炒制或者直接調味包裝就可以上市了。我最早吃到的那種包裝檳榔,大概就是這種檳榔了。至於其中的煙火味兒,大概就是來源於炒制了。
貝殼灰和蔞葉的加入,讓檳榔的賣相變得多種多樣。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兒,商家們又在檳榔裡加上了各種香精,變得奶油味,話梅味兒一應俱全。不過,這並不是檳榔能繼續存在和火爆的終極理由,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心跳加速。
聽起來有點奇異,但是檳榔確實有這樣的魔力。嗜好檳榔的朋友告訴我,吃過檳榔之後如同喝下「二鍋頭」,臉色潮紅精神亢奮。這些狀態並不是我們的心理作用,而是實實在在的生物鹼的影響。
檳榔中含有多種生物鹼,檳榔鹼和次檳榔鹼是最主要的成分。這些物質和其他生物鹼一樣都會對人體機能產生影響。其中,檳榔鹼可以刺激內源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結果是腦垂體釋放更多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之後讓腎上腺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果你已經被這個過程繞暈了也不要緊。我們就把嚼檳榔的結果說簡單點,那就是:在人體內產生了興奮過程。
幾種常見的生物鹼,檳榔中包含的生物鹼有檳榔鹼和檳榔次鹼等。圖片來源:class.med66.
如果玩過《星際爭霸》系列遊戲,就會發現,注射了腎上腺素之後,士兵們處於極度亢奮狀態,不管是行動速度還是攻擊頻率都有了明顯的提升。當然現實中士兵不會亂打針——但這種物質對於我們人確實有類似效果。一旦體內的濃度飆升,就會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也就出現像喝酒一樣的狀態。很可惜,我兩次嘗試都沒有達到過這種狀態,還被檳榔果的纖維刺痛了喉嚨和食道,看來檳榔註定不是我的菜。
當然了,檳榔的藥性還不止於此。檳榔鹼確實對絛蟲、蠕蟲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只是,在注意飲食衛生的今天,感染此類寄生蟲已經是比較稀罕的事情,也就不用勞駕檳榔出馬。除了對抗寄生蟲,檳榔鹼還能刺激平滑肌的蠕動,所以古籍醫書上記載的檳榔「消食」也是有道理的。從這點來看,檳榔還是保護人類健康的衛士呢。
知道了檳榔紅汁的真相後再聽鄧麗君唱「紅的像她嘴上的檳榔」,頓覺畫面太美……
但是檳榔的紅色汁液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比如把牙齒染得黑漆漆的(當然在有些地方,人們以黑齒為美)或者把街道搞得「血跡」斑斑。其實,這都是小問題,更大的問題是,檳榔嚼多了,有可能引發癌症。
吃檳榔致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也絕非危言聳聽。通過長期的跟蹤調查,科研人員發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有接近60%的居民都喜歡嚼檳榔,而該國的口腔癌發病率位居世界第二。我國臺灣也有嚼檳榔的傳統,當地每10萬男性居民中就有27.4例口腔癌患者。檳榔的威力不容小覷。
目前,我們對檳榔和口腔癌的認識已經比較清楚了,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檳榔中含有的檳榔鹼。檳榔鹼不僅可以影響到我們的神經系統,讓人進入亢奮狀態,還可以刺激我們的口腔黏膜細胞,讓它們進入不正常的生死狀態。通常情況下,口腔黏膜細胞都會自動更新,那些老的細胞會脫落死亡,但是檳榔鹼卻會打破這種生死平衡,促使上皮細胞在短時間內凋亡。事情還沒完,檳榔鹼還能讓細胞外的膠原蛋白意外地沉積填充下來,同時,作為檳榔鹼的幫兇——檳榔次鹼還能組織我們的機體來清除這些多餘的蛋白質。
檳榔帶給我們的傷害還不止與此,在咀嚼過程中,粗糙的纖維很容易刺傷口腔黏膜。這種經常性的損傷,也容易引發細胞的不正常增生。結合上述檳榔鹼的性能,結果可想而知,癌變只是量變引起的質變而已。
於是,檳榔再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究竟能在嗜好品的行列中堅持多久成了未知數。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檳榔就會再次回歸藥物的行列,繼續從事自己治病救人的本職工作了。(編輯:Sol_陽陽)
如果史軍如此詳細的描述還不足以滿足(打消)你對檳榔的好奇,那麼本AI再搬運一個評論:
「海南旅遊吃過人生中唯一一次檳榔。15分鐘後發誓此生再也不碰。」
「哦對了,還帶回來一顆給老爹……15分鐘後老爹發誓此生再也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