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零姐(jialingjie6)原創內容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轉載及合作請郵件18310230939@163.com聯繫。歡迎把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現在就選2020年內娛關鍵詞,那麼一定會有「女團」這個詞。
從已經成團的《青春有你2》,到高開低走的《創造營2020》,還有未播先熱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關於女團的話題在今年的熱搜榜上從來就沒有斷過。
不管你是不是看過今年的女團選秀節目,肯定聽過虞書欣帶火的流行語「哇哦」,也一定被「淡黃色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循環「洗腦」過,還看到過《創造營2020》鹿晗、黃子韜和吳亦凡同框畫面。
——節目如火如荼,話題和段子層出不窮,鵝廠和桃廠今年的女團大戰「誰贏了」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過,所以,今年的女團選秀算是出圈了嗎?
01
婧vs創 為什麼婧看起來比創要火?
要直觀表現這兩檔節目誰更火,有個網上流傳的段子是,在《青春有你2》決賽夜,創的贊助商「金主」皮下切錯號的搞婧↓
雖然從立項之初,這兩檔節目就開始被比較了,可無論段子怎麼調侃,「婧」與「創」之間的battle,很難用直觀的數據去表現,原因是兩者的「內容進度條」相差甚遠,一個已經結束,一個才剛剛「漸入佳境」,很難放在同一緯度去比較。
所以,不如探討一下兩檔節目不同的「招式」,以及其背後所展現的兩個「大廠」不同的所求。
其實到了今天,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女團選秀的節目並非什麼歌唱比賽或者說舞蹈大賽,這跟十幾年前的「超女」有著本質的區別。現在的女團選秀節目,本質就是一臺真人秀,而「秀」的內容並非選一群外形靚麗氣質佳會唱會跳的女孩。
這個「真人秀」,要麼是一場荒島求生遊戲,要麼是一出偶像成長連續劇。
創選擇了前者,婧選擇了後者。
《青你2》開宗明義,「不定義女團」。
這其實是婧能成功的第一個點,製作方敏銳地洞察到了女性審美在當下的多元化轉變,尤其是近兩年Girl Crush(意為:女性之間一種仰慕和喜愛的情感)的風潮,並在此基礎上樹立節目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不拒絕任何類型的練習生。
女粉絲追女團,更多的其實是種自我投射,「你代表了我,我pick了你」,「你是我想成為的那種人,要帶著我的夢想走下去」
而當這些粉絲組成了團體,給自己pick的女孩們氪金投票的時候,更多的還有一種「什麼樣的女性是值得被喜歡的定義權」。
這種關於「定義權」的爭論恰恰契合了《青你2》輸出的這個核心價值觀。
在這個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有著眾多風格不一的訓練生,想要做的是打破長久以來日韓女團審美標準,想要輸出的是能代表「中國女團」的多元化的審美表達。
成不成功呢?
歪果仁研究協會做了一期節目,專門讀海外觀眾討論《青你2》的評論,這其中很多正面評論都來自於對於「不定義女團」這個概念的讚譽。↓
這些圍繞著女性多元審美而展開的話題,與現在世界各地處於主流的女性主義潮流產生了共振,婧靠著這個點在海外圈了一大批粉↓
連帶著婧妹們公演的《十面埋伏》都把國風舞臺變成了一種文化輸出,幾個視頻在油管上的播放量都超過了百萬↓
可惜的是,前幾期話題度和概念是做出來了,到了後期,這個「不定義」的概念被一直圍繞著因劉雨昕躍至第一引起的「短髮C位」爭議自動被削弱了。
橫向對比《創造營2020》將主題思想放到一個「敢」字,倡導的主題是去勇敢尋找夢想這種老生常談的選秀話題,《青你2》的「不定義」顯然更容易投射出不同的女性群像,這讓女性觀眾pick不同的訓練生的同時,其實也在完成自我認同。
可如果縱向對比下在《創造101》時期,因為形象與女團格格不入的王菊走紅引發的社會命題討論度,婧的「不定義」命題顯然並沒有做到破圈層的傳播。
如果說在玩概念上婧比創來得「新」的話,那麼在賽制的突破上,創顯然比婧更有想法。
賽制大換血下,《創造營2020》一上來就是就打破了之前《創造101》「選座位-自我介紹-團隊表演-個人評級」的模式,導師更讓選手直接就進入了最強舞擔和Vocal大PK。
這就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節目最強的選手應該是什麼水平。
本意原本是立足「舞臺實力」, 這樣也確實會讓人產生該節目整體選手實力超強的感覺,觀眾們最先記住的,就是這個節目最優秀的選手。
這就好比把每個女孩都拋在一個荒島上,只有那個最努力撲騰的女孩,會被所有人看見,並讓大家萌發出一種簡單的信念,想「救」她。
問題是,這個賽制繞開了101系選秀節目原本最被吐槽的介紹選手和選座位環節,節目是緊湊了,但對選手們的性格挖掘卻明顯不夠。而且新加的後續流程相當複雜,個人訓練生battle之後帶領團隊走到上位圈,其他最差板凳隊的又要發起挑戰,幾位教練稱之為團隊戰,要看她們團隊的整體實力。
所以選了半天的最強個人有可能被團隊拖累,比如人氣選手希林娜依·高,從實力最強的首發位,掉到等級最差的板凳隊。
如此畫蛇添足,那為何不老老實實的先看團秀再挑個人呢?
而新賽制更大的問題是,《創造營2020》裡主題曲表現最好的七人稱為「神七」,地位可延續到第一次公演,最差的七人被稱為「尾七」,需要爭取才能獲得第一次公演的資格。
這七個妹妹卻是教練團直選出來的,觀眾的參與感就這樣被剝奪了,要知道這原本是鵝廠選秀節目的精髓所在。
與推出新賽制的創相比,婧老老實實用了《創造101》的賽制,而且比起競技感,整個節目更偏重說【人】的故事。
觀眾們幾乎可以叫出每一個婧妹的名字,應該算得上是《青你2》火的另一個表現了。
怎麼做到的?
通過講故事、塑造人物群像來助推訓練生出圈,進而整體帶動節目熱度。
因為疫情的原因,整個比賽都被拉長了時間,這也給節目採用一周雙播的播出方式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周雙播,對觀眾來說基本等同於追劇,節目如何把握好節奏就非常重要了。
婧用兩周時間完成初評級部分,意味著在這兩周內需要迅速建立起人物的初印象。可面對海量陌生面孔,要如何一下子抓住觀眾的心?那就急需一個代表人物。
《青你2》第一期就讓虞書欣出圈了:先是「小作精」人設穩固了人設,然後帶起流行語「哇哦」,很快霸榜了熱搜。
這一步也為婧始終領先話題夯實了基礎,建立起人物,特別是這麼一個有爭議性的人物,好比當年的楊超越,「紅黑」體質的選手,簡直就是選秀節目的寶藏。虞書欣先行「出圈」之後,後面的故事也跟著能說起來了。
愛奇藝先把她塑造成了一個訓練只有1個月的「小作女」,在第一期之後幾乎每期都會給她各種反應剪輯,助推了虞書欣的表情包全網「病毒性」擴散。
但這真的是虞書欣嗎?各種爭議之後,大家對她的期望值並不太高,因而當她秀出還不錯的《愛你》舞蹈的時候,觀眾好感度就來了。這支舞蹈也迅速在抖音和B站出現了大量翻跳。
同理,還有早在開播前,婧各種「料」層出不窮,比如秦牛正威和吳亦凡的緋聞,比如孔雪兒的私生活,還有段小薇P圖事件等等,一直被調侃是《青春有瓜》。
這些選手本身就給節目提前收割了一波關注與流量,但是節目開播之後,本欲眾嘲的追星女孩們隨著「劇情」的展開卻真香了。
這就是婧區別於創的最大點,整個比賽節目的敘事結構更像是一部連續劇,有劇情,講故事。
每一集都會有一個「高光選手」出現,比如卡十的乃萬說來這個舞臺是為了「脫離舒適區」,然後大家都看到了她變成了半個「導師」;
每一集也會有「反轉」,一直被罵是來蹭熱度的林小宅,也會被lisa點名表揚↓
每集一個小主題,每一個能被記住名字的選手都有自己的「劇情線」,每一個賽段都有計劃地推一位選手出圈。
這種「影視化」的敘事方式,就容易讓氪金投票的粉絲們真情實感,隨著選手的變化「入戲」,建立情感投射和價值認同。
所以到了決賽成團後,雖然罵得人非常的多,但你沒辦法否認的是,《青你2》確實給看這個節目的所有粉絲講了一個足夠動人的故事,也讓眾多的選手能被人記住名字。
02
選手出圈,就是女團出圈了嗎?
在這個話題先行的時代,讓話題出圈的核心,是引起大眾討論。
從《創造101》中楊超越的「逆襲」開始,兩年過去了,她成了團裡資源最多的一位,這本身已經證明,觀眾想看的女團選秀,女團運作已與傳統認知產生巨大偏離。
比起唱歌、跳舞和說唱的實力,顏值、人設和家境反而成了關注點。
就連《青你2》的總編劇在接受採訪中也承認了他們做的其實是挖掘人物故事:「對真人秀而言,編劇更重要的工作是通過設計賽制,挖掘人物身上的亮點,並且把它放大。」
到了今年,不管是婧還是創,吃瓜群眾還學了個新詞「皇族」,特指那些經紀公司實力強大,但遠不值得這麼多鏡頭和話題度的選手。
這些選手的存在,就更讓一些實力強,但是鏡頭少一些的成員的粉絲更加願意為此爆肝投票,這種「媽媽必須讓你有鏡頭,送你出道」的心態也很有意思,一方面依舊是傳統的偶像養成遊戲,另一方面則是有種見證偶像成長的快感,從而形成更加強烈的代入感。
所以,話題度決定了女團選秀的一切。
《創造營2020》在兩期立足「實力」,話題度不夠之後,也開始了「亡羊補牢」,輸出了敢說女王陳卓璇,這句「是我站得不夠高嗎?」,隨著她帶點不羈的微笑,火速成了一個網絡熱梗。
就連鹿晗露出一臉驚恐的表情,都變成了最新的表情包。
鵝確實要感謝陳卓璇,「創造營」默默無聞播了這麼長時間,現在終於靠「是我站得還不夠高嗎?」火了一把。
所以,在兩檔熱鬧的偶像選秀綜藝背後,總有觀眾提出一樣的問題:這是選女團嗎?還是選綜藝咖?
其實從製作方來說,不管是鵝還是桃,都背負著話題「出圈」壓力,畢竟,只有「出圈」,才能有底氣談論下一步的全產業鏈IP變現。
對於選手們來說,一些奇葩出位的表現,也許比默默無聞只表現實力更利於獲得鏡頭,而一個「偶像」要在選秀節目裡出道,鏡頭和剪輯是至關重要的。
但真正想要看到內地選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女團的觀眾們來說,看到的卻是近兩年來「成團即巔峰」的魔咒。
就好像Yamy在紀錄片《女團》裡說「出道和沒出道好像是一樣的,僅僅就是辦了一個發布會。」
就連一些選手的家長,都早摸清國內女團選秀的背後運作本質,很多時候是等榨乾選手們最後一點話題價值後,再把她們踢出這場遊戲。
畢竟現在的女團選秀,早已變成資本的博弈,更多的,只是熱點話題、劇本和資本的討論。
等到女團出道之後的運作也一清二楚:出道,拍戲、上綜藝,賺快錢。等這批選手的流量差不多了,再選一批新的選手出道。
更加讓人覺得諷刺的是,《青你2》和《創造營》兩檔選秀節目,都比不過一個未播先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2018年是內地偶像元年,但2018年後,女團選秀的夢想、勵志也逐漸淡去。
03
內地女團的夢想有多遠?
AKS總裁(AKB48幕後老闆)曾經在接受採訪中一針見血地總結了「偶像」是什麼:有人問偶像是什麼?表演很好就是偶像?並不是這樣的。粉絲依賴這位偶像,能共有夢想,能給予粉絲夢想的同感,這才是真正的偶像。
但是「偶像」這個詞並非等於排斥了「實力」這個詞。
日本AKB48為什麼總是被當成女團製造裡的典型來討論?就是因為她們把給予偶像和粉絲「夢想」的故事說得太好了。
經典例子是AKB劇場距離東京巨蛋有1830米,因而AKB組合從建立伊始就定下了「東蛋開演唱會的1830米夢想」,所有成員以及她們的粉絲都在為這個夢想努力,然後所有參與這個夢想的人靠著一步步提升實力,終於在7年之後在東京巨蛋開了8萬人演唱會,成為國民級組合。
這是一個偶像和粉絲共同書寫的勵志故事。
而隔壁的韓國呢?他們的行業共識和民間輿論也是一致的,選秀節目就是追夢,追夢就是要輸出一種能量,才能讓整個行業有良性循環,靠著這個良性循環和源源不斷的練習生輸入,才有了韓國偶像的「韓流」文化輸出。
這就是中國女團所處的殘酷現實,沒有像日韓專業化的運作模式,這些女孩從培訓到之後的出道、宣發和未來規劃,都是不成熟的未知。
而本該是最輸出強價值觀,以期出圈的女團,卻靠群嘲以及話題熱度頻繁出現在熱搜榜單裡,才能實現知名度的拓展,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可以想見,用話題出圈造女團,這不是第一次,也自然不會是最後一次。
馬上要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真的能創造出一個30+女團嗎?節目組和觀眾們都心知肚明大家想看的到底是什麼。
最後的最後,希望集美們手指頭能動起來:點擊文末的在看,或者星標加零姐,這樣小姐姐才知道自己站的是否足夠高了,是否被更多人看見我們的推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