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國電影集體爆發,那時的人們都在說:中國電影終於站起來了。但誰又會想到,25年後,跟張藝謀、陳凱歌都合作過的編劇蘆葦,會滿懷傷感地惋惜:「拍《霸王別姬》和《活著》的時候,我特別高興,覺得我們終於起步了。可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中國電影業從1993年到現在的27年,票房是越來越高,但是過億票房卻始終不容易得到過億的口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電影的製作是一項多領域合作的大型工程,整個電影產業鏈條從上遊製作到中遊發行再到下遊放映,很多工種沒有,比如說,專業的製片人、編劇不懂視聽語言、導演、演員、特效、資金分配、觀眾、發行、放映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問題。當然 這個每個小點都可以展開一堆,北北這一次就主要說一下導演這個方面吧。
提到這個我心情就比較沉重 給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吧
1. 《刺客聶隱娘》的導演侯孝賢從準備案頭,到開始拍攝,總共用掉了他14年時間。這14年裡,侯孝賢拍了4部電影,拍一部賠一部。2007年,在拍完法國電影《紅氣球的旅行》之後,侯孝賢陷入了迷茫:拍一部賠一部,假使有一天沒人給我錢拍片了,我該怎麼辦?
而在2012年,《刺客聶隱娘》開拍後,資金又經常掉鏈子,時常就會擔心會因為資金不足而使得拍攝計劃擱淺。
最終,憑藉《刺客聶隱娘》,侯孝賢拿下了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但《刺客聶隱娘》投資9000萬,上映後,票房只有5500萬,侯孝賢又賠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2. 青年導演胡波,2016年在青海西寧First青年電影節上,胡波帶著自己的劇本《金羊毛》走上了創投會的宣講臺。
雖然胡波並不是當年那場宣講會的7個得獎者之一,但胡波被王小帥老婆、冬春影業的製片人劉璇選中,投了70萬拍《金羊毛》。
2017年3月,胡波交給劉璇電影粗剪版,長達4個小時,並改名為《大象席地而坐》,當時作為監製的王小帥,希望胡波把時長壓到2小時左右,以適應市場規律。
但之後胡波交出的修改版,僅比前一版少10分鐘。對於王小帥,這個時長顯然「不合格」。但胡波始終堅持3小時50分鐘的版本,衝突因此而起。
2017年10月12日,北京東五環一幢住宅樓的樓梯間,胡波用一根繩子告別了這個世界,對抗他所厭惡的「市場規律」。
離開前,胡波發了條微博:
這麼多年,從來沒想過一個問題,電影是什麼?電影就是——屈辱、絕望、無力,並使人像笑話一樣活著。
之後 在第55屆金馬獎,《大象席地而坐》獲兩項大獎
胡波媽媽上臺領獎,李安說:我真的很想抱抱這位母親
3.張藝謀用了2600萬順利拍完《有話好好說》,最後只賣了800萬
4. 《鬼子來了》在唐山殺青, 48萬尺膠片,9個月的剪輯,《鬼子來了》出現在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上,並被陣陣掌聲包圍。同時,姜文拿下了僅次於金棕櫚的評委會大獎。
但在國內,《鬼子來了》被禁止公映,姜文也被禁止五年內不能再擔任導演。至於被禁的原因,一直是個謎。有人說,是因為姜文沒有經過審查,私自把電影拿到國外,還獲了獎。也有人說,是因為電影中農民們沒有反抗,沒有紅軍,也沒有遊擊隊。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五年後
領導問姜文:你怎麼不拍東西了?
姜文:讓我拍嗎?
領導:誰說不讓你拍了?誰能攔得住你姜文拍電影啊?你姜文拍電影肯定有市場,應該抓住機遇。
姜文正式解禁那一年,婁燁卻正式收到國家廣電總局的通知:五年內,禁止拍任何電影。
當年 被解禁了一批導演。現場一位官員的話意味深長:
今天我們給你們解禁,但你們要明白,你們馬上就會變成市場經濟中的地下電影。
投資8000多萬的《太陽》,跟英皇的投資人楊受成見面時,姜文就說:大哥,這部可能不賺錢,因為這不是個商業片。楊受成說:沒事兒,我是一個要臉的人,我不在乎錢。公映後,果然如姜文所料,最終票房只有1800萬
但是
中國就誕生了第一部票房過10億的電影。
這部10億電影,就是徐崢的導演處女作《泰囧》。
去泰國拍了這部投資只有6000萬的《泰囧》,上映後,票房高達12.67億。
看了電影,華中師大文學院教授曉蘇忍不住大罵:《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電影,低俗、庸俗、媚俗!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說上面的例子 都是想說明,現在是流量的時代,即使是爛片,包裝起來都有人會去看,賣個情懷票房就都很高,甚至是衝著明星去,不論拍成什麼樣子。
藝術應該百花齊放,人們喜歡商業片,北北也不反對電影從業者拍攝商業片,但是北北認為藝術從業者應該是去引領大眾的,而不是一味寵著大眾的,跟著大眾走的。觀眾喜愛看商業片,但中國電影商業片目前水平又有限卻一直止步不前,這就是電影界的問題之一。
而現在大部分人還是什麼樣的,有人彈鋼琴「嗯,彈得真快!」有人唱歌「嗯,飈得真高!」這要擱電影裡面就是,「嗯,這是我喜歡的明星演的!」「這個真搞笑!」「這個真狗血!」
早些年,和「作家」一樣,「導演」是個讓人敬畏的詞,如今電影沒有那麼多的敬畏,倒像是一場娛樂。一代代電影人出發、迷茫、掙扎、尋找,一場場電影夢誕生、變質、破碎,最後都毫無例外地變為無可奈何。
其實說到底,阿群還是認為,與其花那麼多錢去拍一些片子,不如想想辦法,在提高部分國民的審美和鑑定能力上面去花功夫。
註:部分資料來源於知乎
喜歡可以關注阿群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