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心語
《夏目友人帳》在上映之初,就曾被業內斷言:這是個並不太理想的檔期。因為前有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後有漫威英雄系列《驚奇隊長》的追擊。
然而上映12 天后,憑藉1.1億的票房成績,《夏目友人帳:緣結空蟬》卻躋身為第10部在中國內地票房破億的日本動畫電影。
從2008年《夏目友人帳》第一季播出,到2018年劇場版上映,歷時十年的《夏目友人帳》成為了日本「治癒系」動畫中最具代表的IP之一。或許正是這一足夠鮮明的標籤,幫助其在華票房輕鬆過億。那麼其他票房賣座的日本動畫電影又有何共同之處?
根據數娛夢工廠的統計,近年來日本引進片中票房排名前十,且過億的動畫分別為:
《你的名字》《哆啦A夢:伴我同行》《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龍貓》《哆啦A夢:南極大冒險》《名偵探柯南:零之執行人》《夏目友人帳》《航海王之黃金城》《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火影忍者:博人傳》。
令人驚嘆的是,被中國網友戲稱為「藍胖紙」的哆啦A夢獨佔4席。在如今IP走衰,業內褒貶不一的當下,至少在日本引進動畫的這個領域,「IP就是票房生產力」的金科玉律依然不曾改變。
動畫片賣座背後的基本公式
拋開《你的名字。》這個極小概率的爆款,從整體來看,能夠在中國取得破億票房的日本動畫電影基本都是在日本連載多年,並在大陸有較高知名度的IP作品。
一方面取決於IP的連載時間和知名度,像《海賊王》與《火影忍者》都是國民級的大IP,又有中國網絡視頻的多年播放培育,群眾基礎自然不在話下。另一方面像《哆啦A夢》更可以吸引低齡觀眾,天然屬於觀影人群可以一拖二、甚至一拖三的家庭向作品。
但也並非所有的日本動漫IP都能獲得良好的票房收益,比如2016年曾經上映的《聖鬥士星矢》票房僅3800萬,《櫻桃小丸子》和《蠟筆小新》劇場版也均在2000多萬的水平。這些雖然也皆是膾炙人口的經典IP作品,但最終的成績卻並不盡如人意。
這或許可以歸結為兩點原因:一是作品的情懷;二是作品的上映速度。
大多數的觀眾在看這類經典動漫IP的電影時,大多數是由情懷加持產生的動力,去電影院算是一償夙願。但往往這類作品不能太過於低幼或者惡搞,如果說《哆啦A夢》能激起觀眾對於友情、科技與成長的美好回憶。那麼《蠟筆小新》和《櫻桃小丸子》就存在一定「硬傷」,容易產生大齡觀眾缺少熱情,而幼齡觀眾不熟悉這一IP的局面。
此外,上映速度也是票房的最大考驗。正常按日本DVD的發售速度,以半年為節點,半年後一旦DVD發售,下一刻面臨的就是盜版資源滿天飛,這也對票房造成致命打擊的關鍵性因素。
將2015-2019年日本電影按年度票房從高至低排列,可以鮮明地看見上映間隔距離越短,票房收入越高。2015年由於是日本動畫電影引進激起水花的開始,上映時間的間隔即使偏長,但出於情懷,觀眾依然非常願意買單。但往後的年份裡,越是距離上映時間長,則引入中國後的票房越差。
如果套用以上判斷公式,《夏目友人帳》的票房佳績就不難理解了:一個網絡上播放了近十年,每季的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的經典IP,外加趕在半年期限之內在中國內地上映,難道還有不賣座的理由嗎?
有IP基礎,宣發就不重要了嗎?
其實,即便有不錯的觀眾基礎,也有一類需要格外謹慎的日本動畫IP,代表作品有《黑子的籃球》《刀劍神域》和《Fate》系列。這類作品在二次元圈層中有著極高的呼聲,《黑子的籃球》《刀劍神域》都是曾經在一年內佔據各類二次元榜單的作品。
但這類作品的缺陷同樣也很明顯,即在短時間內熱度很高,當熱度過去之後,口碑反撲的速度也極快,核心粉絲熱烈追捧,但往往口碑毀譽參半,經常被認為名不符實。最早的《罪惡王冠》到今年的《東京喰種》,皆是此類作品的代表。
如果能趕在這個短暫的熱度裡上映電影,或許票房能夠有值得稱道的可能,但按如今國內的審核標準,這幾乎變成了不可能實現的故事。
《Fate》系列,尤其是最早的《F/Z》皆屬於」神作「系列,同類的作品包括《命運石之門》《魔法少女小櫻》等。這類作品往往評分極高,最後轉折出人意料而引人深思。但這類作品同樣面臨著」曲高和寡「的風險,雖然在二次元中口碑極好,核心粉絲粘度高,人人稱道,彼此安利。
但此類作品往往對沒有IP基礎的人群非常不友好,「出圈」難度極大!對於核心二次元以外的路人群體很難產生吸引力,基本屬於高度粉絲向作品。
想要破圈。IP基礎只是根本的一部分,宣發是更重要的部分。但由於中國市場的相對早期和本身審核制度的拖延,最終的宣發效果一言難盡。
首先由於引進片審核導致的檔期問題,留給作品宣發的時間本身就不長;其次,日本動畫電影的引進方,大多沒有什麼電影宣發經驗,而又往往面臨著成本和票房的博弈——高成本的宣發很可能換不來高票房,只能帶來損失,最終反而放棄了宣發。
比如去年的《黑子的籃球》、今年的《魔神Z》基本沒有聽見宣發的動靜,票房表現之差令人心碎。
而擅長日本動畫引進片宣發的玩家中,光線傳媒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既拿出了《你的名字。》這樣的宣發經典作品,也有《夏目友人帳》這樣相對成功的作品,但同樣也踩過《煙花》之類的坑。
就目前非低幼向動畫作品的宣發渠道而言,以B站、微博、票務平臺是主要的線上渠道,線下的導演、演員或是工作人員的配合宣傳、觀影會、首映禮或是上映會是基本套路。有錢的引進方往往還會請流量明星擔當推廣大使,演唱推廣曲。如王源為《夏目友人帳》的獻聲。《龍貓》宣傳時期秦嵐與宮崎駿的合照等。
通過線上宣傳最終大眾引起關注、引發討論是最終目標,但往往不少作品連第一步引起核心觀眾關注都可能難以做到。
得女性觀眾者,得票房
數娛夢工廠還發現:無論從傳播角度,還是IP本身的角度,選擇女性觀眾比例更大的作品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票房破億的十部作品中,除《哆啦A夢:伴我同行》沒有相關數據之外,剩下九部影片中,有7部作品女性觀眾的想看指數比例遠高於男性,尤其是票房居高的幾部作品。
首先,從作品IP本身而言,《火影忍者》和《海賊王》從題材上,熱血、戰鬥的冒險題材在男性觀眾群體歡迎程度更高,但在認知度更為廣泛的IP作品中,女性觀眾的比例開始居高不下,即使是《名偵探柯南》這樣探案作品,女性觀眾的付費意願要高於男性。
而電影院這一場景同樣兼具社交功能,從這一層面,尤其是情懷向的作品,女性以電影院場景作為社交活動的選擇,也是潛在拉高票房的重要原因。
從傳播的角度而言,把握住女性觀眾市場基本就能佔據大部分的主流社交平臺和傳播渠道,這一定理在任何圈層中都基本適用。
由女性觀眾或是組成「飯圈」在宣發上的戰鬥力,創造力和表現欲望,甚至可能超出宣發方原先的預期。以《夏目友人帳》為例,早在電影在日本定檔時,就有粉絲開始自發上傳、翻譯電影的預告PV 、在日先行上映會的映像、聲優見面會、訪談等等內容素材。
而在電影宣布將在中國上映後,在宣發方和粉絲的推動下,《夏目友人帳》的音樂、同人、回憶等等,以及圍繞「貓咪老師」這一可愛又霸氣的反差萌形象,進行了一系列二次創作直接推高了作品熱度,最終成功反哺在票房上。
「IP基礎+快速上映+情懷宣發+女性群體」,是我們認為一部日本動畫電影,能否在中國取得成功可能的潛在公式。屏幕前的你還有哪些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