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女,1992年11月,山東無棣人,於2017年10月考入慶雲縣徐園子鄉初級中學,擔任三個年級12個班的信息技術老師,同時主動擔任起學校留守兒童管理工作。
2017年10月8日,是王璐老師上班的第一天,在入職談話的過程中,王璐老師了解到了農村中學的現狀。教學設施是完善的,但是由於師資力量的薄弱,缺少專業性的信息技術老師,很多初中學生的對信息化水平的認知還都停留在電腦是用來打字兒的,玩遊戲的,看視頻的。王璐老師內心五味雜陳,當時少兒化編程,3D列印技術等技術都已經進入校園,信息技術課程已經有了巨大的革新,而這裡的孩子,對於信息技術課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也就是自己上初中的那個時代。儘管擁有信息技術高級教師資格證,但是從來沒有教學經驗的她,已經暗下決心,一定要當好一個合格的老師,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教孩子學知識,開眼界。
然而僅靠著書本上的經驗教書是不夠的,進入徐園子鄉初級中學以後,王璐老師認識到,自己的身邊有那麼多優秀的年輕教師,他們以校為家,不僅教學成果突出,更是和學生打成一片;更有一批優秀的老教師紮根農村教育,山東省特級教師武金蘭校長,德州最美教師劉雙全老師,慶雲縣唯一一名正高級老師胡希榮老師等。在學生面前她是老師,她腦海中有著專業的信息化知識,在同事們面前,她仍然給自己定位成學生,學習怎麼樣把腦袋裡的知識,教給學生們。她虛心請教,學習徐中特色教學—翻轉課堂、365x本真教育;堅持聽課、評課、做筆記。她的課堂上,不僅有歡樂,更多的是給學生們擴展的各種新技術,新科技。每當聽到學生們傳來感嘆的聲音,是她最驕傲的時刻。
她的專業和平易近人,很快成了同事們的技術後盾,小到文字排版課件設計,大到教師用機的維修,多媒體的維修,同事們開玩笑,說王璐老師就是一個螺絲釘,哪裡需要哪裡擰。剛上班的日子,她像一個小陀螺,上課的時候在忙,不上課的時候也在忙。那個時候的她,並沒有告訴校領導和同事,她是一位單親媽媽,剛入職時,孩子才剛剛滿三個月。真正瞞不住的事情是因為17年12月的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由於基礎差,才教了兩個月的學生,就要參加考試,這可把她急壞了。每個班一周一節的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她厚著臉皮去跟武金蘭校長要課,她表示,只要時間允許,學生們可以學好並考好的,不能因為信息技術的成績,拖累了畢業年級學生們的中考成績。其他課程也特別緊張,最後通過武金蘭校長的協調,將晚自習的課程安排給信息技術練題。這樣一來,晚上就要帶著孩子來上課,調試考試系統,那個冬天,孩子還不到6個月,在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多媒體教室裡,一呆就是一晚上。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一到學業水平考試,武金蘭校長就會主動協調課程,提前加課,避免冬天的事情再次發生。那個時候,王璐老師就認識到,老師教書育人,重在教書,更重在育人。她決定,要向武金蘭校長一樣,做一個有溫度的教師。
除了上課,王璐老師還兼任起辦公室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了學校裡有這樣一群學生,他們被稱之為留守兒童。這群孩子中父母,並不只是常年在外打工,還有一些孩子父母離異,爹不疼,娘不愛,打小隔代撫養,只解決溫飽,不注重孩子學習的培養和心理上的關注。通過一次偶然的心理輔導活動,她熟悉了一名勤勞樂觀的大男孩,她從來沒想過,這樣樂觀的一個孩子勤勞的孩子,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爸爸常年在外,小學三年級時,爺爺奶奶去世,平時放假,只有自己一個人生活。這個學生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同樣作為單親媽媽的她,更能理解,一個人生活的艱難,更何況,在她面前的這個學生,還不滿14歲。從此以後,她默默承擔了這個學生的家人身份,關注並督促他的學習。在一次家校共育的活動中,所有的孩子都有家長陪伴,而這個學生自己孤零零的坐在最後面,王璐老師協調好手頭上所有的工作,默默的坐在了這個學生的身邊,那一刻,那個樂觀的男孩笑著流出了眼淚。
一個老師的榮光不止於教出了多少優秀的學生,也在於她鼓舞了多少學生,溫暖了多少學生。老師的愛,也將會成為學生人生路上前行的動力。通過這件事情,王璐老師主動承擔起學校留守兒童管理的工作。每學期開學都是她最忙碌的時候,除了教學工作,摸清學校有多少留守兒童,家庭情況分別是怎樣的,孩子們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日常中怎麼進行關愛工作,都是她最關心和必須去做的事情。鄉裡負責留守兒童工作的老師說,王璐老師做的這個工作,我放心。
工作三年,她工作上踏實肯幹,帶孩子加班是常事。疫情期間,更是主動承擔起線上教學的技術支持,開課之前,她為老師們挑選和測試軟體,開展技術培訓,遠程幫老師們調試設備。開課之後更是時刻關註上課情況,保證出現技術問題能夠第一時間解決,讓孩子們在家也能學習,保證了疫情期間線上課程的正常開展。王璐老師開展的線上課程培訓和技術支持,受到了學校領導的讚揚和同事們的稱讚。
正是因為她怕自己做不好一個好老師,才會在工作中加倍付出。用愛的教育,溫暖了徐中的留守兒童,用專業性知識擴展了徐中學生的眼界,用敬業的態度,為徐園子鄉初級中學增添了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