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劇《隱秘的角落》,看完之後很多人都會即憤怒又感慨,張東升這種表面上看起來老實巴交,善良溫和人,設計了連環殺人案,殺起人來不眨眼,是什麼讓老實人壞起來竟然這麼惡毒,兇狠、殘暴,讓人毛骨悚然?
最初的張東升是一個熱愛數學的學霸,因為喜歡徐靜,放棄了一個博士學業,背井離鄉,拋棄一切,只希望能和徐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跟著徐靜來到了她父母所在的小縣城,做了一名課外班的代課老師,收入不穩定,社會地位比不上真正的在職老師,更比不上做護士的老婆。
妻子徐靜打心眼裡瞧不起張東升,包括嶽父母親戚朋友也也瞧不起他,總是冷嘲熱諷,說話尖酸刻薄,張東升一直隱忍著做一個好女婿,好丈夫,周全無私的照顧著她們一家人的生活,但是他的付出還是沒有換來徐靜和嶽父嶽母對他絲毫的尊重。
徐靜嫌棄著張東升的方方面面,對張東升說話總是高高在上,愛搭理不搭理,讓他受不了的是妻子公然的和別的男人幽會,給他戴綠帽子,提出離婚,為了他心愛的人,他可以拋棄一切,結果落的一文不值,心理極度不平衡,心理由開始的愛,逐漸的變成了仇恨。
身邊親人中總是有一些無意的「有毒人」往一個健康心理的人心理塗抹黑色陰暗的東西,原本這張漂亮的白紙就開始變色,由明亮色開始逐漸變成陰暗的黑色。
何為「有毒的人」,他們有可能是們的父母、長輩、兄弟姊妹、同事、領導、朋友,他們用「隱形虐待」的方式對待他人,給他人造成終身的無法抹去的傷害。
《治癒隱形虐待》一書中指出「隱形虐待」也稱為心理虐待,心理虐待中施虐者的施虐行為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對某個目標長期而重複性地施加傷害,通過長期的「精神暴力」(洗腦糾纏,貶低,污衊,控制等行為),「情緒暴力」(無視、孤立、摔臉色、拒絕溝通等冷暴力、以及威脅、恐嚇、砸壞物品等激進行為),「言語暴力」用侮辱、咒罵,威脅、挖苦、諷刺、中傷等方式,對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進行嚴重傷害的一種行為。
施虐的「有毒人」用暴力語言和精神暴力對身邊的人放「毒」,用毒藥不斷的去傷害他人,原本善良的人成為受害者,被毒藥一點一點的腐蝕,由開始的刺痛到後來腐爛,長期的腐爛也變成毒藥不斷的向外散播,也變成了」有毒人「,當初的受害者又變成了施暴者。
嶽父嶽母的嫌棄和鄙視,妻子赤裸裸的挖苦和出軌,將張東升原本的自尊一刀一刀的剝光糟蹋到底,善良的心被他們戳得千瘡百孔,一點一點的傷害變成了一點點的仇恨,最後變成了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不會讓你們好過的結局。
張東升是被徐靜和嶽父母隱形虐待才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兇惡殘暴的殺人犯。
心理虐待不同於身體的虐待,身體的虐待,這個傷口是可以癒合的,而心理的虐待是很難被癒合,有時心理上對一個人精神上的摧殘往往是毀滅性的,它可以讓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厭惡自己,厭惡世界,乃至對人生絕望卻還不自知。
長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受害者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和性格方面的負面改變。例如嚴重抑鬱、焦慮挫敗、低自尊、自我貶低、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有罪、活該、嚴重貶低自我價值、甚至厭世輕生、報復社會和他人。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母親周春紅,與朱朝陽的生父朱永平離婚之後心裡充滿了怨恨,情緒易怒,在片中周春紅很愛朱朝陽,想盡辦法給他補充營養,經常給他零花錢,但她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好好學習,給我爭口氣」,不允許兒子有其他的想法,一切都得聽她的。
周春紅對朱朝陽的愛成了她對兒子施暴的道具。
周春紅熱好了牛奶端進兒子的臥室,兒子戴著耳機在看書,看見媽媽放在桌上的牛奶,趕緊說了一聲,「謝謝媽」。
她讓兒子現在就喝,兒子說「一會再喝」。
母親說「喝吧,喝完了,早點睡覺,我好洗杯子」。
兒子拗不過母親,心不甘情不願的端起牛奶一小口一小口的喝。
周春紅嫌他喝的不爽快,拿過杯子自己嘗了一口,有那麼燙嗎?這不正好嗎?喝涼的對胃不好。
朱朝陽看著媽媽放下杯子,不想搭理她,戴上耳機繼續看書,「我自己會洗杯子」。
氣急敗壞的周春紅一把撤掉兒子手中的書和耳機「你現在長大了,自己能照顧自己是吧?你怪媽媽沒照顧好你是嗎?如果你爸爸是個負責任的人,如果他不拋棄我們,今天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朱朝陽沒有說話,睜大眼睛看著,拿起桌上的牛奶一飲而盡。
母親想給兒子擦去嘴邊的奶漬,兒子不由自主的往後躲閃。她的情緒失控,兩隻手牢牢抓住兒子的下巴,狠狠地胡亂擦摸兒子嘴邊的奶漬。
那一刻朱朝陽感覺到是恐懼:你必須接受媽媽的愛,你要感謝媽媽對你的付出,永遠不要說不,否則媽媽就會從那個愛你的人變成一個可怕的人。
這種母愛,給到的孩子不是愛,而是令人窒息恐懼。
身邊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虐待更是司空見慣,「你怎麼這麼笨,笨的像頭豬,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要是能做成這件事,豬都會飛起來」「就你那笨樣,還能考上大學」、「生你就是來給你哥哥和弟弟換媳婦的」。
兄弟姊妹之間為了爭寵爭愛可以破口大罵,老死不往來。
領導拍著桌子對下屬說,「養你們這幫沒用的東西 ,爭臉的事做不來,一個月給你們發那麼多工資,簡直就是白養了你們,下個月要是還這樣的業績,都給我滾回家去」。
這樣的言語在我們身邊是不是隨處可見?
披著「愛」、「都是為你好」外衣的行為,它的其危害常常被忽視,就像是有人在你杯子裡投放了一種無色無味的毒藥,喝下去這杯水的人是無法看到自己所受的傷害,直到長期攝入的毒素在身體裡出現了不良的反應才會發現,這樣的過程就像「煤氣燈效應」。
1944年美國一部電片《煤氣燈下》,引起了軒然大波,此電影描述了妻子被丈夫運用心理迫害謀害。
丈夫就是運用「煤氣燈效應」,讓妻子逐步變得自卑,不斷打壓對方,讓她不斷的認為自己有病,最後變成一種「精神癲狂」的狀態,後來這個丈夫繼承了妻子的所有的財產。
心理學上,將這種效應,稱之為「煤氣燈效應」,是一種「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
父母口中的「你不行」、「笨死了」等信息就是對孩子的洗腦,他們會故意地說一些類似的話然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漸漸相信父母的話,失去了自己的信念,一蹶不振。
一個33歲的女生,大學畢業10年,一直不出去找工作,她的同學有的成了白領,有的成為高管,父母很是頭疼,不斷的罵她,她回應父母的,「從小到大我無論做什麼事,你們都在打擊我,總說我要能成事,你就給我跪下,要麼就是你要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她的父母不斷逐漸摧毀她的認知,令她處於慢性中毒的狀態,她已經完全接受了父母對她的認知,什麼事兒都做不了。
利用親密關係打壓一方
這種親密關係可能會造假,利用你對我的信任,不斷否定你,打壓你的一切,愛得越深刻,受到的摧毀也就越大。
之前的一個同事,丈夫動不動就打老婆,打完之後,就對自己的行為很懊悔,給老婆下跪,不停的道歉「你知道我有多麼愛你,看見你和男的說話就忍不住動手打了你,這是我的錯,你要原諒我」。
施虐者總是能夠把自己的行為掩飾的很高尚,披上一層朦朧的面紗,將暴虐不斷美化,對於施虐者,他們享受在虐待他人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掌控感,並且他們很清楚自己所作所為的性質。
警惕著這些披著「我都是愛你」、「都是為你好」美麗謊言的外衣,隱性虐待他人施暴者對你的侵害。
以下幾種是不太容易被察覺的心理虐待
限制社交:貶低你的朋友,幹涉你和朋友的交往;懷疑你的生活作風,對你進行嚴密監控、道德指責;不僅限制你與異性的交往,還限制你和同性朋友的交往;甚至,他連你和家人的來往都要限制,讓你和家人斷絕關係等。
經濟控制:如果對方經濟狀況好,可能會要求你放棄工作,甚至會阻撓你的職業發展,要你脫離社會;如果對方經濟狀況不如你,則可能要求你把賺到的錢都交給他「保管」(此刻往往會伴隨著對你能力的貶低,以此來佐證你無法管理好財務,必須交給他)。
限制行動自由:你去過哪裡、將要去哪裡、去幹什麼、和誰去、去多長時間,都要向他報告;行動的所有細節都要向他反覆澄清、核實、比對,證明你沒有脫離他的掌控;時刻查手機、查通話記錄,甚至沒收手機、電腦、扔掉衣服,不讓你出門。
張東升在劇中從一個被人虐待的受虐者,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施暴者,先是帶著嶽父嶽母爬山,在山頂上推下了嶽父嶽母開始,殺死妻子,逐漸殺害了王瑤的弟弟王立,到殺死可愛的普普。
前段時間,一個律師母親被15歲的女兒勒死的一報導,引發了眾人的不可思議,究竟有什麼的仇恨能將自己的母親勒死?
母親的過分強勢和操控,對女兒非常的嚴格,希望女兒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去發展,不能反駁她。
要求女兒的成績必須考在前幾名,希望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這類的大學。
離婚之後不讓女兒去見父親。
調查女兒交往的朋友,讓女兒在同學當中被孤立……
女兒曾對媽媽說,你雖然給了我很多,但從來不考慮我的精神感受,不考慮我是怎麼想的,你讓我不快樂,讓我快窒息了。
長期被精神虐待的孩子有了很多的憤怒,這些憤怒轉換成了攻擊性行為。
最後這把虐待孩子的利刃,變成了劃向了自己。
別讓你的愛成為他人成長路上不可磨滅的傷害。
如果你也是心理曾經遭受過傷害的受虐者,只有認清自己,治療成長自己,才不會把這種傷害帶到下一代。
我們不再停留的,那些故意傷害我們的人身上難過,否則我們永遠沉浸在施暴者給予我們的傷害中無法自拔,跳出怨恨進行自我療愈。
一些長期被虐待的倖存者,過度的壓抑自己的憤怒,憤怒積攢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有一個爆發。
倖存者可以自救的一種方式就是不要過度壓抑自己的憤怒,允許自己的憤怒情緒高漲。
心理虐待卻十分隱匿,所以,常常被人看不到和誤解,然而這恰恰是施虐者所使用的一部分手段,只有通過自己的一份覺醒學習與成長,擺脫自己的受害者身份。
認識和意識到自己正在遭受隱形暴力的對待,走出陰影是第一步,一個人想要修復曾經被虐待的傷害,除了積極樂觀看待世界之外,還需要一個整體的治療體系來幫助。
《治癒隱性虐待》本書的作者是香農託馬斯,一位持證的臨床社會工作者(LCSW),德克薩斯州南湖基督教輔導中心的法人和首席治療師,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社會工作系的實踐指導和諮詢委員會成員。她很擅長幫助人們去克服生活中的挑戰,並看到她的來訪者能充分發揮其自身潛力。
《治癒隱性虐待》,拒絕被隱形虐待、被剝削、被凌辱,成為別人手中待宰羔羊!從心理虐待康復六階段之旅開始,開啟療愈行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