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之光】來自香港貧窮單親家庭循異夢跟隨神,在臺建立近百位弱勢者的「匠愛家園」

2021-02-11 以薩迦復興傳媒


位於高雄岡山的「匠愛家園」,由來自香港的孔漢釗牧師和師母郭敏琪創辦,為社會邊緣人打造一個家。來此的人們,當看到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之間,竟能互相照顧、彼此相愛,便看見耶穌的愛了。(攝影/記者林子騫)

為什麼一位香港人,會在臺灣創立專為弱勢族群打造的「匠愛家園」?直話直說的孔漢釗牧師坦言,從領受呼召到打造家園,一切都是「意外」,自己並不是特別有愛心的人,但當天父先借著異夢和奇事,用愛充滿他,使他願意順服;而舍己越多,看到別人的改變更多時,激勵他繼續向前直跑…

原本「窮怕了」 異夢讓他起來尋求神

孔漢釗牧師生長於貧窮環境,母親早年逃難到香港,抱著襁褓中的姊姊,卻在火車站等不到丈夫,因丈夫已意外死亡。孔漢釗18歲時,將他視為親兒子的姨媽過世,加上自己剛好失戀,渴望尋找「真愛」和「情感的意義」的他,在打工處的同事邀約之下,到教會認識了耶穌,並跟著短宣隊第一次來臺灣。

 

「當時純粹想離開失戀的傷心地,出外走走。」孔漢釗回憶,來臺灣後每天上午晨更,接著服事弱勢對象,例如為他們洗澡,晚上則到夜市幫忙義賣。7天6夜的短宣結束後,他坐在回程飛機上,於3萬英呎高空,不知為何淚流不止,後來才了解那是聖靈充滿。

 

當下他思考,自己在臺灣和香港的兩種生活都很真實,帶出的價值和影響力卻截然不同。因此他繼續維持香港、臺灣兩邊跑的生活,逢年過節多到臺灣服事。「我因為家裡太窮了,當年很怕『沒錢』,所以也沒想過要全職服事。」但24歲他做了一個異夢,神在夢中問了他兩個問題:1.人遊泳要怎樣才遊得快?2.人如何才會真正滿足?

 

孔漢釗不會遊泳,便說不知道。神告訴他答案:1.當你發現後面有鯊魚追你,就會遊得快2.人不是為「金錢」而造的,所以金錢永遠滿足不了你。

 

「神賜異夢給人,最寶貴的不是夢的內容,而是『你願意起來行動』!」孔漢釗牧師認為,人的行動不是因為「看到」,而是「尋找」。他進一步解釋,聖經中大多異象都不是清楚的,但人們會因此「起來尋找」;聖經上寫的是「尋找,就必尋見」,而非「看到,就得到」。

孔漢釗牧師敞開地分享心路歷程。(攝影/記者林子騫)

皮包莫名生出鈔票 用愛取代仇恨

很快地在24歲這年,孔漢釗隨當時還是女友的師母郭敏琪來臺灣,展開全職事奉的生涯。不過因服務機構支付的零用錢有限,平日夫妻倆需打工維持生計,孔漢釗幫人搬家、妻子郭敏琪則在餐廳外場服務。

 

孔漢釗當時待的機構,主要在照顧社會邊緣弱勢族群。他坦言,在組織中難免發生不如意,在那裡他發現自己因長久積累的不滿,心中憤恨難平時,渴望回到起初的愛心,所以到教會將皮包裡僅剩的300元拿出來奉獻,同時禱告:「主啊,這是我僅有的300元,求你把我的恨拿走,讓我的心能單純為服事你。」

 

隔天一覺醒來,雖然心中對弟兄的恨仍存在,但皮包內竟莫名其妙出現500元,他問了妻子和身邊同工,都沒人表示放錢進去;一個星期後,皮包內又出現來路不明的1000元,由於尚未弄清楚錢的來源,孔漢釗不敢使用,便先存起來。

 

類似的事一再發生,當這些錢累積到2萬元,孔漢釗跪下向神悔改、感謝,他發現原來「恨」不是放下,而是天父用「愛」取代了恨,金錢只是個媒介。「當你知道神是愛你和供應你的,你一切的需要都會被滿足,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因此孔漢釗不再看重「恨」,而把重點放在「神的愛」。

 

詩篇13:3 「耶和華我的神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孔漢釗牧師比喻,當手機螢幕一片黑,不代表裡面沒東西,打開光就能看見;走在黑暗的教室裡,會撞到桌椅是因為「燈還沒打開」,神對我們的計畫也是如此,求神使我們的眼目光明。

 

開放家庭共同生活的源起

服事最初,孔漢釗抱持單純助人的心,探訪關懷社會邊緣者,例如吸毒、精神障礙者…等。直到某天在社區遇到一位老婦人,讓他從「一杯水」的事奉,轉為「開運河」的事工。

 

這位老婦人告訴孔漢釗,有精神狀況的兒子已50多歲,自己年邁且丈夫過世,希望兒子能與孔漢釗夫婦同住,未來彼此照應。從此,孔漢釗的家越住越多人,也曾遭鄰居排斥。他回憶:「最初要開放生活空間,內心不可能沒有掙扎;但服事的過程,就是要一再挑戰『你願不願意放下』。當你犧牲多一點,就能看到別人多改變一點。」

 

多年前曾有一位勞工局轉介的個案,此人經「就業媒合」前後20多個工作都失敗。孔漢釗到他家訪視,看到地上放滿酒瓶,才發現此人沒工作,不是因為無第二專長,而是酗酒所致。因此孔漢釗邀請他一起生活,24小時帶在身邊,自然無法再喝酒,雙方也培養出了革命情感。

匠愛家園的空間,左上到右下:家園位於知名景點「岡山之眼」附近,環境清幽。園內有一間教會,有些附近居民也會來此聚會,另一間教會位於鳳山。家人住宿區。咖啡館最初由2014 WCE世界盃咖啡烘焙大賽冠軍賴昱權老師親自指導;牆上的木棧板,是來自香港的青年們做的。(攝影/記者林子騫)

與其被照顧,不如給他們一個家

孔漢釗牧師解釋,弱勢族群有非常多種類,例如:身心障礙、單親、失親家庭、失親老人、更生人、戒毒者…等,與其讓他們「被專業人士輔導、照顧」,不如讓他們加入生活,給他們一個「家」和「工作」,提升自我價值感。

 

孔漢釗牧師說,百分之八十的弱勢族群,源於「家庭失去功能」,當他們遇到挫折,沒有人能支持他們,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有「家」。

 

「在臺灣,要安置收容、養活一個人並不難,但往往『有了收容就沒了笑容』,真正難的是『彼此相愛』!」令孔漢釗牧師欣慰的是,這群家人之間,能慢慢學習彼此照顧、彼此相愛。「我做這些不是因為我多有愛心,而是他們有回饋;我一個人能照顧多少人?但看到他們彼此關愛,激勵我能繼續做下去。」

 

成立「匠愛家園」獲冰棒工廠的奇蹟 

2011 年孔漢釗牧師與師母,租下岡山一座廢棄國小,改造為「匠愛家園」,並在園區內成立教會,目前包含同工已有90人在此居住,且有冰棒、蛋卷工廠、窯烤區、中型魚菜共生系統…等,也可接待團體於此舉辦營會。

 

孔漢釗牧師依稀記得,匠愛家園最艱困的時期,他帶著三十多位「家人」卻沒資金可用,但當時沒有臺灣身分證,不能與銀行往來,擁有的「只剩一條命」。與他一起打拼的傳道人,願以自己名義,向銀行借了實領37萬多元,供匠愛家園應急度日。

 

大家思索著如何開源,便決定先出售這間原本是廢棄國小的椅子。有一位老闆聞訊,開著運冰棒的貨車來買椅子,並持續保持聯繫。兩個星期後,這位老闆竟告知,因個人因素須結束事業,所以要把自己的冰棒工廠,無償奉獻給匠愛家園。

 

「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懷疑該不會是詐騙?但反正自己也沒什麼可以輸的,就跟他去了冰棒工廠。」最後匠愛家園順利接收冰棒工廠的生產器具、技術和客戶,只花了10萬元遷廠費和15萬元買二手貨車。一年後,匠愛家園的冰棒工廠營業額,比原本這位老闆經營時還高;他們還清了債務,大家也不必再吃學校營養午餐的剩菜剩飯,開始能到菜市場買新鮮食材做飯了。

匠愛家園的空間,左上到右下:窯烤區,歡迎團體預約前來手作體驗。魚菜共生區,由家人們一起挖掘打造。孔媽媽蛋卷工廠,隔壁是冰棒工廠。寒暑假常有營隊前來住宿、辦活動。(照片來源/匠愛家園臉書粉絲團;攝影/記者林子騫)

付上代價 為建立家人的自信

匠愛家園以「共源、共生、共榮」為信念,培訓這裡的家人們「創造價值」是一大重點。「你常會聽到老人家說『老了就沒用了』,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是持份者,已經多餘了。」孔漢釗牧師回憶,大約5年前一位中風老長輩,因女兒無法照顧而送來此生活。她總是自卑地躲在角落,沒有笑容也很少說話,但會嫌棄別人,眾人思索著如何讓她開心起來。

 

正好有民眾送來一個閒置燒柴爐,大家便決定安排這位長輩「燒柴火」的簡單工作。由於木柴取得不易,便想到以「木棧板」取代;為了收購木棧板,又買了一臺二手貨車載運。接著再次發現問題:木棧板上的釘子牢固,難以拔除!只好安排人力,用鋸臺將釘子那段切掉,並把木材鋸成合適的長度;最後一步「將木材放入爐火」的手續才交給這位老長輩。

 

老長輩在工作中,逐漸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雖嘴上仍會數落人,但是多了感恩。有一回園內剛出生一位嬰兒,老長輩前往燒柴時,一路不斷罵著擋到她路的人,說:「如果害我不能按時燒柴,讓嬰兒沒有熱水洗澡,冷著了怎麼辦!」令人哭笑不得。孔漢釗牧師認為,人能有這種「積極面對生活」的狀態,總比陰鬱好!犯錯沒有關係,正是因為「開始做」了才會犯錯;若永遠不犯錯才該擔心,代表他們什麼事都沒做!

 

不只當「慈善家」,更要當「宣教士」!

走在政府體制外的匠愛家園,住著擁有各種背景、曾被社會貼標籤的弱勢族群;在家園中,幫助他們學習彼此相愛、認識神和找回人生價值。如今機構已頗具規模和知名度,孔漢釗牧師分享,他時常自省「如何抵擋誘惑」,最後得出:「不要只當『慈善家』,更要成為『宣教士』!前者走到哪裡,都會有人為你拍手,後者則將呼召傳遞出去,栽培更多人成為國度工人。」

 

因此2017年於鳳山成立「復興教會」,與香港母會連結、栽培門徒,也已帶隊出國短宣,結出下一代門徒的果子。另外,他計畫未來在匠愛家園,要營造更多友善大自然的文化,例如以再生材料打造「教會生活圈」。

 

孔漢釗牧師最後以自身經歷勉勵:「困難,會練淨一個人的品格。人生的道路是神走一步,你走一步、你走一步,神再走一步;就像車子的雨刷,左側是你,右側是上帝的旨意,雨刷不斷在兩邊來回刷著,就能讓我們在大雨中,慢慢看清楚前方的道路。」

相關焦點

  • 「路不會白走,要使人得安慰!」夫妻斷開破碎家庭、8年毒癮,成為照亮人生命的寶石
    宋品儀分享這份單純的兒時記憶,但隨著成長過程的波折,雙親離異分隔兩地,使她不斷在花蓮和臺北之間搬家,無法融入同儕;加上單親家庭、來自「鄉下」和原住民的身分,高中在臺北的學校遭排擠,導致個性越來越封閉自卑。 由於渴望跳脫既有環境,當她高中在補習班,認識一群接納她的朋友時,便自然而然投入該圈子,開始翹家、流連於搖頭舞廳,接觸各式毒品。
  • 2018「愛在四月天」百位藝人齊聚 為主發光
    (圖·2018「愛在四月天」 百位藝人齊聚桃園巨蛋為主發光。)愛在四月天 成為祝福每一天這場愛的盛宴有逾百位藝人出席,將自己從神領受而來的愛,感染大眾,為社會帶來正向力量,臺灣藝起發光理事長宋逸民說:「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 2018「愛在四月天」百位藝人齊聚桃園巨蛋為主發光 門票一分鐘搶空
    (圖·2018「愛在四月天」 百位藝人齊聚桃園巨蛋為主發光。)愛在四月天 成為祝福每一天這場愛的盛宴有逾百位藝人出席,將自己從神領受而來的愛,感染大眾,為社會帶來正向力量,臺灣藝起發光理事長宋逸民說:「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 省察 神不要大教會 神要「孤兒寡婦的教會」!
    (攝影/記者張嘉慧)臺灣教會喜歡追求成為人數眾多的大教會,但是否有教會願意追求成為「孤兒寡婦的教會」?在極為窮困的國家烏幹達有一間Watoto教會,專門服事當地最弱勢的孤兒寡婦,在黑暗之處帶出極多生命的改變。 「我們不只要動員人來教會,更要把教會帶出去;我們不能躲在教會的建築物背後,而是要走出去看見更多需要,改變城市!」
  • 職場領人進方舟 「風一族小組」3年倍增2千人
    心靈合一,誠實的來到神面前,會是重要關鍵!職場祭壇——「風一族小組」,由臺北基督徒聚會長老葉志偉創立,在紮實的培訓下,各個同工成為獨當一面的職場精兵,倍增人數更是超出想像。使徒行傳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分內的職場及工作,例如保羅織帳篷,也有人開旅館、有人染布,在職場中可以成全、扶持人。 當我們進入教會得著基督的生命、被裝備,最重要的還是要出去帶世人來到教會,進入「方舟」,也就是「神的救恩」。訓練及裝備 預備神祝福的器皿
  • 「伊朗之光」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世界
    導演/製片人/編劇「我們等暴風雨結束了。」伊朗導演拍的印度故事貧民窟 弱勢群體 女性 毒品 人命延續導演一貫舒緩流暢的風格對觀眾情緒把控準確有力更老練 更深入 溫暖與微光常在02《小鞋子》1997/9.2/伊朗/劇情 兒童 家庭導演/編劇「不要冠軍,要第三名,第三名就好。」
  • 10個香港娛樂圈「又靚又叻」明星單親媽媽!
    一起看看以下10位香港娛樂圈「又靚又叻」的明星單親媽媽。1. 黎瑞恩——再次尋回自己夢想去年3月,闊別樂壇十多年的黎瑞恩在無線節目《流行經典50強》,獻唱出道時的金曲《發誓》及《陽光路上》及《一人有一個夢想》等金曲。網民紛紛大讚「小恩子返嚟啦!」其實《發誓》一曲跟小恩子的愛情路,有點相似。
  • 見證 逆轉的愛,失怙兒變金融家 從前受人幫助,今日加倍奉還!
    是甚麼樣的動力,讓一個人願意認養貧童長達20餘年,而這份愛的火苗至今仍不止息?答案很簡單,是將「知恩的心」化為「報恩的行動」。變卦人生遇上逆轉的愛母親患上腎臟結石期間,教會師母在病床前陪伴、唱詩、禱告,一年多後母親信主受洗,救恩進入了徐凱君的家庭。圖為徐凱君在兒童之家的生活,他在這個上百人的大家庭中,找到了天父的愛,改變他的一生。
  • 職場歷程「神看見了」:在磨練中創富的雅各
    《創世記》48::8節說,當他貴為宰相之父,在首次面見當時代的第一權威人物--法老王之時,他卻敘述自己在世的日子是「又短又苦」,這確實是不爭的事實。他職場生涯的這一段時光,確實印證了他曾經遭遇的磨難:「出身姓抓、得母偏愛、騙得祝福、以掃威嚇、寄人籬下、所愛受挫、倍加操勞、風霜日曬、委曲求全、十遭背信、神的顯現、主恩同在、去除畏懼」,可謂跌宕起伏的一生。
  • 梁文道:說「小」——臺灣之光
    唐諾一 : 臺灣之光
  • 《愛回家》「食屎陳師奶」暫別有內情 單親媽媽無悔當年50歲離婚!
    不過陳師奶「消失」的真實原因,是因為演員孫慧蓮放假往美國探女兒及孫子。阿孫孫慧蓮有3個女兒,除次女在香港生活外,其餘都已移居美國,因此孫慧蓮每年都抽時間到當地聚天倫。早前,她就是去了美國而沒參演《開心速遞》,她現已回來香港,即將回歸劇組,粉絲們可以期待「食屎陳師奶」如何在列提頓道再起風雲。
  • 【職場之光】轉化東森集團文化的職場牧師洪巨晰、林香君一個月讓350人遇見耶穌
    (攝影/記者黃睿慈)職場宣教,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基督徒組成團契,在周間中午聚會愛宴,每逢復活節、聖誕節特殊節日辦特會,請講員分享生命見證,為處在困難中的同事禱告、到醫院探訪關懷等等…。幾年下來,辦公室團契或公司禱告祭壇,人數增加緩慢,甚至愈來愈「稀薄」。「如果你做職場宣教,只是愛宴、講座、信息分享,很難打贏這場屬靈爭戰。」
  • 《來自喵喵星的妳》好鹹濕,TVB三大「咪神」色誘「肥矮鈍」!
    點擊上方 ↑↑ 即可關注「金句王」《來自喵喵星的妳》喺星期一首播
  • 【國度宣教】我在非洲二十八年,走過戰火和貧窮的「西非媽媽」
    她一生沒結婚,一個人在這裡不會孤單嗎?」白克倫持續的關心與付出,漸漸感動了蕭碧連,讓她在二十歲那年受洗為基督徒。「那時,我大概還說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做這個決定,但現在回想起來,卻發現非常明白——是她的愛,吸引我來信。」
  • 羅馬明愛會:關注疫情之下的弱勢群體
    明愛會作為一家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慈善組織,其層級可分為全球性、國家性和區域性三級,目前有160多個會員國,其宗旨是為不分種族、宗教,爭取「人性的尊嚴」,為基督的愛做見證。羅馬明愛會屬區域性機構,目前在羅馬市有近50處的服務中心,其服務類別分為:無家可歸人員、移民、未成年人、老人、吉普賽族人、愛滋病人及無居留身份者之醫療等,由此永恆之城的社會問題可見端倪。
  • 「香港勝在有ICAC」香港反貪先鋒杜葉錫恩逝世
    推動教育 助學生脫貧1948年杜葉錫恩和前夫被派往中國江西省南昌傳教,1951年被中國政府驅逐,前往香港,在香港創立慕光英文書院,一直擔任校監,主理校務,曾任教英文科,亦會定時捐出積蓄為學生助學,致力推動教育普及,改善貧窮問題。
  • 【藝人之光】流浪、染酒癮、被鬼附藝人艾成浪子回頭經歷神不離棄的愛!
    音樂小天才立志來臺當歌星來自馬來西亞砂拉越古晉的艾成,是家中第三代基督徒,但自小認為基督信仰是屬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對他而言信仰就如「救身符」,有事才找祂。六歲那年,從沒學過彈琴的艾成彈出了一首完整旋律,就此開啟了「明星之路」。被父母視為「未來貝多芬」的他,帶著上帝的恩賜在姑丈的KTV駐唱駐彈,也參加大小比賽,甚至連奪三年冠軍。
  • 選個姐姐乘風破浪,你選「港女」鄭希怡還是「臺女」伊能靜?
    然而最引起人注意的,莫過於來自於港臺地區和海外地區的姐姐們了,而其中來自上海但是在香港多年的鄭希怡,和現居內地但來自臺灣的伊能靜則被認為是最能代表香港和臺灣的兩位姐姐。 其實,香港的女性其實是很值得尊重的,因為她們普遍比較努力自強,在職場上的表現也一直都可圈可點,從很多過去我們常看的TVB電視劇裡塑造的角色就能窺一斑知全豹。 比如《陀槍師姐》的英勇帥氣,比如《金枝欲孽》的愛憎分明,比如《神鵰俠侶》的江湖義氣……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港女」的人生態度和脾氣。
  • 中美洲難民一家三口徒步四千裡「神在夢中對我說:會帶我們安全抵達」
    來自宏都拉斯的葛蓮達( Glenda Escobar ) 帶著5歲和8歲的兒子,拎著一個背包,踏上四千公裡的徒步行路,只為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她憑著信心:「神在夢中對我說,會送我過去。」到底能否到達?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