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由彼得·博格擔任導演,馬克·沃爾伯格和伊科·烏艾斯聯手主演。彼得·博格一向偏愛執導戰爭、槍戰片,我們熟知的《超級戰艦》、《孤獨的倖存者》就是他的作品。馬克·沃爾伯格那就不用說了,伊科·烏艾斯雖然聽起來比較陌生,但是一提印尼電影《突襲》,這恐怕無人不知了吧。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東南亞國家印加多爾,美國人得知俄羅斯弄丟了9磅銫—139,下決心要攔截這批核原料。一名印加多爾警察帶著一塊硬碟突然跑進美國大使館,表明自己知道核原料下落,要求將自己送出印加多爾,才能告知硬碟密碼。從美國大使館都撤離點,一共22英裡,這也就是片名的來源。馬克哥率領美國守望小組負責此次撤離任務,在印加多爾情報機關的強力阻截下,守望小組最終完成任務將其送到撤離點。但沒想到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原先提到的俄羅斯丟失核原料,其實是俄羅斯高層女將軍自編自導的一個局。影片開場守望小組幹掉了潛伏在美國境內的俄羅斯情報人員,其中殺掉的年輕人正是女將軍的兒子,為了給兒子復仇,女將軍設局殺光守望小組。影片的最後反轉在於伊科是個三面間諜,受憤怒的俄羅斯牛逼媽媽指派,目的就是讓守望小組全員消耗掉,還沒死的由他親自動手。看到這裡,倒是可以為前面反派的畏手畏腳找到一個解釋,不得傷及他,這個動起手來就太多顧慮了。不過話說回來,守望小組的戰術水平確實不怎麼地,各項分數分別為4.0/4.0/4.0/4.2/4.2/4.0/5,平均分數4.2分。對方權重給0.85分,沒看出有什麼牛逼之處,要不是做局的說法給挽回一些,沒準更低。因此,《22英裡》涉及槍戰部分的最後得分3.57分。
好了,本期就介紹到這裡,還望各位小夥伴多多關注,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