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
今天復盤分享一下從0開始做視頻號,我們團隊之前沒做過短視頻,0基礎上陣,這一路上的迷茫、不斷踩坑、迭代破局、收穫果實,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和參考。
哈嘍大家好,我是零一裂變內容組的Ja,和大雪搭檔負責視頻號的內容運營。
7月29日,我們發了第一條視頻號,1個月的嘗試:更新了18條視頻,總播放量達20萬+,上了2次熱門推薦,平均播贊比2%以上;給團隊轉化到了幾個大單~
【本文整體框架】
1.ToB和ToC公司都適合做視頻號嗎?
2.帳號定位和內容定位
3.如何把握選題的精準性和延展性
4.腳本撰寫以及剪輯技巧
5.內容傳播和導流運營
6.全文濃縮總結
「視頻」是信息傳輸方式的一種進化,之前公眾號是「文字」的形式傳播,18年公眾號打開率/分享率下滑的時候,「條漫」卻逆勢而上(「圖片」傳遞信息)。
今年公眾號的幾次大更新,都是讓公眾號發視頻有更好的體驗:轉發到群是「卡片式」提高打開率,播放頁底部推薦往期視頻提高「打開率」,視頻插入小程序跳轉購物等等。
公眾號視頻界面
你看文字、圖片時還需要手指上下翻動屏幕,才能讓信息從屏幕傳遞到你眼睛、輸入大腦;
但一滑到視頻,自動播放、聲音和畫面自動鑽入你眼睛和耳朵,「信息」傳遞更高效,這就是短視頻平臺的媒介特質。我記得淘寶從14年就開始在力推「詳情頁」視頻化、有視頻介紹的寶貝、搜索權重會更高;
再扯遠一點就是「視頻」還原了原始人類面對面交流的場景,從「畫面」到「聲音」,交付一種「場域」;
而「文字」是被發明出來傳遞信息、乃至延續文明「存檔」的;
所謂人是視覺動物,萬物皆會視頻化、All in!
其次,視頻號可以基於微信的「圈層效應」作為流量放大器:轉發視頻到朋友圈,用戶點開即進入視頻號,用戶點讚/轉發後能帶來和Ta同一圈層的精準用戶。
同時視頻號中引導新用戶跳轉文章添加個人號,形成裂變循環:個人號越多→視頻播放量越高→越多人添加好友。
所以只要你冷啟動的個人號上有精準的用戶,通過「視頻號」來傳播你需要傳遞的「信息」,不僅更高效/轉化率更高,還能撬動裂變更多的精準用戶。
在非內容驅動的公司做內容,很多時候討論「如何做內容」的潛臺詞就是「內容怎麼帶來銷售」,無時無刻不強調宣傳的「品效合一」。
所以冷啟動前、我們討論最多的問題也是:
視頻號怎麼幫SaaS銷售團隊帶來線索?
如何通過視頻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品宣)?
但對於探索「新業務」而言:最重要的是「信心」(團隊內部/老闆),信心來源於不斷積累「小勝」。很多內容團隊就是出發時背負了太多指標、又想要傳播又想要轉化,導致出師不利,得不到公司更多資源支持,就掛掉了。
所以初步試錯時、最好是能先拆解:以前成功過的案例中的關鍵因素;例如抖音/快手剛起來的時候就很多做號團隊、把微博/知乎上火過的文欄位子拍成視頻依舊能再火一遍;一個流量體興起的時候都有「再做一遍」的紅利~
我們的ToB用戶中、有2.3萬人付費加入的「每日運營案例庫」知識星球每天在看我們的運營案例拆解。把這個「文字時代」就已經成功的「產品」視頻化、就是我們的第一個欄目。
於是我們第一條視頻的素材就選了「每日運營案例庫」中《喜姐炸串》的引流獲客案例,不出意料獲得了2萬+的播放量(文字版的才1000多閱讀)。
這給我們打了一劑興奮劑,因為它驗證了一點:案例的視頻化是可行的,我們的能力圈足以形成視頻號的「安全圈」。
在做帳號定位時,剛開始我在猶豫是用「零一裂變」或者「運營深度精選」來開號,還是以大雪的「個人形象」打造IP(大雪當時是有一些害羞和猶豫的)。
問了鑑鋒,他當時直接定下來讓我們以大雪名字開帳號,他認為微信是基於社交關係鏈,一個有「溫度」的人更容易和用戶拉近距離建立信任,而不是一個「公司」。
基於對「人「的信任,延展出來對品牌的好感,是更為牢固的。
同時,建立一個「個人品牌」比「公司品牌」所需的成本更低、時間更短;
用戶因為信任有趣且專業的大雪、進而願意找她合作業務(信任公司),對一個需要兼顧「短期轉化」的創業公司來說、是最好的選擇。(知識點延展看《信任的速度》這本書)
「人」是有多樣性的、用戶天然就喜歡新鮮感,只要你的核心價值觀不發生太大偏差、「內容欄目」能夠有無數種的試錯可能性。
另外就是交流過程中,鑑鋒認為在微信生態、用戶需求是被激發的:不像你上淘系APP,有某個固定的需求、上去搜索比價看評論下單,你在刷朋友圈看到朋友發好吃的、你問哪裡買、朋友給你連結你就下單了,你關注的公眾號推送了一篇圖文並茂的商品、看完你就順手下單了。
所以當我們的案例/玩法的視頻、能更高頻的出現在用戶的視野當中,用戶的需求更大概率會在我們這裡釋放。同樣是日更視頻又起到「重複」的作用(建立品牌)。
不像ToC場景,我們用戶是ToB人群,一個企業的決策者如果想要找一個活動方案、服務商時更多是百度搜索、朋友圈問、朋友轉介紹,幾乎沒有人是在抖音、視頻號上搜內容來獲得答案(用戶習慣)。
想通過一類視頻同時達到轉化、和傳播的任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
一般轉化用戶需要「乾貨」、凸顯你的專業度,而調動用戶分享、則需要的是提供「談資」,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社交貨幣「。
所以前面提到的「案例拆解」內容、只能用來轉化我們存量個人號上的好友,要想拉新、就得有「傳播」類的內容:如何讓用戶點讚我們的視頻號?讓用戶分享我們的視頻號?
目前我初步總結的是:視頻號內的「點讚」行為、需要的「用戶認同感」是所有平臺中最強的,基本就是對於視頻作為「社交貨幣」的認可。
舉個例子:我點讚的了這個視頻,我要告訴你們知道我看的這個視頻內容多麼出色,我是在攝取多麼優質有用/有品味的信息,朋友們你們看到了嗎?和公眾號的「在看」,有一些相似之處。
當然這塊我也還沒有完全想明白、簡單帶過。回到正題,做好定位之後、具體怎麼選題才能兼具乾貨與傳播度呢?要側重哪裡?如何拿捏?
老規矩:「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批量拆解已經做到90分的人是怎麼做到、有哪些規律可以借鑑。
我們定下來「傳播度」為第一優先級之後,我刷了N多個小時的熱門區視頻號:發現傳播高的很多是「正能量/搞笑/軟色情擦邊球」類內容,利用人性弱點刻意迎合、把傳播屬性拉滿,通過「小說」「測試」「保健品」等快速變現。
存在即合理,ToC場景可以短期利用平臺紅利這麼打,但走長線的話、還是得靠有價值觀的內容,尤其對於ToB行業來說,需要十年磨一劍,持續積攢勢能。
前面提到:先把「文字時代」已經成功的欄目視頻化,作為視頻號的選題「安全區」;就像玩吃雞遊戲時,先往安全區裡邊靠掌控全局、再擇機空投去安全圈外撿裝備。
有選擇權的「安全區」能給我們帶來踏實感、不焦慮:你知道你拍出來的內容有人喜歡看,才敢後續嘗試各種各樣的選題,做不好的話大不了就倒回去只做案例類視頻就行了
於是基於團隊的資源、定了2個選題安全區:
把定下的安全圈打透!
短視頻行業有一個詞叫「封死賽道」:
例如你在抖音上搜索「日語」出來的幾百個帳號、幾乎全是同一家公司的,內部近百人賽馬、自己人殺自己人;外人新進場的「日語號」幾乎沒有機會。
在一個行業/圈層中、內容是可以被窮盡的,可以列出一個思維導圖、把每一個用戶需求/問題放到對應的分類裡。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樹、方便更體系地拍攝。
但切記別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得很死、沉迷頂層設計和構思、閉門造車是沒有前途的,執行後每天進行復盤、比所有計劃都管用。
往安全區外拓時:基於窮舉的「用戶喜歡什麼」、「我擅長什麼」進行NxN組合,一旦一個組合的內容視頻得到驗證、就相當於又多了一個「安全區」欄目,步步為營。
關於怎麼做「人設IP」的內容延展性,先講一件啟發我的事情——IF君共創營社群裡有一次分享聊了這麼一個話題:薇婭與李佳琦的視頻號區別在哪?
兩者都是直播帶貨領域的頂流,都有在各大視頻平臺內進行品宣,但是兩者在視頻號內的邏輯差異非常大。
李佳琦視頻號內的視頻,基本是將已從其他平臺上投放過的視頻作簡單更改後,直接搬運過來(現在好像已經不是了);
而薇婭的視頻號則是親自配音乃至出鏡,進行額外的錄製,講述自己過去的一些經歷,偏向勵志與正能量。
我不太確定薇婭的團隊出於何種目的,但是就我個人的猜測,視頻號是薇婭給自己破圈的一個渠道。
在這裡,薇婭不再是一個只會直播賣貨的工具人,而是一個會給你講道理的前輩、大姐姐的形象。也就是說,在視頻號裡,薇婭「活起來了」。
也就是這時,我們感覺找到了答案:劃分出多個欄目,讓各個類型的視頻各司其職,各自承擔單一方向的期待,是可行的。
例如之前的案例拆解欄目是承載「專業度」,我們開始嘗試拍「生活Vlog」(公司文化故事、大雪的喜怒哀樂)來承載「溫度感」、這個欄目會是她的日常生活、她的所思所想。
於是,我們把所有拍攝花絮收集了起來,做了一期搞笑花絮混剪;同時第一次使用了公司外的場景,讓大雪回家拍了一期做視頻號以來的心路歷程闡述。
這兩期的數據還不錯,雖然播放不到1萬、但點讚和評論數據很可觀。而且這兩期播完以後、後面更新的「案例拆解」欄目的評論數據也上來了、互動情況比起之前有顯著的變化。
就是因為用戶覺得:大雪她是一個活生生的、有個人生活的、自己小情緒的、有自己價值觀的人,並且希望大家能喜歡她,而不是僅僅只是冷冰冰的、有距離感的「工具人」。
甚至我們在「七夕」的時候拍了一個偏搞笑的「運營人怎麼過七夕」採訪公司單身還在加班的運營小夥伴,被系統推上了視頻號的熱門區。
能明確感受到,哪怕是ToB人群、也更喜歡一些輕鬆愉快的內容,這也是人性使然。就像東東槍老師在《文案的基本修養》裡引用的廣告大師,比爾·伯恩巴克所說:
大家相信的真相,才算真相。
可如果人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他們就不可能相信。
可如果他們根本就不聽你說,他們也就不可能聽懂。
如果你不夠有趣,那他們就根本不聽你說話。
而如果你不是用有想像力的、新鮮的、原創的方式來講述,你就不可能有趣。
由於用戶喜歡大雪她的「有趣」與「生動」、以此為載體、把我們的乾貨/信息傳播出去,完成讓用戶了解我們公司業務的目標。
現在倒回去看我們第一期的腳本:《喜姐炸串》的引流獲客案例,真的是一塌糊塗,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考古。(雖然很爛,也是我當時磨了好幾天的弄出來的腳本...慚愧- -)
之所以磨了這麼久,難點主要在於我對腳本撰寫定下的核心原則:措辭一定不能深,一定要符合大眾已有認知。
如果按照「運營深度精選」的文章風格,不是不行,但是傳播度也僅限網際網路運營的圈子內了;上來就是一堆行業黑話和新概念、可能收穫運營人的點讚、但是沒法收穫傳統行業的用戶點讚,傳播也就停止了。
好理解、不太淺、大白話。
我的時間基本上都花在了這裡,而且要想盡辦法把一個案例在一分鐘內講完:是重點講活動流程、還是講背後知識點、還是講UI亮點?
這真的很難,我現在也沒有做的很好,但是比之前寫起來順手多了。大家如果翻閱我們整個十多期視頻,會發現經歷了幾次迭代:
-> 整個流程要講一遍,每個環節的亮點都不想放過(第一期)
-> 整個流程要講一遍,講單一環節的幾個亮點
-> 整個流程幾句帶過,講單一環節的一兩個亮點
-> 只講背景和活動亮點,活動流程10s內通過圖片與文字順過去(近期內部案例庫系列)
並且非常明顯,「內部案例庫」系列的12小時內數據,在案例拆解視頻內算是最出彩的一期。
所以我開始去找「單一價值點」,一個案例我只挑一個方向講透,講明白,傳遞出價值,不坳專業詞彙。這就是十多期以來我得出了第二個方法論。
一旦你對核心點不夠明確,無法合理取捨,整個視頻的交付感會極其糟糕,觀眾看完很可能會毫無記憶點和價值感,那就不會打動Ta分享傳播。
記憶點可以通過認真打磨出來的金句生造出來,但是交付感一定是和腳本核心主題強掛鈎的。
但是,即便是確定可以只錨定單一價值點這個前提,還是陷入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讓這個價值點能夠更有趣的呈現出來?如何能夠成為「社交貨幣」?這點我也還在練習。
於此同時,大雪出鏡狀態的迭代速度也非常快,從最開始的用力過猛(1分鐘內語速太快吐字不清),到後續逐漸自然起來。
雖然現在一些時候還是會給人「一板一眼」的念稿感,在迭代方向上,我們近期達成了一個共識:逐漸形成一種「對話感」。
像現在寫文章時,我們也會說要講求一種「對話感」。
要有一種讀者在我對面,我和他講一個故事,對他娓娓道來的感覺,正如我現在在做的事。
我逐漸發現做視頻也是這麼一回事。
我特別喜歡的一個視頻號博主:「少莊主今天醒酒」,她在鏡頭前表達的方式和感覺,會讓你覺得她是在專門和你對話;那種把鏡頭對面的人當成好朋友,娓娓道來的那種感覺。
我們現在還沒做好,大雪還在找那種完全不一樣的鏡頭感覺,而我的腳本也需要繼續加強故事性,「想明白」與「能做到」,確實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至於剪輯工具上,我基本上是「剪映」為主,「快影」為輔。
「剪映」在片段之間的銜接、轉場上,能做到非常精細,基本上滿足大部分視頻的需求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剪映在變速後,不會出現聲音的明顯變調,這點「快影」做不到。
「快影」一般用於噪音處理。「剪映」上也有降噪功能,但是不如「快影」對人聲的提取保留那麼精準,經常存在「誤傷友軍」的情況,處理後整個視頻的聲音都糊了。
當然,我個人最建議的,仍然是輔助出鏡人,找到迅速熟悉腳本的辦法,減少後期處理的場景,不是每次都能夠做到無縫拼接的。一方面需要素材恰到好處,另一方面也會極大增加剪輯所用時間。
而且除了像「花絮期」和「七夕節」這兩期的混剪,在其他大多數情況下,「一鏡到底」都是最優解。
很多內容同學把辛辛苦苦製作好的文章/視頻點擊推送後,就以為結束了,這其實是一種比較局限的思維。
「酒香也怕巷子深」,內容是需要運營的。
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有個壞習慣:看一篇公眾號的文章,會先刷到最下面,看一下閱讀數在看數這些數據,看看留言區,數據不錯,再倒回頂部看文章內容。
當我們滑到一個視頻,第一直覺是先看他的點讚數怎麼樣,如果點讚數據很高,那我會條件反射的判定「這是一條好視頻」,然後停留觀看幾秒。如果只有個位數點讚,可能很快就划過去了。
乍一看對很多創作者不公平,但這是很殘酷的現實。
像公眾號時代有很多互推互贊群一樣,現在也有視頻號的互贊群,最開始我非常不願意加入到互推群,甚至連發到公司群讓同事幫忙點讚都覺得有一些不好意思(我的性格內嚮導致)。
也是和鑑鋒聊了下這個問題,他提醒後我才意識到,「內容」運營涉及渠道、評論區、點讚數等方方面面;
理論上如果你的視頻被第一個用戶看到時「就有100+贊(公司全員點讚)」,那TA有觀看完的意願概率就越大,這樣子能做到不浪費「一滴流量」,轉化率才最高。
例如你的內容選題如果有助於銷售同事/渠道自己做轉化,那Ta也更願意幫你轉發、甚至私發給客戶,反向也幫你提高了播放量。
我們在視頻號有2000粉絲的時候,嘗試過發送一條視頻,沒讓同事幫忙點讚、小號也沒轉發,幾個小時才3個贊、100+自然播放。
也就是說一線的用戶基本上還沒養成直接從「發現-視頻號」進入觀看視頻、更多還是通過朋友圈/社群等用戶轉發場景訪問,並且在時間上存在一定延遲。
包括像獲得視頻號的「熱門推薦」位置,也不是100%能帶來很多流量曝光。前幾天在IF共創營的視頻號群內,看見了一些博主在分享自己的視頻被系統推薦上熱門了(後臺會有系統通知提醒)。
我點擊進視頻連結,發現幾條都是個位數點讚、0評論數,沒有看不見「上熱門推薦」後轉發數、點讚數會有一輪爆發。
甚至像我們自己第一個上熱門的視頻是「七夕節」拍的,但收到「上熱門推薦」的通知後、數據並沒有呈現爆發性增長,且由於該期內容屬於追熱點/後面幾天的長尾流量明顯停滯、往期的乾貨案例的拆解視頻則長尾明顯。
第二個上「熱門推薦」的視頻是講「破窗效應」的、數據也是比較平穩,結合這些經歷、我姑且猜測,視頻號的「熱門推薦」規則:
但也可能是我觀察到的樣本太少、所以身邊的「熱門推薦」流量獲益不大,但長期來看、微信也在發力搜索,通過「中心化流量」來扶持更多優質的視頻號、想像空間確實是巨大的!
我在前面提到過:視頻號基於「圈層效應」可以作為流量的放大器;目前每一條視頻都可以插入公眾號文章連結,由於我們是ToB人群喜好的內容,比較小眾但精準。
跳轉公眾號閱讀量/播放量 = 跳轉率是在3%-10%之間 (跳轉量幾千到5萬不等),ToC帳號的引流跳轉量普遍不是很高,有個朋友1千萬的視頻播放量才引流跳轉幾千的閱讀,其他博主分享的平均跳轉率是1%。
我們之所以能做到這種驚人的跳轉率,可能由於視頻是講「單個案例」、附帶的文章連結是講「十個案例的合集」,關聯性高、轉化率就高了。
但最終最好是能把用戶引流積累在微信個人號上,一方面可以形成裂變循環:個人號越多→視頻播放量越高→越多人添加好友。
另一方面,願意添加大雪微信的第一批「種子粉絲」,他們是想和我們建立連接和信任的;結合粉絲群運營,然後再促進用戶粘性、逐步賦能業務環節。
其實開始起筆時還比較心虛的,畢竟我才實踐了1個月,還有很多未知我也還沒遇到,生怕誤人子弟;
但在梳理的過程中、發現帶著上 帝視角回顧項目歷程、很多當時沒想明白的問題和疑點,現在能夠串起來了,也帶給我非常多新的思考,可以用於後續視頻號的迭代。
最後再做一些最簡單的總結的話,大概可以濃縮成幾條:
馬上去寫帳號定位和內容定位
先做3期再看
看了再去復盤
有任何想法都先去試錯
好想法都是死在了執行前的猶豫
希望大家都能夠踏入視頻號的藍海中,解決自己的問題,滿足自己的表達欲,打造出自己的個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