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
2017-01-30 19:26 來源:澎湃新聞
在上海舊俗中,相傳在正月初四這一天財神要下界巡視,因此正月初四有「財神出巡」活動,即抬著財神塑像沿街出巡。
上海的「財神出巡」活動在清代已經初具規模,又以上海城隍廟最為熱鬧。當時《申報》報導:「正月初四日,上海城隍廟前財神出會。此財神白面黑鬢紅袍,即財帛司也,而俗談以為即五路財神,不知五路則五神,此一神,非五路也。神高六七尺,坐顯轎,執事鹹備。初四夜財神出會,此風他處所無」。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隨著日軍侵佔上海,上海的「財神出巡」活動因而停止,從此未再恢復。
正月初五為「財神日」,為儘早迎接財神,舊時民眾一般於正月初四夜間即在家祭拜財神、燃放爆竹等,也有到城隍廟等寺廟叩拜、燒香。20世紀90年代以來,正月初四到寺廟迎財神的民眾越來越多。
據文獻記載:「是以上海每至元月四日之夜,通宵達旦,終夜不眠,爆竹之聲,不絕於耳,蓋無不欲財神之光臨也」。《老上海》又載:「五日迎接財神於初四晚舉行之」。為了順應信眾祭拜財神的需要,自2001年起,上海城隍廟於正月初四夜舉行隆重的接財神儀式。21時左右開始讓香客進入,23時進行迎接財神的法會儀式。儀式持續40分鐘左右。
民國年間,上海流行的一首《新年十日歌》這樣唱道: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財神,處處放吉鞭,五路正神當中坐,招財利市分兩邊,斤頭蠟燭煌煌亮,齊供羊頭元寶魚,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辦至矣,嗚乎,哪有千萬財神爺,分身到你店堂裡。
正月初五是「財神日」,俗稱「五路財神日」。對於「五路財神」,民間流傳著多種不同版本,一般認為有「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幹、範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
按照老上海習俗,為迎財神,各店家在客堂正中掛上五張財神爺的神祇像,在店門兩側懸掛貼有店名的紙燈籠。供桌上圍上繡花的紅綢桌圍,桌上或供三牲,或供五牲(除豬、雞、魚外,再加上羊肉、牛肉);或用粉制元寶,叫「糖元寶」,以討「招財進寶」之意。迎財神時,掌柜就率領全店店員向財神像行三叩禮,然後走到街頭放鞭炮,在鞭炮聲中,各商店紛紛把店門打開,歡迎顧客進門。這時,店中夥計有的搖算盤,有的敲秤盤表示歡迎,響聲一片。
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上海早就是東南繁華的大商邑,商肆隨處可見,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了。爆竹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裡,且連續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於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忽聞吉語聽來切,元寶一雙金鯉魚。」上海傳統民俗中,為迎接財神,用極活潑的鮮鯉魚作為元寶魚是不可缺少的。鯉魚諧音「利餘」,正如「最是痴心供祭品,鯉魚恰近利餘音」。因此,在老上海,初五前一天,就有人擔魚在街巷叫賣,稱為「送元寶」。
新中國成立之初,接財神作為一項鋪張浪費的迷信活動遭禁止,1970年代末逐漸恢復,1990年代後,隨著上海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文化事業的全面推進,許多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相繼恢復開放,上海市民對財神的信仰恢復到1949年以前的水平。
民國年間,上海流行的一首《新年十日歌》這樣唱道:年初五,夥友要吃開張酒,酒酣快猜拳,五對八馬不離口。有個朋友聊下去,有個朋友要分手,來來去去各自忙,來者心歡喜,去者心悲傷。勸君莫悲傷,以後須要巴巴結結爭個好面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春節民俗,迎財神,老上海故事
相關推薦
評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