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讀書會對我的意義

2021-02-17 生命工作

今年1月19日,我搭上華航每天一班的CI7868客機從香港飛抵臺南,開始了一年在臺跟隨劉老師學習的日子。我是2015年第三屆華人行動成員。在2013年末,大三的上學期,我無法克服對於學業的完美主義,卻出於自尊和不想讓人失望,把自己的問題隱藏起來。獨自面對那無底的恐懼,我選擇用網絡和小遊戲來逃避和麻醉自己,成癮,卻也因此更恨自己的無能為力。那一陣子常把窗推得很開,只是因為對死亡有更深的恐懼才沒有跳下去。後來終於在父母陪同下去見精神科醫生,被診斷出有中度憂鬱症,從2014年初接受藥物治療至今。

之後數年,差不多每年年底,憂鬱症都會回來找我。在畢業前還可解讀為年底遇到考試的崩潰。但去年夏天終於畢業,跨過人生一大夢魘;豈料到年底,我的老朋友又找上門了。所以在來臺前的一個多月,我又跌進谷底,基本上足不出戶數星期,斷絕和外界的聯繫,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憂鬱的深淵中;任憑爸媽用無微不至和不帶條件的愛陪伴我,我還是無動於衷。尚幸來臺學習一年的計劃之前早已敲定好,自己雖然在病中但意願沒變,而且到最後也有足夠的意志力出遠門。

來臺灣後的這幾個月讀書會,陪伴我走過這一次的康復之路。從最簡單的層面,每天準時跟著劉老師出門上課,幫助我恢復有規律的生活 。 在香港,我常會一天到晚躲在自己的房間,雖然很無助,但至少很熟悉,有一點安全感。即使有時和人有約,卻很害怕出門,下意識拖到最後一刻,甚至會遲到,甚至會編假藉口爽約;然後會很討厭這樣的自己,又會因這討厭造成的不舒服而需要更多的逃避,帶來更多的討厭,無限循環,深陷在這無力感當中 。這是在香港,在自己的家,才膽敢如此無賴。

來到臺灣,住老師家,不膽那麼放肆。每天會設好鬧鐘,雖然是萬般掙扎也會爬起床準時跟著老師出門。典型的一周是這樣的:周一周二在臺南,早中晚三節課,每節三小時,連中間的吃飯小休時間,每天大概是早上8點出門晚上11點回到家;周三周四上臺北,周三同樣是三節課,同樣是9點開課,所以變成6點要出門去搭高鐵,晚上留宿臺北,翌日有全天的北部生命陪伴者培訓;周五在臺南早晚各一課,下午老師留時間做一對一個別談話;周六晚上開車到高雄上一節課。

因為同一段時間上十多節讀書會,好幾本不同的書,內容很多,有時也會很緊張自己有否認真上課,好好吸收講義的內容和老師課堂上的講解,更會為記不起上一課講了什麼而苦惱。現在回頭看,才發現自己又重複了對課業很執著的舊有模式;不過向生命學習,為生命成長而努力,不是在大學研讀法律條文和判詞,這種執著其實不太適用。

每一節讀書會,老師都摘錄那一期讀的書中重要內容輯成講義,然後在課堂上學員會輪流朗讀,老師再加以講解。不少同學都會說很神奇的是,有時候剛好你讀到的那段,就好像是老天要對你說的話,特別貼切。我自己也有過數次這樣的經驗,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們讀《走出恐懼》中那嚴厲的內在法官無時無刻在審判自己,定自己的罪 ;因為我本身修讀法律,而且也常常出現這種對自己的批判,一字一句讀著讀著,真的好像說到自己的心坎裡去。最妙的是,讀完之後有時候劉老師還會打趣問: 「這段話不知道是在對誰說的呢?」

我從中的一個感悟是,在生命學習中有時不要太用力,太在意記得多少,因為有時老天要給你的訊息,自有衪奇妙的安排和緣份,急不來。若你太急太用力,太在意那你自己記不起的,反倒會被困在那份苦惱或頭腦的苦苦思索當中,無法打開心靈接收來自老天的訊息,而錯過這美好的緣份,沒有機會好好消化來到你面前的。這個是我前期的寫照,尤其是當我仍深處恐懼當中時,終日害怕我是一個不夠好的學生,卻更容易因此裹足不前。但後來經過多次那種讀到你那一段然後深深震憾的洗禮,終於學會慢慢釋懷,更坦然的和每段良緣相處,從中吸收更多。

當然,即使有了來自老天的啟發作起點,很多時候最大的收穫還是要下課以後回去再用功深化:不管是把那份領悟應用和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再去深入探討和了解在課堂中觸及的議題。記得有一晚的讀書會談到「中斷連結」,提到早產或早年父母身體出狀況, 對嬰幼兒造成的影響。那一刻突然想起其實我也是一個早產嬰兒,早了一個月出生,小時候媽媽就常告訴我手背的一點點白色印記,其實是初出生時躺在保溫箱中要插喉管的針孔。當晚就有個靈感想要和初出生的自己作更深度的連結,所以回家後用通訊問了在臺灣海峽對岸的父母當年的一些情況,了解更多,包括那時候的我常常會一有人走近就會因害怕而大哭,大概是因為躺在保溫箱中每次有人走近都會弄到針孔,帶來痛楚;所以即使後來回家後這種記憶仍存,才會怕和哭。

之後有天在安靜當中,我終於有機會從那個擔驚受怕的小嬰兒角度,寫信給成年的自己,表達當年的感受,更在信中提到一個人在保溫箱中的孤單,無助,很期待父母快點來接我回家,甚至擔心能否支撐活到那個時候。寫完信後找了一位信任的朋友分享,在念信時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聲音和身體在顫抖,更完整的經歷那份情緒。然後我又回到安靜當中,從長大的自己去回信給那個小嬰兒,感謝他的勇敢寫信表達,為晚了這麼多年才聆聽他而道歉,也告訴他身邊許多人都是來關愛他照顧他,雖然會帶來痛楚,但不是故意來傷害他的,不需要害怕。最重要的是,成年的大君逸告訴當年的小君逸,從今以後會好好愛他,請小君逸相信大君逸。

我覺得那是兩封對我很重要的信,去療愈最深層最原始的恐懼,去體驗來自上天、父母以及自己對自己的那份愛。同時,這也對我此刻面對的日常生活有啟發:狀態低沉時我會很害怕和人接觸,也會因此而害怕出門,怕的是見到人之後的那種不自在,以及因為看不起自己而怕別人也看不起我,和小時候的見人就哭有點相似。所以寫完回信後我學會告訴自己,要相信別人心底都是存著愛的,不會故意讓你難堪,也讓這份對愛的相信帶我走出恐懼。

很神奇的是,我在其他的讀書會分享這段和早產自己連接的經驗,也觸發一些同學想起他自己,或是自己的兒女的經歷,有人更有了一些向生命學習了十數年都從未提及或想過的看見。那種我接收到上天的良緣,認真面對自己後再坦誠和人分享,讓上天透過我帶給別人良緣的感覺,很美好!

養成每天安靜的習慣真的很重要,因為那是我們安定自己的不二法門。我自己明顯感覺到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初來臺灣的一個半月,我沒有每天安靜,被恐懼和驚慌控制,就好像沒有打開天線一樣,不會接收到上天的指引。我猜在那種狀態下即使我上一百次有提到「中斷連結」 的課,也不會有辦法看到早產的自己,遑論要和他連結陪伴他的不安,那是要有每天安靜過後,有足夠的敏感度,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有可能的。而我覺得安靜,是我們每個人,不管有沒有上讀書會,不管劉老師有沒有開課,都可以修的功課。願大家也都有美好的體驗!

 

相關焦點

  • 閱讀就是價值與意義 煙臺「趁早讀書會」幫助愛讀書的人們一起學習...
    煙臺趁早讀書會  趁早讀書會是由暢銷書作家王瀟於201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發起的,至今各個城市自發組建了150餘個讀書會,旨在幫助愛讀書的人們一起學習與見證,分享提升,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煙臺趁早讀書會是一個公益性社團組織,2014年10月成立至今,合計組織閱讀推廣活動300餘場,湧現出自發推廣和組織讀書會的志願者人才27位,深度連接3000餘人參與閱讀活動。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獲得全國趁早城市讀書會十強,榮獲稱號」乘風破浪讀書會「、」揚帆遠航讀書會「,韓娜代表煙臺領取了獎盃。
  • [讀書會] 蘇州臺協婦慈會讀書會9月份讀書會活動
    哪個牌子的臺灣醬油、新竹米粉讓蔡瀾讚不絕口,願意移民到臺灣?  只要有錢就吃得起龍蝦,但怎麼吃才顯出氣派?  「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義,答案還是吃吃喝喝。」 作者簡介陳懿  Ruby 臺灣臺北人。
  • 《陳昌文讀書會》陳昌文:瘋狂幹活,不要懶惰,懶惰的人毫無意義
    我的人生經驗就是,遇到危險,您要跑,浪就會死, 您以為您浪得過別人? 浪不過的, 浪的人,本質是驕傲,胸有成竹,對危險不理會。
  • 書香夢想相伴同行,這個讀書會開得有意義
    星辰在線12月21日訊(通訊員 顏細園)12月19日,青年作家網高校聯盟湖南讀書會第二期青年作家「新時代湖湘大學生的理想與社會責任」讀書會在長沙市馬欄山眾創園星辰在線會議室成功舉辦。(讀書會現場)  兩位優秀的分享嘉賓生動突出的事跡,帶動了整個會場的氛圍,大家紛紛參與討論,各抒己見。
  • [讀書會] 蘇州臺協婦慈會讀書會4月份讀書會活動
    蘇州臺協婦慈會讀書會--4月份讀書會活動邀請 <<
  • 蔣勳美學福州讀書會第十一期 ▍《惠琳講述:你不知道的蔣勳與臺灣藝文16年》11月20日預告,現在報名!
    臺灣,一個仿佛埋著自由種子的地方,生長出了各種各樣夢想和人生。臺北、花蓮、阿里山;墾丁、九份、日月潭……文藝的細胞在每個人的心裡。這種文化氛圍,讓臺灣與眾不同,讓人著迷。多年來,蔣勳老師在臺灣投身於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出了許多書,舉辦了很多畫展,做了數百場大大小小的講座,一直堅持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多彩貴州 書香高原·讀書會大展臺之明湖悅讀讀書會|27°黔地標...
    明湖悅讀讀書會第一期主題分享會合影「有一次,聽到幾個學生討論,借書是為了打發沒有課的時間,我意識到閱讀在學生心裡可能已經產生了微妙的『本質變化』,那時候我就在盤算著要組織成立一個讀書會。這也是我們為何將讀書會取名為『悅讀』的原因,就是希望學生能找到讀書的本意。」
  • 昨天,一場有意義的讀書會,奏響青春的樂章
    杭州日報訊 12月8日下午,用青春書寫華彩篇章——《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讀書會在杭州曉風書屋中國絲綢博物館店舉行。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師生黨員近40人參加了讀書會。
  • 自在園讀書會 和胡因夢一起看電影——《陪我走到世界盡頭》
    胡因夢老師曾經作為著名電影明星,主演過《雲深不知處》、《梅花》、《海灘的一天》、《我們都是這樣長大》、《人在天涯》等四十餘部影片,影片《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榮獲第31屆亞太電影節特別獎,並憑影片《人在天涯》榮獲第1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 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慧慈寺等信眾受益良多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0年11月20日,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於臺灣臺南善化慧慈寺舉辦讀書會帶領人培訓,由滿穆法師、妙寧法師、彭桂芳、劉秀勤、範鴻英老師們教授「讀書會知多少?」、「如何成立讀書會」、「動態閱讀慧慈寺」、「如何帶領討論」、「多元教材運用的介紹」、「帶領人的精神與態度的探討」,並實際分組演練成立和帶領讀書會。
  • 讀書會回顧:第二會第一回|釋放天性 創造自我
    本期讀書會我們邀請到的生命發光人是馮朝霖教授,初識馮教授,白髮白須,笑容滿面,言行舉止,讓人如沐春風。讀書會正式開始,馮教授先言此次相聚的緣起。時間追溯到去年年底,本期讀書會原計劃舉行時間為2018年1月14日 ,但由於教授身體原因不能赴約,待到春光燦爛,滿城花香的四月,終於來昆圓夢。馮教授以教育哲學為起點來開啟讀書會的分享。
  • 「TMD讀書會」5周年,「讀書會,不只讀書」
    「TMD讀書會」由阿里巴巴恭儉(花名)2016年發起,2017年5月正式定名為「TMD讀書會」,名稱取自頭條(字節跳動)、美團點評和滴滴的縮寫。 目前已舉辦超過百場。定位為專注網際網路人的讀書社交平臺,為非盈利組織。活動覆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
  • 思南讀書會 |施叔青、駱以軍發問,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如何寫作?
    6月18日(周六)下午兩點,知名作家施叔青、駱以軍、小白、李宇樑等將做客思南讀書會,結合自身的創作經歷,討論網絡時代裡長篇小說的創作狀態。後又推出「臺灣三部曲」《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呈現了臺灣從嘉慶年間到1895年縮影。施叔青從自身生長的鹿港歷史著手,試圖以小說建構一部臺灣移民史。曾獲聯合報短篇小說推薦獎、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 開在鄰居家的讀書會
    這是一場總結加慶祝的年末盤點,讀書會已舉行了半年,想讓孩子們說說感受提提意見。為了讓孩子們充分思考,建議徵集提前發下去,當天在現場闡述。「如果我舉行一場室內讀書會,會先進行互動遊戲,接著一分鐘表演秀,然後對書中內容進行討論和角色扮演,最後抽獎。」這個孩子顯然抓住了過往讀書會的亮點,已經對辦讀書會很熟悉。「如果我來辦讀書會,我會儘量讓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發言。
  • 聽完了574本書後,我討厭各種形式的讀書會
    所以在《每天聽本書》產品推出來的時候,我也順理成章的付費了,後來還因為完成了每年聽365本的任務,又獲得了全年半價聽書卡,不過,沒有又堅持聽完365本,我就徹底放棄了聽書。放棄的原因很簡單,我發現聽書這種閱讀形式,與讀書本身沒有什麼關係。
  • 雲上沙龍 | 典當不到的人生啟發-《29張當票》讀書會
    記得多年前去臺灣旅遊,到了必須打卡的誠品書店,當拿起這本《29張當票》的時候,就好像一發不可收拾,幾乎在書店便把書看完。現在回想也覺得奇怪,為什麼當時會有這種動(CHONG)力(DONG)。或許在當鋪世界裡發生的故事與你我不同,但其中最重要的情感卻是相通,希望藉由這些故事,讓大家在這個喧囂混亂的世界,帶來一絲微光。這是一本寫當鋪故事的書,但不只寫光怪陸離,而是描述生命給予的感動與學習。各形各色的人、意想不到的當品、不可思議的典當故事……揭開面紗,一窺當鋪裡的人生百態。 臺灣的小說大抵是這樣,家長裡短,娓娓道來。你白水般的生活也許是別人眼中的不一樣風景。
  • 電影:讀書會
    方達 Jane Fonda 瑪麗·斯汀伯根 Mary Steenburgen 安迪·加西亞 Andy Garcia 黛安·基頓 Diane Keaton 坎迪斯·伯根 Candice Bergen 理察·德萊弗斯 Richard Dreyfuss  劇 情 介 紹: __________       在這部讀書會中
  • 沈嘉柯讀書會:《北野武自述》
    【沈嘉柯讀書會】第五期《北野武自述》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北野武自述》.m4a51:50來自沈嘉柯本期小結【我對北野武的觀感】by沈嘉柯讀書會書友Meera說,書名標題我太想吐槽了,這像是暢銷書架上的成功學書籍,上面寫著「小於兩百平米的房子我絕對不住」「不到一千萬的單子我絕對不做」。
  • [讀書會第45期]熊培雲VS劉瑜:我們為何失去了自由?
    劉瑜曾經也做客過鳳凰網讀書會,作為一位大家喜愛的女性公共知識分子,她的很多觀點以及文字都被大家積極轉載。而熊培雲老師在出版《重新發現社會》後,其文字也迅速得到讀者們的認同。活動前,我曾對劉瑜說:網上有人回應這次嘉賓的安排-——真是夢中出現過的場景啊。
  • 日知讀書會這盛世,如誰所願?
    ——陳冠中《盛世中國2013》日知讀書會引言 或許在當下中國,最能說明這個國度內在的弔詭與分裂的莫過於,其在不同人群當中被不證自明地言說為截然相反的兩個現實。然而無論是「大國崛起」還是「行將末路」,兩種宏大敘事本身都來自於我們所身處的現實感。「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