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昆明待了大半年,春節將至時每天倒數著回家的日子,實在是想念家鄉的親人、自然和美食。我想像著回家後會經歷的一切美好,同時也決定學習製作文先生老家的在地美食,並記錄下來。那些看起來樸實無華的美食承載著滿滿的年味,也最撫凡人心。
以下美食是家人親手製作的,特別鳴謝:婆婆(張朝秀女士)、么媽(趙蕙蘭女士)、媽媽(董靜瓊女士)、松蘿(文橋)。
回家第二天,婆婆(奶奶)就著手做起了包子,其中有我最喜歡吃的紅豆包,村裡的人都叫它「小豆子饃饃」。
提前泡好紅豆放進鍋裡煮軟再收幹水分,放入紅糖後用鍋鏟壓碎紅豆成豆沙狀,豆沙與紅糖充分混合後,捏成一個個小丸子備用。這樣手工製作的豆沙餡有細微的顆粒感,甜味也正好。
著手包也需要特別的手法,把餡用麵皮包裹起來,再揉成圓圓的形狀,特別萌。包好後放進鍋裡蒸15分鐘左右即可出鍋,蒸好一鍋又一鍋,冬季溫度適宜可以存放1個多星期;婆婆等待著家裡的女兒孫子回家後,在早餐熱著吃或晚上餓了烤著吃,飽肚又溫暖;走親戚時也可帶上幾個,傳遞美味與情感。
剛出鍋,一個個「白胖子」散發著熱氣,趕緊拿一個掰開,放進嘴裡咬一口,柔軟的皮和甜糯的餡在嘴裡共舞,好滿足。
文先生老家以前會種植小麥,所以家人做麵食的手藝很棒。酸菜手擀麵,勁道又清爽,在大魚大肉後吃上一碗,解膩又暖胃。
揉面,乾濕度要把握好;擀麵,要力道和技巧;麵皮越擀越大,越來越薄;薄厚均勻的麵條煮熟後吃起來才有勁道。
擀好的皮捲起來切成條,一根根麵條整齊地排列在砧板上,好治癒。
燒一大鍋水,水開下麵條。快要煮熟時倒入自己做的酸菜,待再煮開時放入鹽可以撈進碗開吃。
辣子醬是酸菜面的另一靈魂,把燒好的青辣椒用姜窩搨碎,再加入香菜、大蒜、紅油辣子、折耳根、鹽拌勻,吃麵時夾入少許放入碗中,辣子就著面,味蕾瞬間被喚醒,吃兩大碗後捂著肚子說:「今天被撐著了」。
不得不說,這一道美食真的會讓多數人望而卻步;在我的記憶中,這道菜多數出現在酒席上,有的地方也叫「甜肉」。如果你愛吃甜,又能接受比較肥的肉,那麼強烈推薦。
炒好花生和芝麻,搨碎;買好餅乾(好吃點)搨碎;切好紅糖混合,攪拌均勻,香甜的內陷完成,挺費功夫的。
五花肉凍硬切薄片,兩片之間不切斷連在一起,包入內陷整齊排列在碗中,一碗碗放在鍋裡蒸4個小時,直至肉變透明,油溢出就是最佳狀態,趁熱端上桌,「來,每人整一個」,家人把一片片的夾沙肉分配到每個人的碗裡,搭配米飯,咬一口,香甜軟糯,入口即化,春節的氛圍在實在的肉裡。
燒白和粉蒸肉也是各大酒席上的必備蒸菜,有的菜館裡也常備著,一個人去館子裡吃飯,點一份配著白米飯下肚,無比滿足。它們現在也成了我們新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兩道菜品。
做燒白,除了肉,鹹菜也至關重要。媽媽用青菜和大韭菜根醃製的鹹菜鹹香味十足,鹹菜鋪在肉片上,在滾燙的蒸汽下,肉汁與鹹菜汁相互融合浸入肥瘦適中的肉片中,一口下去,軟爛鹹香,能多吃一碗飯。
粉蒸肉被米粉與豆瓣醬的香味包裹著,吃的每一口不像是肉,也沒那麼膩,老人和小孩都喜歡。
大米有無限可能,可以做米線、年糕、米酒、餌塊、餌絲、還可以做成米饃饃。去年帶了幾個回臥龍,一上桌就被一掃而光,軟香的饃饃看起來平淡無奇,做起來卻很難,失敗的時候偏多。
大米泡軟後磨成米漿,接著炒少許米漿做成「酵」,再倒入剩餘米漿稍微預熱後盛入盆中,加入少許酵母發酵一晚。發酵好後的米漿有很多氣泡,但這並不能代表著成功,還需加入小蘇打,攪拌均勻後盛入碗中大火蒸30分鐘。
出鍋時見證失敗或成功的一刻,米發起來後裂口、呈雪白狀,掰開不粘手而且有彈性視為成功。
我們去自然中尋找一些植物為米饃饃印上花紋,媽媽說有一種叫「銅麻花」的植物特別好看,她們以前就是用那種植物印花紋,但我們尋找了很久未果。最後發現用八角印花最好看。
切成片的米饃饃用菜籽油煎至兩面金黃酥脆,真的是美味至極。
初見米豆腐,我沒有任何心動的感覺,看起來就像是一根硬硬的黃棍子。但當媽媽炒出來後,夾一筷子放進嘴,特別的鹼味讓我愛上了它。
土灶裡燒了柴火後形成的柴火灰是天然的乾淨的鹼,它是製作米豆腐的關鍵。把灰過篩只留細灰,裝入紗布中浸入熱水,接著放進米一起浸泡4小時左右。
清水衝洗大米後磨成米漿,倒入鍋中不停攪拌,米漿越來越濃稠,看起來像奶酪一樣好吃,但攪拌起來也越發困難,直至完全濃稠後,盛出來稍微放涼。
揪一塊製作成均勻的長條,放入鍋中蒸35分鐘即可出鍋,放涼後切片炒著吃、蘸著辣椒吃或是燙火鍋都十分美味,特別的鹼味讓人越吃越愛,不吃就會想念。
上面做米豆腐的米漿還可做成熱涼粉,但米漿中水的比例更多些,嗯,就是熱的涼粉,吃法跟米豆腐大不同。
米漿加入鍋中不停攪拌,過程中要憑著經驗判斷幹稀程度,幹了需要慢慢加水再判斷濃稠;做好後,趁熱盛進酸菜湯中,一人一碗,就著鹽須辣子吃,細膩的熱涼粉的口感像剛搨好的年糕,但又有一股米香味與鹼香味,吃起來開胃又獨特。冷了之後切成片蘸著辣椒吃又別有一番風味。
在文先生家吃的第一餐,我就吃到了圓子。豆腐濃厚的香味、肉味、花椒味、蔥味到現在都還記得。一個個Q彈的圓子製作起來真的有挺多道工序。
豬肉剁成肉沫,豆腐捏碎混合,再加入蔥末、花椒粉、鹽、澱粉拌勻,做成一個個肉圓子下鍋炸到表面焦黃,看著一個個圓子在熱油鍋裡滋滋冒泡,感覺可愛又幸福。
炸好的圓子放進鍋裡蒸20分鐘左右就製作好了,我們一共製作了143個丸子,準備招待即將回家團年的親人們,圍桌每人吃2個,還吃不夠。
豆花和米飯一起煮就成為了豆花稀飯,偶爾還會加入整個土豆和麵條一起煮,這也是在過年大魚大肉後的解膩神器。
熬煮好後的豆漿中放入酸菜水(相當於石膏和滷水的功能),慢慢的,豆花形成了;放入泡好的米,小火熬煮直至米軟爛。
豆花稀飯在本地是很受歡迎的食物,但現在做的人較少,一方面是做少不好做,另一方面是做起來耗時。過年期間,親人都聚在一起,做上一大鍋,大家都說「這吃起來,安逸。」
還有很多美食沒有記錄製作的全過程,但每一份都是很在地的食物。
自己養的鴨子做滷鴨,自己製作的醪糟、自己做的香腸和豆腐乾,每一個食物背後都有著一位辛勤的人來製作,她們想通過食物把愛傳遞給最親的人。
部分珍貴的美食屬於夏天,如黃金葉子涼粉和洋芋餈粑;婆婆(奶奶)還會烤糧食酒,家裡喝的酒基本被她承包。這些無比珍貴的傳統食物讓我由心地讚嘆,喜愛。
老家的傳統美食,每當過年過節,家人們都會花時間和精力用心去準備。這些承載著家的獨特記憶的味道,是親人們情感的聯結,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我希望我能學會製作這些美味,把它們也分享給我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