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秦漢幾千年,安徽巢湖北岸唐嘴,水下遺址,千年村落文風昌盛,畫裡美麗鄉村……
巢湖北岸,唐嘴為傳統古村落。
唐嘴,安徽省傳統村落、安徽省千年古村、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安徽省美麗鄉村中心村。
唐嘴古村歷史悠久,臨近北岸邊大量水下文物,證明了早期人類在此居住與活動。古時有巢國城池,以及傳說中的「陷巢州」都和唐嘴有著關聯。
走進唐嘴村,別樣景致,戶裡人家,有著湖岸特色的鄉村文化。
古村錯落有致,從其面積,可以看出唐嘴是一座人居聚集的大村落。
古祠堂遺留下的古物,見證了唐嘴當年的人文發展以及姓氏流動。
村中一處斷牆屋門,為舊時大戶人家。如今雖沒落,但從遺蹟可以看到當時門庭富裕。
傳說屋主早年修建因與鄰居屋高有牴觸,兩家打起官司告到縣府。都是大戶家族,一家騎著高頭大馬,一家抬轎進城,招搖一番後,也沒理論個因果。兩家不僅近親,又是近鄰,於是兩家彼此言歡牽手而歸。
唐嘴村保留下來的民居群,為典型江淮傳統建築特點。
舊時,房屋建築考究,多為大戶人家。
歷史上,唐嘴原住民為唐姓,楊、趙、施姓後遷入。歲月更迭,遷入唐嘴的趙氏人丁興旺,在村裡逐漸佔主導地位,而唐氏人口卻在減少,逐漸萎縮。唐姓忌於「糖」(唐)化於嘴,所以逐漸遷出。趙姓成為村中主流,繁衍生息。
村中古井,井欄溝壑,滄桑唐嘴有歷史。
村中另口古井,建有井亭。
井亭所在,居村中心,為唐嘴人居集中活動之地。
唐亭所在,想起村中姓氏說法。舊時巢湖大水淹村,唐施兩姓遷往別處,留有趙楊兩姓留守村中。形成「唐化於水」的當地典故。
清道光年間一場大水走完了唐姓,剩下趙楊姓。村人於是準備改名叫趙楊村。楊姓人反對,說「糖」化於嘴,再把「羊」子罩住,都有忌諱。於是商量後楊姓群聚到村子汪家巷邊,後來有楊姓還是「羊不入罩」,遂再遷鄰村與董姓群聚,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楊董村。
唐嘴規劃發展,成為鄉旅中可看之地,村中有著民俗展示館。
唐嘴自古重教,明清時期出翰林、舉人4人,四大秀才名揚鄉黨。近現代文風更盛。抗戰期間,巢縣淪陷,縣城和烔煬鎮許多私塾停辦。在這樣環境下,唐嘴仍有七所私塾館和一所小學正常開課。
1900年,鄉儒楊鼐,興辦「唐嘴學舍」。民國時期,楊叔青任巢縣一中校長。1929年青年趙華康加入巢含特支,1931年方原在北平入黨,1938年方原、沙流輝抗大畢業,奔赴沙場。抗戰時期,這裡是二、七師重要交通線和巢縣縣委所在地。唐嘴出人,與重教有關。
村中唐嘴大塘為全村水源集中地。明末,趙氏遷入,人工挖掘出十二畝水塘,引入周邊山流水。為防汙染,並於塘西再挖小塘承水,確保大塘水質清澈乾淨。
民宿成為親歷農家生活的體驗休閒場所。
唐嘴發展,成為環巢湖北岸上一處亮點。
秉承於新時代下鄉村發展變化,以及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規劃指導。古村展新顏,唐嘴不僅有舊舍鄉愁,更有新農村的懷想和願景。
來自巢湖發布 文/圖:楊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