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帶有讖語性質的民謠往往深信不疑,尤其是帝王。很多人之所以敢稱帝,就是認為自己應讖,有天命在身。而這所謂的天命,不知道成就了多少人,也毀了多少人。
隋朝末年,洛陽就曾出現一首叫《桃李章》的讖語,讖語上說:「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
對於個讖語,我們來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
第一句:桃李子,得天下
「桃」的諧音是「逃」,借指逃亡在外的人。整句話的意思是,有一個逃亡在外的姓李的人會奪取天下。
第二句: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
皇帝與皇后流連於揚州,不會再返回京城。而這個讖語出現時,隋煬帝正帶著蕭皇后在揚州遊玩。也正是在此期間,群雄開始起兵反隋,導致隋煬帝死於江都,再也沒有返回京城。
第三句:勿浪語,誰道許?
對於「勿浪語,誰道許?」這句話,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釋。有一個叫李玄英的人出來解釋說,「莫浪語」就是「密」的意思。如果按照他的解釋來說,此人姓李,名字中又帶有「密」字,這個人就是李密。
隋煬帝聽到這個讖語後,非常震驚。有人勸他殺掉天下所有姓李的人,這樣就可以以絕後患。這種建議的可操作性不大,那麼多姓李的人,怎麼可能都殺掉呢!隋煬帝雖然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暴君,但也沒有昏庸到這種地步,所以並未採納。不然,對于姓李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災難,甚至有可能將「李」姓從百家姓中抹去。
隋煬帝儘管沒有對李姓人士進行屠殺,但從此開始猜忌姓李的人了。尤其是姓李的有實權的王公大臣。
第一個被猜忌的人叫李渾。
李渾是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後代,其父李穆在隋朝時期曾擔任大將軍。李家在隋朝可謂是世家大族,又掌管禁軍,對皇帝的威脅非常大。這種人如果有二心,皇帝恐怕會寢食難安。所以當讖語傳出後,隋煬帝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渾。
權臣宇文述與李渾兩人不和,他多次想要除掉李渾,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機會。這次,終於讓他抓住了機會。他為了除掉李渾,就趁機誣陷李渾想要謀反。隋煬帝本來就猜忌李渾,再加上宇文述的誣告,就更加懷疑李渾想要造反了。他二話不說,命宇文述率領一千多宿衛抄了李渾的家。
既然說人家謀反,就要拿出證據。結果,將李渾家翻了個底朝天,依然沒有找到任何證據。儘管如此,隋煬帝依然下令滅了他全家。
除了李渾,還有李敏等有權有勢的世家大族,也先後遭到了滅族。據說,受牽連的人李姓人士達數萬人。
按照李玄英的解釋,李密應該應讖。那麼李密是何許人也呢?提到瓦崗寨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李密正是瓦崗寨的首領。
隋唐末年,楚國公楊玄感起兵反隋,而李密正是他參謀。只是可惜,李密為他提出了滅掉隋朝的上中下三策,但楊玄感最終卻選擇了下策,以至於兵敗被殺。
楊玄感敗亡後,李密又一路逃亡,最終逃到了瓦崗寨,並且一步步成了瓦崗寨的首領。瓦崗軍一向驍勇善戰,接連攻下數座城池,李密因此也變得驕縱起來。自從聽到《桃李章》之後,更加堅信自己就是未來能夠奪取天下的人。
不過,後來瓦崗寨內鬥,李密殺了瓦崗寨的原領導翟讓,致使瓦崗寨上下離心離德。不久,就被隋軍擊敗。李密無處可逃,只好投降了李淵。李密不甘心做李淵的馬仔,不久又背叛了李淵,結果,被唐軍所殺。
《桃李章》的讖語並沒有應驗在李密身上,但卻應讖到了李淵的身上,因為李淵也姓李。
事實上,隋煬帝也曾經因為讖語而懷疑過李淵。有一年,隋煬帝讓李淵去巡行他所到之地。李淵有病,沒有去。隋煬帝非常生氣,就問妃子也就是李淵的外甥女王氏說:「你舅舅咋遲遲沒來?」
王氏回答說:「舅舅病了,來不了了!」
隋煬帝卻揶揄道:「難道快病死了嘛!」
這話傳到了李淵的耳朵,李淵非常恐懼。
李淵為了消除隋煬帝的猜忌,整天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沉湎於酒色、胸無大志的人,還時常收受賄賂,用以自黑。沒想到這樣做還真騙過了隋煬帝。
當隋煬帝去江都遊玩的時候,李淵趁機在太原起兵,並一鼓作氣攻佔了西都長安。從此,以長安為根據地,逐步蕩平天下,開創了大唐王朝。也恰恰應了「桃李子,得天下」的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