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很早就想好了要去上海,但我並沒有很早開始找工作。甚至當我提出辭職的時候,我還沒有開始找工作。這個時間順序安排的的確不甚合理,即將失業的我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有一天晚上,我在夢中夢到我因為沒有工作,住不起北京的房子,於是只好搬到了鹹陽,看守秦始皇陵。然後我就從夢中驚醒了,感到不能這樣繼續下去,要儘快找工作。
然而,當我告訴一些年紀較長的同事我還沒有找到工作時,他們卻大手一揮,露出了不屑一顧的表情。S大叔說:「找工作根本不是個問題。你先想想我們要去哪裡吃告別飯,這才是重要的事。」
可是找工作真的這麼容易嗎?我對此表示深深的懷疑。因為我連校招都沒有參加過,所以找工作對於我已經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了。我打開自己的簡歷,發現最新版本還停留在大三,真是落滿了時間的塵埃,也不知還能不能再擦亮了。而想到面試,我頓時想起我在面試中好像掛掉了很多人,前一段時間我還因為一個人不能口算等比數列求和而把他掛了,這真是太不好了。也不知道我自己能不能面試成功。
於是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求職的徵程。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徵程還沒怎麼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我在開始找工作的第二天,就遇到了我現在去的公司。加上這家公司,我總共面試了3家公司。總計歷時不到一周,然後我就進入了離職前無事可做的階段,只好每天在城裡散步2-4小時,最後看了看我心愛的北京城。
但是通過這件事,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找人生的第二份工作和找第一份工作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完全是兩件事。想來我的同學們大部分還在上學,即使有些同學已經工作了,絕大部分人還沒進入換工作的階段,我想也許應該講講這件事,也許等我的同學們想跳槽時,也可以看一看。
首先,校招和社招是基於完全不同的動機。校招本質上是基於供給的招聘。每年7-9月,無論世間萬物如何變化,都會有一大批畢業的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即使企業在夏天並不缺人,他們也要從這龐大的勞動力供給中汲取一些新生力量,以便未來需要人的時候能用上。
而社招,則更多是基於需求的招聘。總體來說,社招招人的目的都是為了迅速填補某崗位的空缺,最好一分鐘適應期都不要有,迅速填補業務發展或是有人離職的職位空缺。以我以前的經驗來看,我 team 加大社招力度的原因,都是我等基層員工拉著老闆苦苦懇求:「老闆,活真的太多了,再不招人,我們都要累死了。」雖然這只是一句恐嚇,但是人手不足的確會促進社招進程。
所以社招本身是一個勞資雙方更加平等的活動,有的時候招聘單位會比求職者有更加迫切的需求。像我工作忙碌的時候就特別希望招人來。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校園招聘需要的偽裝就不用了,比如辭藻華麗的簡歷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你做過的事情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又比如說,當一家公司在社招中反應不積極,那也不用積極求索了。也許這家公司不適合你,也許這家公司正在裁員,你想去的那個部門正在被整個裁掉呢。如果有公司真的希望你去,他們是會積極聯繫你的。總體來說,不要枉費心思,追求那些不喜歡也不適合你的事。
在我開始工作後,我經常見到一些狂熱的本科求職者。儘管他們申請的工作有時並不適合他們,狂熱求職者們都展現出了一定要「拿到offer」的渴望。當然,我當年也同樣是狂熱求職者,在找實習時對於所有的實習都不放過,然而時至今日,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做了自己不適合的工作,下場會非常慘烈。舉個例子來說,高考後去了高分院系的同學,現在都安好嗎?所以到了現在,我已經度過了盲目狂熱的階段,在社招中只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了。
其次,社招的重點也不是面試,而是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許是因為上學時面試的各種悲劇,我在社招中面對面試依然嚴陣以待,然而卻發現時代已經變了。社招的面試與其說是面試,更不如說是一個雙方互相了解溝通的過程。溝通中,公司既想了解你,你也要了解公司,只有在雙方都覺得合適的情況下,才會繼續之後的流程,簡直和相親一樣。
所以在社招的面試中,坦誠相待,發現自己是不是適合這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我在大學時參與並圍觀了很多的 mock interview (模擬面試),看著大家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答題模板,一遍遍地練習回答「我最大的優點是注重細節」、「我喜歡超長時間的工作」、「我的主要缺點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這些練習看起來真是非常努力,但是卻無法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對於校招來說,同學們大多數是否不知道工作是什麼樣的,所以偽裝一下,努力找到更好的工作,也許是有幫助的。但工作之後,如果體驗了這麼多工作,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情,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那就太遺憾了。所以社招的重點是發現更加貼合理想的工作,在理想工作出現時快速抓住機會,而不是準備一些不屬於自己的優點。
最後,社招找工作的最重要一件事是認識對的朋友,沒有之一。
在社招中,找熟人內推幾乎是唯一可行而高效的方法。海投簡歷真是非常缺乏意義和效率,因為HR不太會重視郵件裡浩如煙海的簡歷,而你在投簡歷時也無法對公司進行有效的評估,雙方都是盲評,效率真是太低下了。當然,我想 LinkedIn 還是有用的,雖然我沒有用到,但聽說我的老闆們互相是在 LinkedIn 上認識的,著實說明職業社交網絡有其威力。
所以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所有給我介紹工作的朋友們。我一直覺得給人介紹工作是莫大的信任,因為如果推薦的人不給力,推薦人也會聲譽受損,簡直是連坐。所以還有這麼多人給我推薦工作,著實是非常感激。當然特別要感謝肖師兄,因為他推薦了我後來找到的這份工作,使我的找工作徵程只持續了不到一周。
7月的時候我和幾個大學同學吃飯,同學聽說我要換工作了,激動的對我說:「等你找到了工作,一定要寫寫你怎麼找工作的,這樣我也可以學習一下經驗,看看到底怎麼再找一份工作。」在我短暫的工作經歷中,我見到過工作中各種各樣的艱難,比如竭力迎合遙不可及的目標、寄予厚望的項目慘遭失敗、苦苦做出的產品突然被關閉。然而沒有一種痛苦比得上沒有工作的痛苦。說來說去,工作中的艱難都建立在「有工作」的基礎上。沒有工作,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所以還要再次感謝幫助我找工作的各位,正因為有了你們的幫助,我現在才能每天吃肉,過好生活。
最後講一個找工作中的有趣故事。
在友人的介紹下,我也向某大公司投了簡歷,然而沒有收到任何回音。作為心態平和的求職者,我對於簡歷沒有回應的情況一律歸咎為「適合我的部門沒有 headcount」或是「這公司已經不行了」。然而,某大公司看起來並不是這兩種情況。於是我困惑了一下,但沒有深究這個問題。
在我開始工作幾周後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大公司HR的電話,邀請我去面試。我有些震驚,告訴她不好意思我已經開始上班了,所以可能不用面試了,非常感謝。
HR聽上去也很震驚,於是問:「我看你的簡歷才投過來一個多月,你一個月就找到工作了?」
這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我怎麼一個月就找到工作了呢?但是事實上我的確開始上班了,於是我感謝了HR的好意,並在她的邀請下成為了QQ好友,顯得十分有禮貌。
這件事告訴我們,如果給大公司投簡歷沒有回應,那可能僅僅是他們需要一點時間。只有有耐心的求職者,才能叩開大公司的大門。
--
如果你想以後看到我的文章,請關注DW_Journal,或點擊本文標題下方的「DW月談」關注本公眾號。
如果你想看到往期文章,請點擊文章下方的「閱讀原文」,即可查看過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