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兵臺」(央廣網記者 許新霞 攝)
央廣網銀川7月14日(記者許新霞)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紅寺堡揚水管理處檢修隊的機加工車間裡,檢修隊隊長馬國民指著一個破舊的水泵葉輪算起帳來。他說,「水泵葉輪因為長期在水中被磨損,比原本的厚度磨掉了將近1公分,如果不修復的話就要報廢掉,一個葉輪3萬多塊錢,通過修復加工,僅所有葉輪一年就可以節省成本幾十萬元。」
從1998年水利學校畢業到檢修隊工作的18年來,馬國民早已經習慣了過這樣的「緊」日子,工作中自有一本「心裡帳」。
37歲的馬國民作為紅寺堡揚水管理處檢修隊的「當家人」,為了讓黃河水高效造福當地移民,帶領團隊勤儉節約、提質增效。檢修隊辦公區,到處張貼著大小不一,寫著「節儉養德」字樣的宣傳語。推廣節能降耗方面小技能、小技術,實行精細化檢修,大幅度提高設備檢修質量和實效、修舊利廢成為他們的工作常態。近6年來,節約資金800多萬元。建立的國家級「馬國民技能大師工作室」吸納了18名業務骨幹技術革新,聯合攻關,成為寧夏水利設施裝備檢修中名副其實的「王牌」團隊。
紅寺堡揚水管理處承擔著我國最大的扶貧移民開發區——寧夏紅寺堡區的引黃灌溉任務,1999年工程建設以來,通過5級揚水、把黃河水揚到高出水面300多米的亙古荒原,為20多萬從寧夏乾旱山區搬遷而來的貧困百姓再造了一個有水灌溉的美好家園。馬國民他們就象維護揚水泵站運行的「啄木鳥」,負責為機器「診脈治病」。因為他深知,如果機械設備檢修不到位,造成推遲送水或者水資源浪費,農民的莊稼就要減產或者絕收,損失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然而,作為扶貧工程,工程維護管理資金非常緊張。紅寺堡揚水管理處黨委書記劉福榮告訴記者,處裡一年預算投入的機電維修資金近1000萬元,檢修隊肩負著全處14座泵站的88臺套機組、50臺變壓器、140餘套高壓開關櫃、自動化等設備的試驗、檢修、調試工作任務。這些資金遠遠達不到現實需求,只能時時處處「摳」著來。馬國民笑著對記者說,一定程度上今天的這些想方設法節約資源、檢修再利用的技術都是「逼」出來的,硬體上不行,只能從軟體上想辦法,把自己的人培養出來,自己加工。小到一根焊條、一條毛巾、一個鏍絲釘,大到變壓器、電動機等,全部都遵循著「節儉持家」的原則,盡最大限度循環利用。
灌溉時節,站在紅一泵站的出水口,望著滾滾流淌的黃河水「譁譁」流進田間地頭,馬國民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舒坦。他說:「剛參加工作的時侯,這裡還是一片荒漠,到現在變成綠油油的一片,到處都是莊稼,還有看到農民蓋的新房,買的轎車,感覺這將近二十年的付出非常值得,心情沒辦法用言語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