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泵站點位示意圖。 金莎製圖
長江網6月17日訊(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廖宇智)17日,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為決戰防汛排澇,中心城區55座泵站已提前完成維護檢修,投入雨季運行。目前,全市中心城區的總體排澇能力達到1960立方米/秒。意味著55座泵站共同發力,一秒鐘可抽排1960餘立方米的雨水出江,相當於4/5個標準遊泳池的水量。
55座外排泵站,確保中心城區無大面積、長時間漬水
6月8日入梅以來,全市持續2輪強降雨。來自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接連2輪強降雨中,後湖泵站、常青泵站、江南泵站、四新泵站等市、區排澇泵站累計抽排5000餘萬立方米。
在武漢,強降雨頻發的時間正處於汛期,由於外江水位較高,城區降雨必須通過泵站抽排入江。特殊的水情和地理環境使武漢市對雨水外排能力的依賴度非常高。排水防澇呈現雨汛同期、外洪內澇、強度集中的特點。因此近年來,武漢一直將泵站建設擺在防汛排澇的關鍵位置,泵站也成為武漢汛期排澇的主力軍。
現階段,中心城區共有55個外排泵站,總抽排能力達1960餘立方米/秒。綜合評估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防澇能力,基本能夠抵禦24小時降雨量150毫米的暴雨,即中心城區不出現大面積、長時間漬水。
梅雨季,後湖泵站運行現場 。 記者劉斌攝
河湖水位調控到位,23個調蓄湖泊精準蓄水
除了雨季抽排,泵站的另一大功用,就是盯準河湖水位,實現精準預排。
武漢作為百湖之市,有不少天然形成的湖泊。這些湖泊可以提前騰退庫容,為大量雨水留出一定的存蓄空間。這類湖泊被稱為可調蓄的湖泊。「用於騰退湖泊庫容的主要工具就是泵站」,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稱,下雨了,部分雨水通過泵站抽排入江,大部分雨水匯至湖內儲存,湖水迅速上漲,雨後會持續依靠泵站抽排,為下一輪降雨留出空間。在這次入梅後的首場強降雨中,江南泵站的預排工作,就在南湖、湯遜湖及周邊共計458平方公裡的匯水範圍內提前打好了「預防針」。降雨前,南湖、湯遜湖、青菱湖、黃家湖均已提前完成庫容騰退,給南湖、湯遜湖及周邊區域的雨水匯流騰出空間。
在武漢中心城區的40個湖泊中,有23個具有調蓄功能。作為備汛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東湖、湯遜湖、南湖、北湖等重點湖泊均已按目標水位調控到位。
暢通排水骨幹通道,讓雨水儘快去泵站
「單純依靠泵站,沒有可靠的排水通道,雨季排澇依然會有大問題。」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武漢加大對排水骨幹通道的暢通工作,即打通「腸梗阻」,讓雨水儘可能在更短時間內進入泵站。
想要不堵車,首先就要擴寬「道路」。對於雨水來說,必須加大實施排水明渠的拓寬改造工程。伴隨南湖連通渠、東湖港、巡司河、機場河等渠道拓寬工程的陸續完工,我市中心城區大部分排水骨幹通道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另外,還要清理各類「路障」。截至目前,全市共疏撈維護排水幹管幹渠4300餘公裡、維護各類排水井30萬餘座。